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合集下载

《诗经》中叠词的功能探析

《诗经》中叠词的功能探析
变格叠词是正格叠音词的变例是指字面上由不同的两个字即由一个音节助词加上形容词单字构成的作用相当于普通叠音词且该音节助词有使与之结合的形容词单字叠音化的功能的双音词
文 史艺术 2 0 1 4年 3月 ( 中)
《 诗经 》中叠词 的功能探析
贺 雨
( 湖北 省武汉 市洪 山区 1 5 2号华 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0 0)
节 的一个词 。从 以上观点中可以看出 ,叠词 是 重叠 两个相 同的音节构 成 的一个双 音节 单纯词 。根据人前的研究 , 本文将叠词定义 为:指重叠同一个音节构成的双音词 ,包括 字 面上两 字相 同的双音结 构形式 和字 面上 不同 , 即由一个音节助词 加形容词单字构成 的作用相 当于普通叠词 的双音结构形式。
能 ( 一 )叠音单纯词

叠词在传统语言学上又称叠字 、重言或 重文 , 现今学界 多称作重叠词或叠音词。黄
叠音 单纯词 的两个 音节 仅是 由一个 语
素构成 的,不 能够单独使用。叠音单纯 词的
伯荣 、廖序东所 编著 的 《 现代汉语 》中对叠 词 的界定为 ,由两个相 同的音节相叠而成的 词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 字卷 》中对
嗟 ,重叹以乎之日:我臣之下诸官 ,谓诸侯 之卿大夫也。 ”由此可以看 出, 单独一个 ‘ 嗟’
表示感叹之意 , 叠词形式的 ‘ 嗟嗟 ’ 则是使 感叹加深。
( 三 )变格叠词 从词 的句 法功 能上讲 ,变格叠 音词是
来 用。通常在语 言里所用的叠字 , 包括书面 的和口语 的,实际就是叠音 ,也就是两个音
《 诗经 》中的叠音单纯词 由语法意义的
分析 中可知 , 大多数 的叠音单纯词都可以认 为是用来模拟声音的 ‘ 摹声词 ’ 。 如 :‘ 喈喈 ’ ‘ 嘤嘤 ’ ‘ 丁 丁 ’等 。( 不包括一 些是 由于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或字母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诗经》中,叠词的运用更是突出,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技巧和创意。

本文首先探讨了叠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方式,从而解读了叠词在《诗经》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叠词对于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叠词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指出叠词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古代诗歌世界。

【关键词】叠词、《诗经》、文学创作、重要性、定义、特点、应用方式、意义、比较、影响、应用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修辞手法。

1. 引言1.1 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叠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或字词,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律动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叠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易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还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使重要的词语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把握,也体现了作者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把握。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使之成为作品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

通过叠词的应用,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1.2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精彩而丰富的。

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音节组合,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其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韵律美。

下面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美化意境叠词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大量使用,起到美化意境的作用。

例如《关雎》中的“翩翩者归”,“匪石匪金”就是一种叠词的使用,通过“翩翩”、“匪石匪金”等多次重复,时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时而表现出冷静的评价,从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强调语气叠词还可以用于强调语气,让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通过“不已”这个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气的强烈和情感的深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明白诗人内心的感受。

三、增强韵律美叠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同一个音节相互呼应、反复回荡的效果。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翩翩者”,“匪石匪金”,就是通过重复的“匪”的音节,形成了完美的韵律美。

四、表现节奏感叠词的使用也可以表现节奏感。

例如《国风·召南·采葛》中,“廓如舍牛,未尝佗牛”,通过重复的“牛”,让整个句子感觉有一种慢慢推进的感觉,使人不由得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之中。

总之,《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可以美化意境,强调语气,增强韵律美,而且可以表现节奏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抒发情感、表现语言韵律美的技巧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启示和滋养。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充满了叠词的应用。

叠词即同音字或同义词重复出现,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经》中叠词的定义,然后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通过具体示例,展示了叠词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结论部分指出,《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诗经》、叠词、应用、定义、分类、作用、示例、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重要性、独特的审美风格1. 引言1.1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中,还贯穿于诗歌的各个部分。

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还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中叠词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点,欣赏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分类、作用、示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揭示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叠词对古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塑造,为读者呈现出《诗经》中叠词的丰富多彩之美。

2. 正文2.1 《诗经》中叠词的定义《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诗句中,重复相同字母或相同音节的现象。

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同一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展现出古代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探索。

叠词可以让诗句更加朗朗上口,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够加深诗句的印象和表达力,使得诗歌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古代诗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力。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多样化。

叠词是一
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词语的使用来增强语气,加强表达的力度。

叠词广泛运用于《诗经》中,成为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加强表达力度
叠词可以加强语气,让诗歌更加动感和有力。

比如《关雎》中“彼尔”、“瞽瞽”、“匪匪”,《国风·郑风》中“衣裳楚楚”,这些重复的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让人
更加容易记住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

二、塑造形象鲜明的诗人形象
叠词还可以用来表现出诗人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国风·邶风》中“婉娈”、“婉娈”,就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娴静姿态,展现了诗人细腻、温柔的情感。

三、增加语言的魅力和节奏感
叠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比如《国风·周南》中“绿竹翩翩”,“翩翩”两字的重复,使得整个句子更加流畅和优美。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的艺
术功底。

叠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而且为后人赏析《诗经》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且
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和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诗经》中
叠词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诗歌之美,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其中蕴
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诗经》中大量运用了叠词,使其成为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叠词的定义、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了解叠词的概念是理解《诗经》中叠词的基础。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字,构成一个新的词。

叠词对于语言的表达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力度,还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叠词的应用尤为突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词。

这些叠词虽然使用频率较高,但每一个叠词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叠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使诗句更加明确有力。

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句,其中的“踊跃”一词就是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人们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叠词可以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诗经·国风·召南·东方之日》中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一夕不足”一句,其中的“既醉”、“既饱”等叠词使得诗歌更加丰满而生动,能够更好地描绘出宴会的热闹气氛。

叠词还可以使诗歌节奏感更强。

例如《诗经·周南·白华》中有“白华常怀,言之教矣”,其中的“白华”、“怀”等叠词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有如音乐般的韵律。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还能够通过表意来加深作品的表达。

叠词可以通过词义的重复来强调事物的特征或状况,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诗经·秦风·无衣》中有“无衣,无衣,何以袭绣衣?”一句,其中的“无衣”一词通过重复来强调了人们贫穷的状况,对比之下更加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叠词还可以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事物的声响或动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中有“无衣之丧”,其中的“無衣”、“丧”等叠词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贫穷、哀悼的情绪,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参 考 文 献 【 l 】蒋绍愚 . 古汉语词汇纲要. 大学 出版社, 8. 北京 1 9 9
【】 2 程湘清 .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 务印书馆, 0 . 商 2 3 0
俩俩——( 小雅 ・ 支页弁 >“ : 未见君 子, 忧心俩俩。 中的“ ” 俩情” , 毛传释为 :俩俩 , 满也。” “ 忧盛
2 6 | 敏 ≈ i 3 f r ‘
【】 3 贺凯. 中的重言词和连绵词的分合运 用. 诗经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 5(. 19) 9 3 [ 4 】杨合鸣. 诗经叠根词皆为形容词. 河南师大学报, 9(. 1 7) 9 4
责任编辑
李 叶亚

熵 熵— —《 大雅 ・ :多将熵熵 , 可救 药。” 板》 “ 不 中的“ 煸熵 ”毛 , 传释为 :熵煸然 , “ 炽盛也 。”皇帝 内经 ・ 《 素问 ・ 刺疟》 中也同样 出现 了这 个词 “ 先寒后热 , 煸熵喝喝” 熵熵 , 。“ 甚热貌 。” 上面的这 些词 都不能分开理解 , 而许慎在他 的《 文解字》 说 中, 把这些 词当成 了叠音合成词 , 将它们叠音形式下 的词义作为了单字 的词义, 例如:俩 , “ 忧也 , 从心丙声。《 日 : 诗》 ‘ 忧心俩俩 ’ 这些词 。” 在后代的发展中 , 有的 出现 了单字独用 的现 象, 如柳宗元的《 咏史》 中 :宁知世情异 , “ 嘉谷生嫡焚 。 这里的“ 有炙烤 的意思 。 ” 熵” 这样的 词在《 诗经》 中还有一些 , 但是其发展的轨迹都是从叠音单纯词原有 的词义中直接衍生 出后来的单音词 , 而决不是 由单音词经过重叠之
后形 成了叠音合成词 。
23 叠 音 合成 词 .
1语法分类
据统计 , < 诗经) 中的叠音词一共有 39 。 5 个 从意义角度划分 。 大 致有绘景和象声两大类 , 但在 古代 汉语中 , 象声 词可以用作句子里 的定语 、 谓语 、 状语 , 因此它 的性质和形容词很相 近 , 很多学者认为 可以将其归入形容词 的范畴。但 是在汉语 中, 声词是只用其声 , 象 而不管字形的 ,各家在作注 的时候也都 是翻译为 “ ……声”或者 的声音 ”例 如“ , 关关雎鸠 ”关关 : , 雌雄两鸟的和鸣声 ; 玉将 “ 佩 将”将将 : , 佩玉撞击的声音。 象声词是介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个独 立的词类, 既是一种语法现象 , 同时也属于修辞的范围 , 以把象声 所 词和形容词同等看待是不对 的,而况且其在句子中的位置也不是 固 定的, 以在前 , 以在后 , 以本为对这一类词不作重点研究 。 可 也可 所 2 结 构 分 类 本文将《 诗经> 中的叠音词分 为叠音单纯词 和叠音合成词两大 类。叠音单纯 词由两个完 全相 同的音节组成 , 重叠之后形成的新 词 与原来的词没有意义上 的联 系, 而是形成 了新词 。叠音单纯词只由 个语素构 成 。 不能 拆开理 解 , 这实 际上是 一种构词重 叠。例如 : ‘ 大雅 ・ 执竞> 中的“ 威仪反反 ……福禄来反 ” 中的单音词“ 是反复 反” 的意思 , 而叠音词 “ 反反 ” 则是举止慎重 的样子 。叠音合成词是由一 个单音词重叠之后 叠音合成词大部分是 在原有 的词义上进行 了引 申, 其词义和原词既 有联系 , 也有区别。

《诗经》中叠词的功能探析

《诗经》中叠词的功能探析

《诗经》中叠词的功能探析诗经的叠词是以叠说、重叠等手法,重复使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文体特点。

叠说的基本原则是:"叠叠必彰、叠叠可彰",即特定的叠说可以使表达的含义更加清楚。

下面将探讨叠词在《诗经》中的功能。

一、增强表达能力。

诗经有大量重复使用叠词的情况,这可以表达出诗人情绪的强烈,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以书面形式传输深情的情思。

例如:“楚楚桑衣,以心恋恋而流泪,以言思思而沉默”,“楚之绿鬬,以言犒赏而肃静,以心长望而抑郁”,用叠说将深沉的心声表达得柔美而充实。

二、营造抒情气氛。

诗经运用叠词,让诗人形象化地表达自己的抒情情感,同时营造出俗语言中抒情的气氛。

此外,叠词也可以表达诗人对情感的热情,并刻画出来。

例如:“求之不得,愿之不愿,思之又思,念之又念”,“无尔欢娱,有尔忧愁,有尔思多,有尔夜夜”,叠词重复表达出情绪的活跃,刻画出激昂的情感。

三、表达诗人的哀痛。

叠词在《诗经》中也可以表达诗人深沉的悲伤情绪。

例如“愿言欢娱,而心不足,愿心欢喜,而叹不已”,“嘆嗟伤怀,愿降哀戚,心恨细思,叹嗟祈求”,通过叠说将诗人的伤感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历史的痕迹。

叠词再《诗经》中也可以流传下历史的痕迹。

因为诗经曲调经过层层折叠,将某种历史事件的记忆传承下去,而这种“超越时空”的传承被叠词形式体现。

总之,叠词在《诗经》中具有增强表达能力、营造抒情气氛、表达诗人的哀痛和传承历史痕迹等功能。

它们不仅在文学上作为丰富语言表达的文体特点,而且也起到了重要的抒情作用,将深沉的情思传达给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亚科(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摘要:《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

《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关键词:叠音词;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61-03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组成的词,前人称之为“重言”、“重文”、“重语”或“叠字”等。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叠音词进行研究。

《尔雅》中专设《释训》一篇收录同义叠音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其中重文1163个”,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叠音词说解字义。

以后,历代训诂学著作都对叠音词进行过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叠音词的认识更加清楚。

但是,我们对叠音词的研究还未结束。

笔者最近对《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有很强的侧重性。

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对叠音词的论述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或者简单地认为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理解。

邵晋涵《尔雅正义》从叠音词的词义与单字字义关系的角度,将叠音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

一类为“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言居,则非喜与恶矣”。

这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按照这种观点,将叠音词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大类。

(一)叠音单纯词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

据笔者统计,《诗·国风》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146个,占《诗·国风》中叠音词总数的66.3%。

叠音单纯词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拟声词,其次是一些形容词和少数副词。

拟声词在《诗·国风》中有31个,多为同音假借。

例如:关关:《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卯声。

一关关”为同音假借,或作“响响”,表雎鸠的呜叫声。

坎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说文·土部》:“坎,陷也,从土欠声。

”“坎坎”为同音假借,犹咔咔、铿铿,拟伐木之声。

丁丁:《诗·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椓之丁丁。

”《毛诗正义》:“丁丁,椓杙声也。

”《说文·丁部》:“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

”“丁丁”,为音近假借,也表伐木之声。

喈喈:《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说文·口部》:“喈,鸟鸣也,从口皆声,一日凤皇鸣声喈喈。

”“喈喈”实为摹拟鸡等动物呜叫而专造之字。

叠音单纯词中,形容词最多,有95个。

例如:济济:《诗,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弥你。

”《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诋,从水齐声。

”“济济”,此处假借来形容马美盛的样子。

粼粼:《诗·唐风·杨之水》:“杨之水,白石粼粼。

”《说文·水部》:“粼粼,水生厓石间。

粼粼也,从巜粦声。

”“粼粼”,此处转指水清石净之貌。

悠悠:《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说文·心部》:“悠,忧也,从心攸声。

”按:“悠悠”本为忧思之貌,此处引申为遥远\长久之意。

在这类叠音词中,或通过“本无其字,依声托声”的假借方法来表本字,或通过词义的转移、引申,或直接用本字本义,其作用一般是描写事物的性状。

叠音单纯词中,副词最少,《诗·国风》中共有6个,例如:僮僮:《诗·召南·采繁》:“被之僮僮,夙夜在兮。

”《说文·人部》:“僮,未冠也,从人童声。

”按:“僮”,本义为未成年的童子,此处“僮僮”用来形容蚕妇假髻高耸的样子。

脱脱:《诗·召南·野有死麇》:“舒尔脱脱兮!”《说文·肉部》:“消肉腥也,从肉兑声。

”《毛传》:“脱脱,舒迟也。

”“脱脱”,意即舒缓的样子。

(二)叠音合成词所谓叠音合成词,指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节语素组成的叠音词。

据统计,这类叠音词在《诗·国风》中共有74个,占《诗·国风》叠音词总数的33.7%。

这类叠音词多为形容词或副词,例如:纠纠:《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屦霜?”《毛诗正义》:“纠纠为葛屦之状,当为稀疏之貌。

”《说文·丩部》:“纠,绳三合也,从糸丩声。

”此处“纠纠”指编草鞋的葛丝纠缠在一起,当为“纠”本义的引申。

悄悄:《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悄悄,忧貌。

”《说文·心部》:“悄,忧也,《诗》曰:‘,陇心悄悄。

¨’又《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毛传:“悄,忧也。

”故,此处“悄悄”与“悄”义同。

悠悠:《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说文·心部》:“悠悠,忧也,从心攸声。

”又《诗·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郑笺:“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

”此处“悠悠”与“悠”义同。

俣俣:《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说文,人部》:“俣,大也,从人吴声,诗曰:硕人俣俣。

”“俣俣”,此处形容舞师高大英武的样子,与“俣”义同。

除形容词和副词外,还有少量叠音合成词表动作的重复,这类叠音词在《诗经,国风》中共有8个。

例如:采采:《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说文,木部》:“采,捋取也,从木从爪,,”又《诗·周南·芣苜》:“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此处,“采采”表示采摘、捋取这一动作的重复,与“采”义同。

招招:《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印否。

”《说文,手部》:“招,手呼也,从手召。

”“招招”此处指反复用手势向人打招呼,与“招”义同。

组成叠音合成词的单音节语素,本身就有实,义,在重叠之后,表示的意义更为丰富,加强了拟情;状物的气势。

需要指出的是,《诗·国风》中大多数叠音合成词的单字与合成词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有部分词,意义差别较大或完全不同,如:汤汤:《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汤声。

”此处,“汤汤”显然不是指热水,而是指水大的样子。

晏晏:《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说文·日部》:“晏,天清也,从日安声。

”“晏晏”为温和愉快的样子,与“晏”之本义不同。

二《诗·国风》中叠音词主要就是形容词、拟声词和动词,他们的句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而有很强的侧重性。

(一)叠音形容词形容词在甲骨文中主要作定语,也用作状语和谓词。

而到了周代,作谓语和状语也成了形容词的主要功能。

据统计,《诗·国风》中形容词共有161个,而作谓语的就有113个,约占70%;其次是作定语的40个,约占25%;作状语的有8个,约占5%。

作谓语的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卫风·氓》)“汤汤”作谓词,描写水大的样子。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诗,齐风,甫田》)“怛怛”作谓词,表忧伤不安的样子。

作定语的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郑风·子衿》)“青青”、“悠悠”作定语。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诗·邶风·雄雉》)“泄泄”作定语。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诗·鄘风·于旄》)“孑孑”作定语。

作状语的如:“舒而脱脱兮。

”(《诗·召南·野有死麇》)《毛传》:“脱脱,舒迟也。

”“脱脱”作状语。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诗·卫风·伯兮》)“杲杲”作状语。

《诗·国风》中的叠音形容词,多为不能受“很”修饰的状态形容词,也有一些叠音形容词,其单字为性质形容词,但重叠之后由于表示出一定的程度而成为状态形容词,如:(1)青青青迟迟迟很青+很青青—很迟+很迟迟—(2)汤汤悠悠很汤汤—很悠悠—(+表示此种情况成立,—表示不成立)因此,可以说,《诗·国风》中的叠音形容词其功能主要就是描写事物的状态;采用叠音的方式来表达,而不用程度副词加形容词的方式,除了当时词汇不够丰富,语法比较简单的因素之外,诗、歌、舞一体的诗歌创作原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节重叠之后,再加上对偶、押韵等修饰手法的运用,自然产生一种音乐抑扬的美感,自然非常适合吟唱。

(二)叠音拟声词用于摹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在《诗·国风》中可以作定语、谓语,也有作状语的,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水,其鸣喈喈。

”(《诗·周南·葛覃》)“喈喈”作谓语。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诗·齐风·卢令》)“令令”作谓语。

“交交黄鸟,止于桑。

”(《诗·秦风·黄鸟》)“交交”作定语。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诗·魏风·伐檀》)“坎坎”作状语。

(三)叠音动词叠音动词在《诗,国风》中数量不多,其句法功能主要是构成动宾结构或作定语,表示动作的重复,读起来简捷明快,音节铿锵,生动形象,如:“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诗·周南,芣苢》)“采采”构成动宾结构。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

”(《诗·邶风·瓠有苦叶》)叠音动词“招招”作定语,修饰“舟子”。

《诗经·国风》中叠音词数量繁多,正是民歌民谣的特色。

“《诗》以长言咏叹为体,故重言视他经为多。

”这些叠音词,有形容草木鸟兽虫鱼人物外貌的,有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有摹拟声音的,有表示动作的,运用得精纯自然,恰到好处,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优美动人,抑扬顿挫,而且也能更有效地表情达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家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风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物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濂濂拟风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噫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虽复历经千载,将何易夺?”这段话,对《诗》中叠音词的作用作了确切的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