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曰()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悟感情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文悟情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机遇——结局——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驾驭的方法——喂养的方法——对马的了解——对马的感叹——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5、课文三个小节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6、美点赏析:请从语言、句式、修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品析本文的美。
7、内容小结四、拓展延伸你知道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说一说。
五、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XXX《马说》导学案课时:第一课时学案设计:XXX班别:姓名:研究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XXX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XXX,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XXX。
他与XXX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XXX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写作背景XXX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XXX和XXX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清楚明了,寄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申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寄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餍饫(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马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3.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学习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知识链接: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
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
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
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
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祗.()辱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2.通假字(1)食之不能尽其材.:(2)其真无马邪.:(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才美不外见.:3.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精选《马说》导学案及答案学法指导1、概述《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3、注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以,把,用。
称,称呼。
千里:日行千里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参考答案预习案:1、zhǐ pián lì sìsùyélìcè2、(1)两马并驾。
(2)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
(3)面对。
(4)竭尽。
(5)正确的方法。
3、(1)“食”通“饲”,喂。
(2)“见”通“现”,显现,表现。
(3)“材”通“才”,才能。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shí动词,“吃”。
sì动词,通“饲”,喂。
(2)名词,马鞭。
动词,用鞭子打。
(3)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恐怕、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5、(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文体观点杂文7、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人才埋没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封建统治者应当善识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探究案:1、托物寓意。
2、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3、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4、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5、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6、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7、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8、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9、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0、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检测案:1.pián cáo lìsùxiàn sì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④有时⑤它,代千里马⑥等同,一样3、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马说》导学案+同步练习+答案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这间 ( )(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6)策之不以其道( )( )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能力迁移
阅读选文《说虎》,回答文后题目。
说 虎
刘 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点明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句子: 。
4、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基本了解了本文的意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同学逐句翻译,老师作适当的纠正。
二、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文中话的说说千里马的处境,并说说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2、用文中的句子说说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3、概括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马说
1、给加点字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
文学家。
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用以陈述作者
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
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
..临之()()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
(4)才美不外见 ,同_____。
2.一词多义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六)总结归纳
本文采用的写法,论述的问题,作者将比做“千里马”,将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
之情,对不能知能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
..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2.《马说》作者是(朝代)(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3.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
能: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
马:
5.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二)课内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五、拓展阅读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稿“拓展阅读”。
《马说》导学案答案
二、自主预学
1.lè pián cáolì xiàng sù xiàn sì
2.①见课文下注释
②《爱莲说》
三、互动探究
(二)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三)
1. “食”同“饲”,喂养“材”同“才”,才干、才能
“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见”同“现”,显现
2.名词,马鞭动词,驾驭
表反问,难道表推测,恐怕
吃同“饲”,喂养
助词,的代词,代“千里马”
表修饰表转折
按照拿或用
(四)见教参
(五)
1.本文要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2.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3.“伯乐”比喻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六)见《教参》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zhǐ pián cáolì sù sì
2.唐韩愈托物言志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见教参
5.见教参
(二)课内阅读
1、A
2、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B
5、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第一,要给千里马这样的人才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第二,要发挥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第三,要善于了解他们的需求;第四,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报酬,让他们乐于发挥自己的才干。
五、拓展阅读
1.(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
每小题1分)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分)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