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2021年整理〗《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练习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
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
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吏还不肯让步,坚持要人。
最后没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
杜甫亲身经历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励、安慰这一家人了,他写出这六首诗里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传诵,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1.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觉得《石壕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以《石壕吏》结尾,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 第二,杜甫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甚至是显 而易见的。 • 他对自己的一生未能真正出仕总是耿耿 于怀,苦恼不堪,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把 做官当成他惟一的人生追求,虽然他做官的 目的是为了淳化“风俗”(“再使风俗 淳”),但是他始终绕不过君这个藩篱 (“致君尧舜上”)。
启发:但是杜甫还是在诗歌中实现了自 己,但是无数个杜甫只能是湮没无闻了。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 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 性。
•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 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 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 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 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 性的表现之一。
一 印 象 杜 甫
-------
冯至
•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 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
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
二 认识杜甫
请根据视频和课文中的内容,谈 谈本文塑造了杜甫怎样的伟大之处?
•
一 杜甫被后人誉之为“诗圣”,之所 以有这样的美誉是因为他的诸多作品都彰 显着心系社稷兼济苍生的博大情怀。
•
•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 。
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 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可以看 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再谈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杜甫,一方面,人们只是觉得他如何 崇高、伟大,没能充分认识其历史的局限 性,或者由于偏爱,从心底里不愿提及他 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他的 伟大,也总是觉得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 即,因此也不能把他作为实际的动力,用 以指导现实的人生。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反映和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五、结语
杜甫的精神遗产
杜甫的作品传承了他对真实、 正直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成为 历代文人的楷模。
杜甫的现代价值
杜甫的诗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 有启迪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灵 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成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用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 尊敬,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代表作品
杜甫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登高》、 《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等。
三、杜甫的成就
1
杜甫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通过他的诗作,抒发了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杜甫和“万方多难”
1
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生活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
杜甫的政治立场
2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杜甫对朝政持批判态度,他通过诗歌
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的
改革期望。
3
杜甫的反映和批判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 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豪放深沉 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杜甫生平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杜甫的成名之路
杜甫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被发现,但在官场的不顺和家族的变故中,他的诗才渐渐为人所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文译文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
两句互文,上下意思相似,可以大致解释为:到越、梁游历,行程不顺,只有伤感。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招待、邀请他酬诗唱和,并时常给与恩惠,我以最大的能力表达感激之情都做不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线疟疠怎么可以忍耐过秋天的三个月?寒冷和酷热在这百日相互交替。
头发白了眼睛晦暗(好像是座位上都出了茧子),一身皮肉皱缩发黄命像细线一样脆弱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挨饿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篇:读后感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一代才子欲要做高官,但是遇上了这种时期,可以说是仕途不顺了。
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在天宝十载,杜甫由于写了三篇《大礼赋》给皇帝,使得皇帝玄宗十分赞赏。
被命待制在集贤院。
却因为李林甫,仅得“参列选序”资格。
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写下了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是杜甫10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已经使他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在流亡生活的时候,同样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
带着这些感情,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作品。
他在这些诗种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此后也使得唐代的一部分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杜甫再次回到了长安时。
杜甫的思想感情已经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了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的惨状。
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时在个人身世的感叹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杜甫,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他经历如此坎坷,却仍系百姓,忧国忧民。
就他的一生来说是悲惨的,没有完成他自己的愿望就离开人世,但细想来,他也是幸福的,他一直追着他的理想,没有被**黑暗的社会所污染所腐败,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变,他自始自终都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杜甫。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杜甫的主要诗作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杜甫诗歌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解析,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与李白、王维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现实意义:讨论杜甫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杜甫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手法等,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回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ppt 人教课标版

冯 至
解
题
万方:1、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
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 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 关于传记:见课文P24-2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圣”杜甫
兵车行 诗意图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 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 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 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 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 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 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 点
人格追求
不仅 侍奉 反映人 皇帝 唐军 杜甫 民的痛 与走 《新安吏》 苦,而且 收复长安, 和家属再 向人 《石壕吏》 肃宗也回 次回到长 深刻表 民( 《新婚别》 到长安。 安。 达了自 757— 己内心 759) 的矛盾。
从思 想感情上 完成了日 渐远离皇 帝而走向 人民的痛 苦过渡。
二、“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 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 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 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 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 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 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 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丽人行诗意图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 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 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 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 《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 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 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 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 的任何一个诗人。
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 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 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 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 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 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犬与鸡。
长安十年
时间 746年—755年
社会状况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 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 专权,连年灾害,民生凋敝,唐 代进入坎坷多难的时期。
杜甫经历
漫游的豪放情绪 产生矛盾心理。 遭受打击,经济起了变化,做“宾 客”。 写了三篇【三礼赋】为求官职不择手段。 关心百姓,儿子死去。
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 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 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 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 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 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 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 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 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 担与执著的意志。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一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 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 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 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 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 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 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 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 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名篇。
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 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 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 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 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 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 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小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 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 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 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 格。
诗歌特点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 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 爱人民的精神。
代表作品
(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 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 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 (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 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 动人的挽歌。 (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 人的写实才能。
流亡
时间 755年——757年8月
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 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 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 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 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 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 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 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 在这里。 推崇贵族,倾诉心酸。 吸取民间方言口语。 诗的国土扩大。 描画杨氏姊妹的丑恶行为。 求得仕进的手段。 反映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状况以及杜甫 内心的矛盾和伟大人格,也是其长安 十年的总结。
代表作品
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 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 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 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 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 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 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两篇相关文章。
代表作品
(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 诗中的“压卷”。 (2)《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和《三别》(《新 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 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 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 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 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 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757年11月——758年6月; 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 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 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 “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 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 族 入侵、国力空虚之时。
杜甫经历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 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 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 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 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
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 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 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 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 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 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 临的严重危机。
三 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 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 “诗圣”。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 郁顿挫”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 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