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合集下载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范文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范文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反思范文
这是一节物质结构的启蒙课,改变往日的教学方式,把师生问答式学习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顺从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学生探究的向导。

当学生提出一些很难当堂解释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要果断提供向导。

如学生问:“既然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为什么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烧杯中变红色呢?酒精与水混合为什么有气泡产生?高锰酸钾颗粒是紫黑色,为什么高锰酸钾水溶液呈紫红色?等,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个都解释清楚,可以放在课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去探究,既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习的体验和认识,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们对探究物质的组成非常感兴趣,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课后我问学生时,同学们都乐呵呵地说:“化学真有趣”、“这节课我觉得时间很短,这么快就下课了。

”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表情,不难看出这节课学生们学得轻松。

由于课堂容量较大,动手操作较多,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完成本节课内容时间较紧,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完全进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实录和点评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实录和点评

被 取完 。这 句话 说 明 了物质 是无 限 可分 的 )
1 . 物质 是 由微 粒构 成 的 .1 2
[ 师]请 同 学们 在 1 秒 钟 内把 桌 上 的 纸 片 尽 可 0 能分成最 小 ,但 要 注意每 次分 成两 块 的大小 应该 相
同。 ( 的学生用 手撕 扯纸 片 ,有 的学 生用小 刀 。 有 )
中, 静置观察 ;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待稳定后倾
倒 出一半 在另 一烧 杯 ,加水 稀 释 ,引导 学生 观察颜
质 》实验课 荣获 市一 等奖 ,并 被推荐 参 加省 评 。同
年 1 月份 .江苏省 教育 厅组 织 多位化 学 特级教 师对 2 本 实 验课 录像 进 行 了评 审 。认 为 本 课 实 验 运 用 得
21 0 0年 . 1 第 期
教 学 设计
4 9
“ 微 粒 的观 点 看 物质 " 的教 学 实 录 和点 评 用
沈 兆 刚 . 长 济。 董
( 堡 镇 中心初 中,江 苏 宝应 柳 252 2 8 8)
文 章 编 号 :1 0 -6 2 (0 00 —0 4 —0 0 5 6 9 1)1 O 9 4 2
『 】同学 们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的 内容 与 这 三 个 师 词有关 ,当你 上完 这一 节课 以后 。你 就会 深刻 理解 或重新认 识 这三个 词 了。
12 新 知 探 究 .
( 媒 体展 示 :早 在 两 千 多年 前 我 国古 代 《 多 庄 子 ・ 下篇 》 中就 有 一 句 名 言 : “ 尺之 棰 , 日取 天 ~ 其 半 ,万世 不 竭 ” ,这 一 句 话 意 思 是 :一 尺 之杖 ,
二个 实验 中酚酞试 液并 未 与 浓氨水 直 接接触 。此 时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2)
思考: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讲解: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你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七、教学后记
C、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大了D、构成水的微粒体积变小了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具有的性质()
A、都极其微小B、都在不断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隙D、都能使酚酞变红
5、下列能用微粒是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
A、血雨腥风B、滴水穿石C、铁棒磨成针D、臭气熏天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B、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D、微粒是一种假想的粒子
7、氧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氧微粒的大小B、氧微粒的构成
C、氧微粒之间的距离D、氧气的化学性质
8、在馒头上放一小块固体碘,除与碘接触的馒头变成蓝色外,在固体碘附近的馒头也变蓝,如果将馒头悬挂在固体碘上方一厘米处,馒头,也变蓝,不能说明以上实验的是( )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 (图中白色部分表示苯分子)
微粒的性质
微粒很小,但客观存在
实验指导1
按照“导学案”上的实验操作完成两 组实验探究。请同一组同学注意分工, 相互间配合。比一比哪一组同学能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
实验指导2
1、请同组同学交流两组实验探究 的现象及结论,并在“导学案” 相应的位置上填写; 2、整理好桌上的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1
培养皿里A中酚酞变红 现 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培养皿外C中酚酞不变 色
结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论
再思考:为什么培养皿外C中的酚酞没有变红色?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潮湿的衣服为 什么放在阳光下更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度越快。
实验探究2 现 混合后的 象 总体积
结 论
<
混合前水和酒精 的体积总和
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比比谁的力气大?
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空隙比较 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 比较大。
从微粒的角度解释:温度升高时体温计 中水银柱为什么上升? 温度升高,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 学到了什么?
作业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完成“导学案” 的整理与订正; 2、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 反馈”,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戴爱国
高港区永安中学
观察指导
观察老师实验,注意下列变化情况:
①研磨前后高锰酸钾颗粒大小的变化。 ②溶解前后液体颜色的变化。 ③溶解前后高锰酸钾固体的变化情况。
结论:物质可以再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数一数:
资料链接: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 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新人教化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介绍。

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

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讲解微粒的定义及其特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分布:能量层和轨道。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存在。

讲解电子的分布,让学生理解能量层和轨道的概念。

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及其构成。

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分子的概念及其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构成。

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存在。

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

使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及其形成。

离子间的作用力:离子键。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引导学生理解离子间的作用力。

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形成。

讲解离子间的作用力,让学生了解离子键的存在。

第五章:晶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免费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08 11

【免费下载】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与评课教案 08 1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沪教版)说课与评课说课:湘乡市第二中学成凤鸣评课:湘乡市教育局教研室旷湘平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有关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教材主要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2)特点: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

三、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1)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也了解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3、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四、课前准备本节课采用四人一组在实验室或教室完成(配合多媒体)1、每四人一组准备下列仪器药品纸带、烧杯、玻璃棒、注射器、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

每组一份探究报告(共同填写,签名上交)2、备好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 化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 持可燃物燃烧 化学性质
(4)( D )
பைடு நூலகம்
5.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 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做氨的运动实验,他们先将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然后实验如下:
取等量的蔗糖,放入等量的热水与冷 水中,热水中的比冷水中的溶的快。
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的微粒运动能力、范围不同。
2.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 20ml 20ml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 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1)( B ) (2)( (3)( (1)50水mL和50mL酒 A.微粒很小 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2)水电解分解 B.微粒之间有间隙
C) A)
(3)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7个水的微粒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同 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 起才能体现出来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了解微观世界 • 借助先进仪器将事物放大,才能到观察事物的微观构成,如光 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将物质放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 • 微观世界截然不同于肉眼观察到的宏观世界。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

归纳与小结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 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我们 能看到的是宏观物质,是由许 多微粒聚集在一起的
2.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有
已知每滴水中含有水分 子约为1.67×1021个,如 果你每秒钟能数4个,一 天24小时不停地数,数 完这一滴水中的分子, 为1.32×1013年。
分子、原子、离子; 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粒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及溶液
归纳与小结
1.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微粒总在不
断的运动、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氯化 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氯离子均一地分 散到水分子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存在自由移动的离 子。食盐溶于水,形成自由移动的氯离子和 钠离子 ;而蔗糖溶于水,蔗糖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 不能导电。
2.从微观的角度看水的分解及其变化规律?
电解水
2.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请描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
么变的?
通电 分解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结合
氢分子 氧分子
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 新组合成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 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 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归纳与小结
化学变化在宏观上有新的物质生 成,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与原 子的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原 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等都不发生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视角看酸碱中和反应。
课堂小结
1.从微观视角看物质: ①物质是由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构成的。 ②构成物质粒子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微观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极小 的微粒构成的; 2、知道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3、知道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观察与思考: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情境一:一颗糖分给两个同学吃,如何分? 如果分给全班同学吃该如何分? 情境二: 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已 呈粉末的细小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 分?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液体最后都呈 浅紫色?
13
2: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 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 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 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补充:无色酚酞试液: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
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实验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中,发生化学变、 氨化,使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从一只烧杯跑进另一烧杯
有 间隙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 没有 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所发生的变化
属于____变化。 理 物
本节内容小结:
1、物质都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 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 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1)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2)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联想并体验
假如你是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在你 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 热,你又会怎样?
你能解释下列实验中的现象吗?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手握试管,使试管受热,试管 内气体微粒运动加快,间距加 大,体积膨胀,能从导管口逸 出。
同步训练:
3、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
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 不停的 运动
水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发生化学变化,使酚酞变红。
蒸馏水 和酚酞 浓氨水
结论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问题:为什么酚酞不会运动到浓氨水中 去而使浓氨水溶液变红呢?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 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 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 挥发,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有些物质 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溶解。
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
固态
固态
液态
液态
气态
结论:不同状态微粒间的空隙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
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比 较: 气体>液体>固体
1、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易压缩; 2、固体、液体微粒间隔小,难压缩。 温度越高,微粒间的空隙越大 压强越大,微粒间的空隙越小
同步训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 之间有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 定的空隙,且空隙大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 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空隙
说明: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 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同步训练: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 整杯水慢慢变红。
(2)、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 样多的冷水中快。
( 3)、50m l的水和50m l的酒精混合,体积如何变 化?为什么?
( 4)、 夏天不应给自行车打气打得太足,为什么?
(5)如何检查右图所示的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依 据是什么?
实验探究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研碎
高锰酸钾粉末
加入
10mL水
振荡
象现
50mL水
结论1:
物质能被分割。
结论1: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 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这是中国科学 家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操纵一个个铁原 子排列出的世界上 最小的“原子”二 字 (比例尺为
l∶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