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4-1《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教学设想】1.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2.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课件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诞生活及感情 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 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 术效果。
4.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 作用?
(1)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 述,采用对照写法。
(2)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 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5.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1)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2)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3)温顺、坚强。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诗__歌__ 总集。 收入 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 诗三百》。
内容: 手法:
风雅颂 赋比 兴
诗经“六义”
情势: 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风 民间乐歌 雅 宫廷乐歌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说
◎年老色衰说。 ◎财富说。 ◎社会风俗说。
(2)对照: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3.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 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 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12)载:①史载田横事。②五载复还。③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④直上载公子车。⑤ 载欣载奔。⑥春日 载阳,有名仓庚。
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一章
文本分析
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 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痛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 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 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 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 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 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 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高中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一、《诗经两首》1、原文:匪来贸丝。

译文:其实不是真换丝。

通假字:匪,通“非”,表示“不是”。

2、原文:于嗟鸠兮。

译文:嘘嘘那些斑鸠。

通假字:于,通“吁”,叹词。

3、原文:游可说也。

译文:要丢便丢太容易。

通假字:说,通“脱”,表示“解脱”。

4、原文:隅则有泮。

译文:沼泽虽宽有尽头。

通假字:泮,通“畔”,表示“边、岸”。

5、原文:岁亦莫止。

译文:但已经到了年末不能实现。

通假字:莫,通“暮”。

6、原文:彼尔为何。

译文: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

通假字:尔,通“薾”,形容花盛开的样子。

二、《离骚》1、原文: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通假字:错,通“措”,表示“措施”。

2、原文:忳郁邑余。

译文: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

通假字:郁邑,通“郁悒”,表示“忧愁”。

3、原文:何方圜之能周兮。

译文: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

通假字:圆,通“圆”。

4、原文:延伫乎吾将反。

译文: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通假字:反,通“返”。

5、原文:进不入以离尤兮。

译文: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

通假字:离,通“罹”,遭受。

三、《孔雀东南飞(并序)》《玉台新咏》1、原文:终老不复取。

译文:儿到老也不会再去别的女子。

通假字:取,通“娶”,表示“迎接女子过门成亲”。

2、原文:箱帘六七十。

译文: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

通假字:帘,通“奁”,表示“梳妆匣子”。

3、原文:虽与府吏要。

译文: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

通假字:要,通“邀”,表示“邀请”。

4、原文:蒲苇纫如丝。

译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

通假字:纫,通“韧”,表示“柔软而结实”。

5、原文:摧藏马悲哀。

译文:很伤心马儿也悲鸣。

通假字:藏,通“脏”,脏腑。

6、原文:府吏见丁宁。

译文:府吏一再嘱咐我。

通假字:丁宁,通“叮咛”。

四、《兰亭集序》1、原文:悟言一室之内。

译文: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通假字:悟,通“唔”,表示“见面”。

2、原文: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1

的艺术成就。
《玉台 新咏》
2.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 折情节。
3.鉴赏诗歌铺陈、排比、起兴的 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课序 题 7

作者/出处 学习目标
涉江采芙 《古诗十

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特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 艺术魅力。
(8)(2010·江苏高考)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 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
重点评析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点评:这四句采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情形。这个男子 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拿布来换丝,实则是向女子求婚。 一方面,男子的外表忠厚老实;另一方面,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打 扮。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 悲剧埋下伏笔。
学习建议
1.反复吟咏,理解诗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诗歌,首先要反 复吟咏,吟咏的目的不仅是熟读背诵,更在于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 奏。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 助语言来实现,只有反复吟咏,才能把握诗意。
2.分析意象,把握形象。诗歌都是通过意象来塑造形象、表达 情感的。学习古代诗歌,要把握作者选用的意象,理解诗歌中塑造 的形象。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其中都有诗人的形象或主人公 的形象。
3.抓住技巧,辨明手法。本单元所选诗歌,其表达技巧和表现手 法,都被后世的诗人继承,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 这些诗歌应分析其技巧、鉴赏其手法。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1、《氓》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氓》。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4课《诗经两首》(共64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第4课《诗经两首》(共64张PPT)

74
大雅 周颂

31 31 5 4
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 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是周朝直接 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 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 的生活和思想。
商颂 鲁颂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 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 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 它的文学。”
概 述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 500 多年的诗歌,共 30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篇。当时人 称为《诗》或者《诗三百》。
3.因为孔子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所以称为 《诗经》。 4.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 5.多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形式。 四书: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倒坍的墙壁。垝:倒 借代手法,以人物 眼泪。 ( c h é ng)登上。 指示代词,那。 目的关系连词,来。 的居住地代人物。 坍。垣:矮墙。 指卦象,即占卦的结果。 (z 用龟甲占卜。 à i)又,且。 (sh ì ),用蓍(shī不吉利。 )草占卦。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诗经》地位
《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源头。 《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源头。
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饥 者 歌 其 食, 劳 者 歌 其 事 男 女 相 与 咏 歌, 各 言 其 情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高一语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学习完课文中的内容后要及时的进行课下巩固复习,这样才能够彻底掌握住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有帮助。

一、《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

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

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板书一:对比的写法《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氓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板书二:结构图情节感情基调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热情、幸福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赋、比、兴)六、思考下列问题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2结构化预习作业:1、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原来翻译在书面上。

2、这是一首叙事诗,指出哪些章节侧重叙事,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哪一方面?3、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指出比兴的手法运用在何处?有什么好处?4、这首诗记录了一场婚姻的失败,请探讨其失败的根源并概括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授课方式:以反复诵读为主,进而引导领悟。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受形象,体悟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

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

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

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

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

二、问题引导与讲解全诗六个章节,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把握故事脉络,并把握主人公心境变化与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注意诗歌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结合同学的翻译作业,掌握故事内容,并将故事按照脉络分一下层次,找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

总结:一二章侧重于叙写婚前经历(美好回忆),可概括为,明确关系,相恋结婚;四五章概括婚后生活(情感破裂),关键词,士贰其行,至于暴。

第三章与第六章,则侧重于议论与抒情,第三章,的关键句子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婚姻失败后,对一二章婚前感情太投入的一种痛苦总结与真诚劝告。

情感上,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无助。

而第六章,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的明确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决绝的态度,颇有些“努力加餐饭”味道。

2、比较婚前婚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挖掘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可以通过细节指出来。

总结: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

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反复诵读第三章与第六章,掌握相应的手法与女主人公情感体验。

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似在情节内容上与上下文没有关联,实则关联极切,请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比兴手法,所谓“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两种手法经常用在一起。

桑树,桑叶,桑葚,及斑鸠应该是现实中或眼前的景物,且贴近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勤劳。

这几句话且是放在开头,在于引起下文的“所咏之词”故而是“兴”。

再有,这两句又都采用了比喻,意象美,形象生动,能引发丰富的联想。

桑叶未落之时,是润泽柔嫩的,喻女孩子的光鲜美丽;而桑叶要落的时候,先黄再落,也恰恰暗示了,女子色衰遭弃。

斑鸠鸟食桑葚会醉而伤性,直接暗示了女性用情太深会受到伤害(用心专者怨必深)。

4、第六章是总束,也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复杂多味情感的一种总结,指出其总的态度,并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对往事的态度,对以往的爱恋有怀念,更有懊悔与伤心。

最后转化为对氓这个人的怨,既然看透了这个人,用“还是算了吧”表现出冷静决绝的态度。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善良温厚,多情纯静,勤劳独立,有主见。

三、结束课文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留《采薇》的预习作业。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3《氓》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明确学习目标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