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击鼓(上课)

合集下载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

击鼓原文及翻译诗经全文
摘要:
一、诗经简介
二、击鼓原文
三、击鼓翻译
四、诗经全文概述
正文: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民间诗歌,共计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首。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婚恋、战争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三、击鼓翻译
击鼓声镗镗,奋勇去征战。

修筑国土城池,唯独我往南方行。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国和宋国。

没有让我回家的命令,我忧心忡忡。

何处安居?何处丧马?
在何处寻找?在林边之下。

四、诗经全文概述
《诗经》全文涵盖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民间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婚恋、战争等诸多方面。

其中,击鼓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的场景,表达了战士奋勇征战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全文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诸如《关雎》、《蒹葭》、《采薇》等描绘美好爱情的诗歌;如《硕鼠》、《草虫》、《蓼莪》等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歌;如《荡》、《颂》等赞美国家领袖和祖先的诗歌。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诗人哀叹与爱人远隔不能相聚,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兵役的怨恨。

《击鼓》这首诗非常著名,后世的学者称赞它是“征戍诗之祖”,而第四章更是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邶风击鼓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1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诗经·邶风·击鼓》讲课稿

❖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 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 《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 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 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 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 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 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 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 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 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 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 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 “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 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 更为动人。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 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 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 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 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 【词目】 与子成说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释一】成说(shuō),立下誓言。与子成 说,和你立下誓言、和你约定好。虽然古文中 “说”字经常通假成“悦”,可此处例外。
❖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 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 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 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 “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 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 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 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 “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 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 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经 邶风击鼓PPT课件

诗经 邶风击鼓PPT课件
15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惹。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炽热爱情的表白与争取自由婚姻的抗争
16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女子待嫁
17
《周南 · 关雎》译歌:
一对雎鸠关关叫,上下和鸣河中洲。 美丽文静小姑娘,正是哥哥好配偶。 长长短短嫩荇菜,左拔一把右一薅。 美丽文静小姑娘,醒来睡去挂心头。 像你喊你不见你,醒来睡去想不休。
26
第一章
描写士兵训练时的情景;叙述有人 在国内服徭役而自己却随军出征 的幽怨 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镗(tāng):象声词,鼓声。
踊跃:士兵训练时冲锋、格斗 的动作状态。踊,向上跳。跃, 向前跳。
用兵:使用兵器,舞动兵器。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土国:在国都服劳役。古代城 墙、宫室大都夯土而成,故曰 土国。土,名词用为动词,修 建,营造。国,指国都。
独:语气副词,唯独,偏偏。27
全诗贯穿着诗人对于时局的忧愤和无奈。第一章总 写触目所见的喧嚣不安、到处用兵的景象。开头两 句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诗人先写“击鼓其镗”、用一 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 再交待“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因为国家要 有战事,所以才镗镗击鼓。这种诗歌表现技巧被后 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并对后来 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呜.将军猎渭城”、杜甫的《画鹰》“素 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用的皆是这一技巧。接 下去的两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是把自已的 遭遇与众人作一对比.更加突出自己的不幸。

《击鼓》课件

《击鼓》课件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无论如何地依
依不舍都将离去,而主人公则非常羡慕那些
能为国王挖土筑城的人。虽然他们的确是非
常辛苦,但是他们在每天工作完之后都能够
回家。
6
第二段 交代出征目的,抒发不能归家的忧愁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孙子仲: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孙子仲,后世也称 公孙文仲,鲁隐公四年伐郑统帅。公孙是复姓, 子仲是字,文是谥号。孙子仲是简称。
宫室大都夯土而成,故曰土国。 土,名词用为动词,修建,营造。 国,指国都。
独:语气副词,唯独,偏偏。 5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场战争打响,
而主人公是那个主战国的队伍里的一个普通
小兵,跟随他们的将领孙子仲,踏上茫茫的
征途。这场战事,这场征服的欲望好像一个
巨大的旋涡,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将所有无
辜的子民席卷入内。
4
第一段 描写士兵训练时的情景;叙述有人在国 内服徭役而自己却随军出征的幽怨
击鼓其镗, 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镗(tāng):象声词,鼓声。 踊跃:士兵训练时冲锋、格斗的
动作状态。踊,向上跳。跃,向 前跳。
用兵:使用兵器,舞动兵器。 土国:在国都服劳役。古代城墙、
1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 认识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 体味本文的艺术魅力
2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忡(chōng):忧虑不安的样子。

击鼓诗经原文注解及翻译在线

击鼓诗经原文注解及翻译在线

击鼓诗经原文注解及翻译在线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本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

该诗叙述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眬,肝肠寸断!鉴赏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传》认为是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姚际恒则认为是说鲁宣公十二年,宋伐陈,卫穆公为救陈而被晋所伐一事(《踌经通论》)。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导读: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

”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

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击鼓》原文及赏析(最新)

《击鼓》原文及赏析(最新)

《击鼓》原文及赏析击鼓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

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心有忡。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第三章 描写军旅生活片段,暗写军旅生活艰苦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何处可歇何处停? 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 不料它已入森林。
于林之下。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第四章
抒写爱情誓言,暗寓思亲思归之情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一同生死不分离, 我们早已立誓言。 别时握住你的手, 白头到老此生休。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背 诵
1.两个人一组,互相抽背 2.能背诵后,到组长处检测
内服徭役而自己却随军出征的幽怨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击起战鼓咚咚响, 手持武器奔沙场。 宁肯修城在都漕, 随军南征不曾想。
我独南行。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第二章
交代出征目的,抒发不能归家的忧愁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跟随统领孙子仲, 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 致使我心忧忡忡。
与子偕老。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第五章
抒发别离的痛苦和久役难归的怨恨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哀叹你我相离远, 没有缘分相会和。 哀叹你我相离远, 无法坚定守信约。
不我信兮。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品读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试着把诗歌内容用讲故 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可以把自己当成 诗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物) 2.思考本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诵 读
自由朗读3遍,注意下面这些字你能读准确吗?
镗 爰处
踊跃 爰丧
漕 成说
忡 于嗟

展示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试着读出你所理解的情感)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译 读
结合注释,个人口译
圈点勾画,提出疑问 小组展示,提出疑问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第一章
描写士兵训练时的情景;叙述有人在国
遂宁卓同教育⊙初中语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进我来思,雨雪霏霏,行 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
遂宁卓同教育⊙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