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手簿计算表

合集下载

水平角观测的方法

水平角观测的方法

水平角观测的方法水平角观测方法一般根据观测的精度要求和目标的数目来定。

常用的测角方法有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

(一)测回法测回法适用于观测只有两个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如图2-18所示,经纬仪安置在测站点O上,对中整平后按下述步骤进行水平角观测:图2-18 测回法水平角观测(1)经纬仪置于盘左位置。

所谓盘左(或称正镜),即观测者面对望远镜目镜,竖直度盘在望远镜的左侧。

(2)精确瞄准起始目标A并配置度盘。

配置度盘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度盘刻划误差的影响并且也方便计算。

各测回之间起始目标的读数间隔应在180º/n (n为测回数)。

装有度盘变换手轮的经纬仪和装有复测卡的经纬仪配置度盘时有所不同,各自配置度盘方法如下:Ⅰ. 装有度盘变换手轮的经纬仪,使用这种仪器时,应先瞄准目标,后配置度盘。

其方法是:先盘左瞄准起始目标(如图2-18中的目标A),打开手轮护盖(有的仪器是按下手轮盖),转动手轮,直至读数窗看到所需读数,然后关好手轮护盖(或弹回手轮盖)Ⅱ. 装有复测器的经纬仪,使用这种仪器时,应先配置度盘,后瞄准目标。

其方法是:转动测微手轮,调节好测微尺上的分、秒读数,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直至在读数窗看到所需读数位于双指标线附近,制动照准部,调节照准部微动螺旋使双指标线精确对准所需读数。

扳下复测卡,然后再转动仪器(这时读数窗中的读数不会变化),精确瞄准起始目标,扳上复测卡。

但是应当注意,在转动度盘变换手轮和使用复测卡时往往会使经纬仪发生微小变动。

因此在读数前应仔细检查是否发生了变动,如存在则以实际为准。

完成上述工作后,观测员即可读取目标A的盘左水平度盘读数A左=0º01′12″,每次读数后记录员须回报确认无误后将该读数记入手簿。

见表2-1 (3)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左=60º20′24″,记入观测手簿。

以上观测过程称为上半个测回,其观测角值β左=B左-A左= 60º19′12″。

测回法

测回法

第三章角度测量第四节水平角观测根据测量工作要求的精度、使用的仪器、观测目标的多少,水平角观测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全圆测回法)。

水平角观测为了消除仪器某些误差,一般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进行观测。

盘左(正镜):观测者对着望远镜的目镜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左边。

盘右(倒镜):观测者对着望远镜的目镜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右边。

一、测回法适用于观测两个方向之间的单角。

观测方法1. 安置仪器:在O点安置仪器,A、B设置目标2. 盘左(正镜)观测瞄A,读数a左= 0°01'1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B,读数b左= 147°12'3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计算上半测回的角值β左=b左- a左= 147°11'20"为上半测回3.倒转望远镜,盘右(倒镜)观测瞄B,读数b右=327°12'55",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A,读数a右= 180°01'5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计算下半测回角值β右= b右- a右= 147°11'05"为下半测回上、下半测回,合称一测回4.计算一测回的角值水平角(测回法)观测手簿仪器型号DJ6-1 日期2000.11.20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各测回平均角值(°'")备注1 2 3 4 5 6 7O A左0011014711291471113 1471111 B 1471230A 右1800150 1471105B 3271255O A左90023514711051471108B 2371340A右27002451471110B 571355观测者记录者5.观测n个测回当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多个测回的观测,为了减少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根据测回数n,各测回应变换起始方向度盘位置。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计算公式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计算公式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计算公式
测回法是一种测量水平角的方法,通过观测目标物体的前后视线方向,利用回转角度差进行计算。

公式如下:
(水平角度差) = (回转角度差) / (目标物体前后距离)
其中,回转角度差是在观测目标物体前后分别测量的水平角度,目标物体前后距离是观测者在两次测量时位置的水平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测回法测量水平角时,要求目标物体在不同位置均能够被观测到,并且应尽量避免观测者在两次测量时位置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

测回法测定水平角(“测回”相关文档)共6张

测回法测定水平角(“测回”相关文档)共6张
测回法测定水平角
1
则 取其平均值作为一测回角值,即 为了提高测角精度,对角度需要观测多个测回,此时各测回应根据测回数n,按180°/n的原则改变起始水平度盘位置,即配度盘。 以上便完成了下半测回工作,β右 即下半测回角值。 β△=β1=/β2左(—β左β右+β右=9)2°=192′4°01″9-′9221°″19′30″= -10″ ≦±12″ β倒=转1/2望(远β镜左成+β盘右右)位=9置2°,19完′2成1″以下工作: 以2、上继便续完逆成时了针下旋半转测照回准工部作,,调β焦右与即照下准半左测边回目角标值A。,读数a右,设为180°00′42″,记入表中; β△右β==βb左右——βa右右=29722°1°290′4′102″-″9—2°11890′3°000″=′42-1″0=″92≦°±1192′3″ 0″ 则2、取继其续平逆均时值针作旋为转一照测准回部角,值调,焦即与照准左边目标A,读数a右,设为180°00′42″,记入表中; △β=β1=/β2左(—β左β右+β=右9)2°=192′4°01″9-′9221°″19′30″= -10″ ≦±12″ β上=下1/2两(个β半左测+β回右称)为=9一2°测19回′2。1″ 2以、上继便续完逆成时了针下旋半转测照回准工部作,,调β焦右与即照下准半左测边回目角标值A。,读数a右,设为180°00′42″,记入表中; △2、β=继β左续—逆β时右针=旋92转°1照9′准40部″-9,2调°19焦′3与0″照= 准-10左″ 边≦±目12标″ A,读数a右,设为180°00′42″,记入表中; 23、继计续算逆盘时右针位旋置转的照水准 平部角,β右调:焦与照准左边目标A,读数a右,设为180°00′42″,记入表中; △β=β左—β右 =92°19′40″-92°19′30″= -10″ ≦±12″ β右=b右—a右=272°20′12″—180°00′42″=92°19′30″ β=1/2(β左+β右)=92°19′21″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返测观测值(m)
往返测距离
平均值(m)
备注
表4:坐标计算表
编号
纵坐标X/m
横坐标Y/m
备注
1
已知
2
已知
3
4
表5:放样结果检核表
点名
设计坐标(m)
实测坐标(m)
点位误差(mm)
备注
1
2
3
4
注:长度检核与填写须在裁判员监督下进行。
表3:光电测距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观测角
°′″
改正数

改正后的角
°′″
坐标方位角
表1: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 气:学 校:
仪器:观测者: 记录者:


竖盘
位置
目标Βιβλιοθήκη 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备注
° ′ ″
° ′ ″
° ′ ″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表2:距离(平距)测量记录表
日期:天 气:学 校:
仪器:观测者:记录者:
边 名
往测观测值(m)
°′″
距离
坐标增量
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坐标值
点号
辅助计算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格
返测观测值(m)
往返测距离
平均值(m)
备注
表4:坐标计算表
编号
纵坐标X/m
横坐标Y/m
备注
1
已知
2
已知
3
4
表5:放样结果检核表
点名
设计坐标(m)
实测坐标(m)
点位误差(mm)
备注
1
2
3
4
注:长度检核与填写须在裁判员监督下进行。
表1: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
日期:天 气:学 校:
仪器:观测者: 记录者:


竖盘
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备注
° ′ ″
° ′ ″
° ′ ″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表2:距离(平距)测量记录表
日期:天 气:学 校:
仪器:观测者:记录者:
边 名
往测观测值(m)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由此算得上半测回的角值:β左=b左-a左
(3)盘右位置,先照准右边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右,记入手簿;
(4)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照准左边目标A,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右,记入手簿。
由此算得下半测回的角值:β右=b右-a右。
对于DJ6经纬仪,上、下两个半测回所测的水平角之差不应超过±36″。
如需要观测多个测回,则各测回起始方向的置数应按180°/n递增。但应注意,不论观测多少个测回,第一测回的置数均应当为0°。各测回观测角值互差不应超过±24″。
(4)前、后半测回角值差不超过36″,各测回角值差不超过24″。
五、实验步骤
先将经纬仪安置好,进行对中、整平,并在A、B两点树立标杆或测钎作为照准标志,然后即可进行测角。一测回的操作程序如下:
(1)盘左位置,照准左边目标A,对水平度盘置数,略大于0°,将读数a左记入手簿;
(2)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照准右边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左,记入手簿。
实验五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DJ6经纬仪的使用。
(2)学会测回法测水平角的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
二、实验器具
DJ6经纬仪、测钎、记录板。
三、实验内容
练习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四、实验要求
(1)每人至少测两个测回。
(2)对中误差小于3mm,长水准管气泡偏离不超过一格。
(3)第一测回对零,其它测回应改变180°/n。
六、观测记录
测回法测水平角记录表
日 期:仪器型号: 观测者:
时 间:天 气: 记录者:
测站
(测回)
目标
竖盘
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各测回平均角值

闭合导线的测量(测回法观测水平角、钢尺量距记录手簿)

闭合导线的测量(测回法观测水平角、钢尺量距记录手簿)
2、测角: 依次在 B、C、D、E 上设置经纬仪观测各转折角ψ、β1、β2、β3、β4,计算角度闭 合差 β=Σβi-(n-2)×180°, 其中 n 为导线边数。要求角度闭合差β≤ 40"√n , 否则,重新测量各转折角。 3、量边: 采用平量法往、返丈量各导线边。 如,丈量 BC 边,每尺段移动钢尺(或皮尺)2~3 厘米两次丈量,长度之差 △BC=( BC" -BC' ),要求 △BC ≤ 5 mm,符合时则该尺段往测的长度为 : BC 往 = ( BC1 + BC2 )/2 否则,应再量一次或多次,取符合要求的两次长度的平均值为该尺段的往测结果。 4、各边长往、返测检核 : 计算该边往、返测较差 △D = ( DBC 往 - DBC 返 ),并计算其相对误差 △D/( DBC 往 + DAB 返 ),并化成为分子为 1 的分数,要求相对误差≤1/2000, 符合要求时,则中数 DBC = ( DBC 往 + DBC 返 )/2 为 BC 边的观测结果。
3、导线计算表(另附)
实验 3-01:闭合导线测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纬仪钢尺导线测)
一、目的: 初步掌握经纬仪闭合导线观测与计算方法。 二、要求: 1、各导线边均要进行往、返丈量,往、返测较差的相对误差应≤1/2000。 2、各转折角均以测回法观测一个测回。 3、导线的角度闭合差 β≤40"√n ,n 为多边形内角个数。 4、导线全长闭合差的相对误差 (fs/Σs)≤1/2000。 三、仪器与工具: DTJ6 经纬仪一台、30 米钢卷尺(或皮尺)一把、小木桩三个或油墨笔一支( 自备 )。 四、实验程序 1、 选点与标志: 在校园内选择两个已知点 A 、B ,再定出 C 、D 、E 三个待定点并 打下小木桩上钉一小铁钉或油墨笔在地面划“+”符号作标志,导线边长应超过 30 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