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建筑创作

合集下载

建筑是实用性的物质产品或实用艺术

建筑是实用性的物质产品或实用艺术

建筑建筑艺术建筑是实用性的物质产品或实用艺术,它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再现生活,不可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真实形象和生活现象的真实图画,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只能算作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

建筑运用种种表现手段和装饰手段,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联想,从而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

黑格尔认为,建筑是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建筑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是“象征型”的。

它的感情含义,它的爱憎,它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十分朦胧的。

然而在建筑艺术语言的朦胧中,却又清晰地透出人的观念形态及其演变。

这就是说,建筑艺术能以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如我国明清的北京故宫建筑,把皇帝的权威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而引起人们对帝王权力的联想。

古埃及的巨大金字塔和超越人的空间活动尺度的卡尔纳克村的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印度和两河流域的许多早期建筑,都把人置于十分渺小的地位,使人的心灵有受压的感觉,人类早年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位置清晰地突现出来。

哥特式教堂给人的感受是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迪斯尼乐园的五光十色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愉悦和欢快。

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所以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许多常用的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

一切宗教建筑,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而且也提供了精神环境。

因此,人们可以从宗教建筑的风格中看出当时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状况,进一步看出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

如古希腊的神庙,以亲切近人的体量、和谐的比例关系、富有人间生活活动情趣的柱廊形式,反映古希腊的宗教观念,即“人神同形同性说”。

古希腊的宗教是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产物。

古罗马继承了这种宗教格局。

随着奴隶社会的消亡,这个体系被否定了。

于是,人的形象在宗教中渐渐消逝了,神的形象变成了不同于凡人的上帝的形象,这时的宗教建筑也开始发生变化。

12至16世纪的宗教建筑,盛行高直式建筑形态。

非物质设计知识点

非物质设计知识点

非物质设计知识点非物质设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它不同于物质设计,更注重于价值观、文化传承和创造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非物质设计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领域。

1.文化传承非物质设计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包括着各种传统技艺、手工艺和艺术形式,如传统乐器制作、织布、陶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的记忆。

2.艺术与美学非物质设计旨在创造美感和审美享受。

它融合了艺术和设计的元素,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视觉元素,以及节奏、音调、韵律等听觉元素,创造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作品。

非物质设计注重于细节和整体性,追求美学上的完美。

3.观念与创新非物质设计并非只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它也包括了对传统的把握和对创新的追求。

设计师们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的概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这种观念上的创新有助于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使非物质设计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4.功能与实用性虽然非物质设计强调艺术和美感,但它也注重作品的功能和实用性。

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当代的设计作品,都需要具备实用和功能性。

这使得人们在欣赏和使用非物质设计作品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实用价值。

5.可持续性与环保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已成为重要的话题。

非物质设计在这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设计师开始关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的环保性,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些努力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世界。

6.交流与传播非物质设计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或手工艺品,它们也是交流和传播的媒介。

通过展览、表演、出版物等形式,非物质设计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这种交流和传播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艺术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总结中,非物质设计是一个充满了创造力、文化价值和美学追求的领域。

通过了解非物质设计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领域的作品。

建筑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建筑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2期(总第174期)苑雪飞等:浅论建筑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意向,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已经不满足于设计纯理性的功能空间,而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形体,打造出感性的、冲击力强的空间形式。

同时,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它更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延伸。

2.2对理性的否定对理性的否定,是指刻意的非逻辑、非秩序、反常规的异质性要素的并置、解构、混合、杂糅。

如屈米、埃森曼和伍兹等建筑师的作品,还有盖里、蓝天组、赛特事务所和摩弗西斯事务所的某些作品,都可以归入此类。

这些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它们在建筑造型及空间上体现出的反美学的、反理性的、反结构秩序的、片断的、甚至荒诞的审美倾向。

埃森曼设计的罗马千禧教堂就表达了他的一种超然的反观的姿态,体现了一种反常规,反理性的思维。

建筑以一种折叠扭曲的形态展示在人们面前,形成具有动感和张力的建筑空间形式。

建筑似乎是从地面上的褶皱中生长起来,形成人们意想不到的教堂形式。

盖里在建筑设计时经常用纸张、泡沫塑料和软木堆成所需要的造型,并对其进行三维数字化,之后,再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修改,生成定型的网格。

华特迪斯尼音乐厅他所设计的建筑的内部空间自由多变,屋顶,墙面,地面,多维的联系在一起,没有传统的水平面,坡道取代了传统的上下联系的楼梯人们可以不受拘束的从一个空间层面走到另一个空间层面,空间立体流动,打破了水平与垂直、人工和自然的界面。

建筑的立面造型是自然生成的,建筑的造型是空间张力所形成的外壳,建筑与环境、空间和表皮融合在了一起。

崇尚解构主义为的建筑师们试图在创作中引入新的因素,并且更加自由和宽容的以突破传统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构建建筑结构,以形成对建筑意义的多元表达。

扭曲的形体、破碎的界面、严重脱离功能的空间,都是一种与传统理性思维的对抗,在对抗中思索什么才是建筑意义的真实载体,如何对建筑意义进行更真实的表达。

建筑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性研究

建筑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性研究

建筑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性研究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实用工程,必然具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

物质性指的是建筑的实体形态,包括建筑的结构、材料、造型等方面;而精神性则指建筑所具备的意义、情感和艺术内涵。

本文将对建筑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性展开研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建筑的物质性是其存在的基础。

一座建筑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它的功能、实用性和稳定性。

从古代的希腊神庙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都必须具备它们所需的结构和材料,以保证它们能够屹立于地面并承载人们的生活和活动。

没有物质性的建筑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实际应用。

因此,建筑的物质性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要着重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然而,建筑的物质性并不仅限于实用功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之一,它要通过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的设计来表达出一种美感和思想。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的物质性是由钢铁构成的,但是它所呈现出的曲线美和结构稳定性,以及它象征的法国的精神,都赋予它了超越实用功能的精神性。

事实上,建筑的精神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当建筑的物质形态能够合理地满足其实用功能和美学要求时,才能呈现出真正的精神性。

以古代的皇宫、教堂为例,它们的宏伟和庄严正是源自于巨大的体量和坚固的结构。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仪式或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崇高、庄重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除了物质性对精神性的影响外,精神性也可以通过建筑的设计和艺术表达来增强和塑造建筑的物质性。

建筑师的创意和想象力以及对建筑功能和意义的理解,是决定建筑精神性的关键。

比如设计师可以运用灯光、色彩和纹理来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以强调建筑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再比如设计师可以运用建筑的比例、形态和平面布局来表达某种主题和理念,以激发观者的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建筑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没有物质性的建筑缺乏实用性和稳定性,无法符合人们的需求;没有精神性的建筑则只是冰冷的结构,无法触动人们的心灵。

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

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

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与建筑结构的结合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通过充分理解建筑结构的原理与特点,艺术家能够创造出独特、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艺术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力。

一、抽象的结构为艺术提供灵感建筑结构的本质是有机构成的,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无限灵感。

可以通过简化和抽象的方式,将建筑结构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

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提取建筑物的骨架结构,以抽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创作出富有力量感和动感的艺术作品。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可以使用线条、几何图形和比例等元素来表现结构的优美和稳定。

艺术家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色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结构背后的美学价值。

二、建筑结构的材料与艺术呈现材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建筑结构的材料也对艺术作品起到重要的影响。

通过运用建筑结构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可以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并与观者产生更强的共鸣。

以砖石结构为例,艺术家可以运用与之相同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

可以将砖石拼接成各种形状和结构,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还可以加入其他的元素,如光线、投影等,以突出作品的艺术性。

三、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空间设计除了创作艺术品外,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运用建筑结构来进行艺术空间设计。

建筑结构的特点与美学原理可以为艺术空间设计提供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例如,通过构建起众多的柱子和梁,可以创造出一个立体感强、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

利用不同的材料、色彩和光线等元素,艺术家可以打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感受,使观者在空间中感受到艺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结语运用建筑结构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充满挑战和创意的过程。

艺术家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结构的原理和特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

通过抽象的结构、材料的运用和艺术空间的设计,艺术家可以将建筑结构的美与艺术的灵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

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

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

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摘要在建筑创作中,每个建筑师不但需要从逻辑思维上将自己从形式逻辑上升到对称逻辑以达到建筑设计各要素的和谐,更需要非逻辑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灵感与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以展现建筑创作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abstract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ach architect will not only need logical thinking from their own form of logic up to the symmetrical log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th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requires anon-logical thinking in the image of the thinking, inspiration and intui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 to seek non-log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combine to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closely.关键词:建筑创作;思维方式;辩证关系;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形式逻辑;矛盾逻辑;对称逻辑引言建筑创作是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综合,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创作,是按照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经济法则的准绳展开的;是一种有目的、有主体的创作活动。

因此,建筑创作是在情与理的双轨上运行;是理想与浪漫的交织;是一种有目标的控制性科学想象和以社会逻辑为原型的自由想象相结合的创意。

它既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判断、推理和论证以促使建筑概念的生成;又要借助非逻辑思维中的意象、联想、想象乃至直觉与灵感,注入建筑以活力与神韵。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摘要:母题是建筑创作表达技巧之一,在众多建筑中得到运用。

建筑中通过母题的重复运用可以使建筑得到统一,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记忆。

本文通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母题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母题;院落;方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母题,在文学中的含义是指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重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种意象,由于其重复出现,使整个作品的脉络得到加强。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炼出一种符号作为设计的母题,并将其重复使用到建筑中,从而强调了创作者的立意构思,这种设计手法称为母题法。

建筑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管是空间形式、平面布局还是形体构成。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和表达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织不同的元素使建筑达到完整和统一?建筑创作时通过立意构思和对众多元素的提炼,运用母题法可以使建筑得到完整和统一。

通过对母题的重复使用可以使人们在观赏建筑时加深对建筑的印象和理解。

纵观中外建筑,都有一些让人神往的母题,例如中国的院落、轴线、大屋顶、斗拱等,西方的柱式、尖券、拉丁十字平面、帕拉第奥母题等。

这些优美的母题也常常被运用到现代的一些建筑上。

下面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具体谈谈母题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1 项目背景为发扬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保留历史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建立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项目选址辽宁省铁岭市,基地位于铁岭市凡河新区,它是独具魅力的中国北方水城,这也为博物馆增色许多。

建筑基地位于凡河新区昆仑山路以东、祁连山路以西、嘉陵江路以南的地段,西邻凡河,建筑用地面积70000万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基地内建筑面积50000万平方米。

规划主要由六个功能组成,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储藏区、服务共享区、实验培训区、后勤保障区以及剧场表演区。

2 立意构思立意构思围绕着以下三点展开:(1) 如何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与地域建筑特色相结合?(2) 如何使单体建筑与城市的脉络及周边的环境相融合?(3) 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

建筑创作过程中母题的运用摘要:母题是建筑创作表达技巧之一,在众多建筑中得到运用。

建筑中通过母题的重复运用可以使建筑得到统一,给人留下完整深刻的记忆。

本文通过结合建筑设计实例对母题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母题;院落;方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母题,在文学中的含义是指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重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的线索,也可能是一种意象,由于其重复出现,使整个作品的脉络得到加强。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炼出一种符号作为设计的母题,并将其重复使用到建筑中,从而强调了创作者的立意构思,这种设计手法称为母题法。

建筑是由多种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不管是空间形式、平面布局还是形体构成。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和表达过程中如何运用和组织不同的元素使建筑达到完整和统一?建筑创作时通过立意构思和对众多元素的提炼,运用母题法可以使建筑得到完整和统一。

通过对母题的重复使用可以使人们在观赏建筑时加深对建筑的印象和理解。

纵观中外建筑,都有一些让人神往的母题,例如中国的院落、轴线、大屋顶、斗拱等,西方的柱式、尖券、拉丁十字平面、帕拉第奥母题等。

这些优美的母题也常常被运用到现代的一些建筑上。

下面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计方案,具体谈谈母题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

1 项目背景为发扬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保留历史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建立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项目选址辽宁省铁岭市,基地位于铁岭市凡河新区,它是独具魅力的中国北方水城,这也为博物馆增色许多。

建筑基地位于凡河新区昆仑山路以东、祁连山路以西、嘉陵江路以南的地段,西邻凡河,建筑用地面积70000万平方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规模:基地内建筑面积50000万平方米。

规划主要由六个功能组成,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储藏区、服务共享区、实验培训区、后勤保障区以及剧场表演区。

2 立意构思立意构思围绕着以下三点展开:(1) 如何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与地域建筑特色相结合?(2) 如何使单体建筑与城市的脉络及周边的环境相融合?(3) 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建筑创作摘要:文艺复兴期间,在建筑设计成为脱离于手工劳作的艺术化脑力创造过程当中,在建筑师成为脱离于无名工匠的艺术家的过程中,建筑绘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绘图、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三者关系的探讨,强调了建筑创作中的非物质特性,或者说建造之外的纬度。

以非物质为空间实践的焦点,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绘图在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同时进一步提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者的结合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活性的可能。

[2]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

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

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

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

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

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

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

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

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

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

免费毕业论文网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

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

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

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

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

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

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

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

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

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

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

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在15世纪的托斯卡纳(Tuscany),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设计建筑的这种推论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作品的概念,而不是建造(Wilkinson,1977,p.134)。

瓦萨利提倡雕塑和建筑都属于设计艺术,画家和雕塑家也可以被任命为建筑师。

凯瑟琳·维尔金森(CatherineWilkinson)提到:由于瓦萨利将设计提升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论,设计成为了艺术实践自由独立状态的基础。

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将无法区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手工工艺(例如银器加工和家具制造),也无法区分艺术家和工匠(Wilkinson,1977,p.134)。

瓦萨利于1550年发表了有巨大影响的著作《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一生》(以下简称《一生》)[5].通过对于一些真实事件和关于他自己想法的描述,瓦萨利将艺术家描写成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为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狂热崇拜艺术天才的情绪作了铺垫。

作为第一部重要的艺术史,这本著作标志着艺术史这个学科的产生。

1563年,瓦萨利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学院:佛洛伦萨的设计艺术学院。

这种影响了后来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学院模式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手工业行会中脱离出来,并且用各种科目的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学)替代了作坊式的教学模式。

同时,瓦萨利建立了第一个珍贵艺术品和图纸的收藏,其中,建筑图纸和艺术品原作同样受到重视。

瓦萨利推进了“艺术家建筑师通过绘图而得到训练”这一观念。

但是在他的《一生》所提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当中,只有七名是建筑师,更多被归类为雕塑家或者画家,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

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这种分类法暗示了建筑师身份的模糊。

威格利(MarkWigley)在讨论瓦萨利收藏的建筑图纸的时候指出了建筑图纸的模糊地位。

他提到:瓦萨利……在他的每幅画上都画了一个框。

通过将画面的边界遮盖起来,图像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被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

但收藏中的建筑绘图都没有边框(有一个例外,帕拉第奥的设计图被装上了非常不显眼的边框)。

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框和框内建筑的构筑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结果是图纸的边界是完全暴露了。

建筑绘图从来没有从物质世界中完全解放出来(Wigley,1999,p.21)。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筑绘图的模糊状态是因为它和艺术品的功能不同。

罗宾·伊万斯(RobinEvans)写道:“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有规律的假想直线穿过图面和图面所表现的相应物体联系起来”(Evans,1989,p.19)。

无论是透视图,还是详图中的文字说明,都指向图纸外的事物,其描绘建筑的首要目的高于其作为图画本身的价值。

同时,一张建筑图纸通常需要和其他图纸相互参考着看,与此不同,艺术品是可以被独立审视的,不一定非要指向外部物体。

因此绘画进一步的从物质世界里脱离出来,而更接近观念。

虽然,目前建筑绘图的地位似乎没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那么高,设计(disegno)仍然使这三种视觉艺术成为和思想观念相关的自由艺术。

著名的建筑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而成名,而不是他们的图,但是图是了解一个建筑师的钥匙。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成为商业协会扩张状态的一种贴切表达,资助者和建筑师通过相互支持而获得名望。

图的展示便成了各种和建筑相关的聚会当中的新成规,它使得建筑师可以以一个有教养的、平等的身份和资助者进行对话。

埃德里安·佛蒂(AdrianForty)写道:“设计的普及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化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促成了建造(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之间的对立,一边是建造和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另一边是非物质性的建筑。

换句话来说,设计所关心的是建造之外“(Forty,2000,p.137)。

15和16世纪新的劳动力分配当中,设计开始远离建造和工地,建筑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相关的,而不是体力劳动相关。

在建造之前,对图的重视提升了设计阶段的价值,也加深了设计的深度。

图为建筑探索提供了新空间,一个无须依赖于建造的新空间。

除了传统的建造实践技能以外,建筑师掌握了两种新的实践技能:画和写,这两者和建造同样重要[6].为了巩固自身脑力艺术创造代言人的身份,建筑师开始不断地用图和文字将建筑理论化。

这类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师的知识和身份,但是不仅限于建筑师自身这个圈子。

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一个将建筑师作为艺术和脑力劳动的职业进行彻底探讨的是阿尔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出版于1450年左右。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资助者看的,而不是建筑师们。

不到15年后,费拉莱特(AntoniodePieroAverlinoFilarete)写了《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

如佛蒂所言,费拉莱特之前的很多文艺复兴论述都非常强调图的重要性,认为绘图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能。

16世纪最为畅销的建筑类书籍塞里欧(SebastianoSerlio)的《论建筑》(Tuttel’opered‘architetturaeprospectiva)中,这一观念表现得非常明确(Forty,2000,p.30)。

由于有些建筑物没机会被建成,有时建筑物也不是讨论建筑创意的最好手段,在“建”的同时,建筑师,尤其是著名建筑师也倾向于“说”、“写”和“画”建筑。

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

柯布西耶和最近的库哈斯是新时代的例子。

如果,如塔夫里所主张,现代性的开端是15世纪而不是20世纪(Tafuri,1980,p.16),那么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则是现代建筑师一个本质特点,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库哈斯。

设计越来越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活动。

佛蒂写道,设计从建筑学内一个分支转向一种独立自治的行为这一过程得到了哲学家思辨的充分支持。

例如,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使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将物体(object)和物体的设计(design)区分开来,康德哲学鼓励人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自治的纯粹特性(Forty,2000,p.138)。

因为建筑师们“画”建筑而不是真正的去建造,建筑师的工作始终和真正的建造是分离的。

在20世纪,如同大多数职业教育一样,建筑师培训从事务所转向学院,这两者之间的隔阂加深了。

建筑师的教育培训不再是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督来完成,而是转向基于空间和形式的设计训练,佛蒂认为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语汇之一(Forty,2000,p.136)。

建筑师学徒们一般在事务所当中像小字辈一样工作,以此获得经验;而学建筑的学生们是设计的单独创造者,充满希望和雄心的进行工作。

建筑师培训的学院化这一转折使过去潜在的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分界更加明显,这种分界使建筑师的工作中“文字和图像的生产”变得格外重要。

建筑师身份是艺术化的、智力型的和学术化的。

作为这种身份的体现,建筑绘图的角色比以前显得更重要。

思想,非物质(Ideanomatter)设计(disegno)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艺术的状态,因此也就和建筑师、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状态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