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一、教育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可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目的、任务、功能和教育体制等角度选题)2.区域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国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等角度选题)3.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研究(可从教育投入、学校布局、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等角度选题)4.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优化公平、效率、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策略研究5.地方政府办学体制改革的分阶段目标、阻力和应对策略研究6.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与实施策略研究7.区域教育供给适切性及效能问题的研究8.地方政府实现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中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困境及对策研究9.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流派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10.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从课程发展、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等角度选题)11.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质量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12.中学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13.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思想史研究14.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15.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16.各学科教学理论比较研究二、基础教育发展17.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与监测机制研究18.区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阶段性目标、关键任务及实施方案研究19.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在区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战略研究20.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影响的研究21.城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研究22.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2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24.特色学校建设模式与发展现状研究25.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题诊断与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26.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研究27.示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2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三、农村教育29.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30.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31.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职学习、流动状况和补充机制、后勤保障等)32.“三教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33.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34.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35.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3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37.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38.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39.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与控辍策略研究40.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共建现状与促进、提升机制研究四、教育管理41.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建设研究42.教育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研究43.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协作发展机制研究44.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绩效评估、薪酬激励、职称评定、校长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45.教育科研效益评价指标研究及提升教育科研效益的策略研究46.地方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表彰及学生表彰活动的形式、效果及改进策略研究47.学校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模式研究48.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机制研究49.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投资教育及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效果研究50.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体制改革模式的实验研究51.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衔接模式研究52.招生管理规化制度建设研究5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54.学校规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案例研究55.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56.借鉴其他行业优秀管理思想为教育管理改革服务的研究57.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与团队效能研究58.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研究59.走班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改革研究60.中小学收费规化的制度研究61.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62.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研究63.中小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64.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服务状况与利用情况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五、素质教育65.中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66.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7.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研究68.中小幼三级教育体系沟通衔接模式研究69.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70.中小学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研究71.我国传统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72.当代教师、学生、家长成才观调查和引导其树立科学成才观的策略研究73.素质教育目标下的学生个性塑造、特长培养策略研究74.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75.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与社团管理研究76.开发、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行动研究77.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78.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研究79.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行动研究80.新时期超常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征、培养机制与策略研究81.学校美育开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82.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实施情况和成效研究六、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制度83.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84.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方针的行动研究85.各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86.各学科主流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与教法整合研究87.信息时代各学科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创新实践及成效研究88.通过教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实验研究89.分层教学背景下学科教学进程设计与效果研究90.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设计与效能研究91.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开发、评估与教学管理研究92.网络课程、电视讲座对传统教学的影响研究93.不同版本中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94.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95.学分认定操作中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96.中小学课程与作业难度及作业负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97.中小学考试频次、试题质量和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研究98.中小学考试实现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转变的行动研究99.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100.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自主招生政策与中、高考加分政策研究101.特长生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研究七、教师队伍建设102.区域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103.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104.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信念研究105.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师德建设策略研究106.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如成就感、幸福感、职业枯竭感等107.全方位育人目标下教师对新角色的认同和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108.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109.拔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110.免费师生与特岗教师生涯规划研究111.师生支教、顶岗实习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112.教师道德失行为主要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八、德育研究113.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时代特质与德育理念、容与途径变革的研究与探索114.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非同向性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5.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116.关于中小学德育主要形式、实效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17.学校与家庭形成德育合力的策略研究118.德育课程建设现状与不同类型德育课程的整合策略研究(如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119.德育与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120.提高课任教师德育能力与德育积极性的策略研究121.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122.中小学生德育主题活动开发、开展状况与效果研究123.新时期学生党校、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124.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研究125.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126.学生公民人格和公民道德品格培养策略研究127.以德育为抓手提升中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128.中小学生行为规与养成教育研究129.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30.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单个德育目标教育实践的研究九、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131.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32.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和教育艺术、干预策略研究133.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134.各学科的认知特点与学习策略研究135.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36.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时评价策略与培养策略研究137.招生制度改革对学生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研究138.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研究139.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行动研究140.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141.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能力和时间管理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142.“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143.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技能培养研究十、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14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含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145.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策略研究146.校外教育基地的开发、建设与利用问题的研究147.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活动的效益和社会影响研究148.学生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的学校、社会、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149.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150.超常儿童少年家庭教育案例研究151.“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152.信息时代家校沟通质量与改进策略研究153.家长学校的教育容、方法、组织形式与开展效果的研究154.家庭辅导教师服务质量和供需状况调查研究十一、教育信息化155.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现状及培训策略研究156.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完善与利用策略研究157.农村地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状与综合培训策略研究158.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159.网络教学平台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能研究160.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演变趋势研究161.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62.信息化背景下课外教育模式与效能研究163.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效益研究164.教师博客在促进师生沟通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十二、民办教育165.社会力量办学标准、体制、模式及质量保证机制研究166.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地位的研究167.民办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168.民办教育投资机制改革研究169.区域性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170.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研究171.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生存状况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172.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十三、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173.卫生保健类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研究174.中小学国防教育研究175.体育与艺术“2+1”项目工程的推进策略研究176.学校体育、艺术类社团的团队文化建设研究177.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78.学生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正研究179.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180.体育推广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181.体育特长培养与全面素质发展研究182.艺术特长生培训现状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十四、民族教育183.少数民族学校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184.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185.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186.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改革研究187.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8.新疆班、班办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9.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教育研究十五、学会工作研究190.教育学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合作模式研究191.加强教育学会自身建设策略研究192.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形式、容和机制创新研究学会组织科研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93.。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

针对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几点看法【摘要】比较教育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接着探讨了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分析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国际比较的关系。
从中国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策略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总结了比较教育研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通过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现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当代中国、教育现状、国际比较、教育改革、特色、优势、问题、挑战、策略、建议、发展方向、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
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政策、实践和成果,发现优势和劣势,从中获取经验和启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比较教育研究有助于拓宽教育视野,促进交流与合作,培养全球化的教育思维和跨文化的教育观念。
比较教育研究也能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促进教育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实施。
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促进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发展,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和包容。
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教育领域中愈发凸显,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行,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
1.2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大,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建设和师资队伍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育评价机制亟待完善,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转型和创新的压力。
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涌现,教育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

I t r to a mpa a i e S u n O u p nd to fChi a’ g —i p c pe s n e na n lCo i r tv t dy o t utCo i ns o i n S Hi h m a tPa r
H E De— f n —a g (ntueo c nf n eh i lnom t no hn ,eig10 3 ,hn ) Istt fSi tw ad Tcnc frai i ei aI o fC i B in 00 8 C i a j a
.
s h u g s t a e n mb ro h n ’ ih i a tp p r h w r p d g o t n h ae o r w h i fse a a u s s g e th tt u e C i a S hs mp c a e s o a i r w h a d t e r t g o s a t rt n t t h f s f t h h 0 o n r s fG7 c u t e .Att e s me t , h n ’ e d n a t o t o e ,n i d R s i sb c mi g lr e n a - i h a i me C i a Sla i g g p wi S u h K r a I d a a u sa i e o n g ra d l h n a r
作 者 简 介 : 德方 ( 93一) 男 , 宁 黑 山人 , 国 科 学技 术 信 息 研 究 所 所 长 , 究 员 。 贺 16 , 辽 中 研
科技 与管 理 中国 高影 响 力论 文产 出状 况的 国际 比较 研 究
上, 因而引文可 以表 明早期研究成果是 如何 在他 人后续研究 工作 中被利 用 的情 况 。论 文数 量 只能反映出科学研究产 出的规模 , 但不 能反 映出 科学研究质量 和水平 , 而论文被引用次数则 能客 观地反映出科学研究质 量和水平 。一般来 说 , 论 文被引 用次 数越 大 , 明论 文 质 量 和水 平 也 就 说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的五大战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哈萨克斯 白俄罗斯, 1.2% 乌克兰, 1.1%
摩洛哥, 1.3%
坦, 1.2%
巴基斯坦, 1.1%
加拿大, 1.3%
尼日利亚, 1.4%
俄罗斯, 1.5% 意大利, 1.5%
土耳其, 1.5% 伊朗, 1.5%
越南, 1.5%
中国, 19.8%
马来西亚, 1.6% 美国, 1.7% 法国, 1.8%
(万人) 600.0 500.0 400.0 300.0 208.8 200.0 100.0
0.0
452.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图 1 2000-2012 年世界外国留学生规模变化②
2.美、英、法、澳是全球留学市场份额最大的四大留学目的国 2012 年,美、英、法、澳这四个留学目的国接收了全球近 45% 的留学生,排名前 20 位的留学目的国则接收了全球约 80%的留学 生。其中,美国和英国在国际留学市场中的占有率分别为 19.3%和 11.2%;法国、澳大利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6%;德国、俄罗斯、 日本、加拿大、中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2%;南 非、韩国等 10 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均在 1%-2%之间(见图 2)。
① British Council. 2004. Vision 2020: forcas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a UK perspective[EB/OL]. [2014-07-05]./sites/2/files/vision-2020.pdf:4. ②数据来源:OECD. cation at a Glance 2014: OECD Indicators[M]. Paris: OECD:30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子课题选题范围

《精英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总课题组
子课题的选题范围:
⒈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理论比较研究
⑴(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2)(新课改)课堂教学手段比较研究
(3)(新课改)课堂教学手段方式与途径的比较研究
⒉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比较研究
[1]学科(数学、语文、科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实验比较研究。
[2] 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比较研究
[3]自主(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方式中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的比较研究
[4]动态课堂的生成与教学手段运用策略的比较研究
[5]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的比较研究
[6]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堂学习情景创设中的比较研究
[7]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比较研究
[8]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比较研究
[9]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比较研究
[10]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案例比较研究
⒊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制作比较研究
⑴各学科发展性教学手段的设计比较研究。
⑵各学科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制作研究。
⒋发展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管理与评价
⑴促进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管理比较研究
(2)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的比较研究。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1.09.27
•【文号】教办[2011]11号
•【施行日期】2011.09.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办[2011]11号)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教办厅函〔2011〕66号),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300项成果获奖,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等19项成果获一等奖,《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等90项成果获二等奖,《中国博士质量报告》等180项成果获三等奖。
国防军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单独组织,获奖名单另行公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教育类社团组织和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名单

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班集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 地方师范大学的使命与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学术生态系统研究 基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取向研究 高校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研究 社会问责视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
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拟立项课题一览表
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与支持体系建设研究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研究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代价研究 我国8年制医学博士与美国“4+4”医学博士教 育的比教研究 粤港澳高等教育深化合作研究 《高等教育法》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高质量教师培养中教育实习的构建与实施的实证研究 杨建义 廖晓明 胡平波 卢晓中 范学工 朱建成 汪全胜 康全礼 李腊生 李广平 DIA080106 DIA080107 DIA080108 DIA080109 DIA080110 DIA080111 DIA080112 DIA080113 DIA080114 DIA080115
后现代哲学思潮与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核心观点和研究视域的变 于伟 化问题研究 儿童观:文化传统的省思与现代化改造 研究 中国藏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史研究 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伙伴协作研究 刘晓东 李子华 刘新成
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拟立项课题一览表
四川大地震后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 探究学习的兴起、失范、规范与超越 研究 吉文昌 徐学福 周培植 刘力 柯玲 眭依凡 赵婷婷 康翠萍 颜三忠 周光礼 BHA080018 BHA080019 BGA080339 BHA080020 BHA080021 BIA080022 BIA080023 BIA080024 BIA080025 BIA080027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保障教育质量,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各自的实践和经验,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特点。
在评估主体方面,美国既有政府主导的评估机构,如美国教育部,也有非政府的专业认证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等。
这些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非政府机构则专注于具体的专业认证和院校评估。
评估标准上,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
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都有各自适应的评估标准。
对于学术研究,强调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对于教学质量,则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数据收集方面,广泛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
通过收集学生的入学成绩、在校表现、毕业就业等多维度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评估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美国的高校还非常重视自我评估。
学校会定期对自身的教育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以严谨和规范著称。
其评估主体主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
QAA 独立于政府和高校,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它通过定期对高校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评估标准注重学术质量和学生体验。
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学生支持服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满意度,将学生的反馈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
在评估方法上,采用实地考察、文件审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评估人员深入高校,与师生交流,观察教学现场,获取真实的信息。
英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信息公开制度。
高校的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让公众能够了解高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和质量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
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
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
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
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
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
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课题主持人:王素;核心成员:方勇、孙毓泽、苏红、王小飞、李协京、李建忠、姜晓燕、田辉、胡玲、蓝建;报告执笔人:王素、方勇、苏红、孙毓泽。
目前关于教育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比较少,国际上尚无对教育竞争力公认的定义。
参考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
它是一个国家通过改善教育体系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推动教育不断发展,优化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使教育适应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进步对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的要求的能力。
教育竞争力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指标要素之中,包括教育的投入、规模、效益、产出等硬指标以及教育的理念、制度、政策、方法等软指标,还包括教育发展及演变的各个环节与过程。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竞争力最终是反映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培养出来的人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上,反映在通过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上。
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1)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2)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4)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二、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教育竞争力系统的构成非常复杂,其众多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处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教育竞争力。
为了使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得以实现,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把教育竞争力评价这一复杂问题进行简化。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狄(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对较为复杂和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为那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模型,研究和处理问题,可按五个步骤进行: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③指标数据同化即标准化处理;④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⑤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2经过分析,并基于我们前面作出的关于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定义,我们认为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教育的贡献等(见图1)。
图1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要素构成框架图教育投入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其中硬件投入指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它们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维持运转的必要条件;软件投入指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它们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环境的反映。
古人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教育投入的作用和功效是间接的和滞后的,它是通过推动教育系统的运转,由教育的产出对教育竞争力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投入是一个国家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不是教育竞争力的直接构成因素。
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运转的产出,它可以从这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来反映。
教育规模可以分为正规教育规模和非正规教育规模,正规教育指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传统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指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进行的为学习者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
教育质量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2倪鹏飞.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9-40.程度,目前国际上关于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测评包括PISA、TIMSS等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
教育除了自身的产出,还通过培养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知识创新等活动,对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作用和贡献。
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才,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无从谈起。
教育是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在IMD和WEF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中已经明确地提出。
当教育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将阻碍或延缓经济的发展。
教育系统还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了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见图2),以使教育竞争力的量化评价得以实现。
图2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共三级,第一级是教育投入,它是火箭的启动级,有了教育投入,教育系统的火箭才会发射升空;第二级是教育发展水平,它是火箭的中间部分,它把教育系统的火箭向高处推进;第三级是教育的贡献,它通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与贡献,把教育系统的火箭推向更远。
把教育竞争力模拟为一个三级火箭,是因为一方面火箭的发射和飞行能反映教育竞争力中“力”的概念;另一方面,一个火箭冲得越高、飞得越远,它表示教育竞争力就越强。
基于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我们把教育竞争力评价进一步量化。
教育投入是火箭的启动级,它对火箭的升空有影响,但不直接决定火箭飞行的高度和距离,所以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教育投入只作为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不参与教育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运算。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贡献,作为火箭的第二级和第三级,直接决定火箭升空后飞行的高度和距离,所以它们是教育竞争力的直接构成。
如果教育竞争力用EC(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表示,教育发展水平用LE(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表示,教育的贡献用CE(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表示,则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公式可表示为:EC=f(LE,CE)如果认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贡献同等重要,上式又可写为:EC=f(LE+CE)我们采用竞争力评价中常用的加权方法对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即首先建立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的加权和来反映教育竞争力的大小。
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设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n(n为正整数)项指标,每项指标及其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用X i(1≤i≤n)表示,X i的权重用W i(1≤i≤n)表示,∑n i=1W i X i,则教育竞争力EC 可表示为:EC=∑n i=1W i X i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一)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建立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对国内外主要教育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这些指标作了相关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筛选出与教育竞争力较为相关的指标。
然后,依据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遵循指标数据的敏感性、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原则,对这些指标进一步进行遴选,构建了四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维度一:包括反映教育发展水平中正规教育的规模、非正规教育的规模、教育质量的8项指标。
维度二: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教育竞争力最核心的因素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教育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来发挥作用的。
而人力资源与其他因素不同,它的数量和质量均会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因此,在人力资源相关指标中除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外,其他指标我们均采用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映该指标的影响力。
维度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教育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竞争力的强弱。
教育发展不够,或过度发展,或者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都会削弱教育竞争力。
这里我们采用了两个指标来反映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维度四: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竞争力,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这里我们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两个指标来反映。
为了反映不同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表1中的第9、10、11、15、16项指标进行了绝对值和相对值的两个分类,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分类,力求既能反映一个国家该指标的绝对数值,又能反映该国该指标的人均水平。
表1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指标的国际可比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构建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16项指标及其数据都选自国际组织公开发布的报告中,这些报告包括: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3、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0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200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