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贫血(专业文档)

合集下载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治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治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治“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容积的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常表现为乏力、头晕、下眼睑发白、面色苍白。

因发病原因多样,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那么贫血都有什么种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贫血的种类及贫血的治疗方法。

1、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指体内严重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i2而引起的贫血。

病因:许多女性过分控制饮食,对肉类、鸡蛋和牛奶不敢沾,甚至连植物油也吃得少,长期以青菜、萝卜之类素食为伍,从而导致贫血。

症状:病人除有头晕、耳鸣、眼花、倦怠、头发干枯脱落等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伴发食欲不振、腹泻、口疮、舌炎等。

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防治关键是调整膳食营养结构、科学进餐。

早餐能摄取足够的高热量优质蛋白,如豆浆、鸡蛋、牛奶等;中餐能从菜肴中广泛摄取各种营养素;晚餐少吃脂肪多的食物和甜食,以防止消化不良和肥胖等。

紫菜头、胡萝卜、柑桔、番茄等宜多吃一些,患有肠炎、溃疡病应积极治疗,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2、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

病因:铁是造血的重要微量元素,膳食中缺铁是贫血的主要原因。

另外钩虫感染、胃肠吸收不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痔疮出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均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症状:与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症状差不多,可通过测验头发中的微量元素加以鉴别。

防治:治疗缺铁性贫血可用硫酸亚铁或10%枸檬酸铁铵5 ̄20毫升,每日服3次。

同时还需同服维生素C100-200毫克,每日3次,以促进铁的吸收。

贫血症状消失后,为巩固疗效还需继续服药1-2个月。

辅助治疗:(1)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进食80克的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适量摄人脂肪,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

最为有效的贫血中医治法(专业文档)

最为有效的贫血中医治法(专业文档)

最为有效的贫血中医治法(专业文档)1、补肾活血法。

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借以解除”髓海瘀阻”和免疫异常所致的骨髓抑制,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的生长。

与祖国医学的”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理论相一致。

临床上对于用补法治疗效果不著而又无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补肾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提高部分病人的疗效。

2、补肾生髓法。

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为目前最为有效的中医治法,实验也证实治疗再障的有效方剂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生长。

3、滋阴助阳法。

适用于具有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候者,或阴虚阳虚证候均不明显者。

方用大菟丝子饮加壮阳之品。

4、滋补肾阴法。

适用于急性再障及部分慢性再障以肾阴虚证候为主者,此型特点为出血现象明显,发热较常见。

临床上除血虚症状外,还有身热衄血,手足心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盗汗,大便干,腰膝酸软,舌苔少,脉细数。

方用大菟丝子饮加减。

5、补肾壮阳法。

适用于再障以阳虚症状为主者。

临床表现除血虚症状外,还兼有形寒肢冷,面肢浮肿,自汗,出血轻或无,便溏,腰膝酸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虚大,或沉细。

方用右归丸加减。

6、补肾解毒法。

有作者认为再障的发生与毒邪有关,在补肾前提下加用清热解毒药物,因为少数患者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再由于外邪的入侵常能使病情加重。

主要用于急性再障伴有发热者,对慢性再障也有一定疗效。

7、益心脾法法适用于具有心脾两虚证候者,多用于慢性再障病情较轻者,常伍用补肾药物治疗再障。

证见: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纳呆,腹胀脘闷,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方用归脾汤加味。

8、益气生血法。

适用于仅有气血两虚证候,而阴阳五脏证候尚不明显者。

多为慢性再障的轻型病例,为治标的辅助治疗。

证见:面色不华或萎黄,眩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儒细。

常用方为八珍汤加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贫血指末梢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值的低限,6个月~6岁者为110g /L;1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

6个月内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者为贫血。

贫血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辨证论治】1.脾胃虚弱证[证候] 面黄少华或淡白,食欲缺乏,神倦乏力,或有腹泻便溏。

唇舌色淡,苔薄,脉弱。

[治法方药]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参苓白术散加减。

2.心脾两虚证[证候] 面色萎黄或淡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口唇黏膜苍白,爪甲色淡。

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治法方药] 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证候] 两颧嫩红,目眩耳鸣,腰腿酸软,潮热盗汗,口舌干燥,指甲枯脆,肌肤不泽。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 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证[证候] 面色、口唇淡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消瘦或浮肿,自汗神疲。

舌质淡胖,脉沉。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益精养血。

右归丸加减。

【经验方剂】1.验方一[药物组成] 仙鹤草30~60克,制黄芪10~15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气血两虚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2.验方二[药物组成] 桂圆500克,薏苡仁300克,阿胶150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补阴。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脾肾虚弱证。

[用法用量] 浓缩成膏,每次15克,每日3次。

3.蔡化理经验方[药物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

[功效] 健脾补肺,扶正驱邪。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肿""虚损"等范畴。

(1)脾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炙甘草、当归、炙鸡内金、六曲、木香、砂仁、黄芪等。

方中以党参甘温,入脾肺二经,补气健脾,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益胃和中,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助白术使湿从小便而去,加强健脾除湿之功,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半夏燥湿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黄芪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根据"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方中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护肌表,以防气脱,补益中焦,资助化源,取其"阳生阴长"益气而生血,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气旺血生。

炙鸡内金,六曲消食健脾。

全方共奏补气生血,健脾燥湿助运之功效。

(2)心脾两虚型:证候:面色苍白或(白光)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质淡胖,苔薄,脉濡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陈皮、炒枣仁、炙甘草、大枣等。

本方重在益气生血,以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化生气血;酸枣仁、当归、熟地补血和营,养心安神;白术、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滞气,大枣健脾和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3)脾肾阳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用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

药用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朴、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鹿角胶、当归。

若腹泻严重加炒山药、炒扁豆以健脾温肾补中,水肿明显者力。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护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护

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护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减少所导致的机体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状态。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贫血是由于气血不足、运化失常等导致的,因此在中医中,贫血的辨证施护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理脾胃功能等方面来改善患者症状。

一、辨证施护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向注重辨证施治,贫血也不例外。

在中医对贫血的治疗中,辨证施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辨证施护,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气血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辨证对于贫血患者,中医辨证要首先明确病因,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辨证。

常见的贫血辨证可以分为气血两方面进行分析。

如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等。

2.施护根据贫血患者辨证结果,中医师可以针对每一种证型进行相应的施护措施。

(1)气虚型贫血如果是气虚型贫血,中医师会建议患者通过调理脾胃、增加气血生成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施护方法包括草果、山药、黄精等中药的调理。

(2)血虚型贫血对于血虚型贫血患者,中医师会通过滋补血脉、调理气机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症状。

例如可以采用首乌、当归、黄芪等中药进行调理。

(3)气血两虚型贫血对于气血两虚型贫血,中医师一般会综合调理气血,调理脾胃功能,以及改善血脉循环等。

中医常用的施护方法包括党参、熟地、黄精等中药的调理。

二、饮食调理除了辨证施护外,中医对贫血的治疗还包括饮食调理的方面。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1.补血食物贫血患者可以适当摄入一些补血食物,如猪肝、鸽肉、动物血等。

这些食物富含丰富的铁和其他微量元素,有助于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2.搭配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强调合理搭配食材,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如贫血患者可以搭配食用一些具有益气补血功效的食材,如红枣、黑豆等,以提高气血的合成。

三、生活调理除了中医的辨证施护和饮食调理外,贫血患者还可以从生活方面进行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1.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调理气血非常重要。

适当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调理身体的关键。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面黄无华或白,食欲不振,体倦乏力,或大便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乏力,不能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故面?s色黄,纳食不佳,体倦乏力。

气血不足,故舌质淡,脉细弱。

2.心脾两虚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黄易脱,头晕心悸,气短音低,夜寐不宁,体倦乏力,纳少,唇口色淡,指甲淡白,或有头面及下肢浮肿。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气虚亏,心神失养测心悸不安,夜寐不宁。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测体倦乏力,纳少。

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唇口色谈等。

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

舌淡红,脉细软,均为心脾两虚之象。

脾虚水湿泛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3.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目,两目干涩,耳鸣盗汗,颧红潮热,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毛发焦枯,指甲易脆,发育迟缓后质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故见颧红潮热,耳鸣盗汗,腰膝酸软。

气血不足,故头晕目,发育迟缓。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则两目干涩。

面色苍白,指甲易脆,舌质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所致贫血的表现。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毛发焦枯。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纳呆食少,肢倦乏力,或大便薄,精神萎软,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畏寒肢冷。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肢倦乏力,大便薄。

肾虚精亏,精不化髓,髓海空虚,骨失所养,故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

脾肾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精神萎软,音质淡,脉沉细等。

气血不足,则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

中医辨证贫血方一(血液系统)

中医辨证贫血方一(血液系统)

中医辨证贫血方一(血液系统)贫血乏力益气养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中医采用健脾养血方法治疗也很有效,并且副作用少。

中成药可用人参归脾九、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血宝等治疗。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黄芪30g 白术15g 党参15g当归25g 甘草6g 茯苓15g远志10g 阿胶10g 益母草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巨幼细胞性贫血也称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一类贫血。

用药前一定要明确诊断,才能对症用药。

中医治疗多采用健牌和胃,益气养血方法,中成药可用人参归脾丸、香砂六君丸,人参健脾丸等治疗。

汤药可用:党参 15g 茯苓10g 白术10g 甘草10g当归10g 熟地黄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陈皮 10g 大枣 5枚阿胶 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慢性型起病缓慢,常以贫血发病,出血部位较少,程度也轻,常见的出血有皮肤粘膜出血和齿龈出血,很少有内脏出血,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这里介绍一经验方:仙鹤草30g 生地黄40g 熟地黄40g 枸杞子10g血余炭10g 阿胶10g 茜草10g 丹皮10g茯苓10g 白术10 黄芪10g 当归6g大青叶10g 公英 10g 何首乌 15g 鹿角胶10g紫草6g 龟版10g 杏仁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一股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可靠。

失血性贫血多见于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钩虫病胃十二指溃疡出血、白血病、胃癌等,主要应该针对引起出血的原发病积极治疗,应尽早到医院诊治。

中医是怎么样解析贫血的

中医是怎么样解析贫血的

中医是怎么样解析贫血的贫血(anemia)是指人体血红蛋白和/或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缺氧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贫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解析贫血的病机病因、诊断与治疗。

1. 病机病因中医认为贫血的病机病因可以大致归纳为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肝肾亏虚三个方面。

(1)脾胃虚弱:中医将脾胃归属为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功能虚弱,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和气血不足,从而引发贫血。

(2)气血失和:中医将气与血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行血运,血藏气化。

如果气血失和,气机不畅,血液运行不顺畅,就会导致贫血。

(3)肝肾亏虚:中医将肝主疏泄,肾主质实,肝肾功能的亏虚会导致精、血、津液等生化物质的不足,以及气机运行失常,从而引发贫血。

2. 诊断中医诊断贫血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

(1)望诊:中医会观察面色苍白、唇色苍白以及舌质淡白等病症,这些都可以作为贫血的望诊依据。

(2)闻诊:中医会闻取气息是否淡薄无力,这是贫血的一种表现。

(3)问诊:中医会询问病人有无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这些都是贫血的常见症状。

(4)切诊:中医通过脉象切诊,观察脉搏的弦细、沉缓,以及其它变异情况,来判断贫血的病情。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贫血主要通过调整脾胃、补气血、益肝肾等手段。

(1)调整脾胃:中医会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营养状况,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合成能力。

(2)补气血:中医认为贫血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所以要通过补充气血来治疗贫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这些药物有补气血的作用。

(3)益肝肾:中医认为肝肾功能亏虚也会导致贫血,所以要通过调理肝肾来治疗贫血。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淮山药等,这些药物有益肝肾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贫血的具体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贫血(专业文档)
心脾两虚、气血双亏
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语声低微、心悸气短、四肢无力、饮食无味、大便溏薄、面色苍白、下肢水肿、口唇指甲淡白,可有鼻衄、齿龈或皮肤出血,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治则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适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
1、人参归脾丸或十全大补丸,请阅本刊2007年第6期《神经衰弱和失眠》一文。

2、胎盘片或紫河车胶囊,有大补气血之功能,用于治疗虚损劳伤、营血不足、精气亏损。

临床见:咳血气喘、骨蒸潮热、盗汗、阳痿遗精、不孕、习惯性流产、乳汁分泌不足等。

本品促进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过敏作用,并适用于各种贫血症。

3、健脾生血颗粒,能健脾和胃、养血安神。

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及心脾两虚型缺铁性贫血。

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面赤耳鸣、腰酸腿软、遗精盗汗、午后低热、颧红潮热、手足心热、口干、烦急。

治宜滋阴补血、养肝益肾。

适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
1、大造丸,本药滋补肝肾,对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所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梦遗滑精、咳嗽无力、年老体弱,凡阴血不足者(如肺结核、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服之效佳。

2、大补阴丸。

3、归芍地黄丸,能滋补肝肾,益阴养血。

对阴虚血少、头晕目眩、两胁作痛、午后低热、骨蒸盗汗、血虚头痛、咽干耳鸣、腰腿酸痛以及因肝肾阴虚所致妇女月经不调者适用。

脾肾阳虚、血亏气弱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症状有:面色苍白,口唇、指甲缺乏血色,头晕眼花,心悸耳鸣,神疲体倦,畏冷,腰酸腿软,下肢水肿,少气懒言,食少纳差,易汗便溏。

治则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适用的非处方中成药有:
1、生血丸,有补肾健脾、填精补髓的功能。

治疗失血血亏,放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2、阿胶补血膏口服液(颗粒剂),对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指甲变形,毛发枯黄,皮肤干燥,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服之效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同时,大家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一定会健健康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必要请去医院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