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军机大臣

D.太尉

2.小华编制了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从他的学习卡上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A.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同学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奠基者”,“法治思想的建立者”,“朴素辩证法的提出者”,“兼爱非攻的倡导者”。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墨、儒

4.“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白渠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下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

B.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

D.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6.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代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C.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D.交通状况阻碍当时中外交流

7.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B.C.

D.

8.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七王之乱”D.五族内迁10.“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结果是()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

1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1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统一南北

B.创立科举制度

C.开通大运河

D.修建长城

13.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1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5.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6.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骄傲轻敌B.军心涣散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17.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的腐朽

②“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

③晋惠帝昏庸

④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的发现,除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B.浙江河姆渡C.山东大汶口D.云南元谋

20.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属于()

A.社会大变革时期B.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时期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D.国家繁荣与开放时期

21.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B.东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

C.北朝贾思编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

22.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3.《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黢。北元魏,分东西……”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

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

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

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

24.80.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此材料反映了()

①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③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④分封制逐渐瓦解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25.《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据此可知,华佗()

A.善治伤寒杂病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

C.擅长外科手术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二、材料综合题

26.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易为淫乱,……愿陛下令

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不削而稍弱矣。”

------《资治通鉴》

材料三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

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请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①;②;

(2)结合材料一图示以及所学,秦统一后确立了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地方上秦朝采取

了什么制度?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出2点即可)

(3)材料二中的“上”“陛下”是谁?主父偃的建议是什么?这一建议有何巧妙之处?

(4)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

后奠定的?请分别写出魏蜀吴这三国的建立者。

2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受汉武帝赏识。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1)材料一中“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什么时间建立了秦朝?(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概括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文化、经济和交通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秦始皇不让天下人读书,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为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8.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神农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夏桀本是亡国君,_____灭夏建商朝。____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周立。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3)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方式三、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4)图一和图二中的诸侯国最早是由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形成的?

(5)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使秦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后

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6)除了上述三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今之海寇,动计数万,借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明)胡宪宗《筹海图编》材料2: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材料3: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明)谢杰《虔台倭纂》材料4: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赴浙江抗倭,九战九捷,很快肃清了浙江的倭患。之后,他又赴福建与明军其他将领并肩抗倭。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彻底平定。

材料5: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就烟消云散了。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你认为“倭寇”主要由哪些人构成?

②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倭患最终平息的原因有哪些?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大量的丝绸、漆器①西域的葡萄、石榴等植物

②凿井、冶铁②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等物品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即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统一交通基础设施,消除消除壁垒,并进一步推进各方合作。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A处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请写出它的地名?对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这条路线开通于哪个朝代?

(2)阅读材料二,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除了表格中的,你还可以列举出哪些?(列出两个即可)。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3)阅读材料三,思考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所以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而军机大臣是清朝所设。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故A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同西域的关系,不是国家统一,故排除B 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与经济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C。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具有朴素辩证思想。封建正统思想指的是儒家思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支持正义战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选择答案C。

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灵渠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项是汉朝时期修建的;B项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D项是隋朝时期修建的。故选C。

点睛:关于灵渠,学生还要知道,它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全长34千米。两千多年来,灵渠一直是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之后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因此①是西晋;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十六国的局面,后来北魏统一北方,故②是北魏;但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统称北朝,因此④是北周;西晋灭亡后,南方由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之后,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因此③是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起四通八达的驿站,所以A项符合题意;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促进了当时中外交流。由此分析B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排除,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D项符合题意;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AB两项分别是春秋时期和商朝时期的文物,排除AB两项;C项反应的是河西走廊的生活情境,不是中原文化,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所代表的艺术特征,北魏的石窟艺术既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其它三项都不具备这个特征。

8.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仔细审查③表述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由此可见,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八王之乱”,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10.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的黑暗统治表现在外企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但没有使东汉王朝短暂而亡,C项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AB两项是政治黑暗的表现;故选C。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都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ACD都具有片面性。所以答案选B。

12.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派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D项符合题意;隋朝建立后,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这些都是是隋朝最重要的贡献,体现了隋朝的“光芒四射”。ABC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是解题的关键,“光芒四射”反映的是隋朝做出的历史贡献。隋朝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朝最重要的贡献,这些都体现了隋朝的“光芒四射”。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4.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战争曹操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再加上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合实力增加,联军用火攻办法,大败曹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骄傲轻敌,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7.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耗竭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晋惠帝昏庸无能。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项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故选D。18.D

【解析】

【详解】

依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分析可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因此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因此D项符合题意。陕西省西安的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比元谋人遗址时间晚,都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址,因此排除ABC,综上故选D。

20.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先后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所以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B项是秦汉时期,D项是隋唐时期。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1.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ABC均符合史实,东晋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D选项中《牡丹亭》并非书法作品,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因此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要能够区分记忆。

2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主要是指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造价低廉,使读书人外出游学不用再带竹简。D项符合题意。西周和秦朝还未出现造纸术,西汉发明造纸术,但成本太高,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由原来的书写工具的落后,携带竹简不方便,到后来不用带竹简了。说明了读书人的书写工具的改进,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的出现,书写方便,携带方便。

23.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二世时期,发生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建立西汉。东汉后期,诸侯混战,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知①是嬴秦氏,②是汉业建③是号三国。故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

24.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说明周天子的地位越来越衰落,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也已被破坏,材料中没有涉及

②③的内容,故选B。

点睛: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25.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古人留下来的舒筋活络方法有很多,而东汉神医华佗自创的“五禽戏”是其中动静皆宜、见效极佳的一个。正如华佗自己评价“五禽戏”所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五禽戏”是华佗总结前人养生的经验,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创制的,所以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与该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二、材料综合题

26.(1)①军事②御史大夫

(2)皇帝;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答出任意2

点)

(3)汉武帝;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削弱了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都答对才可)【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是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2)依据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第三小问结合课本所学,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3)依据材料二中的“主父偃”、“推恩令”,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通过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削弱了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4)依据材料三中提到“操遂能克绍”,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的军队。双方在官渡大战,曹操采纳谋士计策,打败袁军。第二小问结合课本所学,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有的势力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0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7.(1)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秦始皇(嬴政);“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材料二的左图是秦朝统一文字,秦朝建立后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通令全国使用。材料二的中图是秦朝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全国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材料二的右图是为了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朝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3)依据“秦始皇不让天下人读书,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识记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比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知识点。

28.(1)黄帝;人文始祖

(2)世袭;(商)汤;(商)纣;

(3)暴政导致亡国;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4)分封制

(5)齐桓公;商鞅变法;

(6)故事读史,成语读史等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月三,拜轩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本姓公孙,因出生地和成长地不同,又叫轩辕氏和姬氏。因此“轩辕”指的是黄帝;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依据所学知识,禹死后,启杀死伯益,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桀是夏朝的一位暴君,由于他的暴政,大失民心,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商纣是商朝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实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商纣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由此可知,歌谣空格处依此填写:世袭;(商)汤;(商)纣。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会得到的启示是:暴政导致亡国;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根据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致使出现了图一和图二中的诸侯国。

(5)第一问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除时政学史、歌谣学史、图片学史外还有故事读史,成语读史等。

29.①主要由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海盗及中国的一些奸商、生活困难的百姓构成。

②明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谋生之路,铤而走险,勾结日本海盗、武士等酿成倭寇。

③a、戚继光等明军武力清剿;b、明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商人和百姓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无视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当时被称为“倭寇”。

(2)依据材料2“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得出造成倭患的原因:

明朝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谋生之路,铤而走险,走上了海盗的道路;材料3“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得出是因为“市禁”海禁政策,商人和倭寇相互勾结,成为了海盗。

(3)依据材料4“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赴浙江抗倭,九战九捷,很快肃清了浙江的倭患。之后,他又赴福建与明军其他将领并肩抗倭。”由此得出倭患最终平息的原因:戚继光等明军武力清剿;依据材料5“明穆宗、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所谓的“倭患”就烟消云散了。”,得出明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商人和百姓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最终平息了倭患。

30.(1)长安;张骞;西汉(汉朝)。

(2)核桃、苜蓿、玻璃、宝石(写出两个即可)。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示可知,A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此汉朝同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外国传入中国的有核桃、苜蓿、玻璃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依据材料信息:中国关于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即建立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统一交通基础设施,消除消除壁垒,并进一步推进各方合作可知,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