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制教育讲座资料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通用8篇)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通用8篇)【篇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宣传讲座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和探讨一下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希望通过本次的讲座,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如何预防自我犯罪,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少年,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来做一名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材。
今天,我要讲三个问题,一是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法律问题给大家作一下简要解释,使大家明确本人及其监护人应该如何遵纪守法。
第二,我向大家通报一下,今年-月份某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一下犯罪的原因,使大家引以为戒。
第三,我要向同学们提出一点希望和要求,希望大家立场成材。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十六大又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这就是说,只有依靠法律,依靠崇高品德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法制的氛围中,如我们每天的上课下课,每天的购买物品等等都是由法来决定的,所有能够判断的各种行为的条件只有法,那么,究竟什么是法?首先我们要清楚法的概念。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判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的总称。
自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善了各种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也基本得到了完善,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又于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年月日起实施。
这部法律的颁布,预示着我国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今天我讲第一个问题就是针对这部法律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大家进行探讨。
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⒈旷课,夜不归宿(偷钱,在游戏厅,网吧过夜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授课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授课材料(一)刘克辉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来这里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今天我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有关内容给同学们做一些具体的讲解,以便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的。
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
最近几年,我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比重逐年递增,案件性质涉及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等,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有采取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预防犯罪的教育,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谁违反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那么,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呢?要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③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今天在坐的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就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
《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法治大讲堂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法治大讲堂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法治大讲堂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法律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法律界采取了诸多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工作。
本文将从法律和社会两个方面,介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措施和实践。
一、法律方面1.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律制度建设为有效防范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备的相关法律制度。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法规之一。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未成年人的人权、权利和利益,规定了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等。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旨在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约和监管。
2.刑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建设刑法是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后防线。
我国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特殊刑事制度,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特别规定》等。
这些规定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处理程序,对于具有轻微社会危害性的轻罪案件,可以采取适用非刑事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缓刑等措施,从而降低了未成年人犯罪带来的社会危害。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措施(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
为此,国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都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国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性保护法》等,为未成年人的正常成长提供了保障。
家庭则应加强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则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加强德育、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法律进课堂教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祠堂小学六(1)班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此刻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务必从小抓起;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构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小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讲座PPT

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 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 理。
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讯问、审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依照刑事 诉讼法的规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到场。
01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19 国家助力戒除儿童网瘾
案例:一名13岁的少年因迷恋上网络游戏,患上了严重的网瘾综 合症。他在网吧连续上网36个小时后,从24层高楼跳下自杀身亡。 其父母认为,该网络游戏含有严重的血腥暴力内容,而开发商在 销售、经营时却故意隐瞒真相,没有进行相关提示,对未成年人 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的不正常死亡。据此,该父 母起诉网络游戏开发商赔偿损失,并要求其在今后开发的此类游 戏中注明未成年人不宜的警示语。
01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12 暴力等不得向小孩传播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 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 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
13 食品等不得对小孩有害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宣传讲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宣传讲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和了解一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未成年人因为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他们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的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
那么,为什么未成年人会犯罪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个缺乏关爱、教育不当、父母关系紧张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往往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自私,缺乏规则意识;而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那么学生就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此外,校园欺凌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也可能让一些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报复他人而犯罪。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模仿错误的行为。
那么,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家庭方面,家长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守规则。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还要加强校园管理,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小学法制教育讲座资料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小学法制教育讲座资料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法律,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
以下是关于该法的主要内容及要点:1.法律适用范围:- 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包括华侨、外国儿童。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 国家、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公民等都有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国家应当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教育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家庭的责任:- 家庭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4.学校的责任:- 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道德和公民意识为目标,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
- 学校应当完善课程体系,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纳入教育内容。
5.青少年的责任:- 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从事或者教唆他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 未成年人犯罪后,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法律对年幼的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规定。
6.社会机构的责任:- 社会机构应当配合国家、学校和家庭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7.法律责任:- 对于犯罪未遂的未成年人,法律规定了警告、施行教育等措施。
-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罪行为严重,法律可以给予刑事处罚。
-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定了可以给予教育、帮助等矫治措施。
8.教育、帮助和矫治:- 未成年人犯罪后,应当得到扶助、教育和帮助。
- 国家、社会机构、学校、家庭等应当共同配合,采取措施进行矫治。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可以更加了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知道如何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同时,该法也着重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机构的责任,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宣传讲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宣传讲稿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个重要的话题。
未成年人是我们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他们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首先,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这个阶段,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对他们自身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一个犯罪的未成年人,可能会给其他未成年人带来不良的示范作用,导致更多的人犯罪。
最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
通过预防犯罪,可以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危害,健康快乐地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一些主要内容。
这部法律明确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
比如,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等都属于不良行为;而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吸食毒品等则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法律还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干预和矫治措施。
对于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则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矫治措施,如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法制教育讲座资料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目的: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
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着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