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2)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2)》教案

9、故乡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2、初步领悟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分析人物形象——闰土这篇小说着意于一个“变”字,重点突出的是故乡人的变化。
让我们首先来分析主要人物闰土的变化。
1、少年闰土研读12到30自然段。
思考: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形象特点: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真诚、友好、机智灵敏,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无忧无虑,快乐纯真)——小英雄形象妙点赏析:(18-26)在这些对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2、中年闰土研读55到75自然段。
思考: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饱经风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动作: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神态: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对我的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形象特点:饱经风霜、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悲苦无奈(木讷、失去了生命力,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像一个木偶人妙点赏析:( 56-61)①“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②“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闰土的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课件

年不通消息使他们彼此隔膜起来。
展转: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
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放纵,放任。
鲁迅(1881-1936),我国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
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
感情色彩。“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我”怎
样对待闰土,“我”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
的变化,“我”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通过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
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社会背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
( A )
A.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B.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
感 彷徨
。
二、阅读理解
消失的故乡
要著作: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
表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的不朽杰作。
本文的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
《故乡》(第二课时)演示课件

直到他完成高考所有的课程,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说曾经在另一个监狱里,听一位火爆脾气的老犯人聊起过,说他此生最得意的 事情是将一个银行家的妻子与情人杀死在床上,因为一次他去她情人家偷东西,他醒过来了,让他没偷成心里很不爽,找机会干掉他 ,那天正好杀死一对在床上,听说她丈夫还是个银行家,最后还因此替他背了黑锅,终身进了监狱。天哪,这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的感情。 注。因为长得帅气,在狱中他还经常被有姐妹花之称的同性恋犯人骚扰。因为他懂得法律,金融知识,一个偶然的机会替其中一位狱
兵按排了免税的一笔遗产,从此成为众多士兵偷税漏税的免费会计师;因为出色的才干,他最终被监狱长相中,替他打断了姐妹花的 腿,再也不能骚扰他,并提拔他到图书馆工作,实际上则成为监狱长的免费的会计师,替他安排他收入,尽量免税,并将非法所得通 过一个虚拟的人进行洗钱,当然,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在监狱中,他因为冒死替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从而赢得了狱友们的尊重 和友谊,从那些无所不能的狱友们弄到一把铁捶和一张明星的海报。一年又一年的监狱生活,带走了
看完的感悟是,社会真的有很黑暗的一面,人性也有很丑恶的一面,比如自私,贪婪,脆弱,不敢面对现实,没有目标,没有希望, 失去恿气等等。但更多的是人性伟大的一面,那就是无论身处的环境多么黑暗,甚至是肮脏,始终不放纵自己、相信美好的东西,比 如希望、友谊、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不抛弃,有目标,有希望,有远景,有规划,一步一步的实 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生就是平凡而有伟大的一生!想起了一位讲师的名言:人逢盛世需警醒,境当逆处要从容!
9.《故乡》第2节

学习启
教与学反思
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导学案设计
题目
9.故乡
课时
第2课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2- 10-9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8、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第15课《故乡(第2课时)》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精品备课资源(统编版)

合作探究
1.闰土是本文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表现本文 深刻含义的关键人物之一。请从“外貌,动作、语言,对 ‘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四个方面,比较分析少年 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点。
合作探究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 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 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 圆实的手(健康可爱)
合作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他对 这个形象持怎样的态度?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中国农民的 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 义、封建社会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合作探究
5.有人说,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初读觉得她可 笑,再读觉得她可悲。请参照分析闰土人物形象的过程 和方法,从“外貌,动作、语言,对生活的态度”等方 面比较分析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杨二嫂的人物特点。
文本研读
3.第13段大篇幅介绍“我”家的境况、祭祀及忙月, 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我”与闰土建立真挚的友谊作铺垫,同时也为下 文写中年闰土的封建等级观念埋下伏笔。
文本研读
4.为什么“我”见到中年闰土时有许多话却说不出 来了?
回想起少年闰土的形象和儿时的趣事,面对饱经风霜、生活 贫苦的中年闰土,“我”心情沉重,不知从何说起。
合作探究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 勤劳多智、勇敢
合作探究
2.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闰土的这种“变化”?
• 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压迫;社会落后愚昧。
•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合作探究
3.中年闰土见到“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 儿”,而称呼“老爷”,还说当年自己“不懂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2)

写作背景
1919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仍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 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 冷漠、麻痹、市侩,“希望”的破灭,心中感 到无比的悲伤,便以回乡经历为题材,于是写 下这篇小说。
鲁迅在作品中写到的“农民”群体,是封建主义 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扭曲了他们,腐蚀了他们的纯 洁的心灵,这正是作者所关注的。
能烂掉……”
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距离感,无话可说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 麻痹迟钝
的,请老爷……
为他的生活同情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 毡帽、银项圈 红活 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 摇头 谦恭又含糊
记忆中的景:神秘美丽、生机,烘托小英雄的形象,表达 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引起我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
未来的故乡之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深化了辛亥革命后农村衰败的主题。
“我”的心绪之变化
请你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体现“我”心 绪的语句,概括“我”心绪变化的过程。
渐近故乡时:悲凉 悲伤 在故乡: 愉悦(回忆) 悲伤(见到旧友乡邻) 离故乡: 气闷 悲伤 充满希望
鲁迅小说创作的初衷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 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进这人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极具变化的人物:闰土、杨二嫂
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文中对于记忆中少 年闰土和眼前中年闰土的描写,说一说你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课件 (共32张PPT)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所见所闻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____________ 为线索。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 象,那就是:
变
物 人
“阴晦、苍黄、萧索、没有活气”,因为现 实中的家乡是如此的沉寂萧索,了无生机。
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 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 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
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 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 过我。” 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
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
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
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
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
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 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 为同一个人。
4、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
不愿意他们
不愿意他们
,
,
不愿意他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我们知道了这篇小说通 导入 过线索人物“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重点写了“闰土” 这个主要人物和“杨二嫂”这个陪衬人物。 1、细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外貌 语言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 度
少年闰土
自 主 预 习
中年闰土
结合上表,思考以下问题: (1)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3)能不能从文中找到闰土性格改变的原因? 2、参照上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的人物形象。 ——中年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自 主 测 评
拓 展 延 伸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 你的推荐语: 活动二: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 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 的目标。 感想: 活动三: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 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 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
合 作 探 究
1、结合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发生这样 的改变。 学法指导:结合文中交代的原因,再结合时代背景。 2、作者安排宏儿和水生两个人物,难道只是跑龙套吗?还是作者有其他 的深意? 3 、赏析这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思考: (1)这里所提的希望是什么? 学法指导: 结合课文。 (2) 这里的路又应该是指什么呢? 学法指导: 分析路的象征意义。 4、阅 读课文第二段,作者写这段有什么作用? 1、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 3、 《故乡》反映的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背景下,由于 __________及_________给中国下层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也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斗江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3年下半年)
年级 九 主备教师 科目 语文 备课教师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课 题 故乡(2)
质疑栏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能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变化原因,进而寻找文章主题。 3、结合文章及写作背景,赏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寻找文章主题。 难点: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
教 师 小 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我们通过人物的肖
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了主要人物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找到了他们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 习中可以自由地应该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