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俄罗斯帝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力、工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社会阶层和政治改革也使得俄罗斯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阐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末期实现了百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通过资助和鼓励,引进现代农业装备,使得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1897年至1905年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了13%。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上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之前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业的制造业上,但这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成长率在欧洲各国中也位居前列。
最后,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同时,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心地带开始出现大型商业和金融中心,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周边的工业园区。
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底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降低,劳动条件的恶化等。
二、社会变革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农奴制度被废除,劳动力得到了自由和保护,并得到了土地的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但为俄罗斯的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俄罗斯帝国时期,是指从1721年至1917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内,俄罗斯帝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变与发展。
本文将依次介绍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政治制度呈现出沙皇独裁的特点。
沙皇作为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通过官僚制度来管理帝国的各个领地,分封地主和贵族掌握着实际的地方政权。
同时,整个帝国还划分为行省和地方,由省长和地方官员负责统治与管理。
沙皇们积极参与西方列强的政治格局,致力于巩固俄罗斯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例如,彼得大帝通过改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并通过战争扩张俄罗斯领土。
尼古拉一世时期,俄罗斯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丧失了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但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解放农奴,并进行一系列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上,俄罗斯帝国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趋势。
自18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的工业生产逐渐发展,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和重工业领域。
此外,农业也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农奴制度使得农业生产保持着较高的产量。
然而,俄罗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与西欧列强相比存在差距。
其次,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奴们缺乏自由和权益保障,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农奴制度也阻碍了农地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
三、社会变迁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时期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迁。
一方面,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形成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工人们在面临劳动条件恶劣和低工资的同时,开始觉醒并有组织地进行抗议和要求改革。
另一方面,农民这个社会基础群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加强了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
同时,俄罗斯帝国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
帝国内部拥有多个不同民族的地区,这些民族之间存在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因此频繁发生民族冲突和民族主义情绪。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俄罗斯是一个政治体系比较复杂的国家,由于人民和政府长期矛盾重重,其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也异常艰辛。
那么,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特点具体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史料中透露出一些关键信息,探究一下其中的脉络。
一、初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展开俄罗斯的政治制度源于早期的农业国家时期,当时的俄罗斯是由众多的神权国家和游牧国家组成的。
这种国家的组织形式是囊括了各行各业的贵族阶层,他们在一个强大权力的保驾护航下,实行统一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此时的俄罗斯没有像现代国家那样的选举,国家的治理权全部在君主及其权臣的手中。
总的来说,这种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权利下放”和“权力集中”的双重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俄罗斯的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了制度上的问题,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其中包括了沙皇改革和十月革命。
沙皇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被认为是成为现代国家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俄罗斯开始推行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改革。
十月革命则是俄罗斯的新兴政治力量取得胜利后的结果。
俄罗斯在此阶段所实行的新政治制度,是在社会的变化和群众的要求中逐渐形成的。
二、现代化改革的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俄罗斯的政治制度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此阶段,俄罗斯的总体国家构架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现代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个阶段的政治制度演变以“功能分工”和“行政分权”为特点,促进了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繁荣和进步。
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在此阶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展。
在当时的环境下,经济和政治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俄罗斯的社会分工逐渐趋于多元化。
相应的,政府也制定了更为繁复的法律法规,并划分了更多的政府部门,以保障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三、当代政治制度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俄罗斯政治制度具有了更加完善的构架和更高的效率。
俄罗斯的政治处理机制现在正在继续发展,并在群众的要求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持续改进。
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鼓励企业进 行技术创新,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法律的透明度 和可预测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教育和人力资源改革
增加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具备高级技能的人才,以满足劳 动力市场的需求。
调整经济结构
加大对轻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平衡 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04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包括政治稳定、法律体系 、政府效率等。这些因素直接或 间接影响投资环境、市场机会和
资源配置。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包 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 济等。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经济发
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制度
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
法律制度通过保护知识产权,鼓励 创新和技术的进步,进而促进经济 发展。
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制度通过规范社会行为,维护 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俄罗斯法律制度的演变与现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俄罗斯的法律制度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建立了适应市场经 济的法律体系。
俄罗斯现行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 等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产权制度不清晰、 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清晰,导致企业缺乏稳定的产权保 护,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俄罗斯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治不稳定 会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信心下降,进而影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俄罗斯政体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
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俄罗斯必背知识点

俄罗斯必背知识点1.俄罗斯地理概况: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陆地面积达到17,098,242平方公里。
它横跨欧亚两个大陆,与16个国家接壤,包括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立陶宛、波兰、挪威和日本。
它还拥有众多的内陆海,最著名的是里海、里海和黑海。
2.俄罗斯历史概况: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国,它是古斯拉夫人的一个国家。
在9至15世纪之间,基辅罗斯国经历了不断的扩张和分裂。
在16世纪初,伊凡雷帝统一了俄罗斯,并建立了第一个沙皇国家。
随后,彼得大帝将俄罗斯带入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建立了圣彼得堡作为新的首都。
在19世纪,俄罗斯帝国持续扩张,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沙皇制度的终结,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俄罗斯政治制度: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治体系为半总统制。
总统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总理则是政府的最高行政负责人。
立法机构由两个议会组成,即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
国家杜马是最高立法机构,由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组成。
俄罗斯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和调整,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4.俄罗斯经济概况:俄罗斯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以石油、天然气、金属和木材等资源为基础。
然而,俄罗斯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依赖自然资源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均衡以及腐败等。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推动经济多样化和结构调整,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增加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5.俄罗斯文化: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文学、音乐、舞蹈和戏剧在俄罗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著名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包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俄罗斯音乐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而闻名,而芭蕾舞剧《天鹅湖》则被视为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之一6.俄罗斯宗教:俄罗斯的主要宗教是东正教,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变化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俄罗斯政治体制变化的概述:1. 历史背景: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发展与该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密切相关。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 总统制的确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了总统制,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同一个人担任。
这一变革旨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稳定性,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包括权力过度集中和民主问题。
3. 议会制转向总统制:在2008年,俄罗斯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总统制确立为该国的永久制度。
这一变化意味着议会的角色和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国家决策更多地由总统主导。
4. 多党制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政治体制逐渐转向多党制。
这意味着政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政局更加不稳定。
一些政党开始寻求与政府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5. 政治改革和监督机制:为了改善政治体制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俄罗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媒体自由、扩大公民参与和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等。
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政治参与度和透明度,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变革和调整。
这些变革旨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稳定性,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未来的发展仍需观察和分析,以了解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未来走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变化受到国际政治环境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也可能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调整。
未来的发展仍需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未来的走向和表现形式。
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

(二)经济形势
改革税制,降低税率,打击金融寡头, 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在国际上,积极吸收外国投资,推动独 联体经济一体化,力促经济上融入欧洲, 积极申请加入世贸组织。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衰退后, 从1999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好 转,至今仍保持着增长势头。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ptv/vplay/2 51083.html
思考
普京是怎样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
国家政权体系? 俄罗斯中央集权化与中国封建 时期中央集权化有什么相似点?
1、改造联邦制,强化垂直权力体系
建立7大联邦区,任命可靠的人为联邦区 长官,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改变联邦委员会的组成方式。 联邦主体最高领导人由地方立法机关根 据联邦总统提名选出。
外部原因
【1】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工业原材料价
格回升并居高不下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 重要因素。
【2】俄罗斯经济虽已进入了相对稳定增
长阶段,但是近几年的快速回升在很大 程度上还是恢复性增长。
2、俄罗斯经济发展潜力大,但经 济还存在的问题。
第一:应该看到,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畸形化程度 有增无减,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原料工业。 第二:投资严重不足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经济发 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由于贫困人口偏多,居民购买力低,所以 内需的增长达不到预期的刺激国内生产的速度。 第四:俄罗斯经济现在已形成了严重的原材料出 口依赖性
2、完善政党政治制度,培育政权党
2001年~2002年,在克里姆林宫的全 力推动下,三大亲政府的党派联合成 “统一俄罗斯”党,成为杜马中第一大 党。而政权的支持和鼓励,促使各级政 府官员、大企业家和政治活动人物更加 积极地参加到“统一俄罗斯”党中,使 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权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宣布 建成社 会主义
经济体制方面。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实行单一化的公有制形式, 私营经济不允许存在,个体经济微乎其微。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 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由于土地和大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集体农庄实际上是半国有制。第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体 制。计划管理体制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核心,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和严 格的指令性,指令计划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排斥市场调节和价 值规律,全国统一规划物价,商品货币关系仅作为计划手段部分起 作用。第三,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国家直接 管理企业,企业缺乏自主权;国家通过发布决议、命令和运用组织 手段组织经济生活的运转,经济刺激手段居于次要地位。第四,国 民经济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 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积累与消费比例、价格比例严重不平 衡。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罗斯联邦
南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
20世纪20-3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
从1928年-1940年间共建成约9000个工业 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 16.8% 苏联用三个五个计划实现以工业化。
苏联取得 了巨大 的建设 成就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 荣的政策。
• 第五,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 “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
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这一图谋进 行坚决而有效的斗争。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 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_____普京
二、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十五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 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 乌兹别克
立陶宛 土库曼
拉托维亚 爱沙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 吉尔吉斯
战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就
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项目
1951- 1955
1956- 1960
支持率(2007)
统一俄罗斯: 41-46% 俄罗斯共产党:5-8% 公正俄罗斯: 11%
建立新俄罗斯以后,俄罗斯政治危机不断,议
197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661
2722
1337 49%
6523 42%
(苏联为美国的%)
苏联
198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1263
4756
2369
10406
53%
46%
(苏联为美国的%)
从2000年普京执政到2005年,俄罗斯年 经济增长4%,2005年,俄罗斯的GDP (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67万亿卢布, 约合7700亿美元,其人均GDP也超过 5300美元。经济水平恢复到苏联的7成。 2006年已达到或超过经济衰退(1989年) 前的产出水平。
三、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行政
立法
一、从苏联到俄罗斯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十苏月联革成命立视和频解体
1922年12月30日,根据列宁的提议,决 定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 加索联邦(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 鲁吉亚)四个共和国组成一个多民族的 联邦制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建立发展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最低收入的20%和最高收入的20% 所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 4.9%和51.3%(2004年)
1994年后
俄罗斯 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私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 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 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3000
通货膨胀率(%)
通
2500
2600
货
苏联解体的过程
3、苏联解体的原因
1)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乃至停滞倒退,社会生产力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乃至下降,动摇了社会主义 的基础和政权根基。 2)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 主义严重,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3)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崇尚西方制度, 实施“西化”,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 4)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 苏联的解体。 5)西方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联 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国家的解体。
1961- 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年份
项目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11.4 13.1
1971- 1975 5.7 7.4
9.1 10.4
1976- 1980 3.6 4.4 战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
6.5 8.6
1981- 1985 2.8 N/a
7.7 8.5 1986-1990
2.1 N/a
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
俄罗斯国家新体制
总
两
联
多
统
院
邦
党
制
制
制
制
主要政党:
统一俄罗斯
俄罗斯共产党
公正俄罗斯党 右翼力量联盟 自由俄罗斯党 俄罗斯农业党 公民力量党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 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 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 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 制的发展和完善。
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 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 央的执行机构,最高决策权往往集中于斯大林个人。第二,在国家 的本质上,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极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很低,缺乏 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法制不健全并经常遭到破坏。
4、苏联解体的教训
•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紧密结合起来, 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又必须始终注意牢牢地把握改革 的正确方向。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 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 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独立国家 的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 了《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25日,戈氏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 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确认了苏联 解体。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托维亚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 纳耶夫等 8 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 委员会,试图维护联盟的统一。但 “8·19事件”不仅以失败告终,而 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由于出现权力真空,8.19事件后,各 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截至1991年 12月16日,苏联原有的15个加盟共 和国均宣布独立。
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相当重视,但理论学术方面缺少正常的 探讨与争鸣,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上不同流派的争论(包括自然科 学、文学)常常被贴上政治标签,上升为政治斗争,以政治批判方式 处理学术分歧。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31年塔吉 克自治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哈萨克 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 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 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 11个。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 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 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加入苏联。1940年6月, 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 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 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称摩 尔多瓦)。
为欧洲强国 。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迅 速发展。1917年3月(俄历2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 武装起义 , 推翻临时政府 ,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建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 占70%
石油产量 占90.9%
经济综合能力 占60%
天然气 占77.3%
发电量 占62.5%
煤产量 占55.4%
从1992年初到1997年7月,通过“小私有 化”和“大私有化”两大阶段完成了大规模 私有化改造并转入个案私有化阶段。到2002 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 有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 成分从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 成分从10.2%变为13.4%。
苏联
2、苏联走向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1987年10月提出改革与 新思维。1988年6月底, 苏共召开19次代表会议, 苏共中央宣告改革转向 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 主张“建立民主的、人 道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