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系列以意大利为主题的交响曲,而《威尼斯船歌》就是其作品集Op.30的第六首,作品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旨在对这首音乐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具有情感表达力的管弦乐曲,它以倾诉心声的方式,展现了威尼斯的水上交通景象和城市的浪漫氛围。
整首曲子的曲调简洁明了,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自然,给人一种恣意畅游在威尼斯运河中的感觉。
作品的开头以管乐器的重复音符打开序幕,给人一种水上交通繁忙的感觉。
紧接着,主题乐旋即进入,由小提琴和弦乐合奏奏出。
这个主题悠扬明亮,旋律上升下降,带有一种欢快的气息,并一直伴随着整首曲子。
整个主题乐旋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有力,表达出威尼斯水上交通的快节奏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主题乐旋之后,曲子开始进入副部分。
这一部分的音乐感觉更加柔和,节奏缓慢,旋律轻盈而细腻,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在这里,门德尔松将音乐的情感表达转向了威尼斯的浪漫氛围。
轻柔的弦乐声和舒缓的音符变化,勾勒出了一幅水上升腾的雾气和美丽的威尼斯建筑。
然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这一次,主题乐旋由全乐队奏出,声音更加饱满,节奏更快。
整个乐曲在这一部分中达到高潮,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通过乐队整体的音乐互动和旋律的上升下降,门德尔松成功地表达了威尼斯水上交通的繁忙和激情。
接下来,曲子又回到了副部分的音乐。
这一次,旋律焕然一新,更加抒情和感伤。
曲子中的旋律逐渐减少,声音越来越柔和,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这种音乐的变化和转变,不仅展示了威尼斯的浪漫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别离和思念的情感。
最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并逐渐结束。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bd032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2.png)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浅析钢琴作品《威尼斯船歌》的演奏风格

西・ 门德 尔松 的 孙 子 。他 的 父亲 亚 伯 拉 罕 是 个成 功 的 银 行 家 . 母 亲利亚是个钢琴 家. 她 有 很 深 的钢 琴 造 诣 . 他 的 钢 琴 启 蒙 课 就 是 母 亲教 的 门 德 尔 松 是 浪 漫 主 义 的 重 要代 表 人 他 总 是追 求新 的 风格, 走 访各个领 域 , 吸收各 个地 方的民族音 乐, 让 自己 的 作 品
浅析钢琴作品《 威尼斯船歌》 的演奏风格
一 郑 凯煌 龙 岩 学 院 艺 术 与 设 计 学 院
摘要 : 《 威 尼 斯船 歌 》 是 门德 尔松《 无词歌》 中作 品 3 O之 6 , 是 一 首 流 传 较 广 的 船 歌 题 材 钢 琴 曲 。 乐曲 为升 f 小调 , 6 / 8 拍 。如 歌 似 的 美 丽 旋律 在 舒 畅 的伴 奏 中弹 出 , 像 其 它所 有 的“ 威尼 斯船 歌 ” 一样 , 略 带一 丝 忧 伤 的 情 绪 。本 文 主 要从 踏板 、 触键、 音 乐情 感 的 处理 等 方 面 来 分析 作 品 , 希 望 为 广 大 演 奏者 提 供 一 定 的参 考 。
四 结 语
丽, 而 且 又 有 优 美 的 音 乐 相伴 , 美不胜收。 在 1 9世 纪 3 O年代 , 门 德 尔松 去 了威 尼 斯 .他 在 游 玩 的过 程 中 听 到 河上 传 来 船 夫 们 深 情而又特 别的船歌 . 也 正 因 为 如 此 触 发 了他 的 灵 感 . 在 这 里 写 下 了他 的 第 一 首威 尼 斯 船 歌 ( 作品 o p . 1 9 . N o . 6 ) 。后 来 回 德 国 他 又
的河 水偶 尔 有 水 波 荡 漾 . 动静结合 . 既有动感 . 又 能 用 平 静 安 逸 的和 声 进 行 弹 奏
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与层次感教学——以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Op.30,No.6)为例

首, 占全曲集之三分之二 。” 每首作 品的篇 幅虽 比较短小 , 其 ⑧ 但 中细腻且富于变化 的音乐情绪 , 极富歌 唱性 与抒 情性的旋律 , 诗
情 画意 的意 境 美 , 质 细 腻 的 情 感 表 达 , 着 非 凡 的音 乐 表 现 力 真 有
与浪漫气息 , 使作品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 正如周广仁先 生及
的作 品之 一 , 中 的歌唱 性与 层次 感有 着完 美充 分的体 现 。 曲
关 键词 : 德 尔松 门 《 词歌 》 歌 唱性 无 层 次感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门德 尔松及其《 无词歌》
趣味 ,喀 易让 人产 生无限的幻想和想象 , ”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 的
感觉。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 由于 钢 琴 这 件 乐 器 的 普 及 与 音 域 音 质 的 飞
导 , 且 “ 创 新 音 乐 风 格 ” 对 于 学 习钢 琴 的 人 来 说 , 曲 集 是 体 验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 习 并 独 , 此 学
歌 唱 性 奏 法 与 层 次 感 表 达 的 最 好 教 材 。 《 尼 斯 船 歌 》 op 3 , . 是 其 中 很 具 代 表 性 威 ( .0No6)
谓“ 无词歌 ” 即没有 词 的歌 , 就是具 有歌 曲的性 质 , 也 但没 有歌
便写 出了自己的成名之作《 仲夏夜之梦序曲》 。他虽 然只走过 了
3 年的人生之旅 , 8 却为后人留下 了大量 的音 乐作 品 , 在西方音乐 史 中具有很重要 的地位 。他对标题音乐的贡献很大 , 尤其是他 的 钢琴小品集《 无词歌》 独创新音乐的风格 ”在浪漫主义标题音乐 “ , 作品 中独树一帜 , 代表着钢琴音乐创作 的一个新的领域。他在西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王晓我(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要:门德尔松创作的钢琴独奏套曲《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
本文通过分析三首威 尼斯船歌的演奏技巧,表现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钢琴演奏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 —1847)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之一。
由门德尔松首创的小型器乐体裁作品《无词歌》是 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分为6集,共有48首钢琴小曲。
《无词歌》无论是在音乐语言还是创作风格上都门德尔 松所独创的。
其独特性体现在将单一的声乐歌曲融入 到具有丰富感染力的钢琴独奏上,并将抒情、沉静的旋 律与优美的和声相结合。
这些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形 式简单朴素,每一首都抒发着作曲家对生活的喜乐与 对大自然的赞美。
《无词歌》中的三首威尼斯船歌(Op.19 No.6、Op.30 No.6和Op.62 No.5)是门德尔松在1830年游历意 大利期间创作的。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运 河上船夫唱起的船歌触发了门德尔松强烈的创作灵 感。
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形式内容和节拍上相同,调式 和速度上较为相近。
高声部旋律都是以重唱方式出 现,和声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
1威尼斯船歌Op.19 No.6此曲速度是“Andante sostenuto”意为“稍慢的行 板”,以g小调为主要调性,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 部分(1一7小节)由左手的分解和弦引人全曲,低声声 部由单音转变为八度音程。
弹奏时应尽量深地触键, 两个连音保持音量统一。
伴奏声部要体现出划船般的 韵律感,平稳、柔和的声音铺垫使随后进人的旋律声部 更易将人带入如画般的景象。
第一乐段(8_17小节)右手弹奏音程的旋律声部声音要流畅而圆润,并富有 表情地“歌唱”。
手指应在手腕的配合下慢下键,感受 指尖之间的力量转移。
第二乐段(18_25小节)右手出 现的二声部声音层次应分明清晰,高声部要足够地突 出。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享誉世界,《无词歌》中又以《春之歌》和《威尼斯船歌》最出名,本文将就《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情感等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演奏;情感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除开基本的框架结构还附有引子和尾声,作品的基本段落小节数如下所述:引子(1-6),呈示段(7-22),再现段(23-43),尾声(44-55)。
引子(1-6),引子的六个小节以主调升f小调起头,并且采用主持续的写作方式,主持续的写作方式在开头使用具有巩固调性和声的功能。
在伴奏方面使用了琶音半分解和弦进行,音乐线条呈上行,在演奏中这种短小的引子也可称之为伴奏先行,起到对作品后续发展的情绪起到铺垫以及渲染的作用,引子结束于开放的属和弦,为主题的呈示做了开放性铺垫。
呈示段(7-22),这个主题的呈示段是一个8加8的方正型的段落,一共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非常工整。
前八个小节为第一个乐句,后八个小节为第二个乐句,并且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平行对等的乐节。
第一乐句的旋律发展手法采用音阶上行的持续与音阶下行的方式,并且与引子一样开放结束于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为下一乐句的进行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则完满结束于主和弦,两个乐句形成和声上的属-主的形式,第二乐句的材料沿用第一乐句加以发展而成。
再现段(23-43),这个作品的再现段稍稍特殊,属于带发展型的再现段,其中24-30小节为发展的乐句,31-36小节为句子连接,37-43小节为原样再现句。
发展句的旋律发展采用主题的材料发展,不同于主题长线条的句子发展,发展句的音乐属于块状,即采用主题的开始部分来作为材料通过多次的模进,让句子呈现出碎片化的块状形态。
伴奏音型一直沿用主题和引子的类型。
在调式上则是在25小节就进入了关系大调A大调,随后通过不断的模进发展离调,最后结束于升f小调的属和弦上。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才华的音乐家之一。
他有丰富的音乐创作才能,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交响乐以及合唱作品。
其中,他的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Venetian Gondola Song)是他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它属于门德尔松《特莱尔小品集》(Songs Without Words)中的第六首(Op.30 No.6)。
本文将对这首音乐进行分析。
《威尼斯船歌》以整个G大调为基调,以6/8拍的三拍子进行,为门德尔松常见的抒情曲风格。
这首曲子的特点在于它的旋律优美、轻快,仿佛船在水面上轻盈地波浪起伏。
曲子的结构简单,由两个主题组成,通过变奏及重复,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形态。
开头的主题以轻柔的琶音呈现,仿佛在迷人的威尼斯运河上轻轻荡漾。
整个主题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构成,起伏的音乐表达了船只在水中的动态感。
主题透露出一种安详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感觉。
接着,门德尔松将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奏。
第一个变奏中,他通过对旋律进行上下移动,增加了音符的变化,使得曲子更为丰富多变。
第二个变奏则采用了更多的装饰音,增添了曲子的装饰性和细腻感。
而在第三个变奏中,门德尔松大胆地增加了音乐的节奏,使得曲子更富有活力。
在整个曲子的演奏过程中,门德尔松巧妙地使用了连续和弦的技法,通过和声上的丰富变化,使得旋律更为丰满。
同时,他灵活运用了不同的左手伴奏方式,有时是简单的和弦进行,有时则是复杂的分解和声。
这种对旋律和伴奏的处理使得听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多层次的音乐效果。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门德尔松通过增加音乐的音量和速度,使得曲子更加热烈激昂。
整个曲子在高潮到达之后,又渐渐平静下来,通过减小音量和速度,让音乐回归到开始的宁静。
《威尼斯船歌》以其旋律的优美和简约的结构,赢得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
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
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
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三、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使用了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为结构,带有提示速度、伴奏音型等方面的引子和总结全曲的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句的展开比较激烈,所以在中句之后出现了6小节起着材料转化和情绪过渡的连接,使得第二段内部的衔接极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