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合集下载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夕停泊,一生离落。 身居这座曾经给过他几年平静和安宁的城市,偶 尔抬头看天,会忍不住想,千年之前,他是否也 曾站在同一个地点仰头望天,心里仍然揣着他的 家国,还有天下黎民。 算来这寓居成都的几年,竟是他一生漂泊里鲜有 的安宁。这是怎样的悲哀? 一直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装得下天下人,没 帝被跌宕混乱的一生填满悲凉。 初中时朋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子美是这世间最 值得爱的人。我一脸莫名地问她为什么,答曰, 你爱他,他爱天下人,这不是很美丽的事吗?
凡人不凡,圣人不圣
——读《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感
都说杜甫是“圣人”,而我却说:他只是平凡的人。
少年狂 绵绵不断的青山,一望无垠的黛色旷野,独登岱宗眺 望这激动人心的巍峨,任猎猎山风拂起青衣,卷起发带。 高昂的头颅,辽远的眼神,似乎要把翻滚的层云、高飞 的鹰雁尽收眼底。他要做一只雄鹰,追击那平凡的鸟儿, 要将鲜血洒满平芜。和众多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正值 青春年华的他心潮澎湃,身体里每一根血管里都涌动着 他沸腾的热血。他和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少年轻狂,一 样的有着对未来骄傲的梦想。 他,只是平凡的人。
2.梳理杜甫主要的生平事迹
(1)读书与壮游(712-745) 712年,河南巩县出生。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 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 著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唐玄 宗登基。 (2)困居长安(746-755) (3)陷贼和为官(756-759) (4)漂泊西南(760-770) 763年,52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65年,54岁。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买 舟南下。至嘉州。六月,至戎州。自戎州至渝
1.问: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 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 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 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 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后来的 诸子百家,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 的尧舜禹等圣人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 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 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 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 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 中道德完全的人。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反映和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五、结语
杜甫的精神遗产
杜甫的作品传承了他对真实、 正直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成为 历代文人的楷模。
杜甫的现代价值
杜甫的诗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 有启迪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灵 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成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用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 尊敬,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代表作品
杜甫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登高》、 《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等。
三、杜甫的成就
1
杜甫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通过他的诗作,抒发了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杜甫和“万方多难”
1
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生活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
杜甫的政治立场
2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杜甫对朝政持批判态度,他通过诗歌
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的
改革期望。
3
杜甫的反映和批判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 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豪放深沉 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杜甫生平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杜甫的成名之路
杜甫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被发现,但在官场的不顺和家族的变故中,他的诗才渐渐为人所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文译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文译文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

两句互文,上下意思相似,可以大致解释为:到越、梁游历,行程不顺,只有伤感。

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招待、邀请他酬诗唱和,并时常给与恩惠,我以最大的能力表达感激之情都做不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

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线疟疠怎么可以忍耐过秋天的三个月?寒冷和酷热在这百日相互交替。

头发白了眼睛晦暗(好像是座位上都出了茧子),一身皮肉皱缩发黄命像细线一样脆弱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挨饿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自己没有旷达之士那样清逸风雅的胸怀,登塔俯视,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

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冯至《“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理解

冯至《“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理解

冯至《“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

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

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

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

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

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

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

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

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

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万方多难பைடு நூலகம்中成就的 “诗圣”
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学海无涯难穷尽, 以心巧妙拨千斤。 致力实践思考敏, 用好知识生活新。
严丝合缝,对仗工整,成为后世的典范。
所以说,把事情做到极致,首先得有态度, 其次得有行动,最后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
渠成。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穿越时空,彼此对话
杜甫,我想对你说: 同学,我想对你说:
。(自己)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触摸古 今中外伟人大师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 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 细察各种人生况味,会给我们增加多少见识 与乐趣!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约会”,总是 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启示, 寂寞中得到安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提取关键词,我有我解读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审视名人,观照自我
这是一个 的杜甫,他 。所以说, 。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这是一个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杜甫。
他不像李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
之”,而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不休”,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他写的律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安史之乱
忧民
忧国
浑 白 家烽 恨 感 城 国 欲 头 书火 别 时 春 破 不 搔 抵连 鸟 花 草 山 胜 更 万三 惊 溅 木 河 簪 短 金月 心 泪 深 在
【注释】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被叛军所 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 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 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 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 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 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 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 古绝唱。
❖ 大历三年( 768 ) 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 (今湖南岳阳市)。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 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 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
1.参加欺骗性考试; 2.作宾客,卖药; 3.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 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 5.结交众友人; 6.贫穷而无法养家; 7.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 。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杜之七律则千百年无伦比。
2杨伦:《杜诗镜诠》中称其为“高 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七言律 第一.
3.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 律第一,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
4.旷代第一
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好书悦读
冯至《杜甫传》 闻一多未竟之作《杜甫》 《唐才子传·杜甫传》 《唐之韵.千秋诗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登高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 白鹤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许巍
人生充满劳绩, 但我们仍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 荷尔德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千 秋 诗 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 过于李—-白居易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理解诗句, 把握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 国运衰微 壮志难酬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忧国忧民——诗品即人品 万方多难成就诗圣
杜甫是唐代律诗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
沉郁顿挫——风格即人格
• 1.意象运用巧妙独特 • 2锤词炼字精炼传神 • 3.言简意丰,悲秋蕴多意 • 4.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 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 的,他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写出国家的 命运和时代的悲凉,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 镜子。人世间所有最悲惨的事情他都经历 过,然后用他最深沉的声音唱出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诗歌。人们至今还被这个崇高的 灵魂所吸引着、感动着他是他那个时代独 一无二的天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 桑句便工,那段历史的不幸给造就了杜甫 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那 一段历史,使后世看到,那个时代除了血 泪、卑污之外,还有崇高和光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介绍“传记文体”,导入新课: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长安十年时间:746——756 年5月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

(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

(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

(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

(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

(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

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

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

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第二课时三、培养探究能力: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

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

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

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1)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给予点评;(2)教师明确: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第三课时五、能力拓展: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点评;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

(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据: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

(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多难成就多彩“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长夜沾湿”的困境,一代诗圣成就了忧国忧民的形象;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长风破浪的伟业;历经仕途坎坷的范文正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愿┄┄由此可见,多难成就多彩!忍重辱,抒绝唱,细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声中,他正在默默编写;奇山峻峰,他正在不懈考证;千村万落,他正在细心询问……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辱,经众人所不知的艰辛,用毕生之精力创中华之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