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城市规划
东京临海副都心规划建设历程及经验解析

142 | 国外规划的重大平台,港口新城的规划建设备受瞩目。
东京临海副都心(Tokyo Waterfront City ,以下简称“临海副都心”)的规划建设至今已经30余年,既得益于国际重大事件的机遇,也受到经济泡沫破裂的考验,规划建设因此历经调整。
国内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滨水空间、基础设施和规划方案等方面[1-4],规划决策及渐进开发历程的介绍及评述较少,但就国内新一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okyo Waterfront City东京临海副都心规划建设历程及经验解析*罗圣钊 栾 峰 LUO Shengzhao, LUAN Feng东京临海副都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基本建成,其间历经全球城市竞争、经济泡沫破裂和诸多重大事件,对新城建设尤其是沿海超大、特大城市的港城开发建设具有经验价值。
通过文献分析,从时代背景、规划决策和开发建设方面回顾、分析东京临海副都心的开发建设过程,明确其“联动东京”的发展战略经验、“紧凑复合”的空间组织经验,以及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规划编制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3条建议:(1)注重从空间结构、功能定位方面持续与所在城市、区域进行深化互动;(2)注重从相关制度、内部空间组织层面协同进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城市运营管理;(3)精准辨识港城和新城在空间上的比较优势是理性营城的前提。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okyo Waterfront City has been nearly completed. During thisperiod, it has experienced global cities competition, economic bubble bursting and many important events, which is of experience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towns, especially port new-towns in coastal megac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istory of Tokyo Waterfront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planning decisions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n it makes clear three points of the experience from Tokyo Waterfront City, which are interaction with Tokyo, compact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with both rigidity and elasticity. Finally,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1) Focus on interacting with the city and region in term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functions; (2) Focus on integrating urban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l spatial organization; (3) Rationally develop port cities and new towns on the premise of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ir comparative spatial advantages.港口新城;渐进开发;城市营造;可持续开发;奥运会port new-town;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Machizukur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lympics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理论:集聚特征、成因机制、区位模型与引导方法”(编号51778429)资助。
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动、规划变迁及其启示

、
东 京 都 市 圈 的 形 成 与 界 定
川 I 崎 钢 铁 厂 等 。 在扩 大 以军 事 工 业 为 主 的重 化_ 厂 业 生 产 背 景 下 ,以 东京 、横 滨 为轴 线 的 东 京 都 市 圈初 步 形 成 ,其 工 业 产值 在 1 9 4 0 年 超 过 了 以 大 阪 、神 户 为 中心 的 阪 神 都 市 圈 ,
键 性 胜 利 ,建 立 了德 川幕 府 ,并 将 自己 的统 治 中心 设在 江户 ( 即东京 ) 。为 了 防止 诸侯 谋 反 ,德 川 家 族 第 三 代 将 军 德川 家光 1 6 3 5 年 将
二 战结 束 后 , 日本 作 为 战 败 国虽 然 受 到
很 大 损 失 ,其 机 器 生 产 设 备 的 损 失 率 达 到 3 4 %,但是 这 只是 相对 战 时最 高峰 而言 ,实 际
现 了新 的流动 与 空 间配 置方 式 ,对 城 市 管理 、 产 业 发 展 、地 域 均 衡 等 都 构 成 了重 大 挑 战 。
此 时 的 江户 仅 是 日本 的政 治 中一 t Y,全 心 则 是 京 都 ,直
到1 8 7 4 年 ,京 都 的 工 业 产 值仍 然 位 于 全 日本 各 府 县 的 首位 ,东 京 的工 业 产 值 仅 为 京 都 的
4 0 . O 0
3 5 . O 0
的趋 势 ( 见 图1 ) 。
2 0 世 纪7 0 年代 以后 ,在 人 口迁入 减
3 0 O0
2 5 O0
缓 的趋势 下 ,东京都 市 圈 的人 口也 出现 了重 新分 布 。东京 人 口增长 率在 1 9 7 0 年 以前 高于 全 国人 口增长 率 ,但 是 自1 9 7 5 年 开始 已经低 于全 国人 口增 长 率 ,直到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

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和科技之都。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东京以其高度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创新的城市规划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京在现代化城市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并介绍一些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
一、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东京作为现代化城市,注重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东京的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先进和便利,包括高速公路、地铁网络和铁路系统。
这些设施使人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在城市中移动,提高了交通效率和方便性。
此外,东京还注重绿化和环保。
公园、花园和绿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起到了调节城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东京市政府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致力于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二、科技创新与研发中心东京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研发机构、大学和科技公司,成为日本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各个领域,东京都充满了创新的科技成果和研发项目。
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汽车工业和机器人技术等方面,东京的科技创新居于世界前沿。
一方面,东京作为日本的科研重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科学家和研究专家。
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知名企业在东京设有研发中心,进行着众多前沿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东京还主办各类科技创新展览和论坛,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标志性科技成果东京以其许多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其中一些:1. 东京塔:东京塔是一座高约333米的电视塔,是东京的地标之一。
这座塔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为东京的电视广播提供了覆盖范围广泛的信号。
2. 东京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主题乐园之一,东京迪士尼乐园结合了先进的游乐设施和科技特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震撼和奇幻的娱乐体验。
3. 日本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东京作为日本金融中心,日本央行选择在东京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东京都市圈规划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生态首都区”
• 解说:在首都区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 论指导,借鉴日本在城市中心周边一定区域内设 置大面积绿化带的做法,对核心城市进行合理规 划,遏制城市中心区域的无序膨胀。同时,在核 心城市周围兴建卫星城,缓解核心城市的压力, 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市绿化带或城市规划隔 离带的划分以及卫星城的发展,体现了建设生态 都市圈的理念,有利于促进首都经济圈的协调发 展。
8
东京都市圈建设发展的经验
•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日本政府意识到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城市规
划为指导,因为规划是其首都圈建设和发展的依
据,确定着区域发展方向、 布局和规模,并考虑到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从1959年开始,针对首都圈建设,日本先后 五次制定基本规划, 每一次基本规划的制定都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政治 #经济#地理因素和文化背景以及人口规模等诸多
大家好
1区域经济规划——国外首都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LOGO
School:河北大学 Name: LWJ
2
LOGO
大东京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概况:东京都市圈作为日本城市集群的核心, 空间结构表现为围绕中心区的环状布局形 式,它的形成是对地理区位等自然条件长 期综合利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 的结果。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托起 了整个东京都市圈。地铁和电车,也就是 电气列车,是绝大多数人每天要依赖的交 通工具。快速、准时的轨道交通,能把你 送到都市圈的每个角落。整个东京都市圈 ,就是在这些轨道上融为一体。轨道交通 输送人流,港口码头则承载物流,比起堪 称城市融合楷模的轨道交通,东京都市圈 的港口一体化,在日本人孜孜不倦的头脑 中,还是一个正在酝酿中的划时代的梦想 。
4
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
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分析

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六本木新城概述 (6)1. 六本木新城简介 (8)2. 六本木新城的发展历程 (8)3. 六本木新城的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 (9)4. 六本木新城的主要建筑与设施 (10)三、六本木新城的成功因素分析 (11)1. 独特的经营模式 (12)2.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13)3. 丰富的文化与娱乐资源 (14)4. 高品质的建筑与设施 (16)5.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营销策略 (17)四、六本木新城在行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18)1. 对东京市的经济贡献 (19)2. 对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20)3. 对全球商业地产市场的借鉴意义 (22)五、六本木新城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23)1. 面临的挑战 (25)2. 发展战略调整 (26)3. 未来展望 (27)六、结论 (28)1. 研究总结 (2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东京六本木新城的案例,包括其规划背景、设计理念、实施过程、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六本木新城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城市更新和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这一部分将介绍东京六本木新城的规划背景,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特征以及规划前的状况等。
还将探讨当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如人口密度过高、基础设施落后等。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六本木新城的设计理念,包括其规划目标、设计原则、空间布局以及功能性混合等。
还将探讨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和历史元素。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六本木新城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筹备、资金筹措、政策支持等方面。
还将重点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本部分将分析六本木新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开发、商业活动、就业机会等方面。
东京新宿副中心区城市设计分析

东京新宿副中心区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20世纪60年代,东京大都市圈开始形成,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城市发生转型⏹1、城市人口突破1000万,单一的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商业行为要求⏹2、西部郊外和多摩地区的住宅大规模建设,使东京的人口中心进一步向西部转移⏹3、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东京居民的活动半径加大⏹4、战后人口激增,老城中心各类矛盾日益加剧,东京政府明确提出了“首都圈整治计划”新宿池袋涩谷上野、浅草东京1992年城市中心区的分布图一级中心二级中心日本桥、东京站、银座上野、浅草新宿、涩谷秋叶原、锦系町、小岩日本桥东京站银座发展历程新宿池袋上野浅草涩谷商务商业娱乐中心排名第一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零售功能、娱乐功能和饮食功能规模商业设施2760个总营业面积366550平年营业额14670亿日元商业及文化交流中心排名第三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传统的零售商业功能规模商业文化设施1353个总营业面积278489平年营业额9012亿日元信息中心排名第二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交通枢纽、零售商业设施规模商业娱乐设施2127个总营业面积251892平年营业额12993亿日元传统文化旅游中心排名第四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富有悠久历史和江户风情的商业区规模商业娱乐设施1918个总营业面积208100平年营业额7473亿日元每个中心依据自己不同的条件和基础形成不同的定位其发展定位是经过政府规划、项目推动以及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由6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历程)1950年新宿歌舞伎町一带成功举办了和平博览会。
形成零售商业设施以新宿大街为中心、娱乐设施以歌舞伎町为中心、饮食设施以新宿二丁目为中心1958年“首都整备委员会”决定把新宿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副都心,在强化商业机能的同时,开发商务办公和文化设施机能20世纪60年代商业和娱乐设施向西口和西南发展,1963年,京王、小田急百货商场建成,标志着新宿成为东京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完善的重要商业中心现在新宿已经成为东京副都心中发展最快、最豪华的综合型中心形成商业基础引入商务办公商业快速发展成熟期时间重大事件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商务办公区基本建成,地下商业街网络系统形成,南口商业区再开发,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功能提升和完善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用地功能现状银座方向集中商务办公区边缘办公区住宅区娱乐及临时居住区集中商业区办公、临时居住混合区功能延续周边住宅区功能延续周边住宅区功能分区示意新宿核心区由商业、商务、娱乐以及住宅等多种功能板块组成,各种功能协调发展功能布局新宿功能分区图商业部分构成图1休闲娱乐区:以歌舞伎町为中心2零售商业区:以新宿大街为中心3餐饮服务区:以新宿二丁目为中心商业娱乐区新宿火车站商务办公区123歌舞伎町新宿大街新宿二丁目新宿商业区用地功能比例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居住:公共建筑:绿地、广场、道路25:5:15:15:10:30开发强度与城市意向⏹新宿各功能区容积率商业娱乐区商务办公区居住区新宿中央公园10.12.32.1⏹新宿各功能区容积率分布图⏹商务办公区超高层分布图10.12.32.11.924681012商务商业居住公共建筑容积率新宿火车站随着高端产业的引进,传统商业发生转变,逐渐向高端性、综合商业发展商业规模商业质量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口商业和娱乐设施又逐步向西口和西南发展;西口地下街和西口广场投入使用南口地下街、东口地下街和歌舞伎町地下街也分别建成南口再开发50年代60年代90年代70年代现在大型购物中心:Lumine、Mylord、Flags……品牌旗舰店:Beams、CommeCaStore……电子产品商店:淀桥相机店、樱花屋……地下商场:Subnade……60年代名店恢复:新宿表店……娱乐设施增多提高:木偶剧场…….电器商场:……各类零售商店:……百货商场:京王、小田急……90年代商业综合体的陆续开发:1995.1 新宿I-Land1996.4 新宿Opera City1996.10 时代广场1998.2 小田急SouthernTower……业态变迁东京都政府大楼1991年三井大厦1974年新宿商务区新宿野村证券大厦1978简约现代,高度智能的科技办公环境商务区由超高层写字楼建筑群组成商务区,办公环境高度现代化,为高端产业和高端人群引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商务办公区整体规划要点:1)整个区共划分为11个用地面积为1.2-1.9公顷的街区,建筑物的机能设定为以商务办公楼、商场、旅馆为主,不得设置仓库、风俗业设施。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
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
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
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城市问题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
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
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
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
另外,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2、与交通不相适应的道路系统以往的想法,使市民交通出行方便,小汽车当然占绝对优势,特别是随着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1965年,小汽车是107万辆,到1992年,汽车数猛增,已达到420万辆,比以前增加了4倍,但是与此同时,道路面积发展得不快,道路总长度仅仅增加了1.2倍,道路的建设量远远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加,因此就出现了交通阻塞情况。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曹康陶娅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
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
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
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
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4-19
2015-4-19
2015-4-19
20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19
2015-4-19
2015-4-19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日本东京城市规划
目录
01
02 03
城市概况
发展历史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2015-4-19
城市区位
东京都
2015-4-19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1256万人 用地规模:2187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5742人/平方公里
城市定位
对于日本来讲,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日本 的海陆空交通的枢纽和门户城市 从全球角度讲东京为全球 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之一 亚洲 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领先的城市之一,世界重要的 金融,经济和科技中心,是一座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国际大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