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20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

区域性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发展较快, 发达国家为此作出了一定 让步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 行的努力
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国际政治旧秩序以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为基本特征, 在国际关
中国积极参与反恐、 防扩散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主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
作用 中国一贯支持并积极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
思考题
试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怎样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和东南亚等地区的目的 中国的和平崛起, 是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最重要因素 进入 21 世纪以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清晰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美国: “9·11” 事件、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200 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
以中、 俄、 印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国家迅速崛起 一些小国、 弱国在新世纪的舞台上也努力坚持独立自主, 依托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进 行的努力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 也加大了贫富差距
“南北矛盾”: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由来已久的差异和对立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和落后境地的根本原因, 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经济秩序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1992 年 8 月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生效
南美洲国家联盟 2004 年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成立 2005 年 9 月, 第一届南美洲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
01 《世界现代史》 马工程.ppt

列宁主义诞生和俄国 1905 年革命
1904 年日俄战争中沙皇军队接连失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各地罢工运动风起云涌
布尔什维克党于 1905 年 4 月在伦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指出无产阶级应积极领导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武装起 义推翻沙皇政府, 实现工农民主专政, 然后适时将其转变为社 会主义革命
合一的极权专制,密切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1889 年, 伊斯坦布尔军医学校的学生秘密结社, 成立了 “ 统一
与进步委员会”(欧洲人称其为 “ 青年土耳其党”) 1906 年后, 青年土耳其党主要在军队中发展,进行武装起义,获
得成功 青年党人在取得胜利后, 推行泛突厥主义, 即大土耳其主义, 激起
了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反抗
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加深民族危机 ✓ 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发生冲突不断,治外法权 ✓ 德国侵入山东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山东、 直隶等地迅速兴起 1900 年 6 月八国联军入侵, 1901 年签订丧权辱国的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章 进入 20 世纪的世界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第三节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变革
第一节 20 世纪初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社会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
原因: ✓ 卡扎尔王朝统治的伊朗已经沦为半殖民地 ✓ 外国资本压力下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 人民处境更为艰难 ✓ 国王挥霍 ✓ 为数众多的伊朗学生和工人在俄国求学、 做工,重大影响
2019年已出版20种马工程教材培训课程目录

17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
13
外国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流派、西方史学理论与流派、西方史学史与史学名著导读
14
商法学
商法学、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金融法、破产法等
15
世界经济史
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
1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19年已出版20种马工程教材培训课程目录
序号
课程名称
对应课程
1
管理学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管理学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
2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专题、教育学原理与应用、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当代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原理、教育学导论、现代教育学
3
艺术学概论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

01
02
03
实证分析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 来验证经济理论和假设, 强调可观测和可测量的变 量之间的关系。
规范分析方法
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 会目标,对经济现象进行 评价和提出政策建议。
边际分析方法
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 收益来决策,强调资源的 有效配置和最优选择。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理解经济现象
需求定理
根据需求表中的数据,在平面坐标图中绘 制的曲线,用于直观展示价格与需求量之 间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 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 ,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供给理论
供给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 系的函数。
供给曲线
根据供给表中的数据,在平面坐标图中绘 制的曲线,用于直观展示价格与供给量之
生产者应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合理确定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实现最大利润。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的含义
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均可变的生产函数。
等产量曲线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 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 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西方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 应用学科。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可以指导 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经济理论和政策工 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02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需求理论
需求函数
需求表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 系的函数。
表示各种价格水平与其对应的需求量之间 关系的表格。
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教材

世界经济概论马工程教材
《世界经济概论》是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由多所高校教师联合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以及世界经济与中国的关系。
《世界经济概论》的编写目的是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系统介绍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和国别区域经济的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色和差异。
该教材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情况,包括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概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趋势、国际经济关系等。
分论部分则分别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情况,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等。
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世界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同时,该教材也注重与国际接轨,引用了大量国际组织和机构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的实际情况。
总的来说,《世界经济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世界经济的教材,适合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适合对世界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世界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

世界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
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鳌黍街鹤蹙鑫率亮堂科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一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而,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一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筒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一村社。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二章 货币 PPT

流通中商品 赊销商品 到期支 互相抵销 消 一定时期内流通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付总额 支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二、纸币和信用货币流通量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所以,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 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流 通量相等。
思考题
解释下列概念: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简述货币的职能。 简述货币形式的发展。 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 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 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即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一 种公认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 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反映 了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从货币的起源和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的第一个职能就是价值尺度,
即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为了能够衡量和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为了交换的方便,必须确定
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某一标准固定下来作为货币单位, 并把这一单位再划分为若干等分。这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通常称为价格标准。
货币出现以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买和卖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或环节。在商品流通中,对 于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的出卖即W-G的实现具有决定性 的意义,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
第1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 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古 代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体 制,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 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和普遍 奴隶制。
1.1 农业革命的发生
在大约距今1.1万年,最后 一个冰河期结束,气候逐渐 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 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 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 时代。
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 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 城市的王家大道将城市区域 分为一个个住宅区,国家机 关集中在一个市区,另有手 工业区、商业区和外国人居 住区。
2.2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 夏王朝吞并了周围的氏族和部落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被吞
并的各个部落,变成了夏王朝的集体奴隶,世代延续, “子孙为 隶”。以后他们逐渐成为夏代社会中主要的农村居民,被称为 “众”。 • 到了商代,这种农村居民仍被称为 “众”。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他 们没有任何权利,被迫以大部分时间为奴隶主从事各种农田劳动, 还必须为奴隶主承担各种劳役,有时还被征集入伍,在奴隶主贵族 的带领下征伐周围的方国。但 “众”是本族、本土的奴隶,多年来 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成为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生活 在奴隶状态下的农民,即 “普遍奴隶”。奴隶除来源于战俘外,也 有一些平民因犯罪而沦为 “罪隶”。
• 僧侣和武士两个高级瓦尔那共同组成孔雀王朝的专制统治支柱。 国王是最高行政代表、最高军事统帅,还亲自处理重大司法案 件,国王开始被神化。
• 国王之下,中央设有负责专门事务的文武大臣,地方则有省长 总督,而且多由王族成员和国王亲信担任。
• 国王从统治阶层选拔官员,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地方官吏, 主管修治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分配,同时管理渔 猎、林木、采矿等;第二类是城市官员,主管工商业、外侨外 商、人口登记、市场交易、产品检查、征收城市的什一税等; 第三类是军事长官,分别掌管海陆部队,以及骑兵、象兵和后 勤辎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外,村社中还有一些手工业种姓和贱民,他们依附于村社。 这种依附关系在北印度称为札吉曼尼制度。利用种姓制度将低 级种姓和贱民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处于依附的地位,受高级 种姓的剥削和压迫,这是印度村社内封建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 特征。
印度封建经济的瓦解
莫卧尔帝国晚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种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 一方面,札吉达与柴 明达的区别逐渐消失, 札吉达也成为世袭封 地,而封建贵族为了 追求货币,将领地上 的租税包给高利贷者。
• 另一方面,公社内部 也发生了变化,一部 分土地已经转入商人 和高利贷者手中。英 国殖民者到来后,尽 管仍保留并利用了这 种制度,但由于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引入, 这种封建关系开始逐 渐消亡。
• 周武王把全国土地以封地形式分封给姬姓家族、异姓亲属及商 朝投降的贵族和边地各部落酋长,按公、侯、伯、子、男的爵 位各分封给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人民,这就是所谓的 “封邦建 国”。
• 受封的各个诸侯,又按照周王的办法,依次去分封该封地内的 下级贵族,下级贵族再分封给再下级的贵族,即诸侯分封卿, 卿分封大夫,大夫分封士。分封土地时,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 起分封给受封的诸侯,即所谓 “授民授疆土”。
班田制的破坏
• 大化改新以后,日本的经济 逐渐恢复和发展,人口也不 断增加。随着生产技术的进 步,农民独立经营能力不断 提高,土地越来越稀缺,促 使人们开垦公田以外的土地 谋生。
• 在《三世一身法》等政策下, 豪门势家凭恃实力,竞相垦 殖,并在垦地上建立起自己 的庄园,从而形成独立的地 产。这就使班田制遭到 一定 程度的破坏。
• 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 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 己和领地内再分。诸侯一般 将的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 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 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 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 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 属——士,称作禄田。
• 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国王室 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 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 宗法分封政治结构。
2.1 封建地主经济
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所谓不立田制就是不再以国 家权力创设产权,所谓不抑 兼并就是不再干预土地市场。 这就使土地产权关系变动频 繁,有 “千年田,八百主” 之说。
光绪三十年田契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宋·辛弃疾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 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第二章 东亚和南亚的封建经济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经济
1.1 中国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1.2 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1.3 日本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1.1 中国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 周朝建立后,立即宣布全国土地和人民归国王所有,即所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而为土地 分封制创造了前提。
第二节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
2.1 封建地主经济 2.2 封建小农经济 2.3 工商业和城市 2.4 国家的经济职能
幕府时期的土地制度
• 1221年的承久之乱以后,将军彻底摆脱了天皇政府的限 制,通过武家法的实施,把权力扩展到全国,向其直辖 领地以外的地区也派出守护和地头,国司和庄官的职能 随之被取代。于是,以幕府将军为首、以 御家人为主 要成分的武士领主的土地等级所有制便在全国确立。
拓展:周王朝的分封制
• 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 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 出一大片圭地,建立由周王 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 此谓之“王畿”。
• 王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 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 封给各路诸侯
• 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 第一,同姓封国。 第二,异 姓诸侯(功臣、既不能征服 又须防止作乱的部落)
2.2 封建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在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2600多年,
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经济、 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雍正像耕织图(局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输不入庄园”
• “不输不入庄园”的发展, 进一步破坏了班田制,致使 农民大批失地流亡。这就更 利于领主扩大庄园,独立对 庄民行使支配权。
• 以后,庄园贵族的特权进一 步扩大,甚至不承认政府在 庄园里的司法权和警察权。 这样,庄园主就成为地方领 主,其庄园则成为其领地。
日本封建时代武士形象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等
三是福封田邑即。教”田,是国王赠给婆罗门祭司、佛教高僧、印度教神
庙和佛教寺院的封赐地。
1.2 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德里苏丹王国:13世纪初-16世 纪初
• “伊克塔”——军事贵族封地
(阿拉伯文 Ikta音译,即 “采邑”)
• “伊克塔尔”——领有“伊克塔 ”的人
莫卧儿帝国
• “札吉达”-“柴明达”
秦国变法
• 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 “初税禾”,开始对耕地征 收实物税;
• 公元前374年,秦献公实行 “为户籍相伍”,承认个体 农民合法性;
• 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井田制的田界被打破。
• “爰田制”和“名田制”基 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公元前260年的秦国版图(红色部分)
1.2 印度的封建领主制经济
•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开始向封建经济过渡。 • 公元4到5世纪,国王将大片国有土地分封赏赐给婆罗门
贵族、高级官吏和寺庙,从而出现永久赐地,形成贵族 的私人土地占有。 • 笈多王朝的赐地文书铭刻在铜牌上或书写在布帛上,明 确规定,政府放弃土地上的行政管理权力,以及包括森 林、牧场和矿藏,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同时政府也 放弃了土地上的司法权。
• 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导致 一些臣僚的罪谴和地权的 丧失,也导致地权转移。
•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是最 可靠的财富形式,不论是 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 还是手工业利润, 都朝 地产方向转化,地租也朝 地产方向发展。
• 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 原有的土地所有者可能不 得不放弃对土地的所有权, 即出卖自己的土地。 “贫富无定势, 田宅无 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 卖”,这样就加快了地权 的转移。
• 日本领主从不经营自己的土地,庄官是庄园的实际支配 者,他们一般都拥有行政管理、征课税役、司法审判等 一系列领主权力。庄园上的农民大体可分为四个阶层: 大名主、小名主 (百姓名主)、作人 (小百姓)、下人和 所从。
• 南北朝和应仁之乱以后,幕府势力被削弱,有实力的领 主脱离幕府各自分立创建了大名领国制。
地租
•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实物地租为主,主要有两种形 式,即分成制地租和定额制地租。分成制地租是 秦汉时期的主要地租形式。
• 分成制地租下,佃户永远可以得到一半收获物, 多收多得,可以激励农民投入更多的劳动,经营 风险由双方分担。明清时期分成制地租逐渐改为 定额制地租。
• 定额制地租的租额是按耕地的常年平均产量的一 半来决定的。一旦在契约中写定,则以后不论年 成好坏, 佃户都必须定额缴纳,而地主也不能多 收。
• 井田制是农奴制经济的基础。第一,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即份地,事 实上占有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第二,农奴要在领主的土地上 用固定的时间无偿劳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但在私田上的劳动效 率却较高。第三,农奴以家庭为单位从领主那里接受份地,并经营自己 的份地,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样,农奴经济的效率要大大高于 奴隶制经济,农奴份地上的效也大大高于领主自营地上的效率。
义下,全部土地皆被大小封建主占有,形成一个天皇幕府-藩镇-武士的层层领有关系。
2.1 封建地主经济
秦代田制:“名有”,既表示对土地的占有,也表示 对土地的所有 西汉:进一步确立土地私有制 西晋、北魏和隋唐:均田制
——国家不是要通过各级封臣掌握生产和经营者,而是直接向
地主和农民授田,地主和农民都是国家编户,国家直接与地主 和农民发生关系
莫卧儿帝国版图
印度封建领地制的特点
• 领主一般不直接经营采邑,而是将土地分给农村公社,农村公 社以缴纳田赋为条件,对所耕种的土地享有永久占有权。
• 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社员耕种,有的地区定 期重新分配土地。每个农村公社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主 要任务除了维持年复一年的生产和生活外,就是保证向封建主 缴纳贡赋。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 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 更说甚,是和非。
土地产团的变换和社会阶层 的升降,从而加快地权的 变动。这里,一个重要的 因素是科举,通过科举, 庶民可以跻身于统治阶级, 并成为大地主。
井田制和农奴制
• 井田制度: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庶民以无偿为领主耕种土地为代价, 世代领有份地,即所谓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在当时的农业技术条件 下公田上的劳动主要采取集体共耕的方式。
• 农奴制:在土地分封制度下,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 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田是领主 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 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封建领主制 经济的衰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
• 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 • 首先由于农民缺乏 “公作”劳动积极性,劳役地租的
剥削方式必然逐渐衰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封建主开 始实行变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即 农民通过直接向封建主缴纳实物地租免除公地上的劳动 义务。这样,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领主对农奴的 控制逐步削弱。 • 另外,封建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即所谓 “田里不鬻”。 但是,封建领主之间争夺领地的战争导致土地的转移, 并使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被削弱,出现所谓 “君不 君,臣不臣”的现象,封建关系进一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