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

合集下载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文化。

其基本特征如下:1.多元文化交融:岭南地区毗邻南海,长期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岭南文化拥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使得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

2.华夏文化传承:岭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

岭南文化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尊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注重家风家训,强调尊老敬贤、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观。

3.壮乡文化风采:广西地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岭南文化也受到壮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壮乡文化以壮乡民歌、舞蹈和服饰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

岭南文化中的壮乡文化特点丰富多样,使得岭南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4.温暖人情味:岭南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

岭南地区的居民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交流。

在岭南文化中,人情温暖、和睦相处是重要的价值追求。

5.地方特色鲜明:岭南地区地势复杂,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岭南文化以这些地方特色为基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岭南地区以广东省饮食文化最为有名,岭南文化也因此被称为“美食之乡”。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而闻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地区还有潮汕菜、客家菜等独特的地方菜系。

这些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7.热爱戏曲艺术:岭南地区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如潮剧、粤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受到了岭南地区居民的热爱和追捧。

岭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体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8.浓厚的宗教氛围:岭南地区信仰众多,常见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有文化,它根植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等岭南地区,形成于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岭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1.宗教多元: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区域,岭南文化也因此具有宗教包容性和多样性。

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入并得到发展,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2.美食文化:岭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粤菜为代表的岭南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人的饮食崇尚鲜美、清淡、独特的口味,尤其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岭南菜以烧腊、煲仔饭、海鲜等为代表,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符号。

3.家居建筑:岭南地区的家居建筑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传统建筑以重屋顶、宽庭院、幽静的院落、红木家具和精美的木雕为特点,注重空间利用和生态环保,体现了岭南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4.音乐舞蹈: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传统音乐舞蹈形式独具特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了岭南人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艺术文化: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其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岭南画派、金石篆刻、陶瓷艺术等,都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岭南文化注重细腻、典雅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

二、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貌:岭南地区地势起伏,众多山脉和丘陵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岭南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交融。

2.气候条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岭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六章 岭南民俗文化

第六章  岭南民俗文化

3、丧葬风俗 广府民系流行多种葬法:土葬、火葬、地面葬、水 葬、二次葬等 客家民系特别盛行二次葬:与其迁徙历史有关 福佬民系葬法地区差异大:二次葬、火葬、水葬等 4、社会风俗 广府民系重商:三国时期海上丝路始发港,长期的商 业历史 客家民系重文、客家妇女特殊地位——不裹脚、不束 腰、下田劳动 福佬民系坚强的内聚力:源于种种困难团结协作及外 出谋生的互助
二、重要民俗剖析
1、岁末花市 优越的草木繁盛的自然条件 西汉陆贾《南越行记》:四季花开,品种多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花农于花市,竟相 卖花 屈大均《广东新语》记珠江南岸素馨花田 广东花市南汉、宋兴起,明清走向鼎盛 目前主布广州芳村、顺德陈村、南海盐步等。 2、“不落夫家”与“自梳女”民俗 “不落夫家”习俗内容 “自梳女”、“姑婆屋”、“姑婆山”及其社
(二)、风俗文化内涵比较
1、神灵崇拜 广府民系多神崇拜并存:水神类崇拜如龙母崇拜、南海 神崇拜、天妃崇拜、北帝神、伏波神等;谷神类如五 仙、禾谷夫人等;其他如怪石、巨树、财神等 客家民系突出祖宗神和功名神崇拜:在堂号、堂联广泛 体现 福佬民系重海神和其他自然神崇拜:海神崇拜——妈 祖;雷神崇拜;雨神崇拜;蛇神崇拜等 狗崇拜在福佬民系特殊地位 2、饮食风俗 广府民系杂食成风:清淡浓重兼备,食料广泛,精致量 少 客家民系浓重厚味:咸、香、肥,形粗量多 福佬民系以海产品为主的饮食风俗:清淡鲜美
3、饮食民俗 用料广杂的粤菜:蛇、猫、鼠、虫等均入食 讲究营养健身,如清补凉 注重文化品位,多冠以美名 饭前必有汤 叹茶习俗将友谊、亲情、商)
三、三大民系民俗比较
(一)、风俗历史渊源比较 1、广府民系保留古越人大量古风遗俗 鸡卜定凶吉、重铜鼓、盛族外婚、干栏建筑、 食粥 2、客家民系继承中原风俗及其变易 重出身门第、崇文、妇女劳作、吃苦赖劳 3、福佬民系风俗与闽风俗同源 语言、饮茶等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

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

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

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

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

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

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

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

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

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历史传承、文化交流、艺术表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岭南文化的重要意义。

岭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元,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岭南文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例如,岭南文化对古代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

岭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历史上,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岭南文化中的粤剧、客家山歌等艺术形式,吸收了京剧、评弹等中原戏曲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也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的艺术表达丰富多样,为中国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岭南文化中的广彩瓷器、岭南画派、岭南木雕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岭南地区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岭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繁荣。

岭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岭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岭南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岭南文化的介绍

岭南文化的介绍

岭南文化的介绍一、岭南文化的概述岭南文化,是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文化,其中以广东文化最为著名和典型。

广东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岭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早在逾越时代,岭南文化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这可以从夏商时期出现的雕刻石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看出。

唐代以后,岭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在南宋时期,广东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岭南文化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经历了一段衰落期,但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三、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具体来说,岭南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了多种民族文化因素,如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岭南文化。

2.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过大年”、婚俗、祭祀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3. 建筑风格独特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吊脚楼”、“宫殿式建筑”、“粉墙黛瓦”、“园林式建筑”等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4.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岭南文化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岭南菜系粤菜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岭南饮食文化不仅注重味道、营养和色彩,更体现了广东人的独特性格和审美情趣。

四、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非常丰富,包括建筑、雕塑、书画、音乐、戏曲、小说等方面,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作品:1. 世界文化遗产——岭南古建筑群岭南古建筑群是广东地区古建筑的代表,包括广州的南越王墓、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等,这些古建筑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我身边的岭南文化

我身边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又称珠江文明,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一带“岭南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

今岭南文化专指南粤文化,尤其广东特色突出,狭义的岭南文化是特指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有时称作岭东文化,潮州又有岭东首邑的称号)。

广义的岭南文化还包括广西官话区的文化和本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大概分为曲艺、建筑、美术、饮食四类。

岭南有很多民俗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都很好。

比如粤语文化,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从事电影创作最有名的是广东人。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电视剧打遍全世界,他们也是粤语地区,它的电视剧和电影能风行全世界,为什么?一个是体制问题,一个是语言问题。

粤语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符号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不研究粤语怎么有岭南文化呢?第二是粤菜,前段是贬多过褒,把一些问题扩大了。

粤菜北伐,就要讲文化,不讲就被人瞧不起。

香港优秀演员辈出,就是他们用他们的方言很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表现了艺术。

粤菜、粤语,不仅在中国有特殊位置,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也有自己的位置。

说岭南的饮食吧。

古人吟:民以食为天。

一个地方,饮食是重要且必不可缺的。

岭南饮食不仅秉承传统美食的优点,吸收各大菜系精华,而且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会贯通而成一家,在色、香、味、美上下足了功夫,令人赞不绝口。

较为著名的岭南小吃有松糕、钵仔糕、粽子、粉果、双皮奶等。

著名的粥品有状元及第粥、鱼腩粥、艇仔粥等等。

繁目众多、新颖独特的岭南美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工艺、美术、刺绣、茶艺、剪纸等也是相当出名。

就拿粤绣来说,针法多达三十多种,讲究细致均匀、纹理分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就连国外都对这十分青睐。

同时,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岭南建筑风格这些也是我们岭南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广州民居(P69~76)1.西关大屋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

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

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

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

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

庭院后部为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

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

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门廊装饰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

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

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

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门厅(门官厅)中设天宫和土地神仕,其后有中门四扇,平时不开,只有乘轿贵客来访才开,以示隆重迎接。

仅留左右两门出入,使路人看不见门内情景。

轿厅是供乘轿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轿之所。

大厅大厅是大屋的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屋脊最高。

整座大厅红栋(主梁油红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衬瓦涂以白色),宽敞宏大。

为使大厅更加明亮,屋顶错落装以明瓦即玻璃瓦。

门面装饰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

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小画舫斋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小画舫斋图册(12张)的岭南建筑韵味。

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

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

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正门进门是一座玲拢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红花玻璃大屏风。

屏风后面是门厅,前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廊,长廊中建有一座名叫“诗境亭”的半边亭。

西边是“船厅”,呈画舫形,小画舫斋因此得名。

还有阮元题书的“白塘红荔泮塘西”木刻横额。

朝荔湾涌一侧全部是蚀刻蓝玻璃满洲窗。

北面有供奉黄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家庙”(祖先庙)。

2.旧式洋楼(P66~69)3.广州骑楼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起源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

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

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

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特色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

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

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仿哥特式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二.广州沙面地理位置及历史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

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

沙面东面1/5为法租界,约66亩。

以西4/5为英租界,约264亩。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

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租界内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广州领事直接控制。

租界规划沙面租界形成后,英、法侵略者开始在沙面兴建各种建筑物。

它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约22万平方米)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其中道路与绿化带占了相当大的面积。

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令》,正式收回租界,划沙面成为广州市的一个辖区。

建筑风格沙面的建筑多数是19世纪末期建造的。

主要有领事馆一类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学校一类的文化性建筑,银行、洋行一类的商务办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属于西欧的形式和风格,它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

此外,还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状、风格各异的建筑。

1996年。

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露德圣母堂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国广州市区沙面岛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

该教堂建于1889年,位于面积仅有60亩的广州法租界内,为侨民服务。

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

入口处仿哥特式。

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广州市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

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