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园幼儿哭闹行为归因分析及对策
小班孩子入园哭闹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
幼儿园作为孩子离开家庭,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对于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小班孩子入园哭闹现象较为普遍,这给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小班孩子入园哭闹现象进行教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小班孩子入园哭闹现象的原因分析1. 环境因素(1)陌生环境:小班孩子刚刚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
(2)生活作息改变:幼儿园的生活作息与家庭生活作息存在较大差异,孩子需要适应新的作息时间。
2. 家庭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习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入园时情绪不稳定。
(2)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很大影响,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入园时出现哭闹现象。
3. 儿童自身因素(1)年龄特点:小班孩子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2)性格特点:部分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入园时容易出现哭闹现象。
三、解决小班孩子入园哭闹现象的对策1. 改善幼儿园环境(1)创设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
(2)加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2. 加强家园合作(1)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入园哭闹现象。
(2)建立家园联系制度,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3. 优化教育方式(1)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减轻入园焦虑。
(2)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1)引导孩子学会独立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小班孩子入园哭闹现象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幼儿入园哭闹的情形分析及解决方法

幼儿入园哭闹的情形分析及解决方法小孩入园最强烈的反映是什么?答案勿庸置疑:哭!,多数家长都曾被小孩入园时的“哭”弄的惊惶失措,其实,诸位没必要着急,只要处置适当,情形并非严峻。
一、临时性的分离焦虑小孩进入陌生环境,总要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
这时,尽管大人内心难过,也要坚持小孩去幼儿园。
有的家长表现出的难过乃至甚于小孩,如此反映倒加重了小孩的紧张情绪。
二、宣泄一些小孩除在被送来时哭,他们还会在离开幼儿园时大哭。
这说明新环境毕竟使小孩各方面有许多的不适应,在班级里又没有宣泄的机遇,回抵家里才将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碰到这种情形家长必然要多与教师维持沟通和联系。
3、畏惧综合症这是小孩交际能力欠缺的表现。
胆小的小孩依托性强,可不能自己交朋友。
如此,他们就不单单因为与父母别离而焦虑,而将会视幼儿园为畏途。
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应尽可能培育小孩的自信心,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4、让宝贝做个交际能手在师生关系上要教会小孩一些与教师交往的技术,如对教师要有礼貌,早上见到教师要说:“教师早”,离园时要对教师说:“再会”,口渴了要对教师说:“我要喝水”等等。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成心识的培育小孩不害羞,能够容忍和接纳他人,能与人分享乐趣,这是一门技术。
家长能够鼓舞小孩与人交流,到了幼儿园能够同隔壁的小朋友交谈,一路玩玩具。
在一起玩耍中知道要学会等待、连番、互换、协商等,同时,要求他能明白得他人的需要和权利,引导他把心爱的玩具、图书拿出让大伙儿一道玩,一道看,做个受欢迎的“交际能手”。
完成初期的“交际培训”,宝宝的第一步赛程——入园,也可算是完美的告一段落。
给父母的话:入园、用饭、穿衣、上茅厕、喝水等事,宝宝要自己会做,常为宝宝代劳的妈妈,应注意让他们多练习。
小孩入园最强烈的反映是什么?答案勿庸置疑:哭!,多数家长都曾被小孩入园时的“哭”弄的惊惶失措,其实,诸位没必要着急,只要处置适当,情形并非严峻。
一、临时性的分离焦虑小孩进入陌生环境,总要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
新入园幼儿的哭闹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入园幼儿的哭闹原因分析及对策随着新学年的开始,许多家长为他们的孩子准备了幼儿园的入园,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幼儿园是他们教育生涯的开始。
但是,对于很多新入园的幼儿而言,第一天入园时哭闹是很常见的现象,这让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和困惑。
因此,本文将对新入园幼儿的哭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协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
哭闹原因分析:1.分离焦虑:由于孩子很小,与父母分离时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害怕,进而导致哭闹。
此外,孩子们还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在园中度过一个很长的时间,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安。
2.环境陌生感:新环境对于幼儿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并且留在新环境中的时间比较长,这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3.缺乏安全感:在家中,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的人和地方都不在,这会导致孩子感到没有安全感,进而哭闹。
对策:1.分离训练:在孩子们入园前,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如何分离。
父母应该在孩子睡觉时走开,或者在孩子忙碌时慢慢地走开。
这将让孩子知道父母并不会永远离开他们。
2.提前去园体验:在正式入园前让孩子去园体验,参加园方组织的活动,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逐渐适应童话世界的氛围。
3.父母的安全感:将孩子的照片放在他们的包里,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照片总是在他们身边。
而且,家长要向孩子们展示幼儿园有多么安全和幸福,让孩子感到自己不仅在家中,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4.通知保育员: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向保育员介绍孩子的习惯、喜好和习惯的作息。
在孩子哭闹配合不佳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通力配合,相互沟通协商,优化适宜的方法来安抚孩子们。
在采取策略时,家长要理解:“哭闹是孩子们的表达方式,不代表孩子会一直哭闹,孩子们会逐渐适应这个新的环境,适应新生活,并且很快就会融入其中。
” 因此,家长不要过分担心,在相应的情况下,合理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思考积极的解决方法才是关键。
幼儿园哭闹行为反思与处理

幼儿园哭闹行为反思与处理引言幼儿园时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变化,因此,哭闹行为在幼儿园是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哭闹行为的原因、如何反思并处理这种行为,以及教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几种策略。
1. 哭闹行为的原因幼儿园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成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他们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常见引起幼儿园哭闹行为的原因包括:a.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幼儿园阶段常见的现象之一,孩子在离开家庭和父母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通过哭闹来表达对分离的担忧。
b. 渴望关注和照顾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照顾,而通过哭闹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并获得反馈。
c. 无法满足的需求有时,孩子的基本需求可能没有得到满足,比如饥饿、疲劳、渴望亲情等,这些未满足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哭闹行为。
d. 不适应新环境孩子在刚开始上幼儿园时,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规则和新的同伴。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表现出哭闹的行为。
2. 反思和处理哭闹行为的重要性幼儿园阶段的哭闹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家长和教师带来困扰。
因此,及时反思和处理哭闹行为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
a. 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哭闹行为可能会对其他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及时反思和处理哭闹行为可以促进整个班级的秩序和稳定。
b. 培养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通过反思和处理哭闹行为,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培养起控制情绪的能力,学会通过言语和适当的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c. 建立积极的家园共育关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反思哭闹行为,可以促进家园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处理问题上形成共识,一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3. 反思和处理哭闹行为的策略教师在处理幼儿园哭闹行为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a. 倾听和理解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试图理解他们的感受。
“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案例分析

“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案例分析幼儿园新入园时,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中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对于第一次离开家庭环境的幼儿来说。
本文将基于一个实际案例,对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个3岁的幼儿,新入园后每天都哭闹不止。
每当父母离开时,他变得非常焦虑,无法接受离开家人的事实。
即使在幼儿园中,他也会一直哭泣,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际关系。
分析原因:1.家庭环境转变:小明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新环境,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他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害怕和不安全。
2.分离焦虑:小明之前很少离开家人,对于父母离开时,他会感到强烈的分离焦虑。
这是幼儿园入学常见的哭闹现象。
3.对幼儿园环境不熟悉:对于小明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他还不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
这种陌生感导致了他的不安和哭泣。
解决措施:1.家庭过渡: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充分准备,向他解释幼儿园的概念和规则,并带他参观幼儿园。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新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2.逐渐分离:在幼儿园开始时,家长可以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
首先,在幼儿园呆一段时间后离开,然后逐步延长离开的时间,直到幼儿能够独立适应幼儿园环境。
3.贴心安慰:在幼儿园入学初期,老师应主动和安慰幼儿,给予他温暖和关心。
老师可以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不安和恐惧,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应该和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
4.创造友善环境:幼儿园应创造友善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
为了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5.家园合作:幼儿园老师可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
家长也可以和幼儿园老师合作,共同解决幼儿园入学过程中的问题。
总结:幼儿园新入园幼儿哭闹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是幼儿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际关系的过程。
幼儿入园哭闹情绪研究以及解决策略

幼儿入园哭闹情绪研究以及解决策略一、随着社会发展,孩子们的入园年龄越来越小,尤其是幼儿园入园年龄逐步提前,很多家长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学习环境,幼儿园里二三岁的孩子们也随之受迫降入到幼儿园的学习中。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与家庭中不同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可能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和不适应,甚至出现哭闹等情绪表现,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很大的烦恼。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入园哭闹情绪研究以及解决策略,以期家长和老师能够更好地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
二、哭闹情绪研究(一)幼儿入园哭闹情绪的原因1.分离焦虑:幼儿与父母分离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父母走后的情景无法做到充分认知的把握。
所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都可能导致幼儿恐惧。
2.新环境和新伙伴引发的不安: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不仅与陌生的环境和老师打交道,还需要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会让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是不同的环境产生不适应情绪。
3.家庭情感状况:家庭形态的变化,例如离婚、搬家等原因也可能会对幼儿的情感产生不良影响。
在安全感上幼儿发生挑战性的情况,也是诱发哭闹情绪的原因之一。
4.孩子本身的情绪状态:有些孩子本身就比较敏感、情绪化,可能因为焦虑重重,甚至于是在幼儿园儿时也难以适应,由此引发了哭闹行为。
(二)幼儿哭闹情绪所存在的危害幼儿园中幼儿哭闹行为的出现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同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孩子在幼儿园的哭泣情况,还会潜在地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造成多种危害:1.孩子焦虑情绪加重,有可能引发精神疾病的产生。
2.孩子的拒绝交流、挑战协调关系也会加重。
3.孩子会对自己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底下同学对小朋友哭闹的看法也许会降低,缺点展现。
三、解决策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一)家庭教育1.不要在孩子离开家之前就开始过分关注离别行为。
如果家长一早就提醒孩子离别可能就来的更加突然,孩子反应的也会很出乎意料。
2.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在幼儿园的哭泣原因及处理方式

孩子在幼儿园的哭泣原因及处理方式孩子上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很多时候家长可能会面临孩子在幼儿园哭泣的情况,这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担忧。
孩子为什么会在幼儿园哭泣呢?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一、哭泣的原因这是孩子初入幼儿园最常见的原因。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恐惧,从而通过哭泣来表达这种情绪。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活动规则等与家里不同,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习惯而感到不适和焦虑,进而哭泣。
有些孩子可能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遇到困难,比如被欺负、争抢玩具等,导致他们感到委屈和伤心而哭泣。
孩子可能在幼儿园生病或感到不舒服,如肚子疼、牙疼等,但是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只能通过哭泣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孩子可能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也会哭泣。
二、处理方式家长要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送孩子入园时,要表现出坚定和信任,不要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不舍,以免加重孩子的焦虑。
接孩子回家后,要多倾听孩子在幼儿园的经历,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家长可以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活动规则,在家中逐渐培养孩子适应这些要求。
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让他们尽快熟悉和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
平时在家中,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教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在幼儿园,老师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及时处理矛盾和冲突,引导孩子们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确保他们身体健康。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哭泣并伴有身体不适的症状,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带孩子去看医生。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对于一些比较内向或胆小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具体案例分析比如,有个孩子叫小明,他刚上幼儿园时每天都哭个不停。
浅谈小班幼儿入园哭闹问题研究及策略

浅谈小班幼儿入园哭闹问题研究及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关注我们孩子的教育,而入园是孩子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很多家长都会发现他们在入园的时候会哭闹、不愿离开父母,这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小班幼儿入园哭闹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来缓解这个问题。
一、小班幼儿入园哭闹问题的原因1.分离焦虑小班幼儿在入园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
孩子此时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他们会害怕和焦虑,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2.新环境和新朋友小班幼儿上幼儿园是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和新朋友的过程。
未成年的孩子通常不太善于面对新环境和新朋友,并且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和陌生人在一起。
3.父母分离家长的离开会使幼儿的不适感变得更加强烈。
尤其是在幼儿尚未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他们会更加想念家长,这会导致哭闹,情绪不稳定。
二、高效的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幼儿在园期望建立新的安全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最好由园丁来维护,由园丁或幼儿教师来建立忠实的信任关系。
幼儿必须相信园丁的重视程度和长期持久的防护机制。
2.在子女分离前加强意识家长可以与幼儿发生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积极心理对话,他们可以在幼儿园前一天和孩子交流幼儿园的好处、有趣的玩具和活动等等。
在孩子与父母分离前加强这种积极意识变得很重要。
3.在分离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哭闹,父母应该在孩子不太紧张和害怕后去接孩子并与孩子进行长时间的安慰与对话。
告诉孩子他们依然受到重视和关爱。
4.慢慢适应孩子需要时间适应新的环境,这个适应期可能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
家长们应该耐心等待,帮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们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和朋友。
5.与幼儿教师沟通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反馈,并尝试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家长应该与幼儿教师沟通,听取她们的建议和听取她们的经验。
三、结论当准备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小班幼儿入园哭闹可能是家长们会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入园幼儿哭闹行为归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黄爱连
来源:《教师·上》2018年第01期
摘要:培养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我们应采取家园共同配合、梯度入园及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等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使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内生活,以利于将来幼儿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新入园;幼儿;哭闹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6-15
作者简介:黄爱连(1973—),女,福建仙游人,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教师,幼儿园高级教师。
(1)“喜新厌旧”哭闹型。
幼儿刚入园时,对陌生的环境好奇,这边走走看看、那边摸摸玩玩。
幼儿园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可是这种好奇心在2~3天后,就渐渐没有了。
他们开始想念爸爸妈妈了,开始哭闹:“我要爸爸妈妈,我要回家!”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怎么还不来接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会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讲故事、过家家等游戏,保持他们对幼儿园的新鲜感。
(2)“老顽固”哭闹型。
这类幼儿是“一根筋”地依恋爸爸妈妈,在幼儿园,如果有家长在的话,他们会紧紧地缠着家长寸步不离。
当教师从家长手里接过他们时,他们开始哭闹,烦躁不安,并整天追问:“我妈妈爸爸怎么还不来?” “奶奶怎么还不来?”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应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多多安抚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增强其安全感。
(3)“羊群效应”哭闹型。
这类幼儿易受外界干扰而哭闹。
如果看到身边的小朋友哭,他们也会跟着哭,看到其他家长时,也会哭着想念自己的父母。
但是离开这个环境,他们就立即停止哭闹。
因此,教师应安抚他们并让他们离开这个环境,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4)“间断性”哭闹型。
在幼儿园时,这类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午睡的时候、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哭泣,例如,玩具被人拿走、走路不小心摔倒、想去小便不敢说等。
教师应安慰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手把手教他们自理的方法。
(1)依恋父母。
幼儿们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教师与小朋友们。
他们缺乏独立离开亲人的经历,会感到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离别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有的甚至还担心家人不要自己了。
(2)任性无理。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在家中为所欲为,有求必应,这种教育情形,会使他们养成任性无理的个性。
进入到小班之后,教师开始规范和纠正他们的行为,他们受不了制度的约束,就会敌视、哭闹、逃避、发脾气。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幼儿大多都是由几个大人照看,他们就是家中的“小皇帝”,事事都是长辈们代劳。
来到幼儿园之后,他们就会很不习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如吃饭、擦屁股、擦嘴、叠小被子等。
环境的改变和凡事都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他们情绪不佳。
针对以上幼儿哭闹的特点,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幼儿们在入幼儿园之前,家长、教师及幼儿园应该做好以下的准备:
1. 家长方面
(1)幼儿入园前的工作:①在生活方面:适当锻炼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如独立吃饭、饭后漱口擦嘴,独立如厕、自己穿脱裤子,会更换衣服、穿脱鞋子。
培养幼儿良好的作,尽量与幼儿园时间同步。
②在社会方面: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会一起游戏、知道礼让,不争抢玩具,不做“小霸王”。
③在语言方面: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有什么事情或需要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2)幼儿入园后的工作:①按照严格的入园时间,将幼儿送入幼儿园。
“狠心”把幼儿交给教师,“永不回头”地离开校园;不在幼儿园里逗留;不偷窥幼儿的在园表现,信任教师,将幼儿托付给教师;放学时准时来接幼儿。
②坚持每天送幼儿来幼儿园,不要因为幼儿的哭闹而“心软”,意志不坚定。
③与幼儿在家中有意识地学唱儿歌,体验学到本领的快乐。
2. 教师方面
(1)幼儿入园前期工作:设置调查表,了解不同家庭幼儿的性格特征,并能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育措施。
把班级布置的绚丽多彩、卡通化等吸引幼儿的眼球,迎接幼儿的到来。
教师安排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陪伴幼儿熟悉班级环境,让幼儿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用品;幼儿能认识几个小伙伴,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2)幼儿入园后的工作:笑脸接待每个幼儿,耐心、细心对待幼儿;组织有趣的游戏及户外活动;家园互动,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鼓励表扬幼儿的点滴。
3. 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要宣传新的幼教观念,提倡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符合时势的家教观,优化家长教育策略,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的情感;与家庭、社区相互衔接,切实做好“家园共育”;开展家长与幼儿访园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并投放新颖的玩具,让幼儿喜欢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1).
[2]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2(2).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