竹林空间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

《种群和群落》期中考试总复习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3×18=54分)1. 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

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是 ( )A .没有分层现象B .有分层现象C .只有竹子一个层次D .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无分层现象 2.在下列的生态因素中哪一种因素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小( )A .寄生B .代谢废物的累积C .捕食D .严寒的冬天3.在下列哪项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 .在物种适宜生存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 .只是没有捕食者D .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4. 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如水花生本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种群增长曲线符合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6. 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

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A 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B 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C 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而影响密度D 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而影响密度7.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A.①②B.③④C.②④. D ①③8.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若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4)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K /2后又逐步降低。

(6)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三元地区毛竹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三元地区毛竹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h t r c c a i a yu n e e o y l n S n a
LIZ a ONG n — u n ,W ANG u s e g ,GU AN n — i,DENG e h n ,S Dig q a 。 F —h n 。 Qi g we W i
(. a j gF rsr ies y Na j g 20 3 , hn ; . il gIsi t o c n lg ,Naj g2 1 6 , hn ; 1 N ni oetyUnvri , ni 1 0பைடு நூலகம்7 C ia 2 J i n t ue f h oo y n t n nn t Te ni 1 19 C ia n 3 B mb oReerhIsi t f nigF rsr i ri , nig2 0 3 , hn ; . a o sac n t ueo j oetyUnv s y Na j 1 0 7 C ia t Na n e t n 4 Z o g u o et tt no ay a i r tnF j nP o ic , a mig3 5 0 ,C ia . h n c nF rsr Sai f n u nDs i ui rvne S n n 6 0 8 hn ) y o S tc i a
i c tn he s m p e s ta lo a i n a oo i n if r nt t e pe i s i hi l nt — ndia i g t i l pa ila l c to nd p r m xi g ofd fe e r e s ce n t s p a a
Ab ta t Th t n p t ls r cu e o s a b o ( y lsa h s h tr c ca) f rs n sr c : e s a d s a i tu t r f mo o b m o Ph l tc y ee oy l a o o e t i S n u n ae swa n e tg t d u i g t r esr cu ep r m ee s mi g ig,n i h o h o o — a y a r a si v sia e sn h e tu t r a a t r ( n l n eg b r o dc r n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群落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群落的结构 教案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生命观念:植物分层现象的内容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

研究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

2.科学探究: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知识点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群落在01相同时间聚集在02一定地域中03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重要的因素。

(2)称为物种丰富度。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优势物种:在群落中,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往往占据优势。

(4)。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知识点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但分开后,各自02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和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2)(真菌和藻类共生体)。

3.捕食(1)。

(2)举例:翠鸟捕鱼。

(3)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

(2)举例: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5.种间竞争(1)定义:09相互排斥的现象。

(2)举例: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与斑鬣狗。

(3)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1)。

(2)决定因素①植物的分层a.,资源的能力。

浙科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2】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及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

浙科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2】群落具有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及地球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

自我检测
1.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 ) 2.生物适应是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结果。( × ) 3.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 ) 4.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 ) 5.四季不分明地区的群落中无时间结构。( × ) 6.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基本没有影响。( × )
三、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形成时间结构 1.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 时间结构。 2.群落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群落的外貌在 四季中有很大差异,草原动物的季节性变化也十分明显。
四、森林群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群落 1.热带雨林群落: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是地球上最丰富的 “生物基因库”。组成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绝大部分是木本,藤本植物及 附生植物也发达;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其中以树栖攀缘生活的种类占优势。 2.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优势植物有山毛榉、栎、 栗、杨、柳等落叶乔木;灌木和阔叶草本植物发育良好,种类也很丰富; 藤本植物不发达;附生植物多为苔藓和地衣。地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比热 带雨林群落多,但树栖动物仍占相当比例。
【微思考】 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 在水平结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不正确。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森 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 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草原群 落同样也存在垂直结构,可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和草本层。
【微思考】 荒漠中的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小而厚的叶片,其原因是 什么? 提示 荒漠是一个缺水的环境,所以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用于吸收更 多的水分,小而厚的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试卷讲义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试卷讲义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

第2课时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及生态位[学习目标] 1.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

2.通过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1)特点: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植物的分层①决定因素: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

②其他因素:a.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b.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③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动物的分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1)特点:常呈镶嵌分布。

(2)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判断正误(1)森林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2)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陆地上,也表现在水域中()(3)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1)×(2)√(3)×(4)√任务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如图a、b、c分别代表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这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如图所示。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提示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总结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总结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 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 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7.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 漠、草原、⑩____森__林______等类型。 8.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 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⑪__不__同__物__种_____ 的天然群聚。 9.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⑫____代__替_____的过 程。
一、生物种间关系的辨析(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
例1 [2021江苏盐城阜宁中学期末] 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 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种间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 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 能量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 C. 由图可判断物种A是植食性动物 D. 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由题图可知,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被捕食者, A为捕食者,A错误;能量只能通过捕食关系由物种B传递到物种A,B错误; 据图无法判断A是植食性动物还是肉食性动物,C错误;被捕食者的数量受到 捕食者的控制,但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也受被捕食者的影响,二者数量变化是 相互影响的,D正确。
三、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析(科学思维——演绎与推理)
例3 [2020山东滨州一中月考]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4-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14-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庆一中2022——2021学年度其次学期高二班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命题:高二班级生物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2.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育液中培育,结果是(右上图)(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 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猜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安庆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4.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准时把握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转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消灭D.把握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5.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诞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6.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存活数(只)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接受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量7.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供应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ground part.A typical plot of 100 m x 100 m wag surveyed in the reserve.Each Ph.pubescens stem was located in terms of省-,Y一,and z—coordinates using a total station
摘要:近自然毛竹PhyUostachys pubescel'l塔纯林是浙江省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特殊的植被保护类型。研究近 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可正确认识近自然毛竹纯林地上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在浙江天日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近自然毛竹纯林设置样Jg(样地大小为100mx 100m)。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毛竹坐标0,Y,o),采 用8邻域边缘校正方法。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秆龄混史度3个林分空闻结构指数,分析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
Figure 1 Edge correction
2研究区概况及调查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的西天目山,距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
地杭州94 km。地理坐标为30018 730”~30021’37”N,119024’ll”~119027’1l”E。年平均气温为14.8~ 8.8℃;≥10℃积温为2 500~5 100℃;年降水量为l 390一l 87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一 71%。自然保护区受海洋暖湿气候影响较大,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特征,森林植被十分茂盛。 由于区内地势较为陡峭。海拔上升快,气候差异大。植被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垂直界限,自山麓到山顶垂 直带谱为:海拔850 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70一l 100 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l 100~1 380 nl为 落叶阔叶林。l 380.1 506 m为落叶矮林。毛竹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50~900 m,镶嵌分布于其他森林 类型之间,面积为77 hm2。林下植被稀少。主要种类有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连蕊茶 Camellia#aterna.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等。长期以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近自然毛竹林并不是保护重点,但由于它有固碳 功能.已引起人们关注近自然毛竹林的研究…j。 2.2样地调查
隔离程度.图6表l参28
关键词:森林经理学;近自然毛竹纯林;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秆龄混交度;天日山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756(2011)02.0173.07
Spatial structure of bamboo culm of an almost natural,pure PhyU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in Mount Tianmu
膨=}乞勘扣
(5)
’J=1
式(5)中:膨为参照竹i的秆龄混交度,当第i株参照竹与最近第J株相邻竹属不同秆龄时,蛳=l,反
之,%=0。同样,混交度也有5种取值:o(o度混交),0.25(弱度混交),0.50(中度混交),0.75(强度
混交),1.00(极强度混交)。
林分平均混交度(肘)的计算公式[加】:
Key words:forest management;almost natural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pure forest;spatial structure;uni—
form angle index;neighborhood comparison;mingling of culm age;Mount Tianmu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S(2):173—179
Journd of孤f妇皤A&F Univers毋
天目山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
邓英英L,汤孟平1,徐文兵-,陈永刚1,娄明华1,赵明水2
(1.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311300;2.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临安311311)
Abstract:An almost natural Phyllost凸chys pubescens pure forest is a special vegetation type 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Mount Tianmu,Zhejiang Province.Study of this bamboo forest was done to help understand
1.2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的计算
1.2.1 角尺度角尺度(形。)用来描述相邻本围绕参照树i的均匀性。从参照树出发,任意2个最近相邻
木的夹角有2个,小角为口,最近相邻木均匀分布时的夹角设为标准角锄,角尺度被定义为口角小于标
准角ao的个数占所考察的相邻最近树/'t的比例。计算公式为[18-19]:

W产了1∑吩。
1.2.2大小比数大小比数是表征单木之间竞争的一种计算方法。大小比数是大小分化度基础上的改
进,它是指胸径大于参照树的相邻木占4株最近相邻木的比例[21]。本研究调整大小比的判定顺序,计算
公式为:

以=}∑kf。
(3)
’』=I
式(3)中:以为参照竹i的大小比数,当第i株参照竹比第_『株相邻竹大时k#=l,反之,ki=0。
1 毛竹林空间结构分析理论基础

1.1 毛竹林空间结构单元大小的确定
毛竹林内任意单株毛竹和距离它最近的n株相邻毛竹构成毛竹林空间结构单元。位于空间结构单元
中心的毛竹称为参照竹,而最近的,l株相邻毛竹则被称为相邻竹。确定空间结构单元的关键是选取相邻
竹的株数/7,。本研究采用惠冈4盈等㈦的研究结果,选取厅=4。
同角尺度一样,大小比数的取值也有5种可能:O(绝对劣势)、0.25(劣势)、0.50(中)、0.75(亚优
势)、1.00(优势)。可见,大小比数量化了参照竹与其相邻竹的关系,其值(以)愈低,说明比参照竹大的
相邻竹愈多。本研究采用胸径大小比。
活立竹的平均大小比(∥)的计算公式为Ⅲ:
矽:{-∑以。
(4)
(1)
‘t』=1
式(1)中:阢为参照竹i的角尺度,当第_『个。角小于ao时,吩=1,反之,%=0。角尺度取值有下列5
种情况:0(绝对均匀)、0.25(均匀)、0.50(随机)、0.75(不均匀)、1.00(聚集)。
整个毛竹林平均角尺度(形)的计算公式为㈣:
谚=导∑阢。
(2)
』’i=I
式(2)中:肜。是第i株参照竹的角尺度;N为参照竹的总株数。
method with eight neighborhood edge corrections.Th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tand was analyzed with the uniform angle index,by a neighborhoed comparison,and by mingling of culm ag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uniform angle index of living Ph.pubescens was 0.554,for dead stems was 0.556,and for the entire stand w髂0.553.which meant a dumped distribution.The average neighborhood comparison of living stems
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状态的毛竹纯林活立竹、枯死竹和整个毛竹林的角尺度均值分别为0.554,0.556
和0.553。均为聚集分布;活立竹的平均大小比教为0.5ll,表明参照竹和相邻竹在胸径因子上优势不明显,竞争能
力相当:整个毛竹林的秆龄混交度均值为0.713。接近于强度混交,表明毛竹林具有秆龄多样性和较高的秆龄相互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2期
邓英英等:天目山近自然毛竹纯林的竹秆空间结构特征
175
式(4)中:£为所观察毛竹的参照树数量;以为毛竹的第i个大小比数值。 1.2.3混交度混交度是Gadow等㈤提出。用来说明林分不同树种之间相互隔离的程度的指数。本研究
中.混交度表示毛竹的不同秆龄相互隔离程度。计算公式为:
1二
DENG Ying-yin91。TANG Meng—ping‘,XU Wen—bin91,CHEN Yong-gan91, LOU Ming-hual。ZHAO Ming-shui2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Zhejiang A&F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 China;2.Management Office,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Mount Tianmu,Lin’an 311311,zlleji锄g,China)




O4Leabharlann 采用8邻域平移式进行边缘校正。即分别在原样地的上、 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8个方向平移原



样地.形成由9个相同样地组成的大样地(图1),再计算以原
样地的毛竹为参照竹的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这样
图1边缘校正
每个目标竹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单元.减少理论值与 实际值之间的偏差。消除边缘影响。
was 0.5 1 1 meaning there Wills no apparent trend of relative dominance.The mean mingling of culm age w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