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概念和性质,以及集合之间的运算集合{所有课程全体}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在数学中,集合论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研究集合的性质、运算和关系。
本文将对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性质进行总结。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1. 集合符号: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
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
2. 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可以通过列举元素的方式表示,例如A={1, 2, 3};也可以用描述性的方式表示,例如B={x | x是自然数,且x<5}。
3. 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被称为空集,用符号∅表示。
二、集合的运算1. 并集:若A和B是两个集合,它们的并集是由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即A∪B。
2. 交集:若A和B是两个集合,它们的交集是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即A∩B。
3. 差集:若A和B是两个集合,它们的差集是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A-B表示。
4. 互斥:若A∩B=∅,即A和B的交集为空集,称A和B是互斥的。
三、集合的性质1. 子集:若集合A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A是B的子集,用符号A⊆B表示。
2. 包含关系:若A是B的子集,且B不等于A,则称B包含A,用符号B⊇A表示。
3. 相等关系:当A⊆B且B⊆A时,称A和B相等,用符号A=B表示。
4. 幂集:集合A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被称为A的幂集,用符号P(A)表示。
5. 交换律:并集和交集满足交换律,即A∪B=B∪A,A∩B=B∩A。
6. 结合律:并集和交集满足结合律,即(A∪B)∪C=A∪(B∪C),(A∩B)∩C=A∩(B∩C)。
7. 分配律:并集和交集满足分配律,即A∪(B∩C)=(A∪B)∩(A∪C),A∩(B∪C)=(A∩B)∪(A∩C)。
四、常用集合1. 自然数集:包括0、1、2、3......的集合,用符号N表示。
2. 整数集:包括负整数、0、正整数的集合,用符号Z表示。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集合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本篇文章中,将对集合的定义、运算、性质以及常见的集合类型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集合的基本定义集合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整体。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大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例如,集合A可以表示为A={a, b, c}。
二、集合的运算1. 并集(Union)并集是指将两个或多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在一起形成的新集合。
记作A∪B,其中A和B是待操作的集合。
并集包含了A和B中的所有元素,不重复计数。
2. 交集(Intersection)交集是指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记作A∩B,其中A和B是待操作的集合。
交集只包含A和B中共有的元素,重复计数一次。
3. 差集(Difference)差集是指一个集合中除去与另一个集合共有的元素后所剩下的元素。
记作A-B,其中A和B是待操作的集合。
差集包含了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
4. 补集(Complement)补集是指集合在某个全集中的补集合。
一般情况下,全集为给定环境中的所有元素。
记作A的补集为A'或A^c。
补集包含了全集中属于但不属于A的元素。
三、集合的性质1. 包含关系集合A包含集合B,当且仅当B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A。
记作A⊇B。
如果A包含B且B包含A,那么A和B是相等的集合,记作A=B。
2. 互斥关系集合A和集合B互斥,当且仅当两个集合没有共同的元素,即A∩B=∅。
3. 子集关系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当且仅当A中的每个元素都属于B。
记作A⊆B。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幂集幂集是指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所组成的集合。
假设集合A={a, b},那么A的幂集为P(A)={{},{a},{b},{a,b}}。
四、常见的集合类型1. 自然数集合(N)自然数集合包含了从1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即N={1, 2, 3, …}。
2. 整数集合(Z)整数集合包含了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全部知识点总结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集合的相关概念、运算、性质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没有重复元素,顺序不重要。
2. 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元素是集合的组成部分,用于描述集合的特征。
3. 表示方法:- 列举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逐个列举出来。
- 描述法:通过一定的特征或条件来描述集合。
4. 空集和全集:- 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 全集:包含所有元素的集合,用符号U表示。
二、集合的运算1. 交集:两个集合中具有相同元素的部分构成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
2. 并集: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组成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
3. 差集:一个集合中去掉与另一个集合共有元素后的新集合,用符号-表示。
4. 互补集:在全集中与某个集合没有交集的元素所构成的新集合,用符号A'表示。
5. 笛卡尔积:由两个集合的所有有序对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三、集合的性质1. 包含关系:集合A包含于集合B,表示为A⊆B,当且仅当A的每个元素都是B的元素。
2. 相等关系:如果两个集合A和B互相包含,即A⊆B且B⊆A,则称A和B相等,表示为A=B。
3. 幂集: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所构成的集合,用符号P(A)表示。
4. 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集合的交换律、结合律与数的运算性质类似,具有相似的性质。
四、集合的应用1. 概率论与统计学:集合论为概率论和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基础,通过对事件的集合进行分析与运算。
2. 数据库管理系统:集合运算在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筛选、合并和处理数据。
3. 逻辑学与集合论关系:集合论与逻辑学相辅相成,通过集合的运算和逻辑连接词(与、或、非)进行逻辑推理。
4. 集合在数学证明中的应用:集合的性质和运算方式在数学证明中经常被使用,可以简化证明过程。
总结:集合是数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具有基本的定义、运算和性质。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数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数学分支和其他科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符号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集合运算。
1. 集合的定义在数学中,集合可以被定义为由确定的对象所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如数、字母、图形等。
一个集合可以包含零个或多个对象,而且每个对象在集合中只能出现一次。
2. 集合的符号表示法数学中,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例如A、B、C等。
对于属于集合的对象,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a、b、c等。
表示一个对象属于某个集合,可以使用符号“∈”。
例如,如果a属于集合A,我们可以写作a ∈ A。
相反地,如果一个对象不属于某个集合,可以使用符号“∉”。
例如,如果b不属于集合A,我们可以写作b ∉ A。
3. 集合的描述方法有时,我们需要对集合中的对象进行描述。
有两种常见方法可以描述集合:a. 列举法:通过列举集合中的所有对象来描述集合。
例如,如果集合A包含元素1、2和3,我们可以写作A = {1, 2, 3}。
b. 描述法:通过给出满足某个条件的对象来描述集合。
例如,如果集合B包含所有大于0的整数,我们可以写作B = {x | x > 0},其中“|”表示“满足条件”。
4. 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之间可以进行一些常见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a. 并集: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表示为A ∪ B,包含了A和B中所有的元素。
例如,如果A = {1, 2, 3},B = {3, 4, 5},则A ∪ B = {1, 2, 3, 4, 5}。
b. 交集: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表示为A ∩ B,包含了A和B共有的元素。
例如,如果A = {1, 2, 3},B = {3, 4, 5},则A ∩ B = {3}。
c. 差集:两个集合A和B的差集,表示为A - B,包含了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
例如,如果A = {1, 2, 3},B = {3, 4, 5},则A - B= {1, 2}。
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

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1、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有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的个数是2n,真子集的个数是2n-13、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复数C4、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为A∩B,即A∩B={x|x∈A,且x∈B}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即A∪B={x|x∈A,或x∈B}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A S),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在全集S中的补集(或余集).5、真子集关系对于集合A、B,如果A ⊆ B,并且A≠B,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显然,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1.设集合A={1,2},则满足A∪B={1,2,3}的集合B的个数是( )A.1B.3C.4D.82.若集合A={x|x2-4x<0},则集合A∩Z中元素的个数为( )A.3B.4C.5D.23.已知集合A={a-2,2a2+5a,12},且-3∈A,则a= .4、已知集合A={1,3,5},B={2,4,6}.定义集合A+B={a+b|a∈A,b∈B},则A+B中元素的个数是( )A.9B.6C.5D.45、满足Φ A⊆{1,2,3}的集合A的个数是( )A.7B.8C.6D.42>0},N={x|x>a}.若M⊆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6、 已知集合M={x|3+2x-x7、已知集合M={x|x2+x-6=0},N={x|ax-1=0},且M∩N=N,求实数a的值.8、集合A={0,2,a},B={1,a2}.若A∪B={0,1,2,4,16},则a的值为( )A.0B.1C.2D.49、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A. A⊆CB.C⊆AC.A≠CD.A=∅10、已知集合A={y|y=log2x,x>1},B={y|y=(1/2)x,x>1},则A∩B等于A. ∅B.{y|0<y<1}C.{y|1/2<y<1}D.{y|0<y<1/211、.设全集U是实数集R,M={x|x2>4},N={x|≥1},则下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A.{x|-2≤x<1}B.{x|-2≤x≤2}C.{x|1<x≤2}D.{x|x<2}12、.设集合A={5,log2(a2-3a+6)},集合B={1,a,b},若A∩B ={2},则集合A∪B的真子集的个数是A.3个B.7个C.12个D.15个13、.设全集U=R,A={x|x<-3或x≥2},B={x|-1<x<5},则集合{x|-1<x<2}是A. (UA)∪(UB)B. U(A∪B)C. (UA)∩BD.A∩B14、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10、A.1 B.2 C.3 D.415、.设集合M={x|x≤m},N={y|y=2-x,x∈R},若M∩N≠,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A.m≥0B.m>0C.m≤0D.m<016、.已知集合A={x∈R|ax2-3x+2=0,a∈R}.(1)若A是空集,求a的取值范围;(2)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把这个元素写出来;命题及其关系充要条件1、2. 用命题的等价性判断: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其实质是判断“若p,则q”及其逆命题“若q,则p”是真还是假,原命题为真而逆命题为假,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原命题为假而逆命题为真,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真,则p是q的充要条件;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假,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 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逆命题为若q则p;否命题为若非p则非q,逆否命题为若非q则非p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它的否命题等价1、写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写出“若a>b且c>d,则a+c>b+d”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3、设原命题”若p则q”假,而逆命题真,则p是q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0<x<5是不等式lx-2l<4成立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1命题:“若x2<1,则-1<x<1”的逆否命题是 ( )A.若x2≥1,则x≥1或x≤-1 B.若-1<x<1,则x2<1C.若x>1或x<-1,则x2>1 D.若x≥1或x≤-1,则x2≥12.已知集合M={x|0<x<1},集合N={x|-2<x<1},那么“a∈N”是“a∈M”的 (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大学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

大学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引言:集合论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集合”这个抽象的概念。
集合是具有给定特征的事物的总体,我们可以用集合来描述和表达各种数学问题。
在现代数学中,集合论已经成为数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数学领域都会涉及到集合论的概念。
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集合论的知识,对于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运算、集合的关系、集合的代数结构和应用五个部分对集合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一)集合的定义在数学中,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如果一个对象是某个集合的元素,就说这个对象属于这个集合。
如果不是,就说这个对象不属于这个集合。
集合的概念是数学上一个非常基础和抽象的概念,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例如,{1, 2, 3, 4, 5}是一个有限集合,而全体自然数的集合N={1, 2, 3, 4, …}是一个无限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用花括号{}将所有元素列举出来,用逗号分隔。
例如,一个由元素a、b、c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a, b, c}。
2. 描述法:用一个条件来描述一个集合的元素的性质。
例如,全体正整数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x | x是正整数 }。
这里“|”表示“使得”,意思是“满足某个条件”,“x | x是正整数”就表示“x是正整数”,这样集合的元素可以用条件分隔开。
(三)集合的基本符号在集合论中,我们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
例如,A={a, b, c}表示集合A由元素a、b、c组成。
另外,集合论中常用的符号有:1. 属于:如果一个元素属于某个集合,我们用符号“∈”表示。
例如,a∈A表示元素a属于集合A。
2. 不属于:如果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我们用符号“∉”表示。
例如,d∉A表示元素d不属于集合A。
3. 全集:包含研究对象的集合,通常用符号“U”表示。
第5讲 集合(PPT)

方法三:在数轴上,分别标出2n+1和4k〒1所表示的点,可 以看出它们都对应数轴上的奇数, 故A=B,选C. 方法四:按余数分类,被2除余1的整数是奇数2n+1(n∈Z), 被4除余1或3(即-1)的整数也是全体奇数,∴选C. 方法归纳:同一个集合会有多种表示法,需要我们把握本质 属性,相互转换.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 及数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 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例如:{x|x>0}就表示所有大于0的数构成的集合; 而{(x,y)|x>0,y>0}就表示第一象限所有点的坐标构成的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的概念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 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 :AB或 B A .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即任取xA都有xB AB . 2.子集的分类: 集合相等: ⑴两个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⑵ AB且 BA A=B .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⑵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⑶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需要考虑顺序的.
集合的表示 1.集合一般用大写的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的字 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2.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3.具体的集合一般有三种表示方法: 列举法:把集合里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解析】:其实{x|x=2m-3,m∈Z}就是全体奇数组成
数学集合的概念运算

课前案1.集合与元素(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或关系,用符号或表示.(3)集合的表示法:、、.(4)常见数集的记法集合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表示关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记法基本关系子集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x∈A⇒x∈BA B或B A 真子集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A⊆B,且存在x0∈B,x0∉AA B或B A 相等集合A,B的元素完全相同A⊆B,B⊆AA=B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A的子集任意x,x∉∅,∅⊆A ∅3.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的并集集合的交集集合的补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A∪B=A∩B=∁U A=(1)并集的性质:A∪∅=A;A∪A=A;A∪B=B∪A;A∪B=A⇔B⊆A.(2)交集的性质:A∩∅=∅;A∩A=A;A∩B=B∩A;A∩B=A⇔A⊆B.(3)补集的性质:A∪(∁U A)=U;A∩(∁U A)=∅.(4)∁U(∁U A)=A;∁U(A∪B)=(∁U A)∩(∁U B);∁U(A∩B)=(∁U A)∪(∁U B).课中案一、目标导引[疑误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x |y =x 2+1}={y |y =x 2+1}={(x ,y )|y =x 2+1}.( ) (2)若{x 2,1}={0,1},则x =0,1.( ) (3){x |x ≤1}={t |t ≤1}.( )(4)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A ∩B )⊆(A ∪B )恒成立. ( ) (5)若A ∩B =A ∩C ,则B =C .( ) [教材衍化]1.(必修1P12A 组T3改编)若集合P ={x ∈N |x ≤ 2 021},a =22,则( ) A .a ∈P B .{a }∈P C .{a }⊆P D .a ∉P2.(必修1P11例9改编)已知U ={α|0°<α<180°},A ={x |x 是锐角},B ={x |x 是钝角},则∁U (A ∪B )=________.3.(必修1P44A 组T5改编)已知集合A ={(x ,y )|x 2+y 2=1},B ={(x ,y )|y =x },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易错纠偏](1)忽视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致误; (2)忽视空集的情况致误; (3)忽视区间端点值致误. 1.已知集合A ={1,3,m },B ={1,m },若B ⊆A ,则m =________.2.已知集合A ={x |x 2-4x +3<0},B ={x |2<x <4},则A ∩B =________,A ∪B =________,(∁R A )∪B =________.3.已知集合M ={x |x -2=0},N ={x |ax -1=0},若M ∩N =N ,则实数a 的值是________. 二典型例题集合的含义(1)已知集合A ={0,1,2},则集合B ={(x ,y )|x ≥y ,x ∈A ,y ∈A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1 B .3 C .6 D .9(2)若集合A ={x ∈R |ax 2-3x +2=0}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 A .92 B .98 C .0 D .0或98(3)设a ,b ∈R ,集合{1,a +b ,a }=⎩⎨⎧⎭⎬⎫0,b a ,b ,则b -a =________.与集合中的元素有关问题的求解步骤1.(2020·温州八校联考)已知集合M={1,m+2,m2+4},且5∈M,则m的值为() A.1或-1 B.1或3 C.-1或3 D.1,-1或32.已知集合A={x|x∈Z,且32-x∈Z},则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为________.集合的基本关系(1)已知集合A={x|x2-3x+2=0,x∈R},B={x|0<x<5,x∈N},则满足条件A⊆C⊆B的集合C 的个数( ) A.1 B.2 C.3 D.4(2)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若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1.(变条件)在本例(2)中,若A⊆B,如何求解?2.(变条件)若将本例(2)中的集合A改为A={x|x<-2或x>5},如何求解?1.设P={y|y=-x2+1,x∈R},Q={y|y=2x,x∈R},则()A.P⊆Q B.Q⊆P C.∁R P⊆Q D.Q⊆∁R P2.(2020·绍兴调研)设A={1,4,2x},B={1,x2},若B⊆A,则x=________.3.已知集合A={x|x2-3x+2=0,x∈R},B={x|0<x<5,x∈N},则满足条件A⊆C⊆B的集合C的个数为________.集合的基本运算(高频考点)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历年高考的热点,每年必考,常和不等式的解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相结合命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多为低档题.主要命题角度有:(1)求集合间的交、并、补运算;(2)已知集合的运算结果求参数.角度一求集合间的交、并、补运算2019·高考全国卷Ⅰ)已知集合U={1,2,3,4,5,6,7},A={2,3,4,5},B={2,3,6,7},则B∩∁U A=()A.{1,6} B.{1,7} C.{6,7} D.{1,6,7}(2)(2020·浙江高考模拟)设全集U=R,集合A={x|x2-x-2<0},B={x|1<x<3},则A∪B=________,∁U(A ∩B)=________.角度二已知集合的运算结果求参数(1)设集合A={x|-1≤x<2},B={x|x<a},若A∩B≠∅,则a的取值范围是()A.-1<a≤2 B.a>2 C.a≥-1 D.a>-1(2)设集合A={1,2,4},B={x|x2-4x+m=0}.若A∩B={1},则B=()A.{1,-3} B.{1,0 }C.{1,3} D.{1,5}(1)集合运算的常用方法①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离散的,常用Venn图求解.②若集合中的元素是连续的实数,则用数轴表示,此时要注意端点的情况.(2)利用集合的运算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的方法①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一般利用数轴解决,要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②若集合能一一列举,则一般先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再列方程(组)求解.[提醒]在求出参数后,注意结果的验证(满足互异性).1.已知集合P={x∈R|1≤x≤3},Q={x∈R|x2≥4},则P∪(∁R Q)=()A.[2,3] B.(-2,3] C.[1,2) D.(-∞,-2]∪[1,+∞)2.设全集S={1,2,3,4},且A={x∈S|x2-5x+m=0},若∁S A={2,3},则m=________.核心素养系列 数学抽象——集合的新定义问题定义集合的商集运算为A B ={x |x =m n ,m ∈A ,n ∈B }.已知集合A ={2,4,6},B ={x |x =k2-1,k∈A },则集合B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 )A .6B .7C .8D .9解决集合新定义问题的方法(1)紧扣新定义.首先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之中,这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难点的关键所在.(2)用好集合的性质.集合的性质(概念、元素的性质、运算性质等)是破解新定义型集合问题的基础,也是突破口,在解题时要善于从试题中发现可以使用集合性质的一些因素,在关键之处用好集合的性质.设数集M ={x |m ≤x ≤m +34},N ={x |n -13≤x ≤n },且M ,N 都是集合U ={x |0≤x ≤1}的子集,定义b -a 为集合{x |a ≤x ≤b }的“长度”,则集合M ∩N 的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_.课后案 [A 组]1.已知集合A ={1,2,3,4},B ={2,4,6,8},则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2.(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已知集合A ={}x |e x ≤1,B ={}x |ln x ≤0,则A ∪B =( ) A .(-∞,1] B .(0,1] C .[1,e] D .(0,e]3.已知全集U =A ∪B ={x ∈Z |0≤x ≤6},A ∩(∁U B )={1,3,5},则B =( ) A .{2,4,6} B .{1,3,5} C .{0,2,4,6} D .{x ∈Z |0≤x ≤6} 4.设集合A ={1,2,6},B ={2,4},C ={x ∈R |-1≤x ≤5},则(A ∪B )∩C =( ) A .{2} B .{1,2,4} C .{1,2,4,6} D .{x ∈R |-1≤x ≤5} 5.已知全集为R ,集合A ={x |x 2-5x -6<0},B ={x |2x <1},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A .{x |2<x <3}B .{x |-1<x ≤0}C .{x |0≤x <6}D .{x |x <-1}6.已知集合A ={x |x 2-3x <0},B ={1,a },且A ∩B 有4个子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3) B .(0,1)∪(1,3) C .(0,1) D .(-∞,1)∪(3,+∞) 7.设U ={x ∈N *|x <9},A ={1,2,3},B ={3,4,5,6},则(∁U A )∩B =( ) A .{1,2,3} B .{4,5,6} C .{6,7,8} D .{4,5,6,7,8}8.设集合A =⎩⎨⎧⎭⎬⎫5,b a ,a -b ,B ={b ,a +b ,-1},若A ∩B ={2,-1},则A ∪B =( )A .{-1,2,3,5}B .{-1,2,3}C .{5,-1,2}D .{2,3,5}9.已知集合P ={n |n =2k -1,k ∈N *,k ≤50},Q ={2,3,5},则集合T ={xy |x ∈P ,y ∈Q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147 B .140 C .130 D .11710.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x 2-3x +2>0},B ={x |x -a ≤0},若∁U B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2]C .[1,+∞)D .[2,+∞)11.集合A ={0,2,a },B ={1,a 2},若A ∪B ={0,1,2,4,16},则a 的值为________. 12.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1≤x ≤3},集合B ={x |log 2(x -2)<1},则A ∪B =________;A ∩(∁U B )=________.13.设集合A ={n |n =3k -1,k ∈Z },B ={x ||x -1|>3},则B =________,A ∩(∁R B )=________. 14.设全集为R ,集合M ={x ∈R |x 2-4x +3>0},集合N ={x ∈R |2x >4},则M ∩N =________;∁R (M ∩N )=________.15.已知集合M ={x |x 2-4x <0},N ={x |m <x <5},若M ∩N ={x |3<x <n },则m =________,n =________. 16.设全集U ={x ∈N *|x ≤9},∁U (A ∪B )={1,3},A ∩(∁U B )={2,4},则B =________. 17.已知集合A ={x |1≤x <5},C ={x |-a <x ≤a +3},若C ∩A =C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B 组]1.已知全集U 为R ,集合A ={x |x 2<16},B ={x |y =log 3(x -4)},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R B .A ∪(∁U B )=R C .(∁U A )∪B =R D .A ∩(∁U B )=A .2.集合A ={x |y =ln(1-x )},B ={x |x 2-2x -3≤0},全集U =A ∪B ,则∁U (A ∩B )=( )A .{x |x <-1或x ≥1}B .{x |1≤x ≤3或x <-1}C .{x |x ≤-1或x >1}D .{x |1<x ≤3或x ≤-1} 3.(2020·浙江新高考联盟联考)已知集合A ={1,2,m },B ={1,m },若B ⊆A ,则m =________,∁A B =________.4.函数g (x )=⎩⎪⎨⎪⎧x ,x ∈P ,-x ,x ∈M ,其中P ,M 为实数集R 的两个非空子集,规定f (P )={y |y =g (x ),x ∈P },f (M )={y |y =g (x ),x ∈M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P ∩M =∅,则f (P )∩f (M )=∅; ②若P ∩M ≠∅,则f (P )∩f (M )≠∅; ③若P ∪M =R ,则f (P )∪f (M )=R ; ④若P ∪M ≠R ,则f (P )∪f (M )≠R . 其中命题不正确的有________.5.设[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集合A ={x |x 2-2[x ]=3},B =⎩⎨⎧⎭⎬⎫x |18<2x <8,求A ∩B .6.已知集合A ={x |1<x <3},集合B ={x |2m <x <1-m }. (1)当m =-1时,求A ∪B ; (2)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课后案答题纸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A ∪B =________;A ∩(∁U B )=________.13、 B =________,A ∩(∁R B )=_14. M ∩N =________;∁R (M ∩N )=________. 15. m =________,n =________.16. B =________. 17.B 组1 23. m =________,∁A B =________.4.5.设[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集合A ={x |x 2-2[x ]=3},B =⎩⎨⎧⎭⎬⎫x |18<2x <8,求A ∩B .6.已知集合A ={x |1<x <3},集合B ={x |2m <x <1-m }. (1)当m =-1时,求A ∪B ; (2)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集合{所有课程全体}和集合{所有教室}这两个集合 之间就存在着某种联系。
• 例:A={a,b,c}为学生集合,B={x,y,z,w}为课程集 合,则笛卡儿积A×B就是学生与课程所组成的有序 对全体。
• A×B={(a,x),(a,y),(a,z),(a,w),(b,x),(b,y),(b,z),
1 mij 0
(ai,bj)R (ai,bj)R
当A=B时,A上的二元关系R可以用方阵来表示。
2020/9/28
• 例 : A={1,2,3,4} 上 模 3 同 余 关 系 R={(1,1),(2,2),(3,3), (4,4),(1,4),(4,1)}, 其 关系矩阵为
1234
11 0 0 1
(b,w),(c,x),(c,y),(c,z),(c,w)} • 若(a,x)表示学生a选修课程x,则当a,b,c三个学生选
定课程,其情况是: • (a,y),(a,w),(b,x),(b,y),(b,w),而c什么课也没选,
• R={(a,y),(a,w),(b,x),(b,y),(b,w)} • 反映了学生与课程的联系。 • RA×B,即R是A×B 的子集。 • 集合A到集合B的关系。
并且Dom RA,Ran RB。
• 例 : A={1,3,5,7},B={0,2,4,6}, 定 义 关 系 R:(a,b)R当且仅当a<b
• 关系还可以用表格表示
• R={(1,2),(1,4),(1,6),(3,4), (3,6),(5,6)}
2020/9/28
• A={1,2,3,4},定义A上二元关系:(a,b)R当 且仅当(a-b)/3为整数。称为模3同余关系 。
bRa , 则称R是对称的。
• A={1,2,3,4} • S1={(1,2),(2,1),(1,3),(3,1)} 对称 • S2={(1,2),(2,1),(1,3)} • 因为(1,3)S2,而(3,1)S2, • 所以S2不是对称的 • S3={(1,2),(2,1),(3,3)} 对称
2020/9/28
R={(a,y),(a,w),(b,x),(b,y),(b,w)} (a,y)R,aRy. (a,x)R, aR/x
2020/9/28
• 定义 2.2: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A的 一个子集{a|存在b, 使得(a,b)R}称为R
的定义域,记为Dom R。B的一个子集{b| 存 在 a, 使 得 ( a,b)R} 称 为 R 的 值 域 , 记 为 Ran R。A称为R的前域,B称为R的陪域,
• (4)对任意a,bA,如果aRb且bRa,必有a=b,则
称R是反对称的。
• 该定义实际上表明:当ab时,若有(a,b)R, 则(b,a)R。
• 不是对称,不一定是反对称的 • 不是反对称的,也不一定是对称的。 • 可以既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
2020/9/28
• (5)对任意a,b,cA, 如果aRb且bRc,必有
• A={1,2,3,4} • R1={(1,1),(2,2),(3,3)} ? • R2={(1,1),(1,2),(2,2),(3,3),(4,4)} ? • 对于自反,必须是对于每个xA,都去检验
是否有xRx。
2020/9/28
• (2)反自反:如果对任意aA,有(a,a)R ,
则称R是反自反的。
2020/9/28
2020/9/28
定义 2.1:设 A 和 B 是任意两个集合,A ×B 的子集 R 称为从 A 到 B 的二元关 系。当 A=B 时,称 R 为 A 上的二元关系。 若(a,b)R,则称 a 与 b 有关系 R ,记为 aRb。若(a,b)R,则称 a 与 b 没有关系 R,记为 aR/b。若 R=,则称 R 为空关系。 若 R=A×B,则称 R 为全关系。
义 A1×A2×…×An的 子 集 R为 A1,A2,…An 的 n 元 关 系 , 当 A1=A2=…=An 时 , R 称 为 A 上 的n元关系。 2020/9/28
2.2关系的性质
• 定义2.4: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 (1)自反:如果对任意aA,有aRa,则称R
是自反的。
• 自反集合下
2020/9/28
• A到B的关系是A×B的子集。 • 关系的表示,可以用集合的表示方法 • 对于有限集, 关系还可以用矩阵或图形来表示 • 定义 2.5:设A和B是两个有限集A={a1,a2,…,
am},B={b1,b2,…,bn},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称m×n阶矩阵MR=(mi,j)为R的关系矩阵,其中
• R={(a,b)|(a-b)/3 为 整 数 , a,bA}={(1,1), (2,2),(3,3), (4,4),(1,4),(4,1)}
• Dom R=Ran R=A。 • 进一步可定义整数集上的模r同余关系: • {(a,b)|(a-b)/r为整数,a、bZ,rZ+} • 定义 2.3:设A1,A2,…An是n个任意集合,定
aRc , 则称R是传递的。
• 注意:传递要求是:只要有aRb,bRc,则必 须有aRc
• 但若没有aRb,bRc ,当然也就不需要讨论 是否有aRc 。
2020/9/28
• 例:A上的非空关系R是对称的和反自反的, 则R不是传递的。
• 证明:反证法.假设R传递. • 注意,当导出(a,a)R时,千万不能说R自反。 • 因为自反的要求是:如果对任意aA,有aRa。
• 反 自 反 要 求 对 任 意 的 A 中 元 素 a, 有 (a,a)R。
2020/9/28
• 不是自反的,不一定反自反
• 不是反自反的,也不一定是自反的。
• R3={(1,2),(3,2)} 是A上的反自反关系
• 思考:非空集合A上的空关系是否自反? 反自反?
• (3)对称:对任意a,bA ,如果aRb必有
M
R
20 30
1 0
0 1
0 0
4
1
0
0
1
2020/9/28
• 例 : A={2,3,4},B={1,3,5,7},A 到 B 的 < 关
系
R={(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