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特点】1.教育哲学的实践性----首要特征★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主要是指教育哲学在其性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
狭义:实践哲学就是“伦理学”。
如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所说的给予教育以目的的实践哲学就是“伦理学”。
广义:实践哲学指人们从事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活动的哲学。
最早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
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最关键特征(反思性的两层内涵)★两层含义:(1)是指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把研究者自身和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这这一内部重要条件的分析。
(2)是指教育哲学的知识是一种体现这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直接改变人们的行为表现;描述性知识:直接增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反思性知识:在于唤醒人们被程式化的生活所麻木了的意识。
3.教育哲学的批判性(含义)(1)教育哲学有助于将教育者从常识和陈规陋习中解脱出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的基础。
(2)教育哲学的研究可以对教育生活中原有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进行分析。
(3根据对原有知识、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进行从构教育生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
教育哲学的价值性(含义)教育哲学价值型是指任何教育哲学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基础或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哲学的价值】1.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2.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3.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4.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5.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与反思6.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概念与关系)1.规范教育哲学(20C40S前)(美)弗兰肯纳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那场教育哲学性质大辩论提出一个概念,与“思辨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相对。
三种的区别在于:思辩教育哲学:试图寻找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假设分析教育哲学:致力于澄清一些关键的教育概念规范教育哲学:侧重于理解与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应遵循的原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哲学思想作为人类对世界、生活、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直接影响并塑造了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
哲学思想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走向。
在教育领域,哲学思想扮演着指导和引领的角色。
不同的哲学思想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将影响教育目标的设定,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相反,实用主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哲学思想与教育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与引导,而哲学思想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
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高度反映,是关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探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目标设定,方法选择,内容设计,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提升。
哲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哲学的基础和理论支持,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思考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指导教育实践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启发,促使教育者采用更加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哲学思想促使人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哲学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教育哲学》复习题(2023)

《教育哲学》复习题(2023)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人生的境界2、教学自由3、教学的伦理性4、标准教育哲学二、问答题1 .老师的教学自由的内容有哪些?2、简述老师在理性的教化及教学的合理化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担负起理性教化的重要责任。
3、什么是民主教育?简述民主教育的性质及我国民主教育的目的。
4、自然知识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三、阐述题目前,现代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存在”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向?请结合我国的现状谈谈教育应该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复习题〔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人生的境界——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到达的程度或境界”,或人性所能到达的高度;另一层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 或“意义领域”。
2、教学自由不仅意味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而且还指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一种自主思想或行为状态,同时也是他们自觉应用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状态或结果。
3、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详细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标准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可以承受的方式来进展。
4、标准教育哲学是对英国 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特征的概括。
标准教育哲学侧重于理解与论证教育过程所要到达的目的及遵循的原那么,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这一时期的教育哲学研究还只是一些哲学家们的“业余” 爱好,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缺乏教育生活经历的证据。
二、问答题1 、答案要点:〔1〕理解教学目的的自由;〔2〕选择和使用教材的自由;〔3〕选择和编辑教学辅导材料的自由;〔4〕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的自由;〔5〕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自由;〔6〕在教学过程中进展教学评价的自由;〔7〕参加教学科研的自由;〔8〕参与各项教学制度制定的自由;〔9〕维护教学秩序的自由;〔10〕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解教学内容的自由。
教育哲学的理解

教育哲学的理解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的理论性问题,旨在探讨教育的意义、目标和方式,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和指导。
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个体的智力、品德、情感和实践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促使个体发展和成长,实现其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幸福。
教育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式。
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论,如进化主义教育方法论、实用主义教育方法论、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等。
这些方法论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帮助教育者确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教育哲学还关注教育的价值问题。
教育的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价值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量,如个体自我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
教育哲学通过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
教育哲学不仅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还关注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育哲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揭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育哲学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为我们思考和改进现实教育提供了参考。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学科,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
它通过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思考和指导。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哲学的研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教育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领域,而教育学专业则是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学科。
在教育学专业学习期间,教育哲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它通过思辨和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理念,引导我们去深入思考教育的目的、价值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专业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首先,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教育学专业,我们从广泛的角度了解到教育的多维度特征,包括但不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价值取向等等。
而教育哲学思辨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辩论,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并澄清我们对教育的认知。
只有深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哲学思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析观点、推理判断,然后形成有逻辑的观点和立场。
这种思维过程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教育哲学思辨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就能够运用这些能力来应对日后的教育挑战,并提供有力的教育解决方案。
第三,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有助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学习和思辨,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并反思和调整我们的教育信念。
在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这些不同的观点会引发我们对自己观念的思考和评估。
只有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教育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最后,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思辨促使我们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专业的学习使我们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而教育哲学思辨则使我们更加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在现代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哲学理论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哲学理论的重要性教育哲学理论是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指导:教育哲学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教育哲学理论能够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帮助教育工作者确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2. 教育思想启迪:教育哲学理论通过研究经典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启迪。
教育哲学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和思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思维能力。
3.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哲学理论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依据教育哲学理论来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确保教育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经典教育哲学理论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涵盖了众多经典著作。
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教育哲学理论和思想家:1.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德育,他提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2.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强调人的天性善良,并主张根据学生的天性进行教育。
他强调以仁爱教育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3. 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提出了“自由择业”,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职业,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4.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经验作为教学内容,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以上仅是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一部分,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念,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专业的教育哲学理论在现代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课程设计:教育哲学理论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

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的关系,并从历史和当代的角度探索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教育哲学的意义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观。
它探讨了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人类的本质和意义,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教育哲学的目标是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原则和准则,使教育不再是盲目的追随,而是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育思想的多样性教育思想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它是在教育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理论观点和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特点,它们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倡导抽象理性的教育,强调思维和智慧的培养;而现代的进步主义则强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方式。
三、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教育思想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体现了教育哲学的理念和原则。
教育哲学提供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道德原则,而教育思想则根据具体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环境,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原则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总体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经典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上,许多经典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苏格拉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后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范例;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以其“教而优则仕”的观念,对中国和东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五、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需求的不断演变,当代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法。
这些新兴的教育思想为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尝试。
实践与反思实事求是教学的内在逻辑

实践与反思实事求是教学的内在逻辑教育实践中的“实事求是”理念体现了教学中的重要原则和内在逻辑。
在教学活动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引发反思和深化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实践与反思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内在逻辑。
教学实践是“实事求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种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生动体现,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然而,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是不够的。
“实事求是”教学强调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深入思考和评估,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形成持久的学习效果。
实践与反思相辅相成,形成了“实事求是”教学的内在逻辑。
教学实践是知识获取的途径,而反思则是知识应用和升华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反思提升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反思加深理解并形成能力。
这种循环的实践与反思,推动了教学的持续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实事求是”教学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通过反思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
教育实践中的“实事求是”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态度和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进步,实现教育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01-08[作者简介] 郝文武(1954-),男,陕西省清涧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摘要]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揭示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和创造合理性教育的学问。
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
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就是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象是教育现象,方法是实证,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目的是创造合规律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的整体的和根本的认识及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
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教育学实现科学化必须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创造合理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关键词] 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前提反思[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8)04 0031 07具有明确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觉性水平提高的标志。
关于教育学、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多年来形成许多不同观点,但许多人都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既然如此就必须借鉴哲学的反思方法。
哲学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反思。
据此可以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
这个命题表明:教育哲学的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整体和根本的认识与系统的教育观,创造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一、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的对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的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整体和根本认识。
哲学要通过对世界整体和根本的认识形成系统的世界观,或者通过对世界的系统认识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和根本认识就必须研究思想,以思想为对象。
整体的世界是由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的世界。
自然的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化学世界、生物世界等等,人类世界包括社会世界和个人世界,人造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等。
人要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就要认识整体世界的各个层面,但任何人都只能认识世界的有限层面,不可能在认识它的各个层面后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即使既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又是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
然而有识之士则完全可以通过认识前人对世界各个层面全面深入的认识形成的成果或者思想来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和根本认识。
人不仅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世界的核心部分。
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都只能站在世界之中认识世界,不能站在世界之外认识世界[1]。
人认识世界首先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任何人对世界的认识首先都是对世界的感知,无论是感知文化世界还是自然世界都不可能是整体的世界,不可能形成对世界整体和根本的认识。
尽管思维认识的世界未必就是世界的整体和根本,但要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和根本的认3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总第208期).1.识就必须以思维来认识世界。
思维的本质属性是间接性和抽象概括性,是通过概念及其表达的认识和思想认识世界。
客观世界是思维的间接对象,概念及其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想不仅是思维认识世界的手段和中介,也是思维认识客观世界这个间接对象的直接对象。
古今中外的人类对世界都有许多认识,这些认识,无论是否正确,不仅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也成为人类在整体和根本上认识世界的对象。
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自然。
[2](P3) 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所归之于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他所说的是他的群体的语言;他以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来思维。
[3] (P885)任何人形成对世界的整体和根本认识都首先是认识思想表达的世界的整体和根本,然后才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整体和根本。
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的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整体和根本认识。
教育哲学要整体的认识教育必须认识教育思想,要认识教育的根本或者从根本上认识教育就必须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
整体的教育既是一定时期和社会各层面教育教学实践共时性统一的教育,也是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教育历时性统一的教育。
教育事实从静态看是客观存在,从动态看都是主客观的统一,都有思想渊源,由思想支配,是在一定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价值事实。
任何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客观条件,但往往出现在相同客观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教育,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形成相似的教育的现象。
其原因既可能在于复杂的社会条件,也可能在于复杂的思想影响。
因此,教育发展的根源既要通过考察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而寻找,也要通过追溯历史和现实的思想而求证。
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教育的历史等同于人类的历史,任何人都不可能参与古今中外的所有教育实践甚至研究古今中外的所有教育实践,更不可能认识古今中外教育的所有层面,但专家学者则完全可以通过对纷繁复杂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形成对教育的整体和根本认识。
思想中设想的未来在历史和现实中不存在,而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关于未来的思想变成未来存在的事实。
未来对现实的拉动比历史对现实的推动更有力,认识未来就是对关于未来思想的认识,教育哲学只有以关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教育思想为对象才能形成对教育的整体和根本的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影响实践,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只有现象才是理论的对象。
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人。
思想和实践难舍难分,研究实践就要研究人,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思想,否则就不是研究人。
思想有反映现象的认识,也有反映本质的认识。
所有理论研究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透过客观事物本身的现象看本质,也要透过思想反映的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哲学研究不仅如此,还要透过本质看本质,即透过一般本质看最高本质,这就必须以思想为对象。
以思想为对象的哲学研究未必都能达到此目的,但不以思想为对象的其他研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此目的。
即使是透过客观事物本身的现象看本质的认识不研究教育思想也是不可能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揭示教育发展合理性和构建合理性教育的学问。
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
教育合理性包括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象是教育现象,方法是实证,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目的是创造合规律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整体的教育认识和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创造合理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的区别是相互联系基础上的相对的区别,其研究对象同样如此,不可能截然分开,甚至许多教育学研究过程及其成果本身就是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混合。
教育哲学研究不可能不涉及教育现象,教育科学研究也不可能不涉及教育思想。
但正像教育科学涉及教育思想并不影响它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一样,教育哲学研究涉及教育现象也不影响它以教育思想为对象。
二、对教育思想前提的反思:教育哲学的方法哲学是大智慧,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追问,是把智慧当作追求的目的和追问的对象的学问。
科学和哲学的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同。
3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总第208期) .1.科学的对象是可经验的现象,方法是实证。
哲学的对象是不可经验的思想,方法是反思。
反思就是后思、反过来思考、回头看。
构思和反思是思想的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条件。
构思必须反思,反思是为了构思。
反思是哲学思维的自觉,是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黑格尔认为, 因为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实事后面的反复思考。
[4](P7)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4](P39)哲学反思是前提性、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反思。
前提反思是哲学的天命和本性,是哲学反思的最本质特性。
反思包括日常反思、科学反思、哲学反思三个层次和对 构成的思想、 构成思想的活动和 构成思想的思维方式的反思三个方面。
常识性反思即反省,是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评价和检查。
科学反思和哲学反思都是思想的自我反思,是主体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对理论的理论。
思想的自我反思有两个基本层次: 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
前者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中的思想的自我反思,后者则是属于哲学反思。
科学反思是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作为 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5](P155),不去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追求思想的前提。
哲学则不仅是反思,而且是前提反思,是思想对思想的前提反思,是把理论思维的前提本身作为追问、质疑和反思的对象的反思。
思想的前提是构成思想的根源依据,推演思想的逻辑支点,评价思想的尺度和检验思想的标准,也是哲学反思的根本任务。
哲学反思的基本特性是超验性和思辨性。
哲学不是直接对经验的思考,而是对经验对象的 思想的思考。
概念是思想的细胞,是反思的基础。
思想总是思想对象的思想,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6](P7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7](P112)科学和哲学都有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重内涵。
经验围绕表象转移,以表象把握世界。
科学和哲学都是对常识的超越,以理论思维把握世界,使表象围绕概念转移,都是构思和反思的结合。
但科学构思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科学反思以客观为标准,以思想、概念反映客观和思想的自身逻辑为目标。
哲学反思和构思则都以合理性为标准,以反映思想的概念或以概念组成的思想为对象,以反思思维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反映存在的思想前提为目标。
正是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决定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
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8]哲学反思的显著特性是批判性。
前提反思就是前提批判。
哲学是对思想否定的思考方式,反对思想因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而停止和倒退。
哲学既要 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 发现生命的意义,又是对习以为常、不言而喻、不证自明问题的追问。
任何思想都蕴藏着构成自身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前提。
思想前提具有普遍性,似 看不见的手那样具有隐匿性和经验规范的强制性。
哲学反思要通过怀疑和批判,揭穿思想前提的隐匿性,打破思想前提的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