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肌腱自发性断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终末期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ICD-10:N18.0)行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成型术(ICD-9-CM-3:39.2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
1.有或无慢性肾脏病史。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血液透析:有腹膜透析绝对禁忌症,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
对于糖尿病肾病、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等患者,可酌情提早建立血管通路。
2.征得患者或其代理人的同意,自愿选择。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7天(工作日)完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HIV、梅毒等)、铁代谢、iPTH;(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4)双上肢动脉、深静脉彩超(血液透析)。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浅静脉DSA、MRA或CTA。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8天(视病情决定)。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常规局部麻醉用药,肝素,生理盐水。
3.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2-6天。
术后用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用药时间1-2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征求意见稿)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者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通常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者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与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者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者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务必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 天(指工作日)。
1.所务必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踝和足水平肌肉和肌腱损伤(徐州)

踝和足水平肌肉和肌腱损伤临床路径6973.99一、踝和足水平肌肉和肌腱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踝和足水平肌腱和肌肉损伤(ICD-10:S96.900)行下肢肌腱缝合术(ICD-9-CM-3:83.640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外伤后相应指体的功能障碍,主动活动的丧失。
3.辅助检查:足X线片显示足休息位的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确足部肌腱开放或闭合性损伤。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踝和足水平肌肉和肌腱损伤(ICD-10:S96.9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肌腱损伤。
(六)术前准备0-1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X线片;(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MR检查、彩超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天。
1.麻醉方式:腰麻或全麻。
2.手术方式:下肢肌腱缝合术。
3.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足正斜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肌腱损伤(徐州)

肌腱损伤临床路径一、肌腱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肌腱损伤(ICD-10:t14.601)行上肢肌腱缝合术(ICD-9-CM-3:83.64008)或下肢肌腱缝合术(ICD-9-CM-3:83.640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外伤后相应指体的功能障碍,主动活动的丧失。
3.辅助检查:手X线片显示手休息位的改变,MR及彩超检查显示肌腱断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确手部肌腱开放或闭合性损伤。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肌腱损伤(ICD-10:t14.6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肌腱损伤。
(六)术前准备0-1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X线片、MR检查、彩超检查;(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上(下)肢肌腱缝合术。
3.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3-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手正斜位片、MR。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
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临床路径表单

□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肩部支具/体位摆放
□物理因子治疗
□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ADL训练
□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需要下达
长期医嘱:
□康复医学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体位摆放
□物理因子治疗
□肌力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ADL训练
出院医嘱:
□明日出院
□2周后门诊复诊
(出院前日)
住院第21天
(出院日)
诊
疗
工
作
□中期康复评定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辅助检查
□末期康复评定
□指导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如体位摆放、渐进主动抗阻训练,ADL训练等。
□再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治疗及家庭保健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康复医学科护理常规
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肱二头肌肌腱损伤或断裂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开化验单及相关检查单
□上级医师查房与初期康复评定
□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自费项目协议书等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体位摆放
□入院宣教及护理评定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师
□心理与生活护理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ICD-10:K74.608+/K70.3+/K71.7+,K92.204)(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1.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2.内镜检查确诊为曲张静脉活动性出血。
3.明确肝硬化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4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
1.一般治疗:纠正低血容量休克、防止胃肠道出血相关并发症、恢复血容量。
2.药物治疗: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及抗生素。
3.内镜治疗:控制肝硬化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尽可能使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以防止其再出血。
4.三腔二囊压迫止血:药物控制出血无效及无急诊内镜或无TIPS治疗条件下使用。
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6.外科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度怀疑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疾病编码ICD-10:K74.608+/K70.3+/ K71.7+和K92.204)。
2.有呕血和/或黑便,有心悸、恶心、软弱无力或眩晕、晕厥和休克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氮质血症及发热表现。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手指伸肌腱断裂手术步骤

手指伸肌腱断裂手术步骤手指伸肌腱断裂是指手指背侧的伸肌腱因为外力的作用或其他原因而发生断裂。
这种情况下,手指不能伸展,严重影响手指的正常功能。
为了恢复手指的运动功能,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来修复断裂的伸肌腱。
下面是手指伸肌腱断裂手术的一般步骤:1.麻醉:手术开始前,患者会被麻醉师进行局部麻醉,以确保手指手术区域无感觉。
局部麻醉通常是通过患者手指靠近手掌的侧面进行注射。
在一些情况下,全身麻醉可能会被选择。
2.切口:切口的位置通常选择在手指背侧,切口的长度和位置根据伸肌腱的损伤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
切口通常位于手指背侧的伸肌腱附近的中央位置。
3.探查:外科医生会小心地探查切口下面的组织和结构,以便定位并检查断裂的伸肌腱。
外科医生还会评估周围组织和结构是否受到其他损伤。
4.缝合:一旦断裂的伸肌腱被定位,外科医生会使用缝合线将两端连接起来。
通常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缝合线,它可以在手指内部很好地固定缝合。
5.结扎:结扎是为了保护和稳定缝合的伸肌腱,防止它移动或拉扯。
这通常是通过将手指固定在一定的位置来实现的,而结扎通常会延伸到手掌部位。
6.包扎: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会为手指进行包扎,以保护手指免受外界干扰和进一步损伤。
包扎通常使用软绷带,以一定的压力固定手指。
7.康复: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手指的恢复和功能重建。
康复训练通常包括手指的活动和屈伸练习,以及相关的肌肉和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训练。
总结起来,手指伸肌腱断裂手术的步骤主要包括麻醉、切口、探查、缝合、结扎、包扎和康复。
这些步骤的具体操作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及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为了确保手指的功能恢复,患者在手术后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ICD-10:M3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04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邹先彪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呼吸肌无力。
2.血清肌酶升高,特别是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
3.肌电图异常。
4.肌活检异常。
5.特征性的皮肤损害(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Gottron征等)。
符合1-4条中任何3条或以上可确诊多发性肌炎,同时有第5条者可诊断为皮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04年)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4.支持疗法。
5.皮疹的治疗。
6.合并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2)血液学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肌酶谱、ANA、ENA、dsDNA、RF、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沉、抗“O”、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24小时尿肌酸/肌酐;(4)X线胸片、心电图、B超。
2.根据病情选择:(1)肌电图、肌肉活检;(2)肌肉MRI、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肺高分辨率CT(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者);(3)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4)血液/痰液/创口分泌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必要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伸肌腱自发性断裂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伸肌腱自发性断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伸肌腱自发性断裂(ICD10:S66.951)。
行手部肌腱缝合术(ICD9CM-3:82.451)、手部肌腱移位术(ICD9CM-3:82.561)肌腱移植术(ICD9CM-3:83.8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手外科学》(王澍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三版。
1.病史:无明显外伤史或只有轻微的动作即发生肌腱断裂,有大量手部重复屈伸动作史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滑膜炎、痛风等病史。
2.体格检查:患肢手指(5指中任何一指或多个手指)
突发背伸无力或不能,无患区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肌肉、肌腱损伤,无明显肿物可触及。
体表脂肪层较薄、体表标志明显者在肌腱走行区明显空虚,伸指时不能触及肌腱滑动和张力。
3. 辅助检查:手及前臂彩超及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手外科学》(王澍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第三版。
肌腱自发性断裂,由于长时间的磨损,炎性侵蚀等作用,肌腱断端多粗糙、不整齐,不宜做直接缝合。
需根据断裂的部位、功能影响、年龄及职业要求,选择手术方案。
1.新鲜肌腱自发性断裂,断端损伤不严重,无明显短缩者,可直接行伸肌腱缝合术。
2.陈旧肌腱自发性断裂,断端短缩,缺损大者,可行肌腱移位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66.951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疾病编码。
2.病变局限,仅行肌腱缝合术、移植术或移位术即可修复伸指功能。
3.除外已无法修复断裂的伸肌腱,需行关节融合的患者。
4.除外伸指肌腱Ⅰ区断裂,表现为锤状指的患者。
5.除外所有伸肌腱近止点处撕脱或同时伴有撕脱性骨折的患者。
6.除外伸肌腱于腱腹联合处断裂的患者。
7.除外术中见明显的痛风石、肿瘤或病理性滑膜炎等造成肌腱断裂,手术时需同时处理病因的情况。
8.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外伤性肌腱断裂或自发性断裂。
9.除外对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
10.除外对创口愈合有影响的疾病(如糖尿病等)。
11.除外需要在患肢以外其他部位切取肌腱作为移植物
供体的情况。
12.除外癔症、癫痫等原因造成的不定期肢体不自主抽搐的情况。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常规免疫检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手及前臂彩超及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九)术后住院恢复第5至8天。
1.必须观察的项目:每日局部换药,观察切口皮肤血运
变化、肿胀及渗出情况,酌情调整包扎松紧度及引流条。
2.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红、肿、热、痛情况,防止或及
时处理局部感染。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其他对症药物:改善循环、消肿、止痛等。
4.物理治疗
5.正确、确实的石膏外托固定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无明显异常。
2.切口无异常,外固定完好。
3.无与本病相关的其他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因病情轻重程度和患者就诊时间的不确定性,相应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应严格掌握入选标准。
入选的患者仍有术中无法修复肌腱的连续性和运动功能、术后切口感染累及肌腱、创口长期不愈合的风险。
术后石膏托外固定松动、患肢不适当活动等意外原因造成修复后肌腱再次断裂的也应视为变异情况。
2.合并症:部分患者合并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滑膜炎、肌腱滑膜结核等疾病,术后可能会影响切口的愈合、皮肤血运、肢体肿胀和远期肌腱粘连程度,需同时治疗或延期治疗。
二、伸肌腱自发性断裂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患者(ICD-10: S66.9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