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区域环境概况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中国的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一、中国自然地理的概述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多样性丰富的国家。
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我们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四个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平原区、华北平原区、西南高原区和西北高原区。
这四个区域在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动植物资源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二、东部沿海平原区东部沿海平原区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这个区域通行的自由渔业和航运业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东部沿海平原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发展。
三、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位于中国的北方沿海,包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
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在这个区域内,常见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
由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个区域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然而,由于地处北方,这个区域的气候相对干燥寒冷,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四、西南高原区西南高原区位于中国中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地势较为复杂,山脉众多,有大量的高原和山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类型多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西南高原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茶叶、水稻、水果等农作物种植发达,而且这里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五、西北高原区西北高原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
这个区域地势较高,特点是地势较为陡峭,气候干旱。
西北高原区是中国的农牧业区,盛产麦子、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同时还养殖牛羊等家畜。
这个区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对我们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区域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各大区地理特征

1. 东北区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
集水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
2. 华北区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
3. 晋陕内蒙古区晋陕内蒙古区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南北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四个温度带;东西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
4. 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7省市。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
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运输 方式
人口
陆路、陆路、 水路、航空运 航空 输,线 交织 路单一 成网 少多
经济 落后 发达
要点突破二 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特点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包括东 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甘、宁的东南部和苏皖的北部,东临渤 海和黄海。
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青藏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以高原 山地为 主,平 均海拔 4000米。
——高、寒
地形
气候
高原山 地气候
河流与湖泊
①大江大河发源地; (三江源、中华水 塔)②高原湖泊星 罗棋布。(咸水湖)
高寒牧区
三大牲畜
藏牦牛 藏绵羊 藏山羊
区域 地理位 置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资源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水资源相对丰富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 资源相对短缺
土壤
比较肥沃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
资源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环境
工业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西部:高原、盆地、山 地为主
畜牧业发达
东部:平原、丘陵
种植业发达,以种 植小麦、水稻为主
(2)我国东西部之间的人文环境方面的差 异
项目
东部
西部
生产方式
种植业
牧业
人口
稠密,文化素质较高 稀疏,文化素质较低
城市
交通、通信、 教育、技术
人才、资金
众多 相对发达先进
丰富
稀疏 相对落后 相对短缺
市场
广阔繁荣
相对狭窄
经济发展
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

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1. 气候区域划分i~iv区气候区域划分i~iv区是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地球表面分成四个不同的区域。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气温、降水和气候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的。
这种气候区域划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用地的规划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气候区域划分i~iv区中,一般来说,i区是寒冷地区,其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和冰雪覆盖。
ii区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中,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iii区是温带地区,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干旱、高温和湿度较小。
iv区是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主要表现为高温、潮湿和多降雨。
这种气候区域划分的特点在于能够准确地反映地球表面的气候差异,对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建设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是指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总称。
建设用地标准是指在城乡规划中,对于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标准和限制,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划分i~iv区中,建设用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在寒冷地区,建设用地标准往往偏向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因为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更加谨慎和合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要目标。
在温带地区,建设用地标准一般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因为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资源丰富,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为主要目标。
在热带地区,建设用地标准则是以适应气候条件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目标。
因为热带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更多地以适应气候条件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目标。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是紧密相关的。
气候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也是不同的。
这种情况下,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气候区域划分i~iv区和建设用地标准,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导学案》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和环境珍爱认识。
一、导入1. 讲述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是什么?2. 为什么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性如此丰富?二、进修重点1. 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和人口密集居住。
2. 西部地区:地势高大,气候干燥,适合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3.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雨,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4. 西北地区:地形升沉,气候寒冷,适合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三、进修内容1. 东部地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农业生产;-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工业和城市建设;- 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2. 西部地区:- 地势高大,气候干燥,适合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 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能源和矿产工业;- 人口稀少,区域发展不均衡,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
3. 西南地区:- 地形复杂,气候多雨,适合农业和林业发展;-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水利工程和水电站;- 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环境珍爱和生态修复。
4. 西北地区:- 地形升沉,气候寒冷,适合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矿产和旅游业;- 交通不便,区域发展受限,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讨论各自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观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了解各自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
五、进修评判1. 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短文。
2. 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拓展1. 参观地方农业、畜牧业、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企业,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2. 参与当地环保组织或活动,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工作。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四大自然区域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认识和环境珍爱认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区域环境概况

第3章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1.1地理位置安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潍坊市南部,地处东经118°44′至119°27′,北纬36°05′至36°38′之间。
东与高密、昌邑市以潍河为界,西接临朐县,南隔渠河与沂水县、诸城市毗邻,北连安丘市、昌乐县。
南北最大距离61.5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5.3公里, 总面积2010平方公里。
胶济铁路横贯县境北部,潍(坊)徐(州)、下(营)小(关)公路干线交叉市境,交通方便。
城区在市境北部,直线距离西北至首都北京460公里,西距省会济南200公里,北距市府驻地潍坊32公里,与邻市、县城区的距离是:西北至昌乐45.5公里,北至坊子20公里,东北至昌邑50.8公里,东至高密49公里,东南至诸城52.5公里,西南至沂水89.3公里,西至临朐63公里。
本项目位于安丘市石堆镇大亭子村206国道西。
具体位置见图3.1-1。
3.1.2地形、地貌安丘市境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地代的东北部边缘,沂沭大断裂带控制着市境地面的起伏和水系的分布,整个地势随泰沂山脉的延伸,自西向南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西南边缘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是全市最高点,东北边缘夹河套村北的汶河河床海拔22米,为全市最低点。
安丘市位于断块凸起部分的景芝等镇西北部;新安街道、赵戈等乡镇的部分地区为中部丘陵区,面积63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9%。
区域内分东、中、北三大带状岭段:东段,南起景芝镇的九龙山,北伸景芝镇的王官疃岭、赵戈镇的青公埠和盖公山,至赵戈镇的峡山南麓,全长32.4公里,平均宽1.8公里。
中段,南起庵上山,北伸羊埠岭,至安丘、新安街道的老鼠岭,全长37.8公里,平均宽3.2公里。
北段,西起慈母山,东经新安街道北缘,伸向灵山和牛七埠全长约20公里,平均宽1.9公里。
分布于岭间的低洼地带为市内洼地,主要有友兰、金冢子和官庄三大洼,面积114.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2%。
中国的区域分区及其特征

中国的区域分区及其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地理和人文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分区。
这些分区在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分区及其特征。
一、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华北地区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相对较少。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因此华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华北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和铁矿石,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东北地区的特征是寒冷而湿润的气候,冬季特别严寒,夏季相对较短。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能源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
华东地区的特征是温暖而湿润的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华东地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网络,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澳门等地区。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华南地区的特征是炎热而湿润的气候,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较高。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水果种植。
华南地区还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
五、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省份。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西南地区的特征是多山丘陵,气候多样,有高原气候、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等。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区域环境概况及污染源调查pdf

全市累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 2181~2359 小时,年日照率为 49~53%。其中农作物 生长活跃期的 4~9 月份,累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 1270.9-1424 小时;日平均达 7~8 小 时,能满足作物生长对光能的需要。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 113.8~119.3kcal/cm2, 其中有效辐射值为 58.2~58.4kcal/cm2。一年当中以 6 月份的辐射量最大;12 月份最 小。光能实际利用率仅 0.3%左右。
4.1.4 水文地质
漯河市位于淮河冲积平原西部,沙河、澧河从境内流过。地层沉积多为洪积、 冲积物,河床相、河漫滩较为发育,含水层较多。
0~90m 水文地质条件,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0~30m 处)为发育较多的澧河 的河床相,地质时代为 Q3,岩性以中细砂为主,次为中砂、粉砂,局部为砾石。从 南到北有四个较为明显的河床相沉积:①陈岗-唐江河河床;②三里桥-马夫张-干河 陈-后谢;③丁湾-干河陈-金盆赵;④五里庙-铸造厂-龙塘;以上四个河床相各相以后 三个对本市影响较大,单井涌水量 40~60m3/h,深度 70~90m,在市区南部马夫张小存铺-后谢一带有较为发育的河床相沉积,岩性以细中砂为主,次为砾石、粉砂等。
4பைடு நூலகம்2
河南昌泰年产 4 万吨热镀锌构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水平。 漯河境内河流分为沙颖河水系、汾泉河水系,洪汝河水系三大水系,以沙颍河
水系为主,是淮河的较大支流。沙颍河水系河流主要包括沙河、澧河、唐河、马子 河、灰河、颍河、吴公渠、清潩河、尧河和马拉河等河流;汾泉河水系河流主要包 括汾河和黑河两条河流;洪汝河水系在漯河市境内主要有三里河和唐江河两条河流。 项目地表水体为汾河,汾河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市区东部翟庄乡东北英杨、龙塘、 柳庄一带,流经召陵镇南至青年乡出境,区内雨水排入该河,在漯河境内没有控制 断面。项目区域纳污河流为黑河,漯河市境内长 20km,流域面积 86km2,宽 10m, 深 2m,黑河规划的水体功能为Ⅴ类水体,在漯河市境内的水质控制断面设在漯邓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区域环境概况
4.1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东临贵阳市花溪区,南接黔南州长顺县,西靠安顺市,北跨清镇市红枫湖,构建了以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主城区、金阳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行政区块。
本弃土场位于现状贵安大道、贵昆铁路南侧约1.8km,马场镇区西南侧约3.4km,规划西纵线西侧约3.2km,规划瑞士小镇西北侧1.5km、万华禅院东侧约3km处。
本弃土场行政区划属马场镇界三台村。
见附图?
4.1.2地形、地貌
贵安新区整体地形近似呈矩形块状,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低山、低中山地区,西南部海拔高,东北部海拔略低,区域内海拔在1498~1267m 之间。
场区为山地溶蚀峰丛地貌,四周环山,中间地势低缓平整,场地最低处标高1257.5m,最高处标高1442.6m,场地内最大相对高约185.1m,岩壁陡峭,山体表面植被较为发育,主要为灌木及少量乔木。
4.1.3环境地质
4.1.3.1岩土构成
场区上覆土层为耕植土及红粘土,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地势低缓平整盆地,覆土较薄,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厚层状,场地地层连续,产状稳定。
4.1.3.2地质构造
场区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贵阳组(T2gy)石灰岩及白云岩,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倾向70°~80°,倾角10~15°。
场区无断层通过,除岩溶洞隙较为发育以外,其它无崩塌、滑坡、采空区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
4.1.3.3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红粘土的裂隙和土中,水量有限,主要由山区渗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无统一水位,分布不均匀,常呈透镜状分布,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基岩节理裂隙和岩溶破碎带中,埋藏较浅,地下水以溶洞~裂隙型为主。
4.1.3.4地震烈度
场地覆土类别为中软土,抗震类别为Ⅱ类,场区地震动峰值为0.05g,地震动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
4.2 自然资源
4.2.1气候资源
本弃土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西侧,其气候介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与典型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具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主要特点是凉爽、湿润、清新、太阳辐射低。
年日照时数1220小时,年平均温度14.1℃-15℃,年降雨量943-1360mm,年无霜期300天。
夏季平均温度23.2℃,最高温度在25-28℃之间,近五年高于30℃的日数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
年平均风速为2.5m/s,静风频率19%,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4.2.2 土地资源
根据现状调查统计,弃土场总用地为94.26公顷,现状用地主要以一般耕地与荒地、林地为主。
规划基本农田用地面积约5.29公顷,一般耕地用地面积约14.9公顷,其他用地约74.07公顷。
4.2.3 生物资源
本弃土场内现状农作物除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局部种植有太子参等药材作物。
4.2.4 水资源
本弃土场所处高峰山位于马场片区上游,马场片区水资源丰富,有曲折蜿蜒的河流,也有形态各异的水库,构成富集的水资源本底条件。
片区内包括大松山水库、刘家庄水库、茨菇坝水库、羊艾湾水库、四寨河水库、龙滩水库等六大水库,冷饮河、甘河等主要河流,以及盐井河、羊艾河等次要河流水系,其间密布纵横交错的汲水水系。
大松山水库与茨菇坝水库位于规划范围西侧,水体面积分别约为19.3公顷、5.6公顷,刘家庄水库与羊艾湾水库位于规划范围东南侧,水体面积分别约为20.7公顷、3.8公顷,四寨河水库与龙滩水库位于规划范围中部,水体面积分别约为10.6公顷、6.1公顷。
冷坝河、盐井河、忘场沟、羊坡河、长河、水井河、塔坡河、猫坡沟、远方河、杨柳河等属于马场河支流,位于规划范围西侧,水流与大松山水库、茨菇坝水库相接并向西汇于红枫湖;金燕河、燕塘沟、双胞河、山王庙河、羊艾河、石寨沟、青龙河、柑枝河等属于甘河支流,水流与羊艾湾水库、刘家庄水库相接向东汇入松柏山水库;凸腰河、龙滩河、九峰河、喜家河、磊庄河、猴昌河、对门沟等属于冷饮河支流,水流与四察河水库、龙滩水库相接向东北汇于花溪水库。
马场片区范围外还有六大水库,分别为北侧的汪官水库、西侧的上坝水库与克酬水库、南侧的凯掌水库、东侧的松柏山水库与花溪水库。
水系图见附图?
4.2.5 矿产资源
高峰山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不多.已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等矿点。
4.2.6 旅游资源
本弃土场位于高峰镇与马场镇交界。
高峰拥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高峰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高峰山万华禅院座落境内,它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民国时期西南佛学院曾设于此,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
高峰镇少数民族人口占半,民族文化鲜明。
镇境内主要居住着布依、苗、仡佬等少数民族。
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人的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八”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逢“龙”日是仡佬族人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其中,仡佬族“吃新节”
和布依马尾刺绣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仡佬族“吃新节”、仡佬族语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3 社会环境概况
4.3.1 行政区划、人口及社会经济
贵安新区规划控制范围为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石板镇、党武乡、麦坪乡,清镇市红枫湖镇(不含红枫湖水域),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平坝县马场镇、高峰镇、城关镇、天龙镇、白云镇、夏云镇、羊昌乡等18个乡(镇),约1560km²,总人口约65万人。
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约75亿元,人均GDP约1.15万元,目前,新区内产业以职教、物流业、资源开采、冶炼加工、化工材料以及轻工业为主,此外还有少量规模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产业。
贵安新区现状经济情况统计见表4.2-1。
表4.2-1 贵安新区现状经济情况统计表
4.3.2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现状调查统计,弃土场总用地为94.26公顷,现状用地主要以一般耕地与荒地、林地为主。
其中耕地面积20.19公顷,其余多为山地。
工程所在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见附图?。
表4.2-2 本工程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单位:公顷)
根据《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纲要》,本次工程建设涉及基本农田。
4.3.3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弃土场位于贵安新区马场新区板块,2012年各项建设项目推动以来,贵安新区管委会早就锻造了一大批富有现代化城市建设经验的现场业主代表,同时拥有一大批技术力量雄厚的以国字头为首的施工队伍,同时场区在马场镇附近,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
电:沿线附近均有电力网线分布,可通过联系洽商解决照明、施工用电。
水:施工用水可取自马场河和新寨组自来水或井水。
砂石:项目所在地石材资源丰富,多处出露石灰岩、白云岩,可生产各种规格的砂、碎石、片石、块石。
亦可取用开炸边山石料加工。
交通:本项目区范围内现状建成道路有贵安大道、茶园路、磊马路、清扬路、马场环线、X001、北斗湖路。
拟建道路有北斗湖路北延伸段、茶园路西延伸段。
规划道路有西纵线、北斗湖路支线北延伸段、松山路均可以为拟建场区的修建提供交通通道。
4.3.4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
马场镇的普贡村有一所三年制初中贵安新区普贡中学,马路村有一所六年制小学马路中心小学。
农村卫生合作医疗开展较好,参合率为86%以上,有村卫生室。
4.3.5文物古迹
经现场调查,本项目沿线及周边区域,未发现文物古迹分布,不涉及文物保护单位。
4.3.6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南部集中弃土场片区现状道路主要有:北部贵安大道、新寨组乡村道路、跨成昆铁路现状村道、马场环线毛坯路、现状X001
在建道路主要有:磊马路、茶园路
即将实施的道路有:北斗湖路支线、茶园路西延伸段。
规划道路有:松山路、西纵线、北斗湖支线北延伸段、至高峰景区旅游公路。
4.3.7 项目区辐射半径
弃土场10km辐射半径全覆盖马场片区,15km辐射半径全覆盖中心片区,沪昆高铁站前广场位于10km与15km辐射半径区域之间。
4.4 地表水环境
4.4.1污染源现状
(1)工业污染源
据调查,本次工程周围目前无厂矿企业污水排放。
(2)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主要是耕地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畜牧业的牲畜粪便,农药、化肥在雨季受径流冲刷,水土流失及农田径流携带N、P等影响物质进入评价水体。
(3)生活污染源
据调查,本次工程施工生产废水产生量小,不易形成地表径流,并且施工废污水将采取措施处理回用,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本次工程营运期生活污水统一经一体化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暂存于废水收集池用于洗车及厂区绿化,做到污水不外排。
4.4.2 现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