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移民後凄凉自白
移民生活交流论坛发言稿

移民生活交流论坛发言稿
《移民生活交流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论坛成员,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移民生活交流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看法。
作为一个移民,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值得分享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来自中国,几年前我决定移民到这个国家。
一开始,我遇到了许多困难,语言、文化、工作等方面都让我感到很困惑和挫折。
但是,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在这里逐渐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也结识了许多朋友。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彼此鼓励,共同成长。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移民生活交流论坛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生活点滴,互相帮助,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论坛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支持和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帮助。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共同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
最后,我想说的是,移民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
在这里,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学习新知识,拓宽人际关系。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许多值得分享的故事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共同为论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在这个论坛上共同成长、交流和学习。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探索移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
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

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移民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对我来说,来新西兰定居是一个我后悔的决定。
移民是一个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并且必须克服许多挑战。
当我决定移民新西兰时,我理想化了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其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受到了移民的各种艰辛和不适应。
首先,语言不通是我最大的困扰之一。
我之前并没有学习过英语,来到新西兰后,英语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尽管我努力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但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我常常感到沮丧和自卑,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给了我很多压力,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我无法忽视的问题。
新西兰与我原来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使得我在与当地人交往时感到困惑和尴尬。
有时我会因为不了解当地的社交规则而犯错,并被其他人误解或排斥。
我试图融入这个社区,但每天都要面对文化差异让我感到心力交瘁。
另外,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让我后悔移民。
来到新西兰前,我曾听说这里的生活质量很高,工作机会也很多。
然而,当我开始找工作时,我才发现竞争是如此激烈。
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没有当地工作经验、语言障碍和行业不景气等。
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我的自信心逐渐受到打击。
与此同时,一些个人因素也让我产生了后悔的情绪。
我离开了许多亲朋好友,与家人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
我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思念家乡的温暖和熟悉。
新西兰的天气也对我的心情有一定的影响,我不太适应这里寒冷而多雨的气候。
尽管我后悔移民,但我也意识到这一切是我的选择造成的。
我决定留在这里,就必须接受和适应这里的一切。
我开始参加英语课程并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我也主动寻求工作机会,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虽然困难依然存在,但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逐渐适应和融入这个社会。
尽管移民新西兰并不如我预期的那样美好,但我相信每个决定都会有不同的后果。
孤立无援,孤立无援的意思,孤立无援的近义词反义词,“孤立无援”是...

孤立无援,孤立无援的意思,孤立无援的近义词反义词,“孤立无援”
是...
篇一: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生活自白:孤立无援
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生活自白:孤立无援
点评:在国内移民家长沾沾自喜,总好像高人一等,其实到了国外才知道并非如此,语言文化的隔阂总觉得好像难以跨越的鸿沟。
也许这种感觉需要二三代人才能弥合或者说适应国外的生活,就像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一样。
已经完全成为美国人。
因为作为移民,他们的血液里还是中国文化,如果完全变成外国文化一定需要时间。
2019年10月24日
15:04和讯网
南桥撰文:斯坦福大学博士王庆根学业和事业都很成功,却因抑郁症自杀,留下儿女。
他的经历和我惊人相似,美国生存的压力究竟有多大?移民(微博)后为什么还会抑郁?南大校友王庆根,原为奥赛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学化学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师,可以说学业和事业都很成功,却因抑郁症自杀,留下一双儿女。
王博士的经历和我惊人地相似,我自己还苟活着,但同病相怜,觉得我们这些在美国生活得时间比较久的人,有必要多说说自己实际的生活状况,让其余的人做选择的时候,起码多一些参考。
我不知王博士的离世究竟是什么原因,但不妨借题发挥,顺着“压力”这个话题,说说在美国生存的压力。
第1 页。
移民新加坡的华人夫妇:有一种情感叫乡愁

移民新加坡的华人夫妇:有一种情感叫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曾经生活在故乡的人们离开了家乡,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深刻而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个华人夫妇的故事,他们移民到了新加坡,却永远忘不了自己的故乡,心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乡愁。
这对华人夫妇名叫李宁和王丽,他们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小城市,他们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怀,热爱着自己的故乡。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在十年前选择移民到了新加坡。
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陌生,但他们依然努力适应着这里的一切。
无论他们在新加坡怎样努力地生活和工作,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始终挥之不去。
李宁和王丽在新加坡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有着一对可爱的孩子。
他们努力工作,努力赚钱,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
他们深知教育孩子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所以,他们在家里尽可能地保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希望让孩子们牢记自己的根。
尽管他们在新加坡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却愈发强烈。
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在家中举行一场盛大的团聚,尽管无法和家人亲自相聚,但他们会尽量模仿故乡的传统习俗,给孩子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
他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个住处,离新加坡的唐人街非常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去唐人街感受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气氛。
他们会带着孩子品尝美味的中国菜肴,欣赏精美的中国工艺品,甚至会参加一些传统的庙会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中国的文化。
尽管他们已经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年,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故乡的思念。
每当他们感到孤独、困惑的时候,他们就会拉起窗帘,望着夜空中的明月,抬头看看自己的家,回想起故乡的美好,这样的时刻,他们总是觉得特别温暖。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李宁和王丽也在不断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但面对乡愁,他们依然感到无力。
他们曾经参加过一些当地的华人社团活动,结识了一些亲人朋友,但心底的那份乡愁依然挥之不去。
或许,在异国他乡,乡愁是他们最深刻的情感,是他们无法逾越的一道沟壑。
移民感悟: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

移民感悟: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今天的月夜,星光烁烂。
远处街上的车声飒然,后院的那排榆树亦夏风中在摇曳婆娑。
这夏风带着怡人的凉爽从窗外习习地吹进来,拂在我的脸上,也抚慰着我澎湃的思绪。
两年前的今夜,同样的和风吹在我们一家人茫然的脸上,我们站在多伦多国际机场的二号出口,不知该向何处去,不知今后会如何渡过。
举目无亲的感觉,那时最真切不过了。
我和妻子那年三十五岁,女儿七岁。
我和妻子放弃了高级职称、新住房和蒸蒸日上的学术造诣,来到这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城市,望着那灯火辉煌、无边无际的城市,心中是一片空旷。
但好在一家人在一起,我们也坚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又何须畏惧未来的艰辛与困难!移民的冲动,源于我身上所流动的闯关东祖辈世代相传的热血,这种激情隐藏在灵魂深处,烙印在基因架构上是总要实现的未竟之梦。
所以,激情便与现实密切地由我这代联系在一起,奔向枫叶之国。
从站在机场出口的茫然到现在安坐家中的怡然,两年之间一字之差却是我们一家人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飘零到安居,从租房住骑自行车到住自己房子开汽车的努力过程。
每个人都做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努力,包括我们的女儿。
我们在多伦多的首夜是在机场附近的旅馆中度过,次日经查黄页打电话联系又转至老移民开办的新移民接待站,几天后又转至租住的地下室,七个月后又转至自己的房子。
至此,辗转挪移算是到了临时的终点。
到了新世界,有了太多的第一次,因为事无巨细,均有第一次的学习或实践过程,有着难数的苦乐辛酸。
我的女儿,从不会讲一句英语到现在的与小朋友们快乐地玩在一起,她小小的心灵也承受了许多的转变与压力,或许她自己意识不到,但这却是我最为心疼的。
因为每个人从原来的环境转到新世界时,必然有巨大的心理转变,但对她这小小年纪来说似乎太过沉重了一些。
好在她也跟着我们一步一步走过了两年的艰辛,我心里真是很感谢、也更加怜爱我的女儿。
我在多伦多的第一个交通工具是来后第二天在跳蚤市场用十八加币买的旧自行车,我在多伦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到达多伦多后第十天骑着这自行车找到的。
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

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曾经憧憬着移民到新西兰的美好生活。
然而,如今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不已。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困惑和迷茫。
首先,生活成本远远高于我预期的。
在中国,我过着中等收入的生活,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然而,我迁移到新西兰后,很快就发现生活成本远远超过了我的收入水平。
房价高涨,物价飞涨,使得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压力倍增。
即使我努力节省开支,我仍然难以应对每个月的生活费用。
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其次,我发现我在新西兰的工作机会有限。
在中国,我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在新西兰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发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在我专业领域。
我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差异,还需要与本地人竞争同样的工作机会。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此外,我在新西兰面临着孤独和适应问题。
在中国,我有着亲朋好友的陪伴,而在新西兰,我几乎是个陌生人。
我发现自己与当地人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使我感到孤独和无助。
虽然我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但每当我想家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内心的忧伤和思乡之情。
总之,移民新西兰对我来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我对于事实的接受需要时间,但我希望能够找到重新开始的机会。
我已经开始考虑回国的可能性,回到我熟悉的环境中重新找到稳定和幸福的生活。
我明白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并且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选择。
移民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而我已经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移民新西兰我后悔死了(下)在我写完上一篇文章后,我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他们表示理解我的困境并给了我一些建议。
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反思后,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的决定,并寻找重新开始的方法。
首先,我决定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尽管在新西兰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难,但我不想放弃。
我将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通过进修或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工作市场。
一路走过移民加拿大的20年

Life 职场 生活·亲历文|青溪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难关,随时可能面临“不容易”的处境。
出国前,我也做好克服重重困难的思想准备,可想不到的是,我遇上的困难根本不是未踏上这片国土前所能预料得到的。
一路走过移民加拿大的20年真的不容易朋友简很有趣,刚刚得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为“真的不容易”后,感慨万千地回顾在加拿大四年的移民生活,连夜成篇一吐满腹苦水为快。
而我——用我妈的话说——一个把自己最美好青春时光都献给了加拿大的中生代老移民,已然失去了这份冲动。
毕竟,在令如今的新移民们心塞的“语言不通”“文化隔阂”“融入障碍”“夫妻分离”等种种困惑酸楚面前,我算是过来人。
最糟的是,当时的我连把这些当做烦恼的资格都没有。
这就好比一个饿肚子的人,整天想的只有如何填饱肚腹,至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与安慰根本无暇顾及。
或许,人在物质贫乏时,内心相对更强大、抗压能力也是超乎想象的。
那时很多守着“技术”无处用、车也不会开的技术移民们,就靠着硬实的双腿奔命于工厂餐馆人才市场夜校之间,连忧郁症都得不起。
“移民”是场硬仗那时的我们在发布或听取朋友找工新闻时,特别注意用词:人家是去“工作”还是“打工”是千万不能弄错的,甚至连“上班”一词也被莫名其妙地涂上了褒义色彩,专指“白领”工作。
要知道,“工作”和“打工”这两个词可是当年移民前途的“定向标”、生活成败的“测试仪”啊。
我们只把高薪专业工作尊称为“工作”,而“累脖工”,与原来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也没有多少技术要求,这种非主流目标工种则被我们这群”雄心傲骨”可爱的青年人善意地“贬低”为“打工”。
以至于后来的新移民模糊这种划分标准,我仍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自动把“工作”划为“专业工”。
上世纪初本世纪末老移民的命运大抵分为四种:好命的,一来加拿大不久就找到专业工作,从此过上了出国前憧憬的“天堂的生活”;背运的,就骑驴找马边打工边找专业活,咬紧牙关挺过“黎明前的黑暗”;命苦的,眼看前途无望干脆放弃“白领”志向而安心做一辈子“蓝领”,过着“沉沦的生活”;实在伤不起,大不了卷铺盖回流,毕竟中国才是我们的家,我认识不少人都做了“海归”。
华人一把辛酸泪温哥华的艰难生活

移民异国他乡,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然而,有些人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移民后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辛。
请注意,其实我们第一代留学生当初几年的生活,比这篇文章里形容得的更艰辛。
常有国内亲友问我后悔吗?我当然不后悔,而且相信绝大多数留学生都无怨无悔……加拿大又是众多移民最向往的地方,温哥华更是年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春天满城樱花飘落、秋天随处枫叶绚烂。
雪山、大海和森林在这里相遇,夏天可以享受阳光海滩、冬天可以领略滑雪乐趣,整座城市绿树成荫、草木葱笼,从任何一个地方驱车只需短短十多分钟,你就可以到达一片绿地。
几乎所有来这里的观光客,都会被这座城市的美景深深打动。
温哥华华人的心酸生活(转自多维网)新浪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到,但如果你认为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就一定会过着人间天堂般的日子,那么你错了。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回归到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你会发现它跟渡假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如同所有在异国他乡从零开始的人一样,生活会给你数不清的考验。
大部分到温哥华的移民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都有因为各种原因而流泪的经历。
有的人在离家的那一刻哭了,有的人刚来时每晚想家想亲人哭了,有的人英文不好无法正常交流哭了,有的人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哭了,有的人敌不住两地分居分手哭了,有的人受到歧视受到欺负哭了,有的人生病了没人照顾哭了……所有在中国国内没遇到过也不曾预料过的困难,在温哥华也许你会逐一遇个遍,流泪似乎是无助时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但如果你认为在温哥华的生活只有眼泪的陪伴,那么你也错了。
温哥华不相信眼泪,所有的弱者只有打道回府,剩下的那些移民在一次次的泪水中逐渐变得坚强,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中国有句老话叫: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更何况移民相当于一棵被连根拔起,而栽到另一片土壤的树,任何一个小困难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先说说最基本的吃吧,很多移民的中国胃很难适应西餐,在列治文和本拿比还好,遍地都是中餐厅,可是在大温地区的其它城市,要找到合胃口的中餐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人移民後淒涼自白:國外不是天堂
移民
南大校友王慶根,原為奧賽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學化學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師,可以說學業和事業都很成功,卻因抑鬱症自殺,留下一雙兒女。
王博士的經歷和我驚人地相似,我自己還苟活著,但同病相憐,覺得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得時間比較久的人,有必要多說說自己實際的生活狀況,讓其餘的人做選擇的時候,起碼多一些參考。
我不知王博士的離世究竟是什麼原因,但不妨借題發揮,順著「壓力」這個話題,說說在美國生存的壓力。
海外生活孤立無助
國內報道,多強調王走上絕路,是因工作壓力太大。
表面上看這似是最合理的解釋,但未必有普遍意義。
就我自己的體驗,海外中國人的隱形壓力不止工作。
事實上,工作壓力有時候還算次要。
美國職場環境相對寬鬆,大部分美國上司處事隨和。
做同類工作,可能在國內的壓力更大。
當然我這裡說的一切話都是籠統的說法,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那看不見的讓人崩潰的壓力究竟來自何方?我最近就遇到幾個人,也抱怨說自己快得憂鬱症了。
原因和工作本身無關,倒是都牽涉到海外生活的孤立無助,或是緊張的家庭關係。
這種緊張來源有很多,比如孩子上學。
美國學校通常三點下課。
很多地方又規定,不到法定年齡,孩子不可無大人陪伴,單獨在家。
如果夫妻雙方都上班,孩子的接送和安全就成了大問題。
另外,美國的暑假長達三個多月,這中間孩子怎麼辦?有的送回國,有的請國內祖父母來帶,有的花錢請人,有的送往暑期的各種夏令營。
每一種方法,都非常折騰。
美國人自己也有這些問題,但他們畢竟是本地人,解決辦法更多。
有些是夫婦的一方把工作辭掉,或者換成兼職工作,時間上靈活起來,以便照顧孩子的起居和接送。
目前來說,美國經濟蕭條,雙職工家庭越來越多。
即便這樣,婦女在家不上班,也是常態,
所有人都理解,她們自己也坦然。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太太,被人指責「一輩子沒工作過」,能談什麼經濟?這個說法,反倒讓羅姆尼得分。
羅姆尼太太說她家中要負責五個孩子,這不叫工作什麼叫工作?這個說法贏得了很多選民的認同。
美國的納稅是根據全家收入來算的。
除非真能掙到錢,否則,考慮到納稅、僱人看孩子成本,孩子成長中家長參與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去工作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孩子多,夫妻一方收入不高,那還不如別去上班。
一定有那麼一個公式,讓我們計算到工作與不工作的成本-收益平衡點在哪裡。
第一代移民多為「孝順」所累
這也不僅是經濟問題,個人自我認知和心態調整也很重要。
來自我們大陸的家庭,心態一關就很難過。
不少家庭裡,夫妻在美國生活久了,可因地制宜,適應當地環境。
但國內父母甚至其他親戚的聒噪,則是新的一重壓力。
有些老年人一輩子下來,除了工作掙錢,找不到還有什麼別的東西,可以去寄托人生的意義,也無法理解美國這邊的情況,用國內環境下的心態,亂出主意。
他們有的是為了面子,希望告訴他人自己的孩子在美國某某地方上班,不希望鄰居同事親戚朋友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美國「沒工作」。
他們不知道,這有時候是為了家庭的整體利益作出的一種主動選擇。
子女有時候出於孝順,只好依從,好讓國內父母顯擺,小家庭的苦只有自己去嘗。
也有的父母觀念錯誤,比如「不要在家吃閒飯」,「不要吃丈夫的飯」,硬是勸子女去上班。
中國家庭,很多是一方出來讀書,一方陪讀,有了機會另外一方去讀書,本來拿學位就有早晚,不是都能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有的家庭為了省幾個錢,讓國內老人過來帶孩子。
這會使得帶孩子的問題表面上緩解,但是這會生出很多新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醫療,在美國,保險通常只保「核心家庭」,亦即配偶和孩子。
來訪的父母不算dependent. 只能去另買保險。
保險公司遇到這種既不是美國公民又不是年輕力壯的人投
保,保險費通常很昂貴。
很多家庭看情況還行,就去僥倖賭一把,不去買,但一旦父母在美國生病,又沒有保險,最終醫療費驚人,甚至一下子就能把小家庭拖垮。
這種風險,一些來訪老人可能並不知道,有時候也不能理解。
遇到這類問題,甚至在子女本來就已經壓力重重的時候,因為自己不滿而抱怨,讓子女的家庭平添矛盾,使得人到中年、夾心餅乾一樣的他們痛苦不堪。
美國人在家庭關係中把夫妻關係擺在首要位置,夫妻關係和諧,子女會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之下,父母親也可放心地安度晚年。
中國捨本逐末,教孝不教慈,把孝道擺第一位,甚至孝道壓倒人道,把很多其它的關係給扭曲了。
久而久之,家庭的裂痕越來越大,小家庭又為了兒女或者父母的面子,強忍著在一起,形成過也過不好,離也離不了的亞婚姻。
到了海外,在新的文化環境之下,這種衝突越發明顯。
職業移民耗費青春
另外一個壓力源是工作許可的問題。
美國的移民(微博)是一個複雜、漫長而又頭痛的過程,人在美國紮下根來並不容易,有時候也沒有必要,因為現在在國內,出國旅遊、訪學、商務也越來越容易。
如果選擇移民,除結婚和投資的渠道外,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未來面臨的是職業移民。
這方面大部分人的過程相差無幾:大家先讀書,然後找工作,根據工作,一層層辦工作許可,每一次都是一場小小的戰鬥。
要是讀博士,起碼得四五年時間搭進去。
然後利用一年到一年半(因專業而異)的「職業實習期」(OPT),此間可合法找工作。
OPT是比較臨時的工作身份,找到合適的工作後,得盡快轉成工作簽證。
工作簽證需要僱主幫你申請,僱主不肯,你只好再去找肯幫你辦的僱主。
工作簽證三年一延,最多七年。
這期間,大家努力去辦理綠卡。
綠卡辦理分幾個優先順序,傑出人才辦得很快,這要看你的學位(多為博士學位),學術成果等。
餘下類別多有根據國別的簽證配額排期(相當於「入戶指標」),排到了才可辦理。
這排期三五年是常事。
排期中,不可輕易改變工作,這讓很多人只好接受不滿意的工作,這中間離開美國再回來,還要花錢申請Advance parole, "Parole"也是犯人假釋的意思,真是「移民監」了。
幾番折騰下來,到最終不再受「身份」限制,搞不好就八九年甚至十幾年過去了。
好多人當年的夢想,早已灰飛煙滅。
大家只好把興趣放到孩子和房子身上。
自我的喪失,對一個人來說是很淒涼的事。
坦白地說,很多第一代移民的人生基本上就這樣荒廢了。
能自我安慰的一點,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不需要這樣再來折騰。
出國是有風險的事,各位需要慎重。
我倒不反對移民這件事本身,但是需要好好權衡。
千萬不要有童話思維,認為到了美國,就可以「永遠幸福生活」了。
很多問題,不會因為你飛越了太平洋,就可以永久地留在身後。
目前喊移民的中產家庭很多。
遇到一個問題,人們解決的辦法,一為抗爭,一為逃離(fight or flight)。
來美國十年了,我發覺flight也不是長久之計。
但願我們都去努力,讓中國的教育和各方面大環境能好起來,日後大家的志向,會從「美國夢」,轉移到「中國夢」上面。
我想我能做的,是盡量去介紹美國的教育,好讓我們教育各界人士去取長補短,讓日後的教育者、家長和兒童,對他人的模式,不再是只能望洋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