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3,染色体

离心,去上清液(1000rpm/10 min)
重复固定三次
制片,染色,观察,染色体分析
一、人类中期染色体形态和类型
短臂q
着丝点 主缢痕 着丝粒
长臂p 副缢痕
端粒(telomere)
短臂( P )
着丝粒
随体
长臂(q )
中着丝粒染色 体1/2-5/8
亚中着丝粒染 色体5/8-7/8
近端着丝粒染 色体7/8-末端
Lyon假说:1961年,Marry Lyon提出 了X染色质失活的假说
(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两条染色体 中仅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一条在 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核中异固缩为 X染色质; (2)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如人类大约在 妊娠的第16天; (3)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4)一旦某一特定的细胞内的一个X失活, 那么由此细胞而来的所有细胞保持相同 的失活特点。
一、荧光原位杂交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1986年Pankel在原位杂交基础上,将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改用非放射性同位素即荧光素标记探针而建立了 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把一DNA片段定位到 某条染色体的特定区带上。
利用FISH技术诊断Down综合征 图示:利用21号染色体 特异性探针对一位高龄妊 娠妇女进行产前诊断,未 培养的羊水细胞进行荧光 原位杂交, 显示所检测的 细胞均 有3个杂交信号, 经选择性人工流产后确诊 为Down综合征患儿。
兼性异染色质
含有一系列重复序列 的 DNA , 在 某 些 细 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 阶段, 原来的常染色 质聚缩, 并丧失基因 转录活性, 变为异色 质,如X染色质
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1、染色质和染色体,既有在主要成分方面的相同之处,又有在
形态方面的不同之处。
它们都是细胞分裂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它们却又出现在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两者在所含化学元素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都含有氢、氧、氮和磷等常见元素。
3、染色质和染色体在细胞生物进行有丝分裂的时候,起着传递
遗传物质的重要作用。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通过解开螺旋变成染色质,染色质进行间期复制。
复制之后的新旧染色质被分配到新旧两个细胞中。
染色质重新螺旋变成染色体,细胞分裂环节进而完成。
4、在形态上,染色质呈现丝状,染色体呈现螺旋状。
染色质出
现在间期复制阶段,染色体出现在细胞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两者同属一个相同的遗传物质,区别仅仅在于外观。
同学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从而掌握两者的形态区别。
5、染色质和染色体是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重要
内容。
同学们应当注意分清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区别,并且掌握两者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础内容。
1.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重点

1.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是A.不同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B.不同时期,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C.同一时期,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D.同一时期,不同物质的不同形态2.将一黑色公绵羊的体细胞核移入到白色母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并将此卵细胞植入一黑色母绵羊的子宫内发育,生出的小绵羊即是克隆绵羊。
那么,此克隆绵羊为A.黑色公绵羊 B.黑色母绵羊C.白色母绵羊 D.白色公绵羊3.下列各项中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的是A.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细胞的结构和功能C.细胞核膜的结构D.细胞中的遗传信息4.蝌蚪进行变态发育时,尾部逐渐消失,与此变化有直接关系的主要细胞器是A.内质网 B.线粒体C.高尔基体 D.溶酶体5.红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
将红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
其原因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功能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6.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使细胞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B.细胞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C.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D.生物膜系统的生物膜是指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B.根据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用台盼蓝会使活细胞染成蓝色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直接进行信息交流D.癌细胞的细胞膜发变化,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蛋白减少等8、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A、心肌细胞比唾液腺细胞有更多的线粒体B、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有更多的高尔基体C、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不同物质在同一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B、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之间各司其职,互不联系;C、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等的指令,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D、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就是建构了细胞的物理模型。
染色质与染色体

18章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有共同的组成成分,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功能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构象。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 RNA。
其中组蛋白和DNA含量高且较为稳定,两者约占染色质化学组成的98%以上,非组蛋白和RNA的含量可随细胞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基因组:真核细胞单倍染色体组中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1个基因组。
所含有的DNA量称为有机体的C值。
C值反应基因组的大小。
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分为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两类:1结构基因:负责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大约占基因组的10%-15%;2调控基因:可以调控结构基因在不同细胞周期、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序列。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序列可分为三种———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组蛋白是真核细胞特有的染色体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属于碱性蛋白质。
与DNA结合不要求特殊的核苷酸序列。
功能:1. 组蛋白在S期与DNA同时合成后,立即转移到细胞核内,与DNA装配成染色质。
2.参与染色体的构建,维持染色体结构;通过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调节DNA的复制和转录。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中除组蛋白以外的所有蛋白质的统称,富含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
功能:①帮助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②协助启动DNA复制;③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
组蛋白与非组蛋白的比较:第二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亚微结构一级结构后: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一个组蛋白核心和200bp左右的DNA。
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将DNA分子长度压缩1/7。
二级结构: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6个核小体缠绕一圈形成的中空性管. Φ外30nm; Φ内10nm,组蛋白H1位于螺旋管内侧。
将串珠状小体长度压缩5/6;DNA分子长度压缩1/42,螺旋管即为30nm的染色质纤维。
1.;简述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及相互转变的过程

简述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及相互转变的过程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内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两者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转变的过程:区别:1.形态:染色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呈现细丝状,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呈现高度螺旋化状态。
2.结构: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则起到稳定和调节结构的作用。
染色体在分裂期同样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但DNA已经高度螺旋化,形成明显的染色质带。
3.功能:染色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参与基因的表达和复制,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则负责DNA的精确复制和细胞的分裂。
联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染色质和染色体都是由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而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
2.遗传信息的载体:无论是染色质还是染色体,它们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都包含DNA分子。
相互转变的过程:1.染色体形成: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细丝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形成染色体。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参与,如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2.染色体分离:在细胞分裂期,染色体通过着丝粒的分裂和纺锤体的作用,实现染色体的分离和向细胞两极的移动。
3.染色体解旋和染色质重新形成:在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通过解旋和去折叠的过程重新形成染色质。
这一过程同样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作用。
总之,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蛋白质的作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两种形式。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中的不同形式。
染色质出现在间期,光镜下呈颗粒状。
核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核膜内表面。
由于染色较深,在光学显微镜下常被误认为是核界膜。
染色体出现在分裂阶段,形状不同,如厚柱状和杆状,数量基本不变(取决于生物体的种类)。
例如,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总共46对。
染色体由染色质浓缩而成,内部处于紧密状态,呈现高度卷曲的结构。
知识点拨:
1.扩展的染色质形态有助于DNA中储存的信息在其上的表达,而高度螺旋状的杆状染色体有助于细胞分裂中遗传物质的二分法。
2、根据染色体组成成分的分析,可知它在细胞分裂间期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只不过这时它的结构呈稀疏和分散状态。
有的部分非常稀疏,因而在光镜下看不到有的部分螺旋盘绕得比较紧密,因而在适当染色后呈颗粒状,这就是染色质。
3.现在已知染色体与遗传关系密切,因为染色体中包含的DNA是遗传物质。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模型建构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模型建构陈晓娜广州市第113中学高中部一、实验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细胞分裂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
三、材料器具掀扣1枚,25~30厘米长普通毛线2条。
四、方法步骤1、取掀扣1枚(如图1),代表1个着丝点;取25~30 cm自然状态下的双螺旋毛线1条,用掀扣由中间扣住,代表1个DNA分子(如图2),另一毛线备用。
2、建立染色质的模型:将2条毛线放在一起从中部用掀扣扣住,代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完成了DNA复制的染色体解开螺旋,呈细丝状——染色质形态(图3)。
3、建立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动态模型:将掀扣两头的毛线各自向同一个方向搓,毛线将自然螺旋,缩短变粗,成为图4所示染色体形态。
图1:掀扣——模拟着丝点图2:普通毛线——模拟DNA图3:分裂间期的染色质(DNA已复制)图4:分裂前期的染五、实验结果与结论结果:姐妹染色单体通过螺旋,缩短变粗了。
结论: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六、讨论本实验为为解决课本内的知识点而自行设计的实验,适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材第113页“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的演示,可动态模拟染色质形态变化为染色体的过程,从而反映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亦可作为复习课或者必修二“减数分裂”章节里有关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教学辅助。
形式上既可是教师演示,也可以是学生分组实验。
另外,通过该实验演示,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以下丰富的知识点:1、染色质、染色体和着丝点的形态。
2、间期DNA复制了但着丝点数目没变化。
3、复制后的染色体(或染色质)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4、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着丝点数目加倍。
5、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的动态过程。
创意自评用最简单的材料组合,最直观地模拟精彩的生命现象。
染色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呈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比较集中于核膜的内表面。
由于染色较深,在光镜下常被误认为是核的界膜。
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中,呈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形状,并有基本恒定的数目(因生物的种属不同而异)。
例如人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共计46条。
染色体是由染色质浓集而成的,内部为紧密状态,呈高度螺旋卷曲的结构。
•
•
知识点拨:
1、伸展的染色质形态有利于在它上面的DNA储存的信息的表达,而高度螺旋化了的棒状
染色体则有利于细胞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平分。
2、根据染色体组成成分的分析,可知它在细胞分裂间期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只不过这时
它的结构呈稀疏和分散状态。
有的部分非常稀疏,因而在光镜下看不到有的部分螺旋盘绕得比较紧密,因而在适当染色后呈颗粒状,这就是染色质。
3、现在已知染色体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其中所含的DNA是遗传物质。
•
题文
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B ]
A.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真核生物的所有活细胞均有染色体
C.染色体、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其中
[ C ] A.间期为染色体,分裂中期为染色质
B.间期为染色体,分裂后期为染色质
C.间期为染色质,分裂中期为染色体
D.分裂中期为染色体,后期为染色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