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弓I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 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 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弓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 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或趾收缩压<30mmH等。
5. 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 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SO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
该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西药、中医中药)、外科手术、介入、干细胞移植等,目前中医药应用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对早期动脉硬化闭塞证及错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严重ASO患者效果较好,现综述如下:1 中药内服夏源泉[2]采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配合前列腺素E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1 疗程后,痊愈24例,占60%,显效8 例,占20%,有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刘惠洁[3]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20例,结果临床治愈42例,占35%,显效55例,占45.8%,有效22例,占18.3%,无效1 例,占0.8%,总有效率为82.6%。
郭玉奇等[4]采用通脉汤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山期87例,祖国医学辨证分阴虚毒热型、湿热毒蕴型、气血两虚型,治疗时随证加减,结果治愈32 例,占36.78%,显效40 例,占45.97%,好转7 例,占8.04%,未愈(截肢)8 例,占9.19%,显愈率82.75%,总有效率90.79%。
孙连庆等[5]采用黄芪通脉汤治疗ASO 了解该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治疗后患者EDD明显改善,ET-1、TXB2 水平降低,NO 6-Keto-GF1 a水平升高。
王新玲⑹ 采用银山通络饮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157 例,结果治愈92 例,好转51 例,未愈14 例,总有效率为91.4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纤曲和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的疾病。
病变的发展使组织缺血逐步加重,症状由间歇性跛行逐渐演变为患肢静息痛,进而导致肢体发生溃疡或者坏死。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欧美国家尤为多见。
(一)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脂检查;血糖、尿糖、血常规检查。
2心电图检查3影像学检查:动脉造影、多普勒超声、CTA或MRA。
(二)处理原则1.非手术治疗⑴一般处理:绝对戒烟,运动锻炼。
⑵药物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抗血小板药2.手术治疗⑴动脉旁路手术⑵动脉内膜剥脱术⑶静脉动脉化手术⑷骨髓干细胞移植术⑸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三)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功能锻炼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3. 患肢护理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取合适体位,休息或睡觉时取头高足低位,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不变。
4.疼痛护理:早期病人可用血管扩张剂,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四)术后护理1. 体位嘱患者平卧,患肢制动,穿刺点加压沙袋24h,并患肢保暖。
2. 病情观察⑴监测生命体征,包括T、P、R、BP及尿量的观察。
⑵观察切口渗血情况⑶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以及肿胀情况,记录患肢足趾血氧饱和度。
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3.药物护理术后抗凝溶栓治疗,在输液泵输入尿激酶过程中,要准确配制药物用量,速度调整准确,观察输液泵运转情况4.饮食护理术后当日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粗糙食物损伤消化道引起出血,保持大便通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指下肢血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等病变。
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跛行、坏疽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相关的诊治指南。
一、诊断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吸烟、饮食、运动等习惯,以及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等。
2.体格检查:包括上下肢的血管搏动、皮肤颜色和温度、肌力等,意在发现下肢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的体征。
3.脉搏波测定:通过脉搏波形态、峰值速度等指标,判断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
4.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确定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形态。
5.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有无血液异常。
二、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禁烟、限制饮酒、控制高脂血症、保持适当的体重、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凝药物等,以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和预防血栓形成。
2.介入治疗:适用于疼痛明显、休息后没有缓解、血流受限或足部坏疽的患者。
(1)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内放置球囊,通过球囊充气扩张血管,恢复血流通畅。
(2)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后,内置金属或塑料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性。
(3)血栓清除术:通过导管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插入器械,将血栓清除或通过溶栓药物溶解。
3.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变严重、介入治疗无效或血流受限严重的患者。
(1)血管旁路移植术:将患者自体的血管作为旁路,使血液能够绕过病变段,恢复下肢的血供。
(2)血管修复术:对于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进行血管修复术,以恢复血流通畅。
三、常见的并发症1.下肢坏疽: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皮肤和组织坏死。
2.感染:由于坏疽和缺血,易导致细菌感染。
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怎么治疗

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怎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症全称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发展成的肢体慢性缺血疾病。
由于双下肢动脉硬化症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较关心的就是治疗方法。
那么,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怎么治疗?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1.一般治疗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
解剖内旁路按照原正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
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功开通。
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上面就是对双下肢动脉硬化症治疗情况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这个事儿啊,咱可得好好唠唠。
这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呢,就像侦探破案一样。
医生得先看看你的症状。
比如说啊,你要是觉得腿啊,老是发凉,就像大冬天没穿秋裤似的,那这可能就是个小信号。
还有啊,要是走路走着走着就开始疼,歇会儿又能接着走,这叫间歇性跛行,这也是个很重要的症状呢。
就好像你的腿在跟你说:“嘿,我这儿有点不对劲啦,你得注意注意。
”然后呢,医生还得摸摸你的腿。
看看足背动脉啊这些地方的搏动情况。
正常的搏动就像小鼓在有节奏地敲呢。
要是搏动很微弱,或者干脆摸不到了,这可就有点麻烦了,就像那个小鼓的鼓槌丢了似的。
再就是检查手段啦。
有一种叫血管超声的东西,这个可神奇了。
就像给你的血管做个小B超,看看血管里面是不是有那些讨厌的斑块啊,血管是不是变窄了。
这就好比用个小探测器去探索血管的小世界。
如果看到血管壁上有一些增厚的地方,像墙皮长了青苔一样,那可能就是粥样硬化在捣乱。
还有个厉害的检查叫血管造影。
不过这个有点像个小探险,要把造影剂打到血管里,然后通过特殊的设备看血管的样子。
这就像给血管拍个超级清晰的照片,能清楚地看到血管哪里堵了,堵了多少。
不过这个检查稍微有点复杂,也有点小风险,就像冒险进入一个神秘的洞穴一样,得小心谨慎。
另外呢,医生还会结合你的一些其他情况。
比如说你有没有高血压呀,高血脂啊,或者是不是爱抽烟啊这些。
如果这些坏毛病你都有,那就像是给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小怪兽”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啊,要是发现自己腿有啥不舒服的,可别不当回事儿。
就像房子有点小裂缝,你要是不管它,可能最后就变成大窟窿了。
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让咱的腿继续好好地带着咱们到处溜达,去看美丽的风景,去和朋友们玩耍呢。
可不能让这个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把咱们的美好生活给搅和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新进展

医生也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制定更完善的治疗方案,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病情。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就医,接受规范的诊治,远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困扰。
感谢观看
三、新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ASO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 方法:
1、细胞疗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ASO的热门方法。干细胞具有 分化为新血管的能力,可以促进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改善肢体供血。
2、基因疗法:通过改变病变血管壁的基因表达,抑制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 展,为ASO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预防措施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应注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合理饮食应控制摄入总热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摄入富 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控制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发生 风险。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有助于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
四、临床实践
7、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些技术正在被探索用于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 反应,以及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临床数据和其 他生物标志物,人工智能模型可能能够预测哪些患者最可能对特定治疗产生反应。
四、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新治疗方法的应用将 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 着更多的创新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福音。
结合实际案例或经验分享,分享一些诊治下肢动脉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患者有高血 压和高血脂病史,医生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日常护 理。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下肢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 高。
五、注意事项
五、预防措施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血管狭窄或阻塞,血流受阻,导致下肢缺血性病变,常伴随有下肢痛、跛行、肌肉萎缩、坏疽等症状。
在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等方法控制病情的进展;然而在疾病的中晚期,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其中介入治疗溶栓是较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溶栓治疗是指将血管内导管经皮穿刺进入狭窄或阻塞的血管内,将药物注射至闭塞部位,通过药物的溶解作用将闭塞的血栓分解,恢复血液流通状态的治疗方式。
溶栓治疗主要有内源性溶栓和外源性溶栓两种方式。
内源性溶栓是指通过血管内导管注射药物到闭塞的血管内,使血管内溶栓剂药物直接与血栓相接触,降低血栓稳定性而达到溶解症状的治疗手段。
内源性溶栓目前较常用的药物是尿激酶,它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注射到闭塞的动脉内,快速地将血栓分解并恢复血管的通畅度。
同时,内源性溶栓还能保护血管内膜,减小溶栓后再次形成血栓的风险。
外源性溶栓是通过外源性药物途径进行的溶栓治疗,一般适用于急性、大部分病变和病变严重的患者。
外源性药物治疗主要有持续性药物导入技术和靶向性药物输注技术。
其中,持续性药物导入技术指的是将药物注射至关闭的血管内,通过血管内导管对血管内壁注射药物,逐渐恢复血管腔通畅,改善病情。
靶向性药物输注技术是通过将药物输注到狭窄或阻塞部位,利用药物的靶向性和局部高浓度作用来溶解血栓,促进血管恢复通畅。
虽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但溶栓治疗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之处。
其中,溶栓治疗不仅可能造成出血、过敏等副作用,而且还可能导致溶栓不彻底、血栓再生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治疗时机和用药量,同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腹主动脉远端及髂-股-腘动脉等大、中动脉最易受累,后期可以累及腘动脉远端的主干动脉,病变呈多平面、多阶段分布的特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3%~10%升高到近年的15%~20%,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可达15.91%。
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介入支架后再狭窄
2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特点
(1)常见症状:①轻微症状:发病早期,多数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②间歇跛行:随着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阻塞的范围不断增大,出现行走后病变动脉无法满足肌肉更多的血液供应,引起小腿疼痛,病人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疼痛方可缓解;③静息疼痛:休息时下肢疼痛,提示严重的动脉阻塞;④下肢溃疡或坏疽,可伴局部蜂窝织炎、骨髓炎甚至败血症。
(2)常见体征:①股部、腘部、足背部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②病变血管近端可闻及血管杂音;③患肢体位改变试验阳性;④严重慢性缺血体征,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及趾甲变厚,足趾和角质突出部位可见缺血性溃疡。
3 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辅助检查
(1)踝肱指数(ABI):右(左)踝肱指数=右(左)踝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
ABI的诊断标准:
① 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 90%左右,特异性约95%;
② ABI 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
③ 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
④ 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
⑤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ABI运动试验:①平板运动试验:用于静息ABI正常的LEAD患者的诊断,帮助鉴别真假间歇性跛行。
②结果判断:静息ABI为0.9以上,运动后1min ABI下降20%可诊断L EAD。
③六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合理的对跛行的功能缺陷、老年患者的治疗反应及不适宜做运动试验的人群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2) 趾肱指数(TBI):右(左)趾肱指数=右(左)趾收缩压高值 / 双上肢收缩压高值。
TBI主要用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严重硬化的患者,TBI小于0.6属于异常,小于0. 15(趾动脉压小于20 mm Hg)则主要见于静息疼患者。
(3)常用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多普勒检查
②CT血管成像(CTA)
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④动脉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4) 血管功能检查
①脉搏容积描记:分段描记大腿、小腿、踝和足部的脉搏容积和多普勒速度波形(P WV),有助于确定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
②下肢节段压力测量:用于诊断需要行解剖定位以制订治疗方案。
4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标准与临床分期
(1) 临床诊断标准:
①有下肢症状(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足温低、毛发少或足部皮肤紫绀)、股动脉闻及杂音、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②静息ABI<0.90,TBI<0.60,运动后下降20%;
③超声多普勒检查与其他影像学检查(CTA、MRA、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2)临床分期:国内外临床常用的分期方法有两种即Fontaine法和Rutherford 法。
(3)按发病部位分类:累及主髂动脉型、累及股腘动脉型、累及胫腓动脉型、累及下肢广泛动脉型
(4)症状与病变部位:①行走时小腿不适,休息时减轻:提示股浅或胫腓动脉狭窄或阻塞;②大腿和小腿疼痛:提示髂股动脉狭窄或阻塞;髋部和臀部疼痛:提示主髂动脉狭窄或阻塞;③男性患者如有勃起功能障碍伴股动脉搏动消失时,提示下段腹主动脉的全阻塞或双侧髂内动脉开口近端狭窄或闭塞;④臀部和大腿跛行首发,持续行走累及小腿:提示肾下腹主动脉和髂动脉闭塞性病变;⑤臀、髋、大腿和小腿等部位的广泛疼痛:同时有流入道和流出道病变。
5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治疗
(1)一般治疗:戒烟、控制高血脂、控制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运动疗法、保护患
肢、治疗缺血性溃疡
(2)药物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祛聚、抗凝药物,改善血流动力学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改善代谢药物,中医药治疗
(3)手术及介入治疗
目标:①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能力②减轻缺血疼痛,治疗(神经)缺血性溃疡。
③减少截肢率及截肢平面及保存肢体,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术前评估:1)常规进行血管疾病筛查:包括静息ABI及运动后ABI,并行下肢彩超检查,了解血流情况及斑块情况; 2)对患者进行下肢CTA和/或MRA检查:①.扫描平面应包括腹主动脉以了解是否合并有动脉瘤(例如腹主动脉、髂动脉或股总动脉动脉瘤);②直观评估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的解剖部位和程度; 3)如果决定行介入,可选择下肢动脉D SA造影。
术前准备:1)合并基础疾病准备:患者多为高龄病人,合并有心肺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基础病,使患者能较好耐受手术,对患者充分评估,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2)合并下肢溃疡及感染患者准备: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并清创换药,保护创面,请相关科会诊。
方案选择:1)主髂动脉狭窄:手术治疗、介入或杂交手术治疗,如①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②腹双股动脉搭桥术③球囊扩张成形术④支架置入术
2) 股腘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如股腘动脉狭窄处球囊扩张成形或(和)支架置入术
3) 股腘动脉闭塞:手术或杂交手术治疗,如①股腘动脉内膜剥脱术②多切口内膜分段剥脱术③股腘动脉切开去栓术④手术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或(和)支架置入术
4) 介入后再狭窄:①早期抗凝、溶栓,②再次球囊成形或(和)支架置入术,③血管移植、血管成形等开放手术。
上图中:①左股浅动脉闭塞术前CTA ②左股浅动脉闭塞行多切口内膜分段剥脱术术中③左股浅动脉闭塞多切口内膜分段剥脱术后CTA ④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术前CTA ⑤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经手术取栓及球囊扩张成形术后造影⑥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CTA
治疗原则:1)立即评估CLI患者动脉闭塞的解剖部位和程度,判断能否通过血运重建挽救肢体。
对于可挽救的肢体应立即行血管重建治疗。
2)不可挽救的肢体坏死不考虑血运重建,应评估血管闭塞的解剖部位积极手术治疗,降低截肢平面。
3)出现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不能控制的静息痛或广泛肢体组织坏死,应行踝部以上的截肢(大截肢)手术。
参考文献
1. Selvin E,Erlinger T.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 ease in the Unites State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 nation Survey,1999-2000[J].Circulation,2004;110(6):734-8.
2. 李小鹰,王洁,王全义,等.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在老年血脂异常人群中的现患率调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1):3-6.
3. Dormandy JA,Rutherford RB.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 TASC Working Group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 J Vasc Surg,2000,31:S1-S296
4. Rutherford RB.Clinical staging of acute linb ischemia as the basis for choic
e o
f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when and how to intervence.Semin Vasc Surg. 2009,22(1):5-9.
5. P.Dick,S.Sabeti,W.Mlekusch.Conventional balloon angioplasty versus periphera l cutting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treatment of femoropopliteal artery in-stent restenosis:initial experience.Radiology,2008,248(1):297-302
6. Garcia LA,Lyden SP .Atherectomy for infrainguinal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 J Endovasc Ther.2009,16(2 Suppl 2):Ⅱ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