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课程理论

合集下载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 引言说到教育,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严肃的课堂和高高在上的老师,但其实,教学的本质就是一场心灵的交流。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简直就是这场交流的金钥匙。

好比在做饭,得先有食材,再有配方,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教育界的大咖——泰勒,他的理念到底有多重要。

2. 泰勒的教育理念2.1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首先,泰勒特别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没目标的学习就像无头苍蝇,东撞西碰,最后搞得一团糟。

泰勒认为,教育应该明确设定目标,清楚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这样,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像打靶一样,一箭穿心。

你看,给学生设定清晰的目标,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阳光一照,知识的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接下来,咱们聊聊教学内容。

泰勒认为,课程内容要与目标相匹配,就像做拼图,只有把对的块儿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完整的画面。

比如说,如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课程里就得有相关的讨论和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换句话说,教学就得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这样,课堂才不会变成“睡觉的天堂”,而是“思维的乐园”。

3. 教学方法与评估3.1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说到教学方法,泰勒可不是随便说说。

他认为,不同的目标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成。

比如,若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咱就得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单靠书本。

想象一下,老师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眼睛闪闪发光,激情四溢,那种氛围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再也不是“枯燥的填鸭式教育”。

3.2 评估与反馈当然,光有好方法还不够,评估也很重要。

泰勒提到,评估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这就好比咱们买了个新车,得定期检查才能确保它跑得飞快。

通过合适的评估,老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反馈就像是学习的指南针,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路,稳稳前行。

4. 结论总而言之,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清晰的教育图景。

泰勒课程设计模型

泰勒课程设计模型

泰勒课程设计模型
泰勒是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的主流模式。

泰勒基于对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以确定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理论。

泰勒课程设计的原理如下:
1.形成课程目标
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需要回答“达成什么教育目的”的问题,即要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决定需要考虑学生、社会以及学科等的需求,并综合这些需求形成暂时的课程目标。

针对暂时的课程目标从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过滤,进而形成精确的课程目标。

精确的课程目标应当数量少而重要。

2.选择学习经验
选择学习经验,即确定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才能达到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

3.组织学习经验
在选择了众多的内容或活动后,需要回答“怎样将这些学习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问题,即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就是要对选择
的内容或活动进行适当的分配、整合,并安排合理的学习顺序,形成指导学习活动的教材。

4.指导学习经验
指导学习经验阶段涉及到了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将课程通过教材内容或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开展学习。

5.评估学习经验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需要对已经开展的学习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为后续的课程改善、调整或放弃提供信息支持。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一种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理论,旨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

该理论强调分割和分工的重要性,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性。

泰勒认为,通过细分任务、确定最佳方法和对员工进行培训来实现最佳生产效率。

他提出了“一分为二”的原则,即将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职责和控制权分开,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规划和控制生产流程,同时使工人能够专注于完成他们的任务。

该理论的目标是优化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

课程设计理论泰勒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具备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性质为理论性课程,学生特点为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教育设计和评估能力。

根据这些分析,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

2.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3.针对不同学段、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实践案例,探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和安排应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泰勒课程设计理论。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运用泰勒课程设计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设计实际教学实验,验证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泰勒课程设计理论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泰勒课程设计理论的应用。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简析及其启示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一部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

此外,泰勒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包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
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导,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指标,以学生。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
泰勒课程原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该方法由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
初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组织管理领域。

泰勒课程原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分析工作流程,找出最佳的工作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工人。

泰勒认为,通过将工作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简单而明确的步骤,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泰勒课程原理的基本步骤包括:
1.科学管理:泰勒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工作流
程和方法,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式。

2.科学分工:泰勒提倡将工作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简单而明确的
步骤,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任务,以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效率。

3.科学选拔和培训:泰勒主张通过科学方法选拔和培训合适的
工人,以确保他们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4.科学监督和控制:泰勒认为,管理者应该对工人进行监督和
控制,确保他们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完成工作。

泰勒课程原理的应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争议。

一方面,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少浪费和错误。

另一
方面,一些批评者认为,泰勒课程原理忽视了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工人视为机器般的执行者,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和不满情绪的增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平衡科学管理和员工参与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果。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采用个别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指导。

泰勒的课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别化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强调个别化的学习,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2. 学生主导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3. 问题导向学习:泰勒的课程原理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背景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反馈和评价:泰勒的课程原理重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将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泰勒的课程原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别化的学习,可以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它适用于各个年级和学科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提出的,该理论于1949年发表在《基础学校课程》一书中。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于指导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强调了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制定教学目标的四个步骤,即确定教学的目标、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教育的成果。

以下将详细分析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

首先,泰勒认为制定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教育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需求和发展潜力。

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努力方向,并为之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

其次,泰勒提出了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通过设计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发展相关技能和知识。

在确定学习经验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和兴趣,使学习经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泰勒强调了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泰勒还强调了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后,泰勒认为评价教育的成果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评价教育的成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调整。

评价教育成果时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观察和讨论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综上所述,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是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理论,其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适应目标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教育的成果四个步骤。

这一理论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设计合适的学习经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应用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2.两个筛选器
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3.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

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
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

例如:一元一
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

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二维图表陈述法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具有实践可能)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使学生获得满足)(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力所能及)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多种经验→同一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同一经验→多个目标)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1.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1)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2.学习经验组织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2)顺序性:或称序列性。

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
3.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1)最高层次:①具体的科目(specific subjects)。

②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即将一个广泛的知识领域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来设计课程。

如社会学科、语言艺术、普通理科、保健体育。

③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即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课程设计。

④未加分化的课程。

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经验课程,把整个教学计划视为一个整体,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课程。

(2)中间层次:①按序列组织的学程,如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社会科学Ⅲ;②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如四年级的中国历史,五年级的世界历史。

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但较少考虑其联系和关系,合起来并不构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学科。

(3)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4.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即采用分科课程、广域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

(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即考虑学习经验组织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即采用课、课题还是单元的方式。

(4)制定灵活的“资源单元”。

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这是课程的最终实现状态。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

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次以上的评估。

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变化是否发生。

•※泰勒的贡献:用评价代替了测验。

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先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一是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

泰勒原理的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

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另外,也有许多人对目标模式提出了置疑和批评,认为现实中的课程操作远远复杂于泰勒的直线式课程编制等问题。

但无论如何,泰勒对课程的贡献都是无庸置疑的。

正如有人所言:“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