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跳远的助跑对成绩的影响
浅谈跳远运动中的助跑练习

浅谈跳远运动中的助跑练习跳远是学生锻炼身体的田径运动方式之一。
它能起到发展学生跑步速度,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
在思想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品质的效果。
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认知水平不同,我把跳远分解成几个阶段:助跑,腾空,落地,以用来组织教学。
教学中又分成前期、中期、后期练习。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跳远等动作技能,互相合作,安全地进行练习和竞争。
下面结合我在助跑教学中的心得,谈谈我对跳远中助跑的粗略看法。
助跑是跳远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他的作用在于使人体在起跳前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使人体由前运动转化为向上运动而获得适宜的腾空角度,在跳远技术中是最复杂的,也是对跳远效果影响最关键的技术。
助跑是跳远学生用来创造身体腾空和速度的,所以它有一定的步数(跑和走的步数),步长和步数的变化,跑速和助跑长度。
助跑的长度取决于跑的步数,学生的身高及其跳远的训练水平,主要是跑的加速能力。
学生的加速,发挥和保持跑速的能力可以用30米或100米起跑的成绩来评定。
同时还因为学生进入竞技状态的程度、天气、路面状况、风向决定。
路面较软、顶风和学生疲劳时,助跑可缩短30~60cm;当路面结实,天气温和和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时,助跑长度可延伸20~40cm。
通常学生练习助跑时,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原地模仿起跳练习。
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在前稍屈膝,起跳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
动作开始时,摆动腿蹬地,起跑腿积极的由后向前迈步,模仿向下迈脚的踏板动作,全脚掌滚动着地,随即缓冲和蹬伸起跳,同时两臂要配和双腿的动作积极摆动。
要和身体各部分配合协调,起跳腿蹬伸迅速,摆动腿向前方摆动积极,身体重心迅速向上。
二是助跑开始时练习。
最初助跑身体要前倾30~35度,两臂动作、大腿前摆和着地要有力,练习时可在跑道上连续做缓跑或五步结合起跳的练习,用摆动腿着地。
三是助跑中练习。
助跑中段,躯干逐步伸直到80度,上下肢动作幅度大。
助跑之中的各种因素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总第 9 期 6
巢 湖 学 院学 报
Ju a fC ah olg o r l h o uC l e n o e
No3 Vo . 12 0 … 11 .0 9 Ge ea e ilNo9 n rlS ra . 6
助 跑 之 中 的各 种 因素对 跳 远成 绩 的 影 响
跳远 的完 整技 术 包 括助 跑 、 跳 、 中动 作 起 空 和落地 四个 部分 组成 , 而在这 四个 环节 中助跑 然
与起跳是影响跳远成绩 的重要因素。 助跑的目的 是为了使人体重心获得一个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 是创造跳远成绩 的前提和基础 , 而起跳则是为了
充分 的利 用助 跑所 获得 的速度 , 得尽 可能 大 的 获
刘 靖
(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巢湖 2 80 ) 300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跳远项 目 点以及根据力学原理 , 特 通过对不同跳远运动员助跑 中所存在 的各种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进行对 比研 究,对助跑 中速度在跳远运动中所起 的作 用进行综合分析, 其结果表 明: 上板瞬间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的提高只有通过发展绝对速度 能力和增加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来实现。 通过提高上板瞬间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 , 从而保证 这个水平速度为 了转化为一定 的垂直速度而损失后仍具有较高的值 ,最后保证腾起初速度 的值 , 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在追求上板瞬间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 了助跑 能力与起跳能力发展 的同步性。只有 当二者 区配, 发展同步时, 才可能有效的完成助跑与起 跳 的完美 结合 。 总之 , 要使 助 跑速度 不 断增加 到 一个 可 控制 的最 大速度 。 关键词: 同步性; 可控制最大速度; 匹配 中图分类 号 :8 33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策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准确性解析

策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准确性摘要:跳远运动是一项综合的体育运动,在跳远中助跑速度是基础,而助跑准确性是重中之重。
而如今运动员在比赛中助跑速度与准确性结程度掌握失误率较高,本文在分析了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准确性对成绩的影响,以及对影响助跑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跳远; 准确性;典速度;成绩1引言跳远技术是由助跑、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四部分组成,是一种以速度为核心、以爆发性力量为基础的体育项目。
多年来,不少学者和科研人员在助跑速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助跑速度与准确性方面的研究则是重中之重。
现代跳远的特点正向着助跑速度快、准确性高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的训练中受一部分传统观念影响,教练员总是从速度、力量及技术的角度考虑各环节的熟练内容。
然而,随着田径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充实,要求每一位教练员根据跳远特点,在训练中加强助跑速度和准确性进行训练。
使得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从影响助跑速度和起跳的准确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准确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2助跑速度与准确性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在跳远运动中,助跑与起跳合理衔接是跳远技术的重要环节。
助跑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和为起跳产生必要的垂直速度创造条件。
平跑速度是其助跑速度的基础,平跑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优劣。
实践证明,速度已经成为跳远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核心因素。
因此,在跳远教学与训练中,必须把发挥自身最大速度的训练放在首位。
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二者相关系数,男运动员为 0.984。
西鲁亚诺夫认为,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
由以上专家的研究可以证明,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关系密切。
助跑速度是提高成绩的主要因素,跳远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助跑速度的快慢。
跳远中另一个环节就是助跑准确性是否合理,助跑准确性与跳远成绩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跳远水平相当接近的激烈竞争中,胜负往往由几厘米乃至几毫米所决定,很多有实力的选手常因为助跑准确性不高而痛失获得大奖的机会。
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摘要:跳远又称急行跳远,是在助跑道上沿直线助跑,在跑进中用单脚起跳腾空,最后用双脚落入沙坑的田径运动项目。
我国跳远水平一直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近几年有很多人在研究一个助跑速度利用率,那么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又能不能对跳远成绩起到什么影响呢?我就从力学方面来分析下助跑速度利用率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关键词:助跑速度 利用率 跳远成绩现代跳远运动的发展是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发展而兴盛起来的.跳远的技术,成绩,场地设施以及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人们对跳远技术特点认识不清,没有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对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开始注意到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第三阶段--发展提高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段发展,专项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受到重视.跳远起跳技术中出现了制动性起跳和打击式起跳的方法.这类起跳技术当时对提高运动成绩促进技术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实践证明上述起跳方法是不合理的.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7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了跑步式起跳方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整个体育运动的科学化,如场地器材和仪器的更新,塑胶跑道,新式钉鞋,各种测试仪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等.另一方面表现为训练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从而实现了由经验训练向科学训练的过渡.有关资料表明,运动员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呈高度正相关(r =0.96);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中国学者王清等人还制定出中国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成绩的模式表,列出了助跑最后9m速度与成绩的相对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得到可肯定,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高度正相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肯定这个结论的同时必须看到,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宏观统计学规律,它表明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快就跳的越远这样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事实,描述的是一种规律.具体来说,是提出了提高某一个跳远成绩在速度上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性,而并不是充分条件.运动员若想达到这一成绩还要有其他条件的协调和制约,即还有30%的因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作用短跑运动员就完全可以取代跳远运动员了,而事实并非如此.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是指助跑速度与跑的绝对速度之比。
研究助跑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张 显
( 大连市1 1 7 中学 , 辽 宁 大 连 1 1 6 1 0 0 ) 摘 要: 要 获得好 的成绩 . 必 须提 高 学 生 的 绝 对 速 度 和 绝 对 速度 的利 用率 , 控制好助跑的节奏。 做 到 助 跑 与 起 跳 相 结 合, 使 之 相 衔接 , 自然 连 贯 。再 尽 可 能 地 减 少 水 平 速度 的损 失 。 获得 最 大 的腾 起 初 速 度 和 适 宜 的腾 起 角度 . 处 理好 水 平 速 度
与 垂 直速 度 的 变化
要的。
关键 词 :跳 远技 术
一
助跑
速 度
、
引 言
跳 远 是 爆 发 性 的力 量 项 目 ,优 异 的运 动 成 绩 取 决 于 学 生 的速 度 、 力量 、 合 理 的技 术 和 稳 定 的心 理 。跳 远 技 术 特点 对 学 生 的速 度 要 求 表 现 在 快 速 助 跑 和 快 速 起 跳 两 个 方 面 要 获得 好 的成 绩 , 必 须 提 高 学 生 的绝 对 速 度 和 绝对 速 度 的 利 用 率 。 控 制 好 助 跑 节 奏 。做 到 助 跑 与 起 跳 相 结 合 , 使 之相衔接 . 自然连 贯。 再 尽 可 能地 减 少 水 平 速 度 的 损 失 , 获 得 最 大 的 腾 起 初 速度 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 处 理 好 水 平 速 度 与垂 直速 度 的变 化 。 为 了 更 好 地 进 行 跳 远 技 术 教 学 ,现 就 助 跑 对 跳 远 成 绩 的影 响谈 谈 自 己的 看 法 。 二、 研 究对 象 助跑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三、 研 究方 法 本文通过 文献资料综 述 , 收 集 助 跑 对 跳 远 成 绩 影 响 的有 关资料 , 对 影 响 跳 远 成 绩 的助 跑 因 素进 行 分 析探 讨 。 以期 为跳 远 教 学 提 供 参 考 四、 研 究结 果 与 分 析 1 . 助 跑 速 度 对 跳 远 成 绩 的 影 响 最 大 。跳 远 学 生 的 短 跑 速 度 是 其 助 跑 速 度 的 基 础 ,而 学 生 在 跳 远 助 跑 过 程 中获 得 的水 平 位 移 又 是跳 得更 远 的 主 要 来 源 。 它 的 快 慢 直 接 关 系 学 生 成 绩 的 好 坏 。助 跑 加 速 的 方 法 有 两种 : 积 极 加 速 和逐 渐加 速 。积 极 加 速 的 方式 启 动 快 , 积极 主 动 , 节奏性强 , 发挥速度快。 并 有 助 于 助跑 后 程 更 积 极 、 快速 、 集 中 力量 进 人 踏 跳 。而 逐 渐 加 速 的 方 式 由 于用 力 程 度 较 难 固定 , 因此步幅难控制 , 助 跑 节 奏 的 准 确 性 和 稳定 性 较 差 , 但助跑相对放松 , 体 能 消 耗 较 小 。 无 论 哪 种 方 式 的 助跑 , 均应力求做到快速 、 平稳 、 准确 、 直线 、 轻松 , 而 富 有 弹 性 和节 奏 感 。 并使助跑与踏跳相结合。 要 想 获 得 好 的 成绩 , 没 有 较 快 的 助 跑 速度 是 绝 对 办 不 到 的。因助 跑 速 度 与 跳 远 成 绩 之 间存 在 着 密切 的相 关 关 系 ,助跑 速度 是 决 定 跳 远 成 绩 的 主 要 因素 。 从 而在 所 有 影 响 跳 远 成 绩 的 因 素 中 . 助 跑 速 度 对 跳 远成 绩 影 响最 大 . 作 用 占7 0 %。 2 . 学 生 跑 的 绝 对 速 度 对 跳 远 成 绩 的 影 响 。 学 生 跑 的 绝 对 速 度 是跳 远助 跑 速 度 的基 础 ,在 助 跑 中提 高绝 对 速 度 和 发 挥 起跳 能力 直 接 相 关 。起 跳 好 的学 生 可 以放 t b 大 胆 地 在助 跑 中 发挥 绝 对 速 度 ,不 用 担 t b因速 度 快 而 无 法 有 效 完 成 起 跳 因 此, 可 以 在 助 跑 中较 好 地 利 用 自 己的 绝 对 速度 。 绝 对 速 度 是 在 短距 离 跑 的练 习 中获 得 的 ,它 仅 仅 是 提 高 助 跑 速 度 的基 础 和 前提条件 。 绝 对 速 度 的 快 慢 因人 而异 . 关 键 是 在 助跑 中 能 否发 挥 和 利 用 绝对 速度 。 因此 , 充 分 利 用 助 跑 的 绝对 速度 是 至 关 重
跳远助跑准确性论文:浅谈跳远助跑准确性的训练方法

跳远助跑准确性论文:浅谈跳远助跑准确性的训练方法【摘要】在跳远项目中,助跑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助跑中,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最高速度,还要求完成准确的踏板起跳及腾空动作,这就必须要求运动员有准确的技术动作。
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能否快速、准确的助跑,关系到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成败。
本文通过调研与查阅文献资料对跳远中助跑的准确性在跳远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它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提高助跑准确性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跳远训练方法目前,跳远项目的特点正朝着助跑速度快、准确性高的方向发展。
不仅对运动员速度与爆发力素质要求较高,也是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之一。
从跳远的技术发展史不难看出,助跑是跳远的关键,其难点在于能否快速地助跑和准确地踏板起跳。
随着田径训练理论的不断更新,要求在跳远项目中更加注重助跑准确性的训练。
一、助跑速度与准确性在跳远项目中的意义和作用运动员通过助跑获得水平速度,使身体姿势和跑的动作有利于进行有力的起跳。
助跑一般为18~20步,起跑后随着步长和步频的逐渐增加获得加速度。
助跑时应力求动作协调放松,大腿适当高抬,助跑的速度越快,起跳的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助跑的速度应和起跳的能力相适应。
助跑的最后3步(或6步)用“惯性跑”,或在起跳前采用略低于个人最大跑速即“可控制速度”的方法,能够较容易地做到助跑和起跳的良好结合。
事实证明,速度水平较差、身材相对矮小、动作协调灵活、弹跳力好、节奏感强的运动员,宜于在助跑的最后3步用增加步频(即快节奏)的方法达到积极加速上板起跳的目的。
这种跑法要求运动员以积极而放松的步伐起跑,途中继续平稳地加速,直至起跳前3步达到可控制的高速度,最后以快节奏的跑法上板起跳。
为了有力地起跳,在起跳前3步的跑进中,上体要垂直于地面;向前摆腿时膝关节要放松,大小腿折叠并适当高抬;脚的着地点要近于身体重心的投影,使身体重心平稳向前。
由于上板的步伐积极、节奏快,相应地缩短了跑的腾空阶段,所以步幅较为稳定均衡。
浅谈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浅谈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摘要]在中学跳远训练和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常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分解练习技术环节,再完整练习,结果不理想,学生成绩达不到应有水平。
笔者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和训练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采用跑步式起跳效果非常好,强调速度,学生成绩提高显著。
[关键词]速度;起跳;实验;训练;教学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体育事业已经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田径运动也飞速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跳远项目,引来众多爱好者和专家对跳远的积极探讨,在强调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核心同时,速度训练在目前的教学和训练中,往往被疏忽了,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只是单纯地强调了起跳技术或空中动作,而忽视了速度的重要性,影响教学效果和训练成绩的提高。
现代高水平男子跳远最后几步助跑速度已接近11米/秒,女子接近10米/秒,可以想象,人体在这种高速运动状态下,要在仅仅0.09---0.15秒时间内,准确无误,迅敏实效地完成起跳,这就需要高速的运动技能和判断反应速度,而现行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考虑得不够,没有引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去适应,去掌握这种技术,有的还是运用老办法:大量的模仿练习和单个动作的分解练习;短程助跑慢速度练习。
这种教法容易使学生在起跳技术上形成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上体跟进慢,制动大。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和训练中,进行了两种教学方法的跳远教学,即传统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的研究,成绩提高显著。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7、8班男生,7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8班为实验班。
两班同步教学,时数相等;常州市第一中学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男子短跳组。
(二)研究方法。
对比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总结法。
(三)实验时间。
10课时。
(四)两种教学法和主要区别1.教学原则方面。
实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完整助跑节奏的快速起跳,以完整教学为主,在教学进度上,助跑和起跳技术教学同步进行。
传统教学法先教起跳技术,后教助跑技术。
浅谈助跑技术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表 2 国内外优 秀跳远选手部分参数对 比
国籍 成绩 最 后 lm 平均 最高 速 度 利 腾 起角 O 速度 m s 速 度 ms 用 率 % / / () 。
鲍威尔 美国 刘 易斯 美 国
比蒙 美 国
85 . 9 81 . 9
[ 关键词] 跳远
前 言
助跑速度
助跑速度利用率
腾起 角 跳远成绩
角基本上是随着成绩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的,大致的范围是 1。 5之 5 一2。 间。而世界优秀运动员 比蒙和鲍威尔创造 89 . 0米和 8 5米的世界纪录 . 9 时, 其重心腾起角分别为 2 . 和 2 。 3 。 4, 1 接近上述范围的上限 。燃 而助跑 速度要快 , 腾起角又要相对较大正是跳跃项 目的难点 。 现在大家公认的 是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的完美结合 , 而这个完美结合点列每个运动员 来说会有 个体差异。 在这些个体差异中的共性在于 , 想要达到世界水平 的跳远成绩 , 助跑速度超过 lms腾起角度在 2 。 4左 右。 国内的 O /, O ~2 。
许滨
中国
81 .9
81 .4 81 .3 82 .4 - .l 03
l. 00 2
1. 04 7 1.9 05 1- 03 9 -. 47
1.8 04
l. O5 9 1. 05 8 1. 05 8 一 . 11 3
9 .1 56
9 .7 88 9. 88 8 9. 82 2 -. 57 4
运动员如果起跳 角度增大一些 的话 , 我相信成绩会有所提高。
4腾 起 角 与速 度 利 用 率的 关 系 .
腾起 角在起跳技术中, 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共同影响运 动员的跳远成绩, 任何运动员都不能忽视腾起角。表 2是对国内外优秀 运动员部 分参数进行 了比较分析, 从中来研究腾起角与速度利用率二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跳远的助跑对成绩的影响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跳远助跑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跳远的助跑对成绩有着重大的影响,运动员要选择适宜的助跑方法和助跑距离,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助跑的速度和绝对速度,提高最后几步助跑的技术,所以说跳远的关键在于助跑。
关键词:跳远的助跑方法距离速度和跳远助跑的最后几步技术对成绩的影响
1.前言
跳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就有跳远比赛,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把跳远列为五项全能项目之一。
跳远运动员所创造的成绩2/3取决于助跑,可见助跑作用之大。
跳远的助跑主要达到两个目的,最大可控制速度和准确性。
既要获得助跑的速度又要获得助跑的准确性。
整个助跑过程中要平稳、放松、有节奏。
跳远助跑的任务就是获得更快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而有力的起跳做准备,并提出较为准确可靠的技术参数,从而掌握更快有力的助跑,促进我国跳远运动的发展。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共10人研究对象。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田径文献资料20余篇,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2.2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法: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2.3归纳法:除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及归结总结。
3.讨论与分析:
3.1良好的跳远助跑是对跳远成绩的关键。
3.1.1跳远的助跑方法: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加速方式有两种,一是平稳加速方式,平稳加速的跑法与加速基本相同,特点是开始阶段步频较慢,然后在逐渐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
助跑最后几步保持不长,提高步频。
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这种方式。
二是积极加速方式,积极加速助跑的特点是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能够较早的摆脱静止状态并过的较高的助跑速度。
积极加速的跑法是助跑开始几步的步长较短,上体前倾也较大。
这种助跑方式适合绝对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3.1.2跳远的助跑距离:
助跑速度依赖于助跑距离,不同的助跑距离可以获得不同的助跑速度。
恰当的助跑距离可以获得最大助跑速度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最恰当的距离呢?由于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他们的运动水平差异很大,他们获得最大的助跑速度的助跑距离也各不相同。
跳远的助跑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比赛时外界条件的变化及身体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还会随着运动员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的。
3.1.3跳远助跑的速度与绝对速度
跳远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助跑速度与跑的绝对速度之比。
显然,速度利用率的极限是100%,然而为了完成起跳动作,运动员在助跑时不能达到自己的绝对速度,约瑟夫马罗找出:“助跑必须以接近最高速度跑到起跳板”。
波波夫列举了世界部分优秀运动员100米成绩、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见表1
以上研究表明:跳远运动员如果没有良好的100米跑速,就不会有快速的助跑速度,没有快速的助跑速度,要想获得理想的跳远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成绩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水平,也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助跑速度能力,但同世界一流跳远运动员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跑速度利用率高,绝对速度利用率偏低,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大大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二是由于助跑速度利用率已达到了98.45%,造成起跳准备不充分,缺乏理想的腾起高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跳远运动员必须重视绝对速度的训练,在提高绝对速度水平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理想的助跑速度。
3.1.4跳远的最后几步技术:
跳远的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
在最后几步助跑时既要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又要为起跳最好准备。
在最后几步达到助跑的最高速度,加快最后几步的助跑速度主要是通过加快动作的速率既加快步频来实现的。
国内外专家在理论上也进行过研究,苏联莫纳斯蒂列夫指出“跳远成绩为7.45米至8.15米的高级运动员,他们在成功试跳时的助跑节奏是依次加大最后三、四步的跑速。
”他认为提高最后三、四步助跑速度是合理的。
最后几步助跑时,优秀运动员表现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是步长相对缩短,步频加快,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跑的助跑技术,另一种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技术,这两种助跑技术都有利于发挥最高助跑速度,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紧密。
4、结论
4.1掌握正确的助跑方法是准确踏板的基础,助跑的准确性取决于整个助跑和最后几步的稳定性。
而这中稳定性与运动员对变化的外界条件和个体心理技能状态的正确估量与判断有直接关系。
4.2跳远助跑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会因比赛时外界条件的变化及身体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还会随着运动员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的。
4.3在绝对速度上,中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应引起教练的广泛重视。
4.4跳远是人体通过快速助跑的积极起跳,采用合理的空中姿势和落地动作,使人体跳过更远距离的运动项目,跳远是锻炼身体的手段,经常联系跳远能有效的发展速度、快速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荣.对跳远运动员最佳助跑距离的探讨.体育科研.
[2]吴兆祥,余迅.对跳远助跑速度和速度利用率的研究.安徽体育科技.
[3]梁林.“跳远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概念的提出以及由此引出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吴祥.跳远的助跑,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5]秦俭.浅谈跳远助跑技术,沈阳市于洪区业余体校.
[6]马开坪,杨晓兰.对跳远最后几步助跑节奏的探讨,成都体育学报.
[7]李燕强.浅谈跳远助跑的最后几步跑,体育科研.
[8]于兴飞.对跳远助跑中速度利用率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报.
[9]李宏印,樊西宁.跳远运动中助跑速度的研究,咸阳师范专科学报.
[10]李勇,李宏印.我国男子跳远助跑速度的比较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1]刘畅.对提高跳远助跑中速度利用率的初探,湖北体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