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复习(一)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复习

游褒禅山记复习
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
释义: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 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 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这是不合常规的现 象。有智慧的人不因为这些不合常规的现象就 怀疑规律,所以顺着福气所来之处,防范祸患 所来之处。是不是机会,我不能决定,只是守 住自己的志向罢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要谨慎采 用的原因。
四.为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断句 不超过6处)(断句3分,翻译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 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 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 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参考译文: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浅鄙之事。魏 舒年轻时就擅长骑马射箭,进入山野,每次捕猎都收获 甚丰。魏舒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僚属比 赛射箭,魏舒是常常用筹码为他计算(射箭的成绩)。 后来恰逢人手不够,钟毓让魏舒凑数,魏舒发箭无不射 中,在加上魏舒举止娴静优雅,几乎极尽妙处。
2.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 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 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 而已矣。 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
找到错误点就是找到增分点
《游褒禅山记》复习学案
我 们 的 基 础 落 实 好 了 吗?
基础知识点
错题原因
识记方法总结
向基础要分数——积累,夯实,方法。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游褒禅⼭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篇游记。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中语⽂《游褒禅⼭记》课⽂原⽂ 褒禅⼭亦谓之华(huā)⼭(褒禅⼭,旧称华(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县城东北7.5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huā)⼭洞者,以其乃华(huā)⼭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xué)窈(yǎo)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fǔ),余弟安国平⽗(fǔ)、安上纯⽗(fǔ)。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

游褒禅山记复习课
解析: (1)副词,译为“就是”,“是”。(2 )(3)连词,表示条 件、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 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5)连词, 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 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译 为“就”,或不译。(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 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复习课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有碑仆道 4、有穴窈然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方是时 7、则或咎其欲出者 8、往往有得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0、于是余有叹焉 1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2、非常之观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而卒葬之
最终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已经出来,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 悔自己跟随他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那游玩的乐趣。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正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进入,火把还足够 用来照明。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之也。
哪一个更
• 5、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 5、植物结果实,
种子成熟
翻译: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 而不至,於人 为可讥,而在 己为有悔;尽 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此 余之所得也!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 的(而未能达到),在 别人(看来)是可以讥 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 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 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 道谁还能讥笑我吗?这 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趣。
第二段:重点词语
有穴窈然 幽暗深远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更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
2014年高考语文字词复习
烟岚lán 修葺qì 笨拙zhuō 讽刺fěng 静谧mì 龋齿qǔ 编纂zuǎn 否泰pǐ 拘泥nì 蜷曲quán 羞赧nǎn 鞭笞chī 敷衍yǎn 狙击jū 确凿záo 勖勉xù 鞭挞tà 拂晓fú 巨擘bò 日晷guǐ 酗酒xù 别墅shù 俯瞰kàn 镌刻juān
以远,则至者少。 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於
伟、瑰丽奇特、非同寻 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
阻、僻远的地方。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 以怠,至於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所 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 不能到达的。(虽然) 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 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 足的,也不能到达。有 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 从别人、有所懈怠,但 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 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 的物件来支持帮助,也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 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 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 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1 知识全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慧褒()庐冢(,)仆道()谬()穴()瑰怪()窈然()(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而卒葬之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盖音谬也6、有穴窈然7、有怠而欲出者8、不出,火且近9、盖余所至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1、则或咎其欲出者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4、而人之所罕至焉15、无物以相之16、其孰能讥之乎17、何可胜道(四)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由山以上五六里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7、则其至又加少矣8、火尚足以明也9、极夫游之乐10、常在于险远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一轮复习游褒禅山记

一轮复习游褒禅山记
如此、这样
对、正确
……的样子
但是、然而
感悟与积累
成功需要志、力、物。
学习要深思、慎取.
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解题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近三年福建高考文言 13年《龙洞山记》 12年《游龙鸣山记》 11年《小孤山新修一柱峰记》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游褒禅山记》梳理(全)

《游褒禅山记》梳理(全)

王安石《游褒山记》梳理(一)一、古今异义词: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一般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4、由山以上五六里(而,上)5、何可胜道也哉(尽)6、于是余有叹焉(对此)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二、一词多义:1、“观”:(1)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2)景象。

“非常之观”。

2、“得”:(1)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2)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3、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⑤由山以上五六里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⑥无物以相之(来)4、而:(1)但是,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因而。

而人之罕至焉。

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6、之:(1)连接主谓取消句子性。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2)的。

此余之所得也;非常之观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这里。

卒葬之(4)代词,他。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复习
【每日背诵】
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3、“,”,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 ,常在于险远,”,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

6、“有志矣,,,亦不能至也。

” 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

7、“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8、“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9、“ ,可以无悔矣,?”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10.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 , , 。

【每日积累】
主题名言——匠心:
1. 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

——黄成2.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了不起的匠人」3.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杜甫【每日习题】
一.实词积累(抄原题并做在读书笔记上)
从:樊哙从()军,从()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良坐。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直接做,不用抄题)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

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每日习题】答案
【每日背诵】
理解性默写答案
1、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7、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每日习题】
一.实词积累
从: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译文:樊哙参军,跟从刘邦征战。

后来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要杀掉刘邦,张良见情势紧急,到军门与樊哙见面,樊哙听从张良的计策,呵斥项王。

项王不认识这个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要杀了他,樊哙根本不看他。

项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挨着张良坐下。

二、补写句子
示例:
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