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英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议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浅议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浅议汉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现代社会各国语言相互渗透,英语中外来语也很多。

本文介绍了汉语对英语词汇的重大贡献,从而揭示了语言在词汇上的壮大与各国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交互影响是分不开的。

英语,代表西方的强势文化,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作为世界性的大语种,它成了现代与文明的标志。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着印度、西亚和欧洲的语言。

它的强大就是借鉴了包括汉语在内的众多语言的词汇。

《美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英语语言债务沉重,任何一部词典中大约80%左右的词条都是借词”。

在现代英语阶段,英语被极大丰富和发展了。

英国人从未试图保护他们的语言使其受海外人的影响,使得英语的词汇变得如此丰富。

“英语词汇由于传统地对外来语词吸收力强,简直要无限度地扩充下去”(莫塞,1990)。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了。

”这里来说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及推进。

来自中文的英文字,大部分是18世纪之后来自汉语,通常非现代系统化的罗马化中文或拼音。

1.饮食方面Tofu(1880年来自“豆腐”),Longan(1732年来自“龙眼”);Lychee或litche(1588年来自“荔枝”);Ginseng人参。

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Souchong(一种茶)(1760年来自“小种茶”);Pe-tsai(1795年来自“白菜”);Bokchoy(1938年来自“白菜”,比Pe-tsai常用);ramen拉面,鸡蛋面。

来源于汉语的“拉面”;Wonton(1948年来自“云吞”);Chowmein(1903年来自“炒面”);Chop-suey(1888年来自“杂碎”)tea茶这个词,来自闽粤。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介绍。

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文章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特点、成因和影响因素、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总结了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

然而,在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也面临着自己的特点和问题。

“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英语使用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中国英语”是指在中国特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使用的英语,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特点包括:(1)语音和语法方面:中国英语的发音和语法受到汉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语法特点。

例如,中国英语中存在大量的音译词和语法错误,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造成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的大量词汇来自汉语,这些词汇通常被音译成英语。

由于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英语中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语篇结构方面:中国英语的语篇结构常常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即从外围问题入手,逐渐引向核心问题。

这与西方英语国家的语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英语的成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英语的使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因而在交流中会使用一些委婉语和敬语。

(2)社会环境: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也对其英语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纳入英语中,如“大妈”(dama)、“土豪”(tuhao)等。

浅谈汉语对英语新词汇系统的影响

浅谈汉语对英语新词汇系统的影响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浅 谈 汉语 对 英 语新i1- 6i i 系统 昀 | g  ̄l iH
广 东外 语外 贸大 学公 开 学院 刘 昌 贞
[ 摘 要 ] 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 随 同时伴随国际 交流的增加和移居 海外华人的剧增 , 汉语对英语 的影 响越 来越 大。本文重点探 讨汉语对英语新词汇的促进作用 , 分析具有民族特 色的 中国英语折射 出不 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 满足世界对 中国的 了
解。
[ 关键词 ] 汉语
英语新词汇 中国英语 时代特征
英语 向来 以开放型著称 , 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 吸收对其有用 的各种外来语 , 因而 大大地丰富了 自己的词汇 。“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 孤立 地存在的, 人们 要交际, 要交流, 就需要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地 吸收养料, 吸收新的东西 。” 据有关专家统计 , 在浩若烟海 的英语词汇 中 , 它从世界上数十种语言 中 借入 8 %的外来 词, 0 包括法语和拉 丁语 , 两者相加至少 占到英语全部词 汇的 4 %, 2 其余则来 自 希腊 、 意大利语 、 德语 、 希伯来语 、 斯堪的纳维亚 语等, 汉语只是其中的小部分 。汉语借词在英语 中数量甚少 , 李小飞认 为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和英语 属于两种 完全 不同的语言系统 。” “ 汉语 汉语是孤立语 , 没有严格意义 的外形变化 , 也没有显性的词形分别 。 其 “ 二, 强势语 言对弱 势语 言的影 响往往大 于所接受 的对 方影响。” 在鸦 片 战争前后的一个多世纪 中, 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 闭关锁 国的政策, 导致 我国的经济落后, 不发达, 技术 文化教育停滞不前 。 因此汉语在国际上便
使英 语 产 生 深 刻 的 变 革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作者:刘娅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08期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相互影响,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在中西方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英语、汉语对对方吸收借鉴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满足交流的需要,大量独具特色的新词应运而生。

外来词(借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迅猛发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

中国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从古至今汉语从英语中吸收的词汇举不胜举。

但是,“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语言、语法、词汇、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概括而言,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⒈音译词大部分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商标等和部分表示一般事物的非专有名词是通过拟声音译进入现代汉语的。

例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尼龙(nylon)、巧克力(chocolate)、迪斯科(disco)、基因(gene)、克隆(clone)等。

⒉意译词即保留英语词汇原有结构形式,按照其字面意思用相应的汉字表达出来。

这是外来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电子邮件(E-mail)、网络援助(Net Aid)、软饮料(soft drink)、金领(golden collar)、热点(hot spot)等。

中国文化影响英语教学之我见

中国文化影响英语教学之我见

中国文化影响英语教学之我见摘要: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

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

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语言;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87-02英语是一种受多国文化影响的语言。

英语词汇受到了众多外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大国,她的文化也对英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词汇一部分已经直接收入英语词典,另一部分没有被列入的也已经被较为广泛地接受。

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甚至可以和英国人大谈莎士比亚、复活节,当他们被外国友人问到屈原、李白的时候,就突然哑口无言了。

说明我们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带给我们的实际意义,即: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而交际是互动的。

一、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交际是互动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反映文化的窗口。

英语所承载的本是英语国家的文化。

然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精粹积累丰厚,在全人类中占有突出地位。

早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著作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载,中国古文化已开始受到西方人的注意。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生动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讯息。

到了16世纪,当东来传教士打开西方中国研究的新局面,引起了18世纪“中国热”,中国对西方的研究却还停留在少数有识之士。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研究西方成果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会历史而产生理解偏差时,也意识到对西方学者应该做到宽容和理解。

外国的学者,可以吸取中华文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文明。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交际的互动性,当我们在努力学习英语以及它所承载的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而且有义务把我们的文化带给愿意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及对翻译学习的影响摘要:语言学习难在翻译,翻译学习难在掌握语言之间的差异。

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英汉互译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了解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不同之处,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译文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一、引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

”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

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

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

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

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

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

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

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

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

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结构对比如下:
中国英语句法结构:
1. 一般采用主谓宾结构,也可加上状语,使句子更加完整。

例如:She is a teacher. (她是一名老师。

)
2. 由于简单化处理,常省略掉一些必要的词汇,如冠词、代词等。

例如:He eating banana. (他在吃香蕉。

)
3. 单数形式的名词用作主语时,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例如:My friend like to play soccer. (我的朋友喜欢踢足球。

)
4. 中文影响,常采用重复、拟声等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The music is so beautiful, beautiful, beautiful. (这音乐太美了,美极了!)
中式英语句法结构:
1. 受中国语言影响,常采用主谓宾补结构,以及重复使用形容词或副词等。

例如:I feel very much happy. (我感到非常高兴。

)
2. 常把从句放在主从句中间,用来插入修辞或修饰语。

例如:The moon was shining bright, I could see everything clearly. (月亮很亮,我能看得见一切。

)
3. 中文双音节词汇倾向于在第一音节上加重音。

例如:compuTER, inFORmaTION.
4. 中文用法常借用英文形式,违反英文惯例。

例如:He love his mother. (他爱他的母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完全根据汉语逐字翻 译但已经成为标准的英文 词组


• • • •
这类词的代表为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表明汉 语式的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英语 国家在接受。 其他的如: Beijing opera(京剧) coolie(苦力) typhoon(台风)等都属于 这一类词。
浅谈中国英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肖鑫瑶(2008123138) 雷文杰(2008123142) 方 婷(2008123145) 杨雅茜(2008123149)
外国语学院08级英“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规范英语为核心,具有典型的中国 文化特色,是国际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中国学生初学英语时所 瞎编乱造的过渡语。它表达了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的特有事物,用来描 述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自然、风土人情等,对丰富英语内涵、介绍 中国文化等有着积极作用。中国英语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诸手 段进入英语交际,生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作为一种语 言符号,只有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想下它才会出现。因 此,“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势的载有中国文化和汉语的英语变 体,是积极的语言变体,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它指的是中国人在 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套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之中,受汉 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在英语交际中出现 的不规范英语或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定义为具有汉语文化特色的英语 (English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而将中式英语(Chinglish)定义为具有汉语语法特色的英语 (English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rammar)。
• 2.文化宗教方面
Mandarin (来自“满大人”(中国清 朝的官吏)”) Kylin (1857年来自“麒麟”) Confucius 孔子、显然是从“孔夫子” 音译而来 Lao-tzu 老子 IChing《易经》 TaoTeChing《道德经》 Tao(1736年,来自“道”) Tong 秘密组织,帮会。从汉语“堂” 派生而来。 Yinyang (1671年,来自“阴阳”) FengShui 风水,1797年来自“风水”。 它凝聚了古代中国在活人住宅和死人墓 地方面的思考。风水的整体原则是“趋 利避害”,这也是安全生存的信条。
中国英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 1. 饮食方面
• • • • • • • • • • Tofu(1880年,来自“豆腐”) Longan(1732年,来自“龙眼”) Lychee或litche(1588年,来自“荔枝”) Ginseng(人参。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 “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Souchong(1760年,来自“小种茶”) Pe-tsai(1795年,来自“白菜”) Ramen(拉面,鸡蛋面。来源于汉语的“拉 面”) Wonton(1948年,来自“云吞”) Chowmein(1903年,来自“炒面”) Chop-suey(1888年,来自“杂碎”)
!谢谢O(∩_∩)O谢谢!
• 4、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
• • • • • • • • • • • • • • • ①.to lose face(丢脸) to save face(保全面子) to give face(给面子) 体现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行事风格; ②.eight legged essay (八股文) the four books(四书) Five Classics(五经) 代表着中国的古代文化; ③. Eight Power Allied Force (八国联军)、 Great Leap Forward ( 大跃进)、 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 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历史状况; ④.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计划经济)、 a collective ownership employee (集体所有制员工)、 macro economic control system (宏观调控体系)、 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之类的表达方式则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的时代 背景下的经济模式。
• 3、政治方面

• • •


Tuchun(1917年来自“督军”) Yamen(1747年来自“衙门”) Qi Bo(来自“情报”) running dogs 走狗,中国式英语贴 切地表达了一种见利忘义、供人驱使的 “走狗”。英语世界接纳了“走狗”和 汉语的思维。接纳词汇的同时,无形中 也接受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paper tiger 纸老虎,这令人难忘和 扬眉吐气的一个词。缔造者是毛泽东。 他是博学的诗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上世纪50年代的 “美帝”、六七十年代的“苏修”,都 变成了被毛泽东嘲笑的色厉内荏的“纸 老虎”。 这种蔑视强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 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③、英国人从未试图保护他们的语言使其 受海外人的影响,使得英语的词汇变得如此丰 富
中国英语自身的特点
• 1.数量大
• 2.淘汰率低
• 3.翻译方式灵活多样 • 4.表意准确
中国英语收纳到英语词汇的途径
政治经济类
风土人情类
历史文化类
从汉语 英译来
衣食住行类
文体娱乐类
• 2. 中英混合词汇
• 最为典型的就是“taikonaut” (航天员)一词。 • 杨利伟在2003 年首次进入太空后, “taikonaut”一词就吸引了世界的眼 球。 • 该词中的“taiko”来源于太空的 中文拼音,而后半部分“naut” 则来源 于astronaut,意思是航行家, • “taikonaut” 的字面意思是 " 太空航行家",英语语言的借用也是也随 着中国的发展与时俱进。
• 5.网络流行英语
• • • • • • • 网络流行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时事 性强。 如:online shoppers(淘客) human flesh search(人肉搜索) knockoff(山寨) play hide and seek(躲猫猫) to get soy sauce(打酱油) 这些都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 达方式,而且使用人数众多。
• 4.衣着方面、 • 5.艺术娱乐体育方面、 • 6.经济方面、 • 7.科技方面。
• 总 结、

Aristotle
总的来说,任何一种语言,在与外族的 社会交流中,都会受到外族语言的影响,吸 收一定数量的外来词语,以丰富本族语言的 词汇系统,增强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 • 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因为产生 和使用它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语 言也会随时新陈代谢,而且会长时间地和其 他语言共同存于同一社会,同时在主流语言 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这是语言的发展规 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而语言中的 词汇大概也是“词竟天择,适者生存”吧。 • “新词语是社会的产物,孰优孰劣,当由 社会检验,去留取舍、还需时间决定,随着 时间的推移,有的将昙花一现,有的进入语 言共核(common core)”。
关于中国英语
• 中国英语出现的原因


①、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的明 显提,中国文化的影响的逐步扩大
②、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 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 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 现了表达真空。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 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 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