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知识讲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知识讲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知识讲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

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代表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重点语句

(1)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2)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高清课堂: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415667 二、长安十年;三、流亡生活;四、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表1:长安十年

把握重点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

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述,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②“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

史人物。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

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

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

2.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

4.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1. BC。(B项“主张完全自主开采”说法错,文中说“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C项“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说法错,原文无此意,只是说“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

2.第一问:

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鹜,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

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3.第一问:

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

第二问:

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4. 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拓展阅读

①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

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②解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③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④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导入新课: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杜甫生平经历人教版选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南瑶湾村。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知识讲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学习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

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代表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重点语句 (1)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2)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高清课堂:杜甫传——“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415667 二、长安十年;三、流亡生活;四、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表1:长安十年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 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

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冯至 一、查、抄、读。 传诵:传颂:府邸.: 整饬.:颠踬.:兖.州:姻缘:因缘:富庶.:麻痹.:符瑞:沉溺.: 谄媚: ...耿介:.狷.介:.放诞.:收敛.:房琯.: 郑潜曜.:纨绔 ..:延恩匦.: 作祟.:疟.疾:胼胝 ..:不啻.:慰藉.:吐蕃.:凋敝:姊.妹:诙谐: 粜籴 ..:鞭挞.:帝胄.: 饮馔.:饿殍.:咫.尺:号咷.:大月氏.:突厥.:胡羯.:蓬蒿.:糇.粮: 屋椽.:鄜州: ... ...霪雨: 马嵬 ..:膨胀:裨.将: 裨.益:帝阍.:疏浚.:对峙.:张镐.:措辞: 鴟.鸟:妻孥.:歔欷 ..:媲.美:禁掖.:瑰.丽:回纥.:恸.哭:醪.糟: 猖獗.:氤氲 ..:支绌.: 压轴.:夔.州:伶俜 ..:剽.窃:别筵.:啾.啾: 疏浚.:氤氲 ..:俯瞰.:陈陈相因:何啻.:励精图治:口蜜腹剑:

乌烟瘴.气:泾.渭分明:笑逐颜开:穷兵黩.武:慷慨陈词:提心吊胆:信手拈.来:无上光荣:礼尚往来:

一课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 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 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 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 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 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高二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第1课 3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钗.(chā)钏香醪.(láo)皇陂.(bēi) B.禁掖.(yè) 朝谒.(yè) 蛱.(jiá)蝶 C.瑰.(ɡuǐ)丽毒蝎.(xiē) 支绌.(chù) D.回纥.(hé) 可汗.(hàn) 氤氲.(yūn) 【答案】B(A钗:chāi,C瑰:ɡuī,D汗:há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酒酣赖舞词藻小心谨慎 B.春风荡漾凄苦轻飘优扬 C.苍蝇乱飞饿殍民生凋敝 D.荒凉肖条荒芜攀龙附凤 【答案】C(A赖—懒,B优—悠,D肖—萧)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藻(诗文中工巧的词语) 凄苦(凄惨痛苦)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拿东西时毫不费力) B.瑰丽(异常美丽)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猖獗(凶猛而放肆) C.局促(拘谨不自然)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凋敝(生活困苦,事业衰败) D.呜咽(低声哭泣) 紊乱(杂乱) 攀龙附凤(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答案】A(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是今年才开始学习电脑的,因此操作起来不免 ..不熟练,我们如果就这样责备他未免太不讲道理啦。 B.阿富汗在历史上备受 ..外族的侵略,又处于十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之中。因此阿富 汗人民多年来承受 ..了多方面压力。 C.澳门市中心的邮政大楼,一身简朴的灰色,屹立在市中心70多个春秋,华人建筑 师陈煜培先生匠心独运 ....的设计与周围精巧而鲜艳的葡式建筑搭配和谐,既美观大方,又有诗意。 D.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决心做一个悬壶济世 ....的企业家,援助那些失学儿童重返学校。

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引用诗歌 引诗 杜甫传诗译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 )彳亍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 火钵.( ) 忸怩 ..(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宋孜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共用5课时。 一、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用1课时) 长安十年 746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747 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进行欺骗性考试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内心仍有冲突。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751 玄宗过分推崇道教,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趁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一时名声大噪。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仕途仍然无望。 751秋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有力。 751 乱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把开元时代姚崇、宋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遏制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以前的歌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土扩大了,里面出现了唐代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 751 政风腐败,边境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已。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 752秋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恩寺塔。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难分,

万方多难中的杜甫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 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课文标题)(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 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 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春望诗意画 春望诗意画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 杜甫像 杜甫像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 【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