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课文内容总结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主要内容整理1、《葡萄叶的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葡萄成熟的过程,赞美了葡萄叶无私奉献的精神。

2、《吹泡泡》讲了冰心奶奶回忆自己小时候玩吹泡泡的事,表达了她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3、《蜗牛》写了“我”听到邻居小姑娘唱着有关蜗牛的歌谣后回忆起童年时观察蜗牛的事。

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写“我”开始嘲笑蜗牛是个胆小鬼,到后来敬佩蜗牛。

4、《父亲、树林和鸟》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事,表达了作者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5、《七颗钻石》讲述了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大旱灾时,一个小姑娘抱着木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神奇故事。

(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泉眼——星星)说明爱心能创造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6、《倾斜的伞》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外公和自己之间互相为对方打伞的情景,表达了祖孙间纯真的至爱亲情。

7、《礼物》通过写一对姐弟知道家里有困难后,主动找妈妈说,不要自己的礼物,甚至可以牺牲更多,只要爸爸妈妈能开心,妈妈听了他们的话后很感动,第二天把礼物藏在餐巾下的事,表现了一家人懂得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8、《一串红璎珞》写的是“我”在外祖母的帮助下,用特别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事,突出表现了外祖母的宽容和育人的智慧,也说明“我”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9、《早发白帝城》写的是行船的迅速,并赞美了三峡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绝句》描写了诗人的住处——成都城外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以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10、《五花山》通过对大山不同季节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大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1、《翠鸟》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表达了作者爱鸟的情感,同时教育我们要自觉保护鸟类,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12、《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 上册 课文主要内容

三年级 上册 课文主要内容

1、《走进大自然》这首诗歌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画画儿、捕捉昆虫及开展各种活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一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火烧云》本文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绚丽的晚霞图和在霞光映照下的乡村图景,体已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金色的草地》本文通过讲述由于蒲公英的开合导致草地变色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热L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会说话的草》本文通过写“我”仰卧在草坪上看到、听到及想到的美好境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二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回乡偶书》是诗人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后返回故乡时写下的诗篇,抒发了诗人深厚的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泊船瓜洲》写了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杂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已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地表达出来。

《渡汉江》是诗人路过汉内江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关切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泥姑娘》本文通过写泥姑娘在狂风暴雨中舍身营救一只陷在一泥里的小蜜蜂的故事,赞扬了泥姑娘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向往。

7、《巨人的花园》本文讲述了巨人的花园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美好的事物要与人分享,不能自私这样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8、《蚕豆花儿》本文讲述了蚕豆花儿当妈妈的故事,表现了蚕豆花儿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母爱。

9、《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广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观游鱼》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作者池畔观鱼,看到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都是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归纳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归纳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归纳
1、《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2、《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3、《鹿角和鹿腿》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看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4、《池子与河流》这个寓言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教育人们:不要贪图眼前的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做贡献。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怀。

6、《赵州桥》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7、《清明上河图》抒发了作着对《清明上河图》以及祖国传统文的热爱与赞美。

8、《花钟》: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9、《蜜蜂》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理。

10、《童年的水墨画》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11、《肥皂泡》表达了冰心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12、《我们奇妙的世界》展现了世界的神奇和活力,
13、《海底世界》揭示了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
14、《火烧云》描绘了变极多极快的火烧云的奇特和魂丽。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1. 《白雪公主》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善良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因为嫉妒心和毒苹果而陷入沉睡,最终被王子救醒,与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貌并不是最重要的,善良和勇气才是最宝贵的品质。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对他人心存善意,不要心生嫉妒之心。

2.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个关于亲情和坚持的故事。

故事中,一只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于是他开始寻找,并且遇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最后经过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情是最重要的,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和倾听,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3. 《草房子》这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

故事中,小明在草房子里与小动物们相依为伴,彼此帮助,最终他的爸爸听到了小动物们唱歌,被感动了,决定不再伐木,保护自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情和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4. 《母爱的包裹》这是一个关于母爱和珍惜的故事。

故事中,小鹿宝宝无法从一个陷阱中逃脱,但他的妈妈不顾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宝宝,最终将宝宝救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无私的,永远伴随着我们。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珍惜亲人和爱的人,不要轻易让他们受到伤害。

以上是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必背内容的简要汇总,这些故事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

5. 《王子和乞丐》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和友谊的故事。

故事中,一位善良的王子与乞丐结为好友,并因此得到了乞丐的宝藏,但王子选择了与乞丐分享宝藏,展现了他的善良和慷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和善良是无价的财富。

同时也教会我们要珍惜友谊,乐于分享与帮助他人。

6. 《小猴子爱继母》这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宽容的故事。

故事中,小猴子失去了妈妈,爸爸娶了继母,刚开始小猴子不接受继母,但后来继母对他倍加关爱,小猴子感受到了母爱,开始喜欢继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给予别人机会。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蝌蚪找妈妈》1. 主题:亲情这篇课文通过小蝌蚪不断寻找妈妈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引导孩子们思考亲情的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2. 归纳总结:(1)描写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现了孩子们对于亲情的渴望和执着。

(2)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妈妈”两个字,加深了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结尾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通过这一情节,引导孩子们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幸福。

二、《小兔子乖乖》1. 主题:孝顺这篇课文以小兔子的孝顺行为为主线,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孝顺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引导孩子理解孝顺的内涵,激发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之情。

2. 归纳总结:(1)小兔子的孝顺行为贯穿全文,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和尊敬。

(2)课文中妈妈的口头禅“小兔子乖乖,把衣裳穿好”,无形中加深了孩子们对孝顺的印象。

(3)结尾处小兔子忍住馋嘴的诱惑,表现出了对妈妈的孝顺和自律。

三、《小猫钓鱼》1. 主题:勇敢这篇课文通过小猫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会勇敢。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故事中的情节,与孩子们共享自己的勇敢经历,激励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勇敢向前。

2. 归纳总结:(1)小猫钓鱼的过程中,面对鱼儿的挑战,小猫展现了勇敢和坚韧的品质。

(2)课文中不断出现的“小猫钓鱼”的片段,引导孩子们反复思考勇敢的含义。

(3)结尾处小猫不畏艰险,成功地捕获了一条大鱼,激励孩子们敢于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深入解读这些课文,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启示,培养他们的情感、品德和意志力。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对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对于这些课文,作者个人观点是,它们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教育意义,能够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品德和情商产生积极影响。

五四版语文三年级上课文需背诵内容汇总

五四版语文三年级上课文需背诵内容汇总

五四版语文三年级上课文需背诵内容汇总摘要:一、前言二、五四版语文三年级课文背诵内容概述1.课文主题分类2.课文内容简介三、具体课文背诵内容1.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1.《春》2.《江雪》2.描绘人物形象的课文1.《将进酒》2.《赋得古原草送别》3.寓言故事类课文1.《狼》2.《守株待兔》4.传承中华文化的课文1.《论语》选段2.《道德经》选段四、背诵的意义与方法1.对学生的意义1.提高语文素养2.培养记忆力和表达能力2.背诵方法建议1.分段背诵2.制作背诵卡片五、结语正文: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进步。

五四版语文教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

本文将对五四版语文三年级上课文需背诵的内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五四版语文三年级课文背诵内容概述1.课文主题分类五四版语文三年级教材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包括自然风光、人物描绘、寓言故事以及传统文化等。

学生通过背诵这些课文,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展视野。

2.课文内容简介以下是三年级教材中部分需背诵的课文简介:- 《春》: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江雪》:描绘了一幅江边雪景,表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将进酒》:以酒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强调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 《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草原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情景,寓意人生离别在所难免。

- 《狼》: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教育人们要警惕坏人,以免上当受骗。

- 《守株待兔》:通过一个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靠运气过活,要勤劳才能致富。

- 《论语》选段:节选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传递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 《道德经》选段:摘录了《道德经》中的道家哲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在大青树下的小学里不同民族学生们的幸福生活,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花的学校》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描绘出花朵的活泼可爱,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妙,又体现出花孩子对妈妈的依恋。

3.《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对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主动向先生请教的事,赞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发问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1.《山行》通过写作者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赠刘景文》写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刻画出菊花的坚贞形象,以此鼓励友人珍惜大好时光。

3.《夜书所见》通过描写诗人在外漂泊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通过描写夜雨之后梧桐叶落,美妙喜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秋天的雨》以秋雨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秋雨中的颜色和味道,以及动物和植物们准备过冬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听听,秋的声音》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种种声音,展现了秋景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三单元1.《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对比小女孩的美好幻想和悲惨的实际,表现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2.《那一定会很好》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并不断改变的历程,向我们揭示了木材的用途,又赞美了故事中主人公乐观的态度。

3.《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一只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向我们展示了牛有四个胃以及牛的反刍现象。

赞美了青头临危不乱、镇定勇敢的美好品质。

4.《一块奶酪》讲述了蚂蚁队长率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正确处理掉落奶酪渣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美好品质。

第四单元1.《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讲一座将要倒塌的老屋保护小猫安心睡觉、呵护老母鸡安心孵蛋、让小蜘蛛结网捉虫,而一直没有倒下的故事,赞美了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文总结

三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课文总结

第一单元1.《我们的民族小学》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2.《金色的草地》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

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这两件事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苏联作家普里什文。

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3.《爬天都峰》叙述了“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4.《槐乡的孩子》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小儿垂钓》作者是唐朝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刻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第二单元1.《灰雀》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孩子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他懂得尊重儿童,爱护儿童。

我还发现小男孩是个诚实、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

2.《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语文课文内容解析下周三我们就要考试了,几天的复习时间很快就转瞬即逝了,希望同学们能再把全册的课文读一读,以便对课文内容有所巩固。

现把三年级上册部分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整理了一下,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后能有所收获。

1、《我们的民族小学》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

2、《金色的草地》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3、《爬天都峰》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5、《灰雀》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

列宁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

‚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体现了列宁的担心和惋惜。

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时,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呢?列宁在想些什么呢?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1)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见到他着急、担心、惋惜的样子,内心受到了感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2)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

表明男孩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3)送回灰雀以后,‚那个男孩站在白烨树旁,低着头‛,表明他仍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6、《小摄影师》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章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1)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

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

2)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

3)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4)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

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

5)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

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

7、《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10、《风筝》本文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写的。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

11、《秋天的雨》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表达了作者对秋大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

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

17、《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有礼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很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

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

18、《盘古开天地》这是一篇神话传说。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意思相反的词‚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神话故事还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哪吒闹海牛郎织女大闹天宫夸父追日愚公移山19、《赵州桥》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

这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1)‚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

22、《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臵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

先讲西沙群岛的位臵,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

第四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又如,第六自然段有四句话,是围绕‚鸟的天下‛(鸟多)来写的。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

23、《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

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

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重点语句的理解:(1)‚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侧着脑袋‛,写小鹿欣赏水中影子的神态。

(2)‚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3)‚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

(4)‚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是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形容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说它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冬天,雪花飞舞,银花满地,也无比的美丽;说是巨大的宝库,是由于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蘑菇、木耳以及人参等名贵药材及珍贵动物。

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

26、《科利亚的木匣》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厦──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7、《陶罐和铁罐》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

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重点词语的理解:(1)‚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

(2)‚相提并论‛,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的意思,课文中陶罐铁罐虽然都是盛东西用的,但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自己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

(3)‚和睦相处‛,相处得平安和谐,不争吵。

通过读上文陶罐的话,就能理解‚和睦相处‛的意思。

29、《掌声》英子开始是一个自卑,胆小,忧郁,缺乏自信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孩子。

本课让我们知道人与之间都要互相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中的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体现大家对英子的鼓励和信任。

第二次除了对英子的鼓励外,还有赞扬。

31、《给予树》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1)‚兴高采烈‛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

(2)妈妈心情变化:开始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又感到高兴、激动。

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

‛这里可以看出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