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
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

第三节
心脏蛋白类标志物 检验
一、血清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由一条肽链和一种血红素辅基 构成旳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旳蛋白质,与 氧旳亲和力比Hb强,在极低旳氧张力情况下,肌 肉缺氧时,可释放氧供肌肉收缩旳急需。
肌红蛋白是构成骨骼肌和心肌旳主要蛋白质, 当肌肉损伤时,能够从肌肉组织中漏到循环血液 中,使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增长,该指标用于判断 是否发生肌肉损伤。
AST有两种受不同基因控制旳同工酶,分别 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中。
【参照范围】
m- AST ≤15U/L(37℃)
【临床意义】 m-AST一般要在细胞坏死、线粒体破坏后
才释放入血,当细胞不再破坏和修复时血清中 m-AST值不久降至正常水平。所以,测定m-AST 有利于鉴定细胞坏死严重程度,也有利于推测 患者预后。
【临床意义】
1.CK测定临床上主要用于诊疗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3-6h就开始急剧升高,可高达 正常上限旳10-12倍,20-30h达高峰。CK对诊 疗心肌梗死较AST、LDH旳特异性高,但此酶 增高连续时间较短,在2-4d后就恢复正常。
2.病毒性心肌炎时,CK活性也可明显升 高。
3.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造成 CK活性旳增高,且增高旳幅度与肌肉旳损 伤范围旳大小以及手术时间旳长短亲密有关。
心脏旳生化标志物 1.心脏旳酶类标志物
血清中有多种酶,但多种酶旳起源或组织、器 官特异性不一。
其中血清CK、CK-MB、AST、LDH、α-HBD 等主要来自于心肌,一起构成心肌酶谱,对诊疗心 脏疾病有主要意义。
但作为心脏旳酶类标志物主要有:LDH、CK、 AST及其同工酶等,这些酶在血清中旳活性变化可 反应心脏功能旳好坏和心肌细胞构造旳完好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发病后1~3h是通过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挽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AMI发病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约为1%;若6h后才得到救治,死亡率将达10%~12%。
因此,寻找AMI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是每一位检验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具有高度的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周转时间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
但迄今尚无一个完全达到此要求的标志物,各种标志物均各有其特点,因而各实验室多采用几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心肌损伤。
1 心肌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发展历程心肌细胞中含有一些酶,这些酶在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入血,其活性或质量的增高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时相及程度。
1954年,Ladue等首先发现GOT在AMI病人血中增高,提出GOT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志物。
1955年,Wroblewski等发表文章,认为血中LDH的变化也与AMI有关。
1957年,Wessell等发现LDH有不同组分,AMI时某一组分的变化尤其明显。
1960年,Dreyfus等报道CK在AMI病人血清中明显增高,特异性较GOT、LDH高。
1966年,Van der Veen等发现,CK的MB同工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当时临床应用的其他标志物。
在上世纪70~90年代初,上述血清酶(AST、LDH、α-HBDH、CK)曾广泛用于AMI的诊断,称为心肌酶谱分析。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同一些主要心脏病学术团体共同制订AMI的三条诊断标准: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史、典型的心电图(ECG)改变、系列酶活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CK和LDH同工酶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比总酶高,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CK-MB成为诊断心肌梗死(MI)生化标志物的“金标准”。
2 心肌损伤的蛋白标志物检测进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发现心肌中的一些蛋白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心脏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

无明显缺血性心脏病时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
1.心脏挫伤或其他创伤,包括手术、消融、起搏等 2.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 3.主动脉夹层 4.主动脉瓣膜病 5.肥厚型心肌病 6.快速或缓慢性心率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7.心尖彭隆综合征 8.横纹肌溶解伴心脏损伤 9.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10.肾功能衰竭 11.急性神经系统疾病 12.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病变、血色沉着病硬皮病 13炎症疾病,心肌炎或心内膜心包炎的心肌波及 14.药物中毒或毒素 15.重危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或败血症 16.烧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 17.极度劳顿
③心肌亚型(cTnI); 由于基因顺序不同三者的一级结构也不完全相 同,cTnI相对fTnI和sTnI有约40%左右的氨基酸序 列不同源性。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具有较高的心肌特
异性和抗原特异性。cTnI在心肌中无其它亚型存在,
故cTnI是一种理想的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肌钙蛋白I在细胞内的分布与释放
分布:心肌肌钙蛋白即cTnC、cTnT、cTnI主要以复合物的 形式 存在于心肌收缩蛋白的细肌丝上,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cTnI在骨骼肌发育的各个阶段都不表达,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 更优于cTnT。 cTnI的特异性不受骨骼肌的损伤、剧烈运动和肾脏疾病的影 响。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血中检测不到cTnI,因此微小心肌损伤 即可引起血清水平的显著升高。 cTnI含量为4-6mg/g湿重组织,而CK-MB为1.4mg/g和肌红蛋 白为23.6mg/g湿重组织。
2、cTnI在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应用
采用溶栓疗法AMI患者使冠脉复通后cTnI的 峰值提前至15-18小时,而且上升的速度较快, 而溶栓未通的患者峰值出现在24-30小时,而且 上升的速度较慢。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讲解

正常人血中以CK-MM为主,CK-MB只占总CK的 5%,CK-BB量极微。不同性别、年龄、种族CK活力水平 存在差异。 【参考值】
酶偶联法:38~174U/L(男) 26~140U/L(女)
肌酸显色法:15~163 U/L(男) 3~135 U/L(女)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3~8小时血中CK升高,12~36小时达 峰值,72~96小时恢复正常。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 提示有再次心肌梗死发生。 2.心绞痛、心肌炎、手术后CK水平有上升。 3.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时CK上升,但随着病程延长 而逐渐下降。
根据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变化规律,对 就诊早的病例(2~3天内),以CK、AST诊断 价值较大;对就诊较晚(3天以上)病例,则 以LDH诊断价值较大。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血清α- HBDH 活性代表LDH同工酶LDH1 和LDH2 活性。LDH1 和LDH2 主要存在于人的心肌、肾和 红细胞中。
MB<5%;CK-BB极微
乳酸脱氢酶 (LDH) 【概述】乳酸脱氢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肾脏含 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心肌细胞 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的3000倍。急性心肌梗死后810h,80%的病人血清LDH升高,第二天达峰值,从第七 天开始下降,第十二天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目前其测定主要是免疫学方法 【参考值】
50~85 μg/L( ELISA法) 6~85 μg/L (放免法)
血中定性:阴性; 尿中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后2h其水平开始升高,3~15h达到高 峰,18~30h恢复正常。故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诊 断灵敏度为50%~59%。 2.估计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鉴别诊断心绞痛及心肌 梗死。 3.心脏电转复、心力衰竭、慢性肾功不全及急性骨骼 肌损伤时也升高。 4.肌红蛋白尿症主要见于:遗传性肌红蛋白尿症,挤压 综合症和某些病理性肌肉组织变性及炎症等。
2023医学知识一POCT检测心脏标志物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高敏CRP检测试剂盒
❖心血管炎症检测 ❖常规炎症检测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高敏C反应蛋白的指标特性
COMPANY LOGO
检测结果
临床应用建议
心血管病危 险分层
常规炎症危 险分层
<1.0mg/L 1.0~3.0mg/L
>3.0mg/L 10~20mg/L 20~50mg/L
CT 肺动脉造影
断
流
正常
阳性
程
排除肺栓塞
排除肺栓塞
诊断肺栓塞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 肺栓塞(PE)和深静脉栓塞(DVT)的筛查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 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 ACS的辅助诊断 ※ 肝脏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 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的诊断及检测 ※ 外科手术患者预后判定 ※ 溶栓治疗的监测
>50mg/L
心血管危险性评估为低危险性
心血管危险性评估为中度危险性,建议 给予抗炎治疗;间隔2周后再次检测一
次,取平均值作为观察的基础 心血管危险性评估为高危险性,建议给
予抗炎与抗栓同时治疗
病毒或轻微细菌感染
一般细菌感染
严重细菌感染
100-15000
血中浓度
低
较高(BNP的5~10倍)
昼夜节律变化
有
无
检测目标
BNP(77~108)
NT-proBNP(1~76)
与proBNP的交叉反应
显著
不显著
Company Logo
《心脏标志物检验专》PPT课件

CK亚型对早期AMI的检出更为灵敏;
精选课件ppt
11
其它测定方法:
酶偶联-丙酮酸测定法 丙酮酸激酶
ADP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 ATP 丙酮酸 + 2,4二硝基苯肼====丙酮酸-- 2,4二硝基苯腙
逆向反应:化学法 Cr + 双已酰 + 萘酚 ==== 红色化合物
1)尿路排泄 2)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3)肝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对酶的清除
精选课件ppt
7
AMI的酶类标志物
血清学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首先升高CK-MB;4~8hr; 随后总CK出现升高; AST出现升高; LD1出现升高.
精选课件ppt
8
(二)AMI的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和亚型
(一)生物化学特性
(3)CK含量高,分子量较小,出现时间 早,阳性率较高,诊断价值较高;
精选课件ppt
16
(三)AMI后心肌酶的时相变化
心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后开始释放胞内容 物,其顺序如下:
无机离子、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蛋白 心肌酶释放----组织液-----淋巴液----入血 心肌酶增高有延滞期: 延滞期的长短取决于梗死区的大小、酶分子的大 小、酶在细胞中的浓度、定位形式、酶在血中稀 释、破坏程度等
参考值范围 : 男性:180 U/L 女性: 130 U/L (37 ℃)
精选课件ppt
9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二)测定方法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 (UV法)
反应原理
PH=9.0
肌酸 + 腺三磷酸========磷酸肌酸 + 腺二磷酸
医学检验--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医学检验--⼼肌损伤的⽣化标志物⼼肌损伤的⽣化标志物⼀、酶学标志物⼆、肌红蛋⽩、肌钙蛋⽩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急性缺⾎性⼼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诊断。
⼤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肌损伤⽣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种标志物⾎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分⼦蛋⽩较结构蛋⽩更易进⼊⾎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年代⾄九⼗年代初,最常⽤的⼼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年代以后,发现了⼀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以致基本不再应⽤。
(⼀)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量为86KD,⼴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能磷酸键转换⽣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体三种肌⾁组织(⾻骼肌、⼼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酶:CK-MM,CK-MB,CK-BB。
CK在⾻骼肌、⼼肌、脑组织⼤量存在,常⽤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清中CK的测定⽅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60~140U/LCK⽔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群”的情况。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刘梅颜一、前言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
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
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逐步明确了它们的临床适应征和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
2000年以来,美国AACC会议上开始列入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内容,每年展会产品也日见增多,2006年的欧洲MEDICA也增加了POCT的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
POCT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产品。
其中,心脏病实时检验成为了所有的POCT检测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统计报告显示全球POCT诊断产品销量在2000年还只有1.22亿欧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25亿欧元。
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的POCT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外引进的和国产的POCT检测仪器和试剂也顺应心血管的诊疗技术在迅速发展,如15分钟检测心力衰竭的BNP或心肌梗死的Myo、CK-MBmass、cTn-I。
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6年制定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