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观看中 国古建筑观后感

观看中国古建筑观后感《观看中国古建筑观后感》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建筑就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些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韵味。
终于,有机会让我亲身去感受和观赏这些伟大的建筑奇迹,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我走进的第一座古建筑是一座古老的寺庙。
还没踏入那朱红色的大门,光是远远望着那高高翘起的飞檐,我的心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
当我真正站在门前,那厚重的门板,上面镶嵌的铜钉,每一颗都像是有着自己的使命,庄重而神秘。
走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庭院里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不知道多少人曾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
我轻轻地踩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人的脚步,他们或是虔诚的香客,或是修行的僧侣。
再往里走,便是大雄宝殿了。
那高大的殿宇,粗壮的立柱,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建筑技艺之高超。
抬头望去,房梁上的彩绘美轮美奂,有仙女飞天,有祥龙瑞凤,每一笔每一划都那么细腻,那么生动,仿佛随时都能从上面飞下来一般。
而那些斗拱,层层叠叠,精巧复杂,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支撑着整个屋顶的重量。
我绕着大殿慢慢地走着,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
墙壁上的壁画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辉煌。
那些佛像,庄严肃穆,慈悲地注视着世间的一切。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模糊的字迹。
我蹲下来,努力辨认着,试图从这些文字中了解这座寺庙的过往。
从寺庙出来,我又去了一座古老的园林。
一进园林,就被那曲折的回廊所吸引。
回廊上的栏杆,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山水人物。
我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栏杆,感受着雕刻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工匠们在一刀一刀精心雕琢时的专注和用心。
沿着回廊漫步,来到了一个池塘边。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池塘边种着垂柳,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在水面上画出的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池塘上有一座小巧的石桥,桥栏上同样有着精美的雕刻。
古建筑观后感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想一、传统建筑类型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
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
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传统建筑特征1、守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
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
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
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通用5篇

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通用5篇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因父母工作原因,我从小就跟随他们走过南闯过北,去过很多城市。
例如以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为界,南方大约十八个省会我已经有幸在其中十二个省会留下自己的.足迹,五大名山也去过三座。
可去过这么多地方,我连“帝都”北京都没有去过,心中不时总会感到些许遗憾、但是现在,“寻根之旅”夏令营圆了我这一梦想。
我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并去了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参观学习。
容得天公作美,原如天气预报所说的“雷阵雨”也没有如约而至。
春和景明、晴空万里,同学们的心情也非常高涨。
我相信在大巴抵达我们这一天的目的地故宫的时候,隔五百米的其他游人也能听到我们发出的欢呼。
而这欢呼声夹杂着我们的期待、兴奋、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以及对祖国深深的思念。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
在我们参观游览故宫后,我的心中就不禁的有了三个感叹:一叹那宫殿的雄伟壮丽。
故宫是占地72万多平方米,拥有八千七百零四间房屋的宫殿,是世界现存最大、做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殿宇巍峨,画栋雕梁,这种气势是外国古建筑所拥有不了的。
二叹那历史的沧海桑田。
曾经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却在今天任由人们信步徜徉的观赏与感受着九五之尊“皇帝”的感受。
这对于历代君主来说是非常无情的。
但是历史却教会了人们如何真正的判断对与错、教会了人民在时间年轮的变化中看清自己的得到与失去。
这一切的利与弊让现在的中国成为了一个民主国家。
这就是变化中的一大进步。
而这第三叹,则是叹息我不能就这样留在我美丽的祖国。
有着如此威武宫殿的地方是我的根啊!欣赏着故宫的神韵,感悟着它的壮丽与气魄,我无比自豪我是一个名中国人。
祝福您,我的祖国!中国建筑历史观后感北京故宫是闻名于世的中式传统建筑皇宫,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
去北京游览的人大多要去这座深宫禁城里参观一番,以了解封建时代皇帝的生活环境及豪华建筑的容貌。
这次随同女儿女婿外出旅游,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来去北京总是匆匆而过,无暇探望这座神秘的紫禁城。
中国古建筑记录片的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记录片的观后感看了那中国古建筑的纪录片,就像一下子被拉进了时光的魔法隧道里,那感觉,倍儿爽!咱先说说那些古建筑的模样,那可真是各有各的神通,各有各的风采。
你看故宫,那庞大的建筑群,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得就像一个超级豪华的古代宫殿大礼包。
纪录片里航拍故宫的时候,哇塞,那格局,方方正正,对称得让人看着就舒服,像一个超级严谨的棋盘,每一座宫殿、每一道门都规规矩矩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皇家的威严和秩序。
再看看那些古寺庙,比如说佛光寺。
那斗拱层层叠叠的,像一群忠诚的小卫士一样,撑起了那巨大的屋顶。
纪录片里详细地讲了斗拱的构造,我就寻思着,咱老祖宗可太聪明了,就这么些木头零件,拼拼凑凑的,不仅好看,还特别结实,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稳稳当当的。
而且寺庙那种宁静、庄严的氛围,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
一想到多少代人在那里诵经礼佛,就觉得这古建筑里充满了故事,像个装满历史秘密的大匣子。
还有那些古民居,像皖南的徽派建筑。
白墙黑瓦,马头墙高高地耸立着,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水墨画。
那窄窄的小巷子,纪录片里的镜头穿梭其中,感觉就像在探寻一个神秘的迷宫。
徽派建筑里的木雕、砖雕、石雕简直绝了,每一处雕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艺术世界。
什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就在想啊,以前的工匠们得多有耐心和匠心啊,要是搁现在,那可都是大师级别的艺术家。
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还特别感慨,这些古建筑能留存到现在可太不容易了。
它们就像历史的幸存者,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战争、自然灾害,还得面对岁月的侵蚀。
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它们的珍贵,都在努力保护。
不过也有些古建筑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或者被遗忘,这就好比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弄丢了一样,太可惜了。
总的来说,这个纪录片让我对中国古建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热爱。
它们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房子,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小巨人,默默地站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美,去传承它们背后的文化。
中国古建筑1-8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1朋友!今天咱就唠唠那令人着迷的中国古建筑。
一提到中国古建筑,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调色盘,扑面而来的全是浓浓的历史味儿。
我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深刻的印象,是在我老家的邻村。
那村里有座古老的塔,听村里人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我当时就想,这塔咋就长得这么坚韧挺拔呢?就像屹立在岁月长河里的老人,沧桑而不失风韵。
你知道吗?中国古建筑那感觉,仿佛是在抚摸历史。
那砖,那木,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故事。
那时候我和一群小伙伴跑到塔下,互相争论着这塔的来历。
有人说是古时候为了避水灾修建的,还有人说是用来祈雨的。
我那个好奇心啊,蹭蹭往上涨。
往塔里一钻,啊,那种古朴的氛围就扑面而来。
阳光透过小窗子洒进来,空气中似乎还能嗅到些许陈旧的味道。
我不禁在想,如果这塔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那些过去的岁月里,它悄无声息地见证了多少人和事啊。
我这脑洞是不是又开得太大了?在我们这村儿啊,还有个传说。
说有个老先生单凭研究这些个古建筑,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
我有时候也想尝试尝试,可我的笔头子还是太生,写出来的东西,嗯…就跟瞎扯差不多。
但我觉得,写东西啊,有时候就得随性一点,就像欣赏古建筑,你不用非得搞懂它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只是站着静静感受,也是一种享受。
现在外面的古建筑旅游开发得越来越多,但有些地方就为了赚钱,把那些建筑修得五颜六色的,我就寻思,这是不是有点违和啊?不过也有些地方保护得特别好,真正让我们看到的是原汁原味,那才叫真正的文化瑰宝。
我还听说啊,有些地方的古建筑还成了高档婚礼和时尚活动的热门场所。
这就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咱中国古建筑这又不是啥时尚元素,还是更喜欢那种静静守候的美。
朋友,你呢?你是喜欢让它潮起来,还是就这样保持原状呢?我觉得中国古建筑就像过日子中的小确幸。
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只要一看到那坚韧又优美的建筑,心里就莫名地安宁。
这篇文章我也不知道写得咋样,反正就是把我对中国古建筑的感受撂出来了。
可能你对古建筑还有更多有趣的事儿呢,欢迎你也来和我唠唠啊。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4篇】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1漫长的暑假到来了,相信各位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定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故宫内收藏有历代文物,如钟表、玉器、青铜器、书法等珍贵文物。
故宫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
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走进故宫的大门,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宽阔的广场,两边对称着两头铜狮,金碧辉煌的大门有81个门钉,继续往里走,就是太和殿,那造型独特,五彩缤纷的大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太和殿是皇宫内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是整个紫禁城中最高的宫殿,在宫殿中,是皇帝坐的龙椅,太和殿是皇帝举行节日庆典时使用的宫殿。
继续往里走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帝娶王妃时用的地方,整个坤宁宫显得小巧、别致,虽然没有太和殿那种大气的气氛,但是到处都不失自己的特色,真不愧为中华宫殿的瑰宝。
再往里走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这御花园中,有弯弯曲曲盘成一圈奇特的树木,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凉亭,有奇形怪状的各种塑像,也有形状奇异的山石假山。
由御花园出去就是神武门了,神武门上高高悬挂着“故宫博物馆”的牌子。
对面是景山公园。
一座座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漂亮极了。
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我们要赞叹先祖巧夺天工的设计,赞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赞叹中华儿女的聪慧,我们更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篇2《故宫》作为现在文献片的典范,从2005年10月26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0:47分播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
它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面和声效,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第一篇:中国古建筑观后感中国古建筑观后感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是引发了许多共鸣……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
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
当时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
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为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风貌。
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从这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结构房屋。
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向前推进。
“高台榭,美宫室“是当时的现象写照。
后来到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形水池,而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
明堂壁雍是接受朝见和祭祀的场所,以及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
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建阙,后来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来。
当时的佛教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空寺如今依然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唐前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和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
武则天的明堂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
参观故宫有感观后感精彩文章5篇

参观故宫有感观后感精彩文章5篇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瑰宝。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参观故宫的观后感的5篇精彩文章,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第一篇星期天,我们全家十分高兴地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沈阳市故宫博物馆。
沈阳故宫博物馆是清朝入关前的一座皇宫。
整个故宫是以崇政殿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
进入故宫建筑群会有中路、东路和西路三条游览路线。
我们走的是中路,首先看到了崇政殿和十王亭。
崇政殿居中,十王亭左右竖立,每排各五个,整齐排开,整个建筑看起来十分威武,庄严肃穆。
其中,我最喜欢的建筑就是崇政殿。
崇政殿是清朝皇帝上早朝问政事地方,而且据说崇政殿的搭建没有用一根钉子,复杂的木制结构精准有序。
崇政殿的颜色主要以红色,蓝色和黄色为主,内壁呈圆柱形。
看着威严的崇政殿如同看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坐在大殿中央,接受百官朝拜的壮观场面。
走出崇政殿来到十王亭,这里陈列着八旗军的各种兵器,真是应有尽有。
其中火枪是我最喜欢的兵器。
火枪的枪托和枪把都是木制的,枪身很长,像极了早期的步枪,显示出了当时清朝官兵的智慧。
但是也不禁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火药本是中国发明的,却在清朝晚期成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武器,心里不由地升起一阵悲伤。
"瞧!那是什么?"寻着声音望去,我看到了大名鼎鼎的锁子甲,立刻来了兴趣。
锁子甲是古代的"防弹衣",由铁环做成,中间一个母环控制着四个子环,环环相扣,刀枪不入。
当年清军将士不正是身穿锁子甲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勇猛杀敌的吗?心中不由得赞叹锁子甲发明者的伟大智慧!以前我认为清朝相比其他朝代,军事力量是薄弱的,但是游览故宫时,却从博物馆的陈列中看到了清朝人的智慧与勇敢,让我对它产生了几分敬畏之心,更激发起研究清朝历史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篇历史车轮碾下一条长长的轨迹,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经历一次次的风雨洗礼,屹立于北京不倒长达近六百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观后感
8集纪录片,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小时候生活在徽派建筑院落中的设计工作者,更就是引发了许多共鸣……
纪录片中共拍摄了100多处中国古代建筑,为我们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领略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经济、艺术、生活方式等在不同时期里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的表现形式。
以下根据片中建筑类别的年代做以下分类概括:
一、史前建筑:有实物考证的建筑发展史中,有距今8000年以上历史。
当时
主要以半坡式穴居式房屋为主,原始聚落就是后来中国古代城市的雏
形,形成了当时构木为巢的社会。
后来树叉支撑横梁的建筑手法成为
建筑上的一突破,这样能够建造出更大的房子。
二、早期建筑:随着距今3100年左右的河南殷墟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甲
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精美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代都城风
貌。
当时还出现了建筑中上象形文字,如:家、宅、宫、宗等文字,从这
些文物中能推测出当时商代建筑的基本形象,下有台基,上面木结构房
屋。
当时国家的出现、金属的出现、夯打技术的提高使房屋建筑技术
不断发展,向前推进。
“高台榭,美宫室“就是当时的现象写照。
后来到
了汉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壁雍”,壁雍指圆形水池,而
明堂为水池上方的建筑。
明堂壁雍就是接受朝见与祭祀的场所,以及
古代天子的明经宣讲之处。
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特色建筑,如:建阙,后来
又演变成五凤楼的形式,现在的故宫的午门也由此演变而来。
当时的
佛教建筑也就是一大特色,崖壁建筑,如:1500年前的悬空寺如今依然
保存完好,以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
三、唐宋时期:公元七618年唐建都之后,以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唐前
的大乱到大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安定,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博大、恢宏、开放,结构技术、功能与建筑艺术高度融为一体。
武则天的明堂为当时最大的建筑,最为辉煌,高86米,相当于现代的20层楼,仅用工期11个月,由此可见唐代的盛世辉煌,技艺精湛。
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建筑,有蓟县的
独乐寺、山西的敦煌石窟、五台山的佛光寺等。
宋代在当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北宋建国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建筑制作的著作《营造法式》。
当时著名建
筑有忭梁城、圣母殿、隆兴寺,应县木塔,嵩山少林寺等。
结构出现多
样性,包括:横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四、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经历元明清三代,元大都开启王都模式,方形建筑
群,每边九里,大气磅礴,无论就是漆艺、描金、彩绘等,在宫廷建筑中达到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顶峰。
另外各地有特色民居的建筑百花齐放,如四合院建筑,更就是对中国礼仪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特色民居还有
客家民居、徽派建筑、窑洞民居等。
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也就是中国建筑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理水、叠山、莳花选石建造了清漪园……、随着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地方特色园林,如苏
州园林、泰州乔园、扬州个园等,这些园林极具诗情画意,含蓄曲折,与自然相融合,形成诗意的精神文明的栖息地,无愧为中华之瑰宝。
总结:感叹中国古建筑文明,很多建筑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数次地震、
自然灾害、狂风暴雨的侵袭仍屹立不倒,感叹中国工匠们的工匠精神、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建筑质量、采光、舒适、礼仪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准。
这些古建筑都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就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篇章。
感恩古代人类文明,感恩中国祖先,更感恩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者前辈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以及发杨传承。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去珍惜与传承历史的文明成果,从古代文化中吸取精髓,融合当下,行之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