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

合集下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各国的农产品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粮食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丰富的农业人口和发达的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的重要支撑。

2.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

印度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拥有广阔的农田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之一,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三。

美国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规模的农田,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果生产国1. 巴西: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之一。

巴西拥有广阔的果园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降雨量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墨西哥: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之一。

墨西哥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水果的种植,尤其是香蕉、草莓和柠檬等水果种植规模较大。

3. 印度:印度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水果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水果的种植,如芒果、葡萄和苹果等。

蔬菜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蔬菜生产以南方地区为主,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蔬菜的种植。

2. 印度:印度在蔬菜生产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别是辣椒、洋葱和番茄等。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国。

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各种蔬菜的种植,如玉米、番茄和胡萝卜等。

肉类生产国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之一。

美国拥有大规模的养殖业,养殖的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肉和禽肉等。

2.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

世界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农业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本文将总结世界农业的地理特征,以加深对农业地理的理解。

一、农业区划1. 农业区域的划分:根据农业生产特点、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将世界农业划分为农业发达区、农业适宜区和农业边缘区三类。

2. 农业发达区:指在气候、土壤等条件优越的地区,农业技术先进、产量高。

如欧洲的中部平原、美国的中西部大草原。

3. 农业适宜区:指农业发展相对较好,气候、土壤等条件中等的地区。

如中国的长江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

4. 农业边缘区:指气候、土壤等条件较差,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区。

二、农业生产方式1. 科技型农业: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为目标。

如机械化耕作、高效育种等。

2. 传统型农业: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地理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仍然存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三、农产品分布1. 粮食类: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

如亚洲的稻谷产区、北美的玉米产区。

2. 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茶叶等,其分布与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印度的棉花产区、中国的烟草产区。

3. 特色农产品:如葡萄酒、咖啡、可可等,其种植主要由于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

如法国的葡萄酒产区、巴西的咖啡产区。

四、农业问题与挑战1. 水资源短缺:一些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和水资源管理机制,导致农业生产受限。

2. 土地退化: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地出现退化现象,限制了农业发展。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风险增加,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

4. 农村人口流失: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1. 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

第一章世界农业发展简史..

第一章世界农业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古代农业(铁制工具的使用)

古代农业是指从铁制农具的使用到农业机械的 出现,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其起止时间有 所不同。
一、古代农业的产生

在希腊的荷马时代和中 国的春秋时代,农业出 现了铁制农具的应用, 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 马已有大麦和小麦的集 穗装置。中国在公元前 350 年开始使用牛耕, 而欧洲直至公元 1000 年 才开始广泛使用畜力。

1874 年德国人齐德勒用化学方法合成了 DDT ; 1882年法国植物学家米亚尔在散步时的一个偶 然发现导致波尔多液的诞生。 1934年法国人 杜皮尔合成六六六;1938年德国人希拉台尔合 成八甲磷, 1944 年由合成对硫磷。由此在 20 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化学杀虫剂在农业中得 到广泛应用。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


在新石器阶段,人类学会了打制石器作为工具,并发 明了弓箭和陶器。在狩猎中发明了驯养动物,在采集 中发现了适合种植的作物,开创了最原始的生产,从 而导致了人类灿烂农业文明的出现。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南纬 10 °到北纬 40 ° 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似的几个地方。这几个地 区是各自独立地、自发地发展了原始农业,但时间先 后相差达数千年之久。由于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特 别是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上的差异,使这些地区发 展的道路也各不一致。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以轮作、农牧结合的二圃、 三圃、四圃制,灌溉农业,传统的耕作方法等为主。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二圃制在古希腊形成,到公 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绝大部分地区实行了三圃制, 但欧洲多数国家直到18世纪仍然是二圃制和三圃制并 存。在此阶段,即使欧洲实行三圃制的地方,农业生 产仍然比较落后,生产管理粗放,播种采用撒播式, 几乎没有田间管理。

世界农业案例

世界农业案例

世界农业案例
1.以色列的创新农业技术:以色列在干旱和少土壤的条件下,发展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农业技术,如滴灌、植物工厂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古巴的有机农业:古巴在经济困难时期,采取了有机农业的
方法,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3. 日本的水稻种植技术:日本采用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水稻种植
技术,如机械化的收割、水稻育种、高效灌溉等,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也为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4. 加拿大的现代化养殖业:加拿大在养殖业方面,采用了现代
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自动化饲料喂养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力,也为保护动物福利做出了贡献。

5. 巴西的大豆种植业: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之一,
其成功在于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如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等,也为巴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6. 中国的农业科技: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如水稻杂交育种、节水灌溉、农机化等,取得了丰收的成果,也为全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7. 荷兰的现代化温室种植业:荷兰采用了高科技的温室种植技术,在有限的土地和气候下,大规模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成为全球最大的蔬菜出口国之一,也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世界的农业发展

世界的农业发展

世界的农业发展导语: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本文将围绕世界的农业发展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农业的历史和重要性1.1 农业的起源和历史农业起源于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人类发现了耕种土地和种植作物的技术,并开始驯养动物。

农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从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农业时代。

1.2 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产提供食物和原材料,支撑着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农业还带动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保持和改善农村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1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面临着种植技术陈旧、灌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2.2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相对先进。

他们通过机械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并拥有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体系。

发达国家的农业也面临着均衡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需要关注可持续农业发展。

2.3 农业的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也在不断创新。

基因编辑、农药植保无人机、智能温室等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科技创新还为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如垂直农场、养殖水产、无极农业等。

第三部分:世界农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措施3.1 人口增长和粮食安全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农业需要提高产量,改善耕地利用效率,推广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

3.2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愈发显著。

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涝等都对农作物生长和养殖业造成了影响。

农业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发展耐旱、耐寒和耐盐碱的品种,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行可持续农业。

3.3 就业和农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临挑战。

世界主要农业区域与农作物种植

世界主要农业区域与农作物种植

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 合种植小麦、玉米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雨 季和旱季,适合种植水稻、茶叶 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适合种植牧草、小麦等。
农业区域的土壤条件
肥沃度:土壤 的肥沃程度对 农作物的生长 和产量有着重 要影响
亚洲水稻种植区
地理位置: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域,包括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气候特点:雨热同季,降水丰沛,适合水稻生长。 种植面积: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农作物特点:水稻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品种繁多,适应性强。
北美小麦种植区
地理位置:北美 洲中部和北部地 区
03
农作物种植技术
播种技术
传统播种技术:手工播种、畜力播种等 现代播种技术:机械播种、无人机播种等 播种前的准备:土地整理、种子处理等 播种后的管理:施肥、灌溉、除草等
施肥技术
施肥方式:基肥、 追肥、种肥等
施肥量:根据作 物种类、生长阶 段和土壤条件确 定
施肥效果:提高 作物产量、改善 品质、增强抗逆 性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推广良种:利 用现代育种技 术,培育出抗 逆性强、产量 高的农作物品
种。
科学施肥:根 据土壤养分状 况和作物需求, 合理施肥,提 高土壤肥力。
改善灌溉:建 立完善的灌溉 系统,保证作 物在生长关键 期得到充足的
水分。
机械化种植: 推广农业机械 化,提高种植 效率,降低劳
动成本。
主要农作物:小 麦
气候条件:温带 大陆性气候,适 合小麦生长
农业特点:大规 模机械化生产, 产量高

72 世界农业(共38PPT)

72 世界农业(共38PPT)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 的区位因素
人们长期吃米饭 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劳动力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 生产经验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 小农经营
•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 机械化水平低 • 水利工程大
• 科技水平低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第十三页,共三十八页。
小 麦 -
休小
耕麦

地区
混合农业
羊 农 场 土 地



〔小麦-牧羊带〕
墨累-达令盆地的混
合农业


第三十六页,共三十八页。
月 份
1
2
秋种
345
冬长
6789
1春1收1
012

麦 种
犁地

播种
小麦生
长季节
收割

羊 在牧场 饲 上放牧

配种
剪 在收割 羊 后麦田 毛 上放牧
第三十七页,共三十八页。
内容总结
生产率十分低 下
第六页,共三十八页。
兴旺国家农业生产的差异







地多人少 型
①美国、②加拿大、③澳大利亚
地少人 多型
地少人少 型
④日本
⑤法国、⑥德国、⑦丹麦
第七页,共三十八页。
兴旺国家农业开展不平衡
类型
国 家 农业特点
地多人少 型
美国、加拿大、 高度机械化,农机向大型、宽
澳大利亚
幅、高速、联合作业方向开展

小学地理农业知识竞赛世界各国的农业类型与特点

小学地理农业知识竞赛世界各国的农业类型与特点

小学地理农业知识竞赛世界各国的农业类型与特点农业是人类最基础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世界各国的农业类型和特点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世界各国的农业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亚洲地区1. 中国中国是农业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众多的农民人口。

中国的农业以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稻谷种植在南方地区较为集中,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北方。

此外,中国的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园艺作物也十分丰富。

2.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农业以稻谷、小麦、棉花为主要农产品。

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印度的农业年际变化较大,种植作物和灌溉方式也因地区而异。

3. 日本日本地理条件独特,山地较多,农田面积相对较小。

日本的农业特点是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通过大规模温室、水田种植等方式,生产稻谷、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满足国内的需求。

二、欧洲地区1. 法国法国是欧洲农业大国之一,其农业以谷物、蔬菜、水果和葡萄酒等为主要农产品。

法国的农业多样化,南部地中海气候适宜葡萄种植,而北部地区适宜小麦和玉米的种植。

2. 荷兰荷兰地理条件特殊,土地狭小,但是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了高度生产力。

荷兰以种植花卉、蔬菜和水果为主,部分农业还采用了温室种植和水培技术。

三、非洲地区1. 尼日利亚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农业经济体之一,其主要农产品包括棕榈油、可可、坚果、稻谷等。

尼日利亚的农业以家庭农业为主,耕地面积较大,但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

2. 肯尼亚肯尼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尤其是茶叶、咖啡和鲜花等出口农产品。

肯尼亚地处赤道附近,气候适宜农业发展,农田分布较广。

四、美洲地区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其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美国的农业主要以谷物(玉米、小麦)和大豆为主,同时还有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发展。

2. 巴西巴西农业以大豆、咖啡、肉类和糖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目的意义●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了解世界农业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各洲农业和典型国家农业发展特点●了解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和趋势第一章、世界农业绪论第一节、农业概念与特点一、农业的概念与范畴Agriculture中,Agri指的是土地的意思,Culture意为耕耘和栽培。

农业: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农业的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农业生产业,即农、林、牧、渔,真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农业,也叫“狭义农业”。

第二层含义指农业生产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形成第二产业,又叫农业产业,也称“中义农业”。

第三层含义指大农业,范围覆盖到农用工业和商业、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行政管理、农业金融、农村建设等方面,可称“广义农业”。

二、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4.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5.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第二节、世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农业阶段1.主要特点时间: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特点:磨制石器工具为主,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地点:首先是在南纬10°到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过渡。

●生产的构成:这时的农业一般是兼有种植业和养畜业的混合农业。

●成就: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驯化过程。

●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掠夺经营,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后果:转移农业,背井离乡。

● 2.成就●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石制和骨制的斧、铲、刀、镰、耒耜等生产用具,并发现了碳化的粟、黍、稷、稻等农作物堆积层,表明已有农耕文化的存在。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粟、黍、稷、禾、麦、菽、稻等作物名称。

3.代表地区:●西亚地区在今伊拉克、巴勒斯坦境内,距今八九千年前人类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在约旦河口的耶利哥和伊拉克的耶莫等地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镰、石臼等经过磨制的石器; 还发掘出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中间型粒系小麦和栽培六棱大麦的遗物。

同时出土的还有豌豆和扁豆等。

养羊业在当时也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埃及埃及的原始农业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到灌溉,沉积下来的淤泥含有较多肥分,又有利于作物生长。

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国时期,已经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属制作的镰刀;牛和毛驴已用作役畜;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还种植橄榄、葡萄以及多种蔬菜。

后来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又有所改进,形成发达的古埃及文明。

●中国黄河流域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如河南有石斧、锄、石镰以及石制杵臼等出土。

这些农具磨制精细,配套完整。

还发现有粮食和猪、羊等家畜骨骼以及纺轮等物。

西安半坡遗址除出土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等农业和渔猎生产工具外,还有加工、贮藏食物的器具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粟和菜子。

印度已发现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之间的哈拉帕文化时期大小遗址100多处: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豌豆等,并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亚洲棉花栽培,水稻栽培也已遍及许多地方;家畜有牛、羊、猪、鸡等,晚期遗址中还发现了马骨;除了木石农具以外,青铜制的锄和镰已有应用。

二、传统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农业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来传承应用并有所发展的,又常称之为传统农业。

时间:约为4000年前;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犂、耙、耱、耧车、石转磨、翻车、扬车等新式农具纷纷出现,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精耕细作,连种制逐步取代了休闲制,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

问题:对自然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难以较大规模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男耕女织,固定农业;主要地区和国家希腊约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希腊克里特岛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文化,开始使用铜和青铜农具。

到公元前1130年。

多里亚人开始使用铁器。

最早的铁制农具是镰刀,接着其他铁制农具也迅速发展起来。

罗马它继希腊之后在意大利中部崛起,并不断扩张其版图。

奴隶制大庄园适应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气候条件,实行二圃制的经营方式,从春到秋的休闲期中实行3~5次休闲耕,在秋雨来到之后播种冬麦。

冬季为了便于排水,田间多作畦掘沟。

中国从春秋战国实行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后,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细作为主,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

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

三、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是有工业技术装备、以实验科学为指导、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时间:始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幅度增加;特点:化学化:化肥、农药、激素机械电气化: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抽水机,电力生产、生活良种化:遗传育种、杂交、筛选水利设施化:水库、水井、灌渠、温室、覆盖产业化:大规模、投资、经营、盈利问题:机械化耕作,不合理的种植导致土壤流失;化肥农药用量上升,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经济发达,生态不合理。

第二章、农业生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农业生物起源简介一、作物概念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广义上指农作物(field crop)、园艺作物(Horticultural crops)和林木(forest);狭义仅指农作物。

关于起源中心的研究●对作物起源问题研究较早的是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

●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对他们在世界六大洲60多个国家采集到的30多万份作物品种材料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有八大中心。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1.中国起源中心中国起源地的特点是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作物的代表。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巨大潜势上,中国超过所有其它起源地,有136种。

其中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稗、大麦、荞麦、高粱、大豆、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

大体上黄河流域以黍、稷、粟、麻、麦、豆等旱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

它们都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粟在我国古代叫禾, 又叫谷子、小米。

世界公认中国人最早将野生粟变成栽培粟。

在古代,粟是我国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就像英文“Corn”一词可代表所有谷物、粮食一样。

黍、稷黍、稷均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不耐霜,抗旱力极强,因此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与稷为同种, 区别在于成熟后的子实性质的不同, 粘性或糯性的为黍, 非粘性或粳性的为稷。

麦是五谷之一, 在周朝古籍著作中曾有提述。

关于麦的古代文字在商朝废墟甲骨文中出现。

在商朝甲骨文中亦发现古字“乘” , “来”。

乘曾屡次解释为代表小麦, 而麦应用于大麦。

另一个发现于周朝古籍原文中的文字“牟” , 亦可能应用于大麦。

稻我国是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是栗文化,但是经济中心南移。

水稻取代其他农作物成为老大。

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大豆大豆原产于我国北方,是从野生大豆驯化而来的,山东省滕州就出土过4000年前的野大豆粒。

我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 而且也是人类栽制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和生产技术, 都是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直接和间接传入的。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

还有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广有存在,说明油菜的某些栽培种也可能起源于中国。

2.印度起源中心主要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亚洲棉、黄麻、芋、芝麻和许多热带果树。

植物种类117种。

2a. 印度─马来西亚起源中心这一中心是作为印度发源地的补充,这里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固有植物55种。

3.中亚起源中心中亚起源中心包括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阿富汗、塔吉克、乌兹别克及天山西部,这个地区固有植物44种,是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园锥小麦以及豌豆、蚕豆、亚麻的起源地。

4.近东(西亚)起源中心近东起源中心包括小亚细亚中心部分,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原。

本区栽培小麦的种极为丰富,是10个小麦种的发源地,固有植物83种。

起源于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园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黑麦、燕麦、紫花苜蓿等。

5.地中海起源中心本区是许多蔬菜的发源地,也是许多作物的次生起源地。

原产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二粒小麦、波兰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蚕豆和甜菜等,固有植物84种。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的变种数目居世界首位。

固有植物88种。

主要农作物有高粱、豌豆、亚麻、芝麻、蓖麻、小麦有硬粒、园锥、二粒、波斯小麦、大麦等。

7.中美起源中心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起源于这一中心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陆地棉等。

8.南美起源中心基本上具有高山特有的物种,有很多近缘野生的马铃薯新种。

8a. 智利起源中心本区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8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花生、烟草、海岛棉、橡胶、木薯、可可及一些热带果树等起源于此。

起源中心指导意义:在起源中心收集原始材料,达到预定的育种目标。

如美国以我国的抗性和优质大豆为原始材料,育成高抗优质大豆品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从我国收集的原始材料为亲本,育成一系列矮秆水稻品种。

三、作物的进化1.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四、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