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试题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包头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0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试题20200305212

包头专版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0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试题20200305212

课时提分训练(一) 春秋战国时期|基础真题练|一、选择题1.[2019·青岛]“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2019·乐山]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摘录。

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战国三国B.战国汉朝C.汉朝三国D.汉朝西晋3.[2019·邵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4.[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B.分封制基本瓦解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5.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欲投宿旅店遭拒。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6.[2019·滨州]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如下表所示)。

这表明( )A.孔子是春秋时影响最大的思想家B.孔子对古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巨大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被广泛接受7.[2019·泰安]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C.“仁政”治国D.以法治国8.[2019·成都]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墨子B.荀子C.孟子D.韩非9.[2019·株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河北存瑞中学高三历史复习学案:考点38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民族融合(中国古代史)

河北存瑞中学高三历史复习学案:考点38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民族融合(中国古代史)

城 城【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 1. 先秦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1、 先秦(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背景、目的、事例、评价 参与民族、途径、意义【整体概括】春秋战国是社会 时期, 瓦解, 逐步形成。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到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战争不断,诸侯国越来越少,统一趋势加强,频繁的战争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自主复习】一、春秋战国纷争1、春秋:诸侯争霸(把握其背景、目的、性质、国家、实质、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 高三历史学案考点38:春秋战国时组编: 樊业兵 校对: 审核: 第 周第 课高三年级文科 班级: 姓名: 日期: 春 秋 战 国BC770—------——-—-——-—-—-—---—--———--—奴 隶 社 会 瓦 解 封 建 社 会 形 成争 霸 战 争 兼 并 战 争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加强⑴背景:①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②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⑵目的:⑶性质:奴隶主阶级的争权夺利⑷实质:分封制的崩溃(标志:BC651年 会盟, 称霸)⑸争霸国家:齐、晋、楚、吴、越-——-——---——--—--(自己阅读争霸过程)⑹影响:2、战国: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前221)(把握其背景、性质、过程、影响四个方面),注意《战国兼并形势图》⑴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原因:诸候国卿大夫势力扩大;实质: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新兴地主阶级夺取奴隶主贵族权力的斗争.影响:反映了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进一步崩溃和奴隶制进一步衰落)⑵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⑶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控制权。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  先秦文明 东周列国 春秋战国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

复习笔记02:先秦文明、东周列国、春秋战国一、先秦文明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分裂割据,各国割据成为关系复杂的地方性政权,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却是非常繁荣。

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统治者分封成诸侯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时期,二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时期。

3. 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先秦文化的代表人物有: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庄子二、东周列国1. 东周时期的重要事件东周时期是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和战争。

2. 东周列国的分布东周列国的分布和行政区划如下: - 北方:赵、燕、齐、韩、魏 - 西北方:秦 - 西方:楚 - 中央:鲁、宋、卫、晋3. 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东周列国时期的文化即为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主要的学派有: - 儒家:由孔子和孟子创立,以仁爱、礼仪、结伴为主要内容。

-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谦虚待人。

-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他们关注礼法制度和中央集权。

-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注重法律、军事和实用主义。

三、春秋战国1.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上依然是以列国为主,而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却是非常繁荣的。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各个学派互相较量,学术的角逐也随之变得相当激烈。

3. 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学派如下: - 孔子及其门人:儒家 - 孟子:儒家 - 赵胜:名家 - 商鞅:法家 - 韩非子:法家。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测试题及其答案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代?- A. 先秦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三国时期- D. 清朝时期- 答案:A2. 春秋战国时代的起止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B.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答案:C3.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国家的人?- A. 韩国- B. 齐国- C. 楚国- D. 鲁国- 答案:D4.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由哪位君主建立的?- A. 齐桓公- B. 齐威王- C. 齐襄公- D. 齐宣公- 答案:A5.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因为什么原因?- A. 领土争端- B. 财富掠夺- C. 统一中国- D. 政治权力斗争- 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君主把封地分封给诸侯国,作为他们的封地。

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宗族治理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向君主进贡。

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也是维持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了什么理念?答案: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彼此关爱,遵循仁爱之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通过道义和宽容来解决争端,以实现和平与安宁。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了什么思想?答案: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回归本性,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还提出了仁政和民主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善治来统治国家,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了什么原则?答案:法家思想强调了法治和严刑峻法的原则。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刑罚,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官为权威,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惩罚犯罪和维护社会纪律。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解析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解析版)

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一、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1、原因:(1)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2)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4、影响:利: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原因(1)任人唯贤:命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正确策略: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号令诸侯。

(3)自然条件:临海有渔盐之利,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

标志:葵丘会盟6、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分析】本题考查齐桓公争霸,知道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解答】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

故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春秋。

故选:C。

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分析】本题以《太史公自序》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的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的 形 成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废掉 原来的国君姜氏成了诸侯。至此形
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格局。
实质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
2、兼并战争
齐魏交战 BC4世纪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公元前 260年 秦赵长 平之战
3、战争 的性质
①春秋争霸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 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进步。
能力提高: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 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 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 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 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 帝国的产生。
B、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③外族入侵:狄人南下,楚人北来(提供了时机)
2、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财产
3、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
性 质
4、春秋争霸过程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
(1)齐桓公首称霸业
够首先称霸?
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①称霸的条件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考研中国史复习0.3 春秋战国

考研中国史复习0.3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东周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宗族式微,君权崛起;分封制衰落与郡县制兴起;各国变法运动;士阶层兴起;诸子百家与人类精神文明的觉醒士-“志于道”,利于国君统治刘家和:人类经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达到自身对外界的自觉;人类经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省,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人类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反省,进而对人性反省,达到有关自身精神的自觉亚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动物;中国:人是伦理的动物政治活动春秋(前770—前476)平王东迁(前77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迁往洛邑的事件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

太子宜臼争取了郑、卫、秦等诸侯的支持,被立为平王,但无力驱赶犬戎。

当时镐京被洗劫一空,经济凋敝,而关中一带连年干旱,岐山一带发生了地震,加上易受犬戎侵扰,宣王又无力立国。

而周公营洛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虽然迁都遭到了周公等人反对,周宣王最后还是迁都洛邑。

平王东迁是划分东周、西周的重要转折点。

周天子依靠诸侯势力迁都并开始依附于诸侯,王室衰微的大局已定。

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新郑建立起来了。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经过争夺,先后取得诸侯盟主的霸权诸侯国。

五霸的说法不一。

《孟子》载: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墨子》《荀子》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初期齐桓公称霸黄河流域;随后晋楚争霸中原,同时宋襄公称霸未成;秦穆公东进未果而独霸西戎,晚期吴越争霸。

春秋争霸的战争以确立中原霸主地位为目的。

其中晋国霸业时间最长,对春秋局势影响深远,遏制楚国北上。

前579、546年的弭兵反映了中原国家的厌战要求,是大国争霸的转折点。

弭兵/弭兵会议/弭兵会盟春秋中晚期,前579年和前546年,由宋国提倡,霸主晋、楚主持的两次止息战争的盟会。

原因是晋楚势均力敌,疲于攻战,国内矛盾尖锐;而中原小国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

第一次“弭兵会盟”后,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第二次“弭兵会盟”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规定小国对晋楚同样纳贡;秦、齐和晋、楚为对等大国,不向晋楚纳贡,也不受贡赋;秦齐分别与晋楚联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座北朝南
B座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座西朝东
8.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9.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10.下列哪个不是战国四大名将?A李牧B白起C乐毅D王翦 C
11.赵氏孤儿说的是哪位的故事?A赵朔B赵盾C赵武D赵衰 C
12.“推恩令”的提出者是?A桑弘羊B主父偃C董仲舒D公孙贺 B
13.以下哪位西汉皇帝没有庙号?A汉文帝B汉武帝C汉宣帝D汉景帝 D
14.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____亦重瞳子“A刘邦B韩信C项羽D嬴政 C
A.魏蜀吴B秦楚赵C韩楚魏D赵魏韩
2、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战死于?
A桂陵道B马陵道C少陵道D羊肠小道
3、秦献公英年早逝,他逝世时多少岁?
A43 B44 C45 D46
4、秦朝宰相李斯死于?
A车裂B斩首C腰斩D毒药
5、“百里奚举于市”,请问百里奚在被举荐前时干什么的?
A商人B奴隶C士兵D木匠
6、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15、下列不属于“儒礼
16、八卦中,象征“泽”的是( )。b
A、巽B、兑C、震D、艮
19、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 )。a
A、周朝C、秦朝C、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
20、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 )。c
A、胐B、晦C、朔D、望
1、春秋时期“三国分晋”中的三国是指?
A.“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小不忍则乱大谋”
4.在今安徽和县的乌江亭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历史上许多诗人都曾经在此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请问“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B
A.李商隐B杜牧C王安石D李清照
5.《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记载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之作,苏武被关押了多少年?A
A鱼肠B湛卢C巨阙D赤霄
12、平定西汉“七王之乱”的将军是?
A李广B韩信C周亚夫D郭子仪
1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秦穆公B魏惠王C晋文公D齐桓公
14、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哪个时期颁布的?
A征和B元狩C元鼎D元朔
15、“田横五百士”中的田横是哪国人?
A赵国B齐国C韩国D魏国
16、商鞅变法,徙木立信,请问徙木立信的奖金是多少?
单项选择
1.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c。
A.晋国B.楚国C.郑国D.齐国
2.战国时期<<法经>>的作者是( )。d
A.商鞅B.吴起C.韩非D.李悝
4.战国楚国悼王时担任令尹的是( )。a
A.吴起B.屈原C.李悝D.荀况
5.《法经》共( )。c
A.三篇B.七篇C.六篇D.九篇
6.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d
A法家B名家C杂家D纵横家
7、西汉昭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的主持人是谁?
A桑弘羊B杜延年C田千秋D霍光
8、“秦吞六国”,请问最后一个被吞掉的国家是?
A齐B楚C燕D韩
9、随荆轲刺秦王的人是?
A樊无期B高渐离C秦武阳D燕丹
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谁的名言?
A商鞅B韩非C荀子D李斯
11、春秋战国名剑中“仁道之剑”是指?
A.19年B 20年C21年D22年
6.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天)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C
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D
A十金B二十金C五十金D一百金
17、“一鸣惊人”讲的是谁的故事?
A楚庄王B楚成王C楚文王D楚怀王
1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是指现代哪些地区?
A湖南湖北B浙江江苏C安徽D四川
19、“斥候”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什么职务?
A级别较低的王公大臣B军队内务人员C通信侦察人员D高级行政人员
20、文景之治主要应用的思想方法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韩非的核心观点?A法B术C刑D势 C
1.鬼谷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属于诸子百家的哪一家?A
A.纵横家B阴阳家C杂家D小说家
2.“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出自以下哪部作品B
A.《离骚》B《天问》C《诗经》D《上林赋》
3.《论语》是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请问以下哪句名言出自《论语》D
A黄老之术B大一统思想C兼爱非攻D法治思想
答案:1——5DBDCB 6——10CCACB
11——15BCBAB 16——20CABCA
1.垓下位于现在哪个省?A湖北B湖南C江西D安徽 D
2.箕子朝鲜是由哪个国家遗民所建?A夏B商C周D秦 B
3.箕子朝鲜之后建立的是哪个国家?A李氏朝鲜B卢氏朝鲜C卫氏朝鲜D李氏高丽 C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
7.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A.叔向B.孔子C.子产D.郑驷歂
8.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A.赵鞅B.叔向C.郑驷歂D.子产
9.“阴阳”最早见于( ),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扩展引申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并由此产生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c
4.西汉七国之乱是以哪国为首?A吴B楚C齐D淮南 A
5.张良是哪国人?A齐B赵C燕D韩 D
6.白起的封爵是什么?A信平君B武安君C武成侯D马服君 B
7.以下哪个与其他人不属于一族?A商鞅B夫差C姬旦D勾践 D
8.“五羖大夫”指的是哪一位?A百里视B西乞术C百里奚D蹇叔 C
9.泓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两国之间?A宋楚B宋郑C宋齐D楚郑 A
A、《尚书》B、《论语》C、《易经》D、《左传》
10.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年号是( )。b
A、元鼎B、建元C、开元D、前元
12、为培养儒学人才,西汉( )开始创办国家级最高学府太学。b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
14、春秋末年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它沟通的水系是( )。c
A、黄河和海河B、海河和淮河C、淮河和长江D、长江和钱塘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