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合集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

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

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

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

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

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以需求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以需求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

S PECIAL C OVERAGE特别策划14OCCUPATION2014 07北汽集团是中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服务贸易、研发、教育和投融资等业务,2013年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336位。

集团围绕着实现“自主创新,规模发展,建设实力北汽、规模北汽、世界北汽、和谐北汽”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工培训,不断提高一线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制定人才规划,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北汽集团制定了《十二五人才规划》,提出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在十二五末,要培养1万名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集团每年都制定“技术工人培训计划”,将指标量化分解到各下属单位,并作为对单位领导的考核目标。

截至2013年底,集团拥有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超过了8000人,已经完成了规划目标的80% 。

坚持职教优先,全力建设北汽技校为了实现人才发展战略,北汽集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做出不办大学优先办技校的战略决策。

集团所属北汽高级技校,原占地仅5.7亩,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2009年,北汽集团在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选定学校新址,投资约3.5亿元,建成占地约500亩的新校园,技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了4000人,每年开展短期培训3万人。

为了增强学校的软实力,集团推荐18名优秀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协助技校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

支持技校建成六大实训中心,设备总资产达到1.5亿元:先后向学校支援教学用车50余辆、发动机60余台、变速箱30余台。

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技能人才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定制培养。

校企合作是技能北汽集团:职业教育培训助力企业长远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北汽集团与北汽技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学校合作,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合作的院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并共同参与学生的选拔。

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广东 技术 师范学 院学报 ( 职业 教育 ) 21 0 0年第 1 期
J un l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o r a a g o gP ltc ncNoma iest o y No 1 2 0 . ,0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
《 国务 院关 于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 定》 出 , 指 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 , 加快 人力资源开发 , 是落实科教兴 国战略 和人才强国战略 , 进我国走新 型工业化 道路 、 推 促进就业
再 就业 的重 大 举 措 ;是 把 我 国 巨 大 的人 口压 力 转 化 为人 力 资 源 优势 , 提升 我 国综 合 国力 , 建 和谐 社 会 的重 要 途 构
前 , 国拥 有技 师 10万余 人 , 占技 工总数 1 %, 占 全 0 约 . 约 4
职 工 总数 0 %。 发 达 国家 则 分 别 占 2 %和 1%。 二 是 . 而 4 0 0 ③ 技 能 型 人 才 不 适 应 制 造 业 发 展 需要 。 人 这样 总 结 我 国 有 制 造 业 现 状 : 一 流 的 产 品设 计 , 有 一 流 的技 术 工 人 ; 有 没 有 一 流 的 设 备 , 产 不 出一 流 的 产 品 。 主 要 存 在 着 人 才 生
二 、 状 与 存在 问题 现
( ) 一 高职 院校 就 业 现 状
自 19 9 9年 高 等 教育 扩招 以来 。我 国高 等 教育 的规 模
培养 的知 识和技能不 匹配 , 以及技 能型人才职业精 神不
适 应 现 代 制 造 业 生 产 的 要 求 , 缺 乏 高 素 质 的高 技 能 人 即
培养模 式的思考与对策
余凤翎 余 靖 中 2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高职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建设1、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2、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课程建设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

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姜大源)2、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原则。

(注:职业资格标准包括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

)4、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在前几年已经基本解决了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也就是说,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教育改革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院教育改革研究
实践过程中 , 应着重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 有计划 、 阶 分 段 地对 学生实施 职业 生涯规划教育 :

年级 , 引导学生初步 了解 自己与社 会 , 了解职业 , 要求学生
对 专业的培养 目标 和课程设置有 全面的认识 , 明确就业定位 , 制 定 职业 目标和就业计 划 。鼓励学 生依 据 自身 的特点 参加 自己擅
生处处 以大学生 自居 , 不能 给 自己恰 当的职业 定位 , 结果是 眼高
手低 , 业在家 。 待
中的职业发展 理论相对 而言更适 合应用来指导 高职学生 。该理
论是研究 人的职业心理 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 的理论。就高职学
生而言 , 他们主要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中期 。在教育
“ 以就业为导 向” 已成 为各 高职学 院的共识 , 而就业工作作为 高职 教育系统运 行和持续健康发 展的关键 因子 , 其本 质属性 、 导 航地位 和评价功 能促 使高职学 院为适应不 断变化的市场需 求而
态和人生坐标 , 升其 职业竞争 的核心能力 。 提 21 通过职业指导理论培养高职学生的择业 自信 .
为了更好地进行 教育 改革 , 先让我们对高职学生 的生源情况
进行 客观分析 : 高职学 生一般来 自两个 群体 : 普通高 中生 中成绩
稍 差者和“ 口生 ” 对 中相对佼佼 者 。他们 的文化成绩处 于 中低层
次, 其本质 并不差 , 也不笨 , 由于 多种因素 , 多从小没 有受到 但 很
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 , 首先应 当帮助高职学生在心理上树立 自信 。俗话说 “ 有所短 , 尺 寸有所长 ” 不同个体所具有 的知识 和 , 能力各不 相同 , 同个体所具有 的知识和能力各不相 同 , 过因 不 通 材施教 , 挖掘 出高 职学生 的潜能 , 高职学生 完全能学有所成并成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去年10月,我们在湖南永州成功地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重点交流和宣传了农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经验,明确了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重点是交流制造业高职人才培养的经验,并研讨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我们希望在明年上半年召开第三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交流会将以服务业为重点。

这样,去年是以农业为主题,今年以制造业为主题,明年将以服务业为主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产学研结合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深入地开展下去。

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制造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切实贯彻教育方针、贯彻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

在新时期、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多的机会、很大的空间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过去的25年内,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GDP增长率年均9%以上;在今后的20年内,如果还能继续保持每年7%以上的增长率,到202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牢固的基础。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历史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今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认真对待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业 。因此 , 高职教育必 须树立 以就业 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 必须以社会需要为 目标 , 构建新 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 关键词 : 就业导 向 ; 高职教育 ; 培养模式 人才
中圉分类号 :7 85 G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X 20 ) 1 0 8 0 10 7 7 ( 0 6 0 — 0 3— 4
源强国》 提供的数据表 明: 制造业 从业人员的平均 导向 , 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方 向, 是高等职业
收稿 日期 :0 5—1 0 2 0 0—1
基金项目: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 目(03 13 2001 ) , 作者简介: 赵精兵(9 2 )男 , 16 一 , 吉林怀德人, 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处长 , 教授;
的需要, 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愿望 的
月薪 60 00元 、00元 , 80 甚至年薪 1 O万元 、O万元 , 2
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 其家庭收入多数 都招聘不到一个优秀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中间层人 特别是高级技术技 能人才严重 匮乏。一些学校 处于中低收入水平 , 这些家庭更关心子 女通过高等 才 、
初、 中级技能人员 占2 . %; 3 3 中问层 的高级技工 、 技
师、 高级技师仅 占44 ; .% 而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以 上专业人员 占了 1 .%。这个统计数据表明 , 国 59 我
观,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 大力发展高
中间小的状况 。 等职业教育 , 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 是今天经济社会 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 我国新闻媒介一直在大量报道 , 许多企业 出 发展的需要 , 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农村城镇化道路 几年来 ,

以就业为导向 精心培育高技能人才—基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 精心培育高技能人才—基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老年痴呆症 的发病机制 及 中医药治疗 方面 的研 究进展
捅 簧 : 司 坌 球 人 口君 龄 化 】越 1 才 哭 崔 , 君 平 踟 禾 删 走 君 平八 砰 兀 共 而及 目 口 l : ., 向
的一类疾病 。由于此类疾病患者常伴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医疗 费用相对较 高, 由此 带年痴 呆症 的发病机 制 、 医对该 本 中 病的辨证论 治及 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现状。提 出在继续加强老年痴呆症机制研 究的基 础上 , 中西 医结合 治疗该病 的道路 , 实发挥 中医药治疗该病 的优 势和作用。 走 切
识、 态度 、 观点 , 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 多样 的 活动 , 帮助学生 充分认 识只有树立正 确的职业观 , 能为经济建设 多作贡 才 献。指导学生要认真 做好 每件事 , 纪守法 , 自己的职业 当成 自己的事 遵 把 业, 认真对待每 天的学习 , 认真做好 每件工作 的每个 环节 , 战胜 自己 , 完善
自我 。
能损害综合征 。主要包括 血管性痴 呆f D和 阿 v ) 尔茨 海默型痴呆 fD 。该组疾病 在老年 疾病谱 A)
和死亡谱 中占有重 要的地 位, 严重威胁着 老年 人 的健 康长寿和生活质 量。在发病机制 和治疗 方
1现代 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1遗传 因素 脱辅脂 蛋 白 EA OE是一 种 . fP ) 载脂 蛋 白,P E基 因定位 于第 l 染色体 上。 AO 9号
产 的实 际需要 出发 , 坚持 以就业为导 向 , 努力培养高技 能人才 。在 建设实
验实训基 地时 , 配置与企 业生产基本 同步的专业教学设 备 , 并制订 相关管
理制度 , 之具有 比较真 实的生产现场 氛围。在实施教学 时 , 使 根据 企业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

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

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

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

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

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就业是民生之本。

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

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

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

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

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

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

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

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

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

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

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

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

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

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

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

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

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

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

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

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

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

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

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