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文化的_关系
时尚服饰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征?

时尚服饰如何反映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征?一、历史文化对时尚服饰的影响时尚服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和文化符号,深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服饰设计师往往借鉴和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此展现独特的时尚风格。
比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唐风韵、宋元雅致以及清末时尚都对现代时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服饰方面的历史探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时尚的源头和演变。
1. 汉唐风韵:中国古代的汉唐风韵对于现代时尚具有重要的启示。
这个时期的服饰追求简约、典雅的风格,注重细节和质感的运用。
柔美的曲线和华丽的刺绣,都成为了后世时尚的重要元素。
例如,现代设计师不断将汉唐风韵的元素融入到新的设计中,打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服饰。
2. 宋元雅致:宋元时期,服饰风格追求大气、端庄和高雅。
丝绸、云锦等材质常被用于制作华丽的服饰。
如今,这些元素仍然能够在时尚界见到。
许多设计师参考了宋元时期的服饰特点,将其融入到当代作品中,创造出优雅而独特的时尚风格。
3. 清末时尚:清朝末年,西式服装的引入使得服饰风格发生了变革。
西方的轮廓剪裁和裙摆,被与中国传统服饰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时尚风格。
这种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
在现代,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时尚对于时装设计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式元素经常被融入到中式服装中,创造出别具魅力的时尚作品。
二、时尚服饰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不同的地域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而时尚服饰作为文化的表达,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特征。
世界各地的服饰风格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气候、民族特点和社会习俗。
1. 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中的时尚服饰以柔美、典雅和内敛为特点。
中国的旗袍、和服、韩服等都代表了东方文化独有的时尚风格。
这些服饰注重线条美和细节处理,在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上也有独特的追求。
东方文化的时尚服饰透露出一种含蓄和神秘感,引起了全球时尚界的广泛关注。
2.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时尚服饰以个性、自由和大胆为特点。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造型和装缀等的变化,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所以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属于多功能服装的有变色﹑发光﹑晴雨两用服装﹑寒暑两用﹑超级防寒﹑自调厚薄﹑驱除蚊蝇的服装等;属于保健服装的有减肥﹑能呼吸的服装﹑催眠睡衣﹑抗菌﹑按摩﹑耐脏﹑防臭﹑自行消毒的卫生服﹑专治打呼噜﹑能诊断癌症的服装﹑电疗﹑中草药保健﹑防治冠心病﹑中药透热服装等;属于高科技的服装有不用线缝制的服装﹑喷丝直接成衣,与水可融﹑可以吃的服装等;属于奇妙功能的服装有工作救生两用﹑不怕电击﹑防火耐热的安全服等。
以上这些服装的出现说明了现代的服装正在向多功能﹑高科技方向发展,日新月异,绚丽多彩。
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的绿色服装。
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服饰发展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
在关联,它们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
中国服饰的发展是非常有趣的,它的
文化属性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是从中华文化的深处
演变而来的,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服饰也逐渐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
的样子。
从历史上看,中国服饰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历史文献,包括《史记·黄帝本纪》和《周易》中都记载着中国社会早期的服装服饰。
古
代服饰是一种相对朴素的,比如说中国古代所穿的衣服“袍”,它是一种
无袖的、朴素的衣服,大多用布或棉质织成,它们是从古代社会中发展而
来的。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文化也不断深入地影响着中国服饰的发展。
到
了唐朝,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水平,唐朝的服饰更加多样化,有不
同款式的衣服,比如道袍、披头巾等。
根据宋元和明清时期的绘画和照片,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服饰形式已经演变得非常多样,有各种各样的款式、
图案和颜色。
再说到现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了,也受到了外来文
化的影响。
服饰与文化的联系1

服饰与文化的联系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服饰与文化的联系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学会遮身暖体,创造出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
和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相一致,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直视显眼、实用普及等点。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穿戴一定的服饰,而且服饰是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们只要上下打量一眼就可以了解到他的服饰的质料、形制、色彩、组合,从而也就可以大略了解这个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水平之上。
由于服饰可以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剪裁缝制而成,衣裙的用料如何,也就可以反映出穿衣人自己及其生活的。
社会的生产发展程度,反映出穿衣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又由于服饰都不是纯粹的天然物,总要进行剪裁缝制、琢磨加工和连缀搭配,所以它又直观地反映出一定地区、一定民族乃至一定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
服饰还是一定社会内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一个人的服饰也就是一定社会地位的显性表现。
除此而外,人们的服饰还都是工艺品、艺术品。
它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必须与具体的人体结合而充分展示其艺术性,因此它既供穿戴者欣赏,更可供旁观者欣赏,同时,服饰这一艺术品不依靠与日常生活的分离而恰恰要依托与日常生活的统一而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
这样一来,服饰的质料、形制、款式、色彩无不体现出穿着者本人和周围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甚至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
总之,服饰文化首先是一种现象、直观的物质文化,但在这一形象、直观的物质文化物中,却又包含着极其广阔、深刻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因而具有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容。
服装与文化的联系课件

宗教服饰在现代社会 中的应用
宗教服饰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新的作用。 例如,一些设计师会将宗教元素融入 时尚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 新服装;同时,一些宗教场所也会根 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宗教服饰进行改良 ,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性需求 。
03
CATALOGUE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新兴市场的潜力与挑战
潜力巨大
新兴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增长的 经济实力,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兴市场存在消费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 差异,为适应这些差异,品牌需不断创新和 调整市场策略。
06
CATALOGUE
案例分析
国际知名品牌的文化策略
总结词
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将品牌与特定文化元素相 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故事, 吸引目标消费者。
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从各种文化元素中汲取灵感,这些灵感可以来自于历 史、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
例如,日本的和服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和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和谐、简约和精致的 风格。同样地,印度的纱丽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和传统。
设计师通过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风格的服装 。
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民族服饰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通过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可以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发展,使其更加时尚、实用 和符合现代生活方式。
民族服饰的国际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服饰的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通过展示和交流,可以促进不 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一直是时尚界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展现出现代时尚的风采,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服饰、传统手工艺、传统饰品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服饰中融入传统元素,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现代服饰注入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时尚气息。
例如,将传统刺绣、唐装、汉服等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打造出独具民族特色和时尚感的服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融合的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设计师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熟练的运用,才能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需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精神,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和时尚潮流的服饰设计。
只有设计师们具备了这样的背景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完美融合。
另外,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融合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快餐式消费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能相对缺乏,但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却日益增强。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只有在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
除了在服饰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3D打印、智能纺织等技术的应用,设计师可以在服饰设计中加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更具有创新性和未来感。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在现代服饰中找到共鸣和认同。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融合是一门学问,需要设计师的慧眼和匠心,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也需要科技的助力和创新。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服饰与文化的研究报告一、引言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对于身体进行保护和装饰的工具,更是代表着不同文化和社会的表现。
本文将以服饰与文化的关系为主题,探讨服饰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服饰与文化的内在联系1. 服饰作为文化的表达服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体现。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旗袍代表着传统的华夏文化和女性的柔美与婉约;而印度的萨丽则反映了印度文化的色彩斑斓和華美式美感。
2. 服饰对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的作用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和历史。
它不仅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等元素传递着文化信息,更通过服饰的演变展示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汉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兴,通过不同的设计元素和款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三、服饰对文化的影响1. 服饰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服饰是人们身份的体现,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法官的法袍和医生的白大褂都是代表着权威和专业性的服饰,通过服饰的选择和穿着,人们可以迅速辨认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2. 服饰对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服饰可以通过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西方的女性穿着风格多样化,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伊斯兰教国家的女性则更倾向于穿着传统的长袍,强调宗教和家庭的尊严。
四、结论服饰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仅是人们对身体装饰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款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服饰通过对身份认同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塑造了社会的形象和价值观。
因此,对服饰与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服饰与文化变迁

服饰与文化变迁当我们谈论服饰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种遮羞和取暖的方式,更在谈论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象征。
服饰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历史地呈现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地域和民族等角度探讨服饰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一、服饰与历史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例如,古埃及的缠腰布是尼罗河文明的象征;古希腊的托加长袍则成为了民主和文明的象征。
这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服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也让我们领略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在中国,服饰的变迁同样见证了历史的波折。
从古代的冕服、唐装、宋明理学服饰,到近代的改良装和现代的流行服饰,中国的服饰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化受到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转变。
二、服饰与地域除了历史背景,服饰还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折射出了当地的气候、地形、资源和风俗习惯。
例如,北欧地区的服饰强调保暖性和实用性,南欧地区的服饰则注重舒适和优雅。
这些地域特色的服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服饰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如四川的川绣、苏州的苏绣、云南的壮锦等,都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特色服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三、服饰与民族民族特色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服饰传统和特色,这些传统和特色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多姿多彩,极具特色。
如蒙古族的蒙古袍、藏族的藏袍、苗族的银饰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这些服饰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总结服饰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的。
通过观察服饰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演变。
同时,服饰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保暖和遮羞的功能,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和文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
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
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
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服饰的界定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
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
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
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
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
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
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
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
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三.传统服饰的消亡从历史来看,中国人的服饰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汉服一直作为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特征一直没变。
第二个阶段是从满清入关到本世纪初清朝灭亡,其间三百多年,服饰以长袍马褂旗袍等满族传统服饰为主。
第三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服饰特色逐渐以西式为主。
如果我们从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来看,中国的传统服饰自然是非汉服莫了。
可是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的汉服会在多年后消亡了呢?我们可能会很自然的用进化论的观点得出结论:那是历史的自然淘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满清入关以后,伴随而来的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但是“剃发易服令”的推行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反抗,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易服令”颁布之日。
四.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现代服装的讲求的主要是穿着者的舒适,美观,以及行动的方便等方面,而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则要丰富的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
”《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
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
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五.民族文化的复兴与传统服饰的恢复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矛盾也日益尖锐,各国大都在积极致力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迷茫,困惑与自我否定后,正日趋自信与成熟。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但如果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那这句话是不确切的,只有物质与文化都发达了,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于是,从2003年起开始有人穿着自制的汉服上街了,而更多的人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恢复传统服饰来复兴民族文化并积极地投入实践。
然而传统服饰复兴之路并不平坦,穿汉服上街的人常常会被人误会成日本人或韩国人,而即使知道这是民族传统服饰的人也常常会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质疑传统服饰是否方便日常生活,其实这并不成为问题,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并不排斥现代服装,平常工作上班,可以穿现代时装,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则可以穿传统服饰。
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传统服饰的恢复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也必须以此为中心,否则,就服饰而服饰,恢复传统服饰只能转变为一场COSPLAY秀,而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没什么关系了。
我所了解的中国古典服饰与文化经过12周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我收获多多。
在了解一些基本的中国古典的服饰特点的基础之上,还加深了对服饰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我深受其影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空穴来风。
谈到文化,服饰是必须要提到的。
文化与服饰息息相关的,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会引领当代服饰的发展,而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反应了当代的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的服饰历史是长久的、多样的,当然反应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悠久历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对于文明的历史,服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中国古典服饰的了解与鉴赏是学习感受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以下为我此学期在本课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一.古典服饰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如下),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
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
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
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上了唐裝,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现代服装的讲求的主要是穿着者的舒适,美观,以及行动的方便等方面,而传统服饰的内涵与功能则要丰富的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服装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为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
”《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礼,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
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其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因为朱是正色,紫是间色,他要人为地给正色和间色定各位,别尊卑,以巩固等级制度,历史上“白衣”、“苞头”、“皂隶”、“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丽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