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019届【高考宝典】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 1 -。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高考宝典】2015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含解析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浙江省08年到17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十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解答】(1)成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以四字较多,对应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有可能,再根据平时积累,正好对应成语“举一反三”;(2)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透过表层抓本质,才能形成论点,再加以评析.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天无言而四时流转、万物生长,其实是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啊?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啊?二、【解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三、【解答】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其实,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1分),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四、【解答】解析:(1)第一种标点后,句子翻译过来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也就是说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第二种标点后的译文为:“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回答说‘没有’,然后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表明孔子不仅重人,而且重马.(2)本题考生要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来回答.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关心人的伤亡,而不在意财物;按照后一种标点,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这样理解的话,孔子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博爱君子.事实上,儒家学说是“人学”,并非兼爱,所以后一种观点不符合孔子的主张.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五、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颜回粗茶淡饭,不改变他的快乐心情;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他们都是所说的不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的人.【解答】(1)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平时复习时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2)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第一句的意思是无论出于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有气节;第二句是说要对贫穷和富贵要有正确的心态.最后一句从颜回和子路两人谈对于贫富的态度.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六、【解答】(1)解答此类题目,先总体理解文句.通过理解文句,来理解内容.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2)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七、【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对《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的注解,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极端好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可以使之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不过,这种气必需与义和道相配,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的不到食物一样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不是通过偶尔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自己所作所为又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做此题要能读懂此段文言文,结合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浩然”“气”和文本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本的关键词,“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结合这些句子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2)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划出关键词组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配夫道义”“无所惧”;所以概括为: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八、【解答】(1)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B.(2)考查分析概括文段内容,能力层级C.解答两道题目,要理解文段大意,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本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圣人为政一国”为一层,“圣王为政”为一层.第一层重点阐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的方法是“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第二层主要阐述“圣王为政”的做法是“无不加用而为”,其中的“加用”已有注释.本段文字,既阐明了“节用”的含义,也表明了墨子的“为政”思想.故参考答案为:(1)(1分)去无用之费(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②③可以合为一点)翻译: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九、【解答】(1)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含义:①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②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③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④文学:指博学文章.理解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两个人的特点就可以知道答案:德行、言语.(2)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又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一、孟子及《孟子》
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
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
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
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
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
模拟题2: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7-18题。
(5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国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选自《孟子〃离娄上》)[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7.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17.D(文中说乐于做“仁”和“义”两方面的事,就产生的快乐,抑制不住这种快乐,就
手舞足蹈起来了)
18.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
(3分)
18.两人都认为“礼”与“仁”密不可分(或:“仁”是“礼”的思想核心:或:“礼”的实质是“仁”)。
孟子讲要依托节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孔子也讲到“礼”是不离开“仁”而单独存在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这两方面的道理而不背离;礼的实质是在这两方面不失礼节、态度恭敬;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一产生就抑制不住,抑制不住,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
模拟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19-20题。
(2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盛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注】与国:盟国。
(选自《孟子·告子下》)19.当时的“良臣”常以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____三方面的才能自诩。
(每空填2字)(3分) 19.军事、外交、财政(财经、经济)
20.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分)
20.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需子认为,如果君王不以正道和仁德为追求,臣子只一心帮助君王搜刮民脂、开疆辟土,这无异于残害百姓。
这样的君巨,即使把天下都给他们也是坐不长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后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一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仁行,却去想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
二、荀子及《荀子》
模拟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
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
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
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节选自《荀子〃王制》
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2分)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
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
(《荀子·强国》)。
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苟子的国家“统一观”。
(3分)
2.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