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_吴娜

合集下载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方面,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陈独秀坚持“科学”和“进步”的观念。

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和追求,使他成为一位崇尚科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他的领导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他通过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陈独秀主张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政权应该来自人民,人民应该拥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组织自由等权利。

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主张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他通过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的发表,扩大了中国民众的视野,呼吁人们争取自由和民主权利。

此外,陈独秀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他对农民问题、工人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社会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主张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认为,只有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还体现了他对于中国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非常关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认为中国需要彻底改革,摒弃旧的陈腐观念,才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和富强。

他希望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他个人的努力,唤醒中国人民的意识和觉醒,推动中国的改革和进步。

总而言之,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价值的追求。

他通过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政治思想强调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反对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述评
出版,该文集为近年来陈独秀研究集大成之作。
2.举办大型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陈独秀研究的进展。1997年
4月由陈独秀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四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
次会议有几大亮点:其一,由简单片面的翻案转向深度辩诬。会议提交的
论文,如《陈独秀是否“取消主义”之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是如何
界和史学界都指斥陈从无产阶级民主立场退回到五四时期的旧资产阶级
民主阵地下去”的传统定论。[10]250-256
2.各类陈独秀思想研讨会和学术论坛,对陈晚年思想研究日益重视
和深入。2001年以来,学者们加强了交流,就他晚年一些思想进行了广泛
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晚年与托派的论
综述
116 2008.10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
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做出了重大的贡
献, 但在后期褒贬不一。陈独秀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但是科
学、客观的研究其晚年思想和活动,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是在改革开
放以后。
1985年, 《党史通讯》(第7期) 发表了《关于陈独秀一生7-1998年, 过去封闭的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档案被翻译到我国,
于是,在学界立即引起了对陈独秀与大革命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对其它
方面研究的深入。1997年5月,《陈独秀研究动态》编辑出版了“纪念陈独秀
逝世55周年专辑”。文章认为陈独秀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国
贡献、两大杰出成就,是可堪与孙中山、毛泽东比肩的伟大历史人物。”特
别指出,他晚年的民主思想,是“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

陈独秀研究报告

陈独秀研究报告

陈独秀研究报告
陈独秀(1879年-19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他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动而闻名。

陈独秀研究报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平和背景:介绍陈独秀的出身、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教师生涯,为读者提供了解他的基本背景。

2. 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分析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他的核心思想,包括自由主义、民主、科学,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推崇。

3. 马克思主义的推动者:探讨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推动,包括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对其进行理论解释和实践推广的努力,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 与其他政治派别的关系:考察陈独秀与其他政治派别和思想家的关系,包括对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看法和合作,以及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的分歧和合作。

5. 个人命运和思想转变:分析陈独秀的个人命运和思想转变,包括他在1927年左右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后的思想变化和活动,以及他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动向。

6. 影响和评价:探讨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对他的评价和争议。

从不同的角度和学派分析陈独秀的贡献和局限性,并对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历史地位进行评价。

这些研究报告将通过整理和分析陈独秀的个人资料、著作、演讲和相关史料,以及现行陈独秀的相关研究文献,对他的思想、学说和政治活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他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陈独秀调研报告

陈独秀调研报告

陈独秀调研报告
最近,我对陈独秀展开了一次调研,主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我所得出的结论:
1.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

他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2.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陈独秀对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并积极宣传和解释这一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 陈独秀在中国政治圈和文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的人物,他在这个职位上推动了一系列的文化和教育改革。

5. 陈独秀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10年来陈独秀研究综述

近10年来陈独秀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9201211作者简介:周艳娜(19802),女,江苏沛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第24卷第3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Vol.24No.3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 Y 12009近10年来陈独秀研究综述周艳娜(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从1999年以来,随着国内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的解密,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兴起了热潮,文章对国内近10年来有关陈独秀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研究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陈独秀;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571(2009)0320062205 近10年来,随着国内学术领域的逐渐开放与俄罗斯公布了前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中央文献研究室公开出版了多卷本《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为人们了解、研究陈独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随之对陈独秀的思想和活动研究在近10年也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主要表现在研究逐渐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不仅研究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对其革命思想及其活动进行重新审视,而且还把目光转向以前研究较少的陈独秀教育思想、文化思想等领域。

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陈独秀研究工作更加更活跃,思路更加创新,其中以2002年5月和200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的陈独秀研究学术讨论会为契机,这两次研讨会从以前着重研究对陈独秀的不公为主题,转向了从20世纪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着重研究陈独秀的学术、思想与文化。

近10年中,国内共发表研究陈独秀的论文约1200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优秀论文就有200余篇;出版了一系列专著著作,如:朱洪的《陈独秀传》、董根明《陈独秀与近代中国》、袁亚忠的《陈独秀的最后15年》、奚金若的《陈独秀与20世纪中国》、姚金果的《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18本巨著。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摘要】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他提出了在现实条件下推动革命的策略,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背景下,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种种挑战和考验,但他仍坚持坚守自己的信仰。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一代革命者走向新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历史背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辩证关系、文化、政治、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影响、意义。

1. 引言1.1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概述晚年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晚年阶段,陈独秀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和深化,他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见解和深刻内涵的理论观点。

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辩证关系。

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活力和优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他强调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治走向,而政治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为中国革命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独到见解,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和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晚年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

在他成长和活跃的时期,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国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晚清时期的封建王朝已经衰败,外国列强侵略横行,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

《传承》2008年第6期陈独秀是中共党史、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关他的生平、活动、思想的研究和评价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学术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陈独秀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术界在对于陈独秀晚年思想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认识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在:对以前的研究成果吸收不足,未能形成一些专门的著作;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对其思想进行简单罗列,孤立研究的多,对比研究的比较少;翻案研究的多,进行思想深层次系统研究的少,尤其缺乏把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从而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研究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从陈独秀个人丰富的阅历、综合的知识结构、富含哲学思辩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个性气质方面系统考察这种思想产生的深刻原因。

除此之外,对于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的把握以及晚年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的不确定性也是造成其研究薄弱的关键因素。

一、晚年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对于陈独秀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了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把陈独秀“晚年”开辟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着重研究他晚年的思想及评价问题。

与此同时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陈独秀的著作,虽然没有关于陈独秀晚年社会主义观的专门著作,但涉及其社会主义观的著作和研究专著却不少:(1)著作类主要有:张永通、刘传学编的《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陈独秀文章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独秀文存》;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唐宝林、林茂生编《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胡明编《陈独秀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的《陈独秀著作选》,任建树等编。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青年观;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2-0012-08
陈独秀于 1879年 10月出生在安徽怀宁 (今安庆),1942年 5月 27日在四川江津去世。陈独 秀一生命途坎坷,去世时贫病交加,然死不改志。 《大公报》 评论道: “这一代人杰之死,此时此 地,在国家或个人,均不胜寂寞之感。”① 作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 上争议最大的 历史人物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史著新论迭出。看一位历史人物,要 回归其所属的时代,陈独秀早期便奔波劳走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新青年》 便是其回应那个 时代的有力武器。陈独秀在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青年之于社会的作用,开展青年工作,运用马克 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青年思想理论。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在 《新青 年》 读者群中产生强烈反响,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投身革命,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研究陈独秀 青年思想,对于 “两个百年” 目标下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新时代 青年观理论的建构同样具有深远启示意义。值此陈独秀诞辰 140周年之际,不揣浅陋,尝试对改 革开放 40年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能对今后陈独秀的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究迎来了春天,伴随着中共党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日渐宽松的学术环境,研究陈独秀的相关机构 和著作一批批涌现,对陈独秀的研究从革命运动到政治文化思想,从生平记述到理论贡献,逐步 深入,取得可观成果,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一) 陈独秀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 1989年 5月,北京市党史学会召开陈独秀研讨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陈独秀研讨会, 由张静如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国际共运史专家以及参加编撰 《陈独秀研究资料》 的一 些人都应邀出席。① 会议预期目标虽为后期风波所打断,但取得最大成果便是成立了陈独秀研究 会。这是第一次研讨会上所诞生的第一个陈独秀研究会,和李大钊研究会同附设于北京党史学会, 而李大钊研究会不久后便独立成全国性的一级学会。遗憾的是陈独秀研究会至今未曾实现这一 目标。 1995年在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成立,在其代表们的研究热情催生下安 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于 1996年 6月成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作为陈独秀家乡的省级研究会,对于 陈独秀的研究做出了可观贡献;其主要从事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 (1997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 和 2001年 10月的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三 次省内的学术讨论会,出版 《陈独秀研究》 第一辑;2008年 12月 29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 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 学术研讨会,许多与会者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进 行了广泛、热烈而求真务实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② 2009年 11月,安徽省陈独秀研 究会和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召开了 “陈独秀诞辰 13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7年,为使陈独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以 “ 《新青年》 和五四 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不同学者从哲学、文化、新闻传播以及数 据统计视角为陈独秀的研究提供了多元选择。 陈独秀研究室于 2003年 10月在黑龙江省成立,2005年 3月更名为陈独秀研究所。2008年扩 建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在加强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陈独秀专题 学术活动,学术专著、译著成果显著③。除上述研究机构外,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存在陈独 秀的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关于陈独秀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1992年 5月由北京党史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安庆师院政教系、黄 山文化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陈独秀研讨会在安庆召开,全国各地 50余名专家学者及陈独 秀的四位孙子孙女应邀出席,会议打破传统观念,对陈独秀 “五四” 前后的思想转变做了详细探 讨;④ 1994年 10月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 的全国第三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江津举行,研讨会针对陈独秀晚年思想进行探讨,就陈独 秀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陈独秀思想出发点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等进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吴 娜, 于作敏(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

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 思想研究; 综述中图分类号:D2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10-0105-04A Survey of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of C hen DuxiuW U Na , YU Zuo -min(College of Histor y and Society ,Ludo ng Univers ity ,Yantai ,Shangdong 264025)Abstract :Chen Duxiu i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CCP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transfor mation of Chen Duxiu though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 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histor y .This ar ticle is mainly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his thoughts done by those experts since the end of 1970s .Key words :Chen Duxiu ; r esearch on the thoughts ; sur vey 收稿日期:2006-09-15作者简介:吴 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硕士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于作敏(1968-),女,山东文登人,鲁东大学图书馆,副教授,从事图书馆学方面的研究。

陈独秀(1879-1942)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他一生经历多起波折决定了其各个不同阶段思想表现、变化的复杂性。

对于陈独秀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在1979年以前,人们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沿袭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一直没能有所突破;史学界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已开始基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其思想研究的思维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广阔、途径更加宽泛,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书籍著作方面有《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大传》、《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研究》等书。

有关的论文,自1979年以来至今,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的文章约计有400余篇。

本文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时代的快速多变使其对民主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

因此,他的民主思想很具有代表性,研究它的人也很多。

1.早期民主思想陈独秀早期的民主思想在此是指从早年投身民主运动起到发起新文化运动前。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最早表现民主理念是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期间。

虽然这时没有明确的“民主”概念,但陈独秀对国家、主权与国民的认识表现出了初步的、粗浅的民主理念。

[1]有文章认为这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着眼于提倡民权,他宣传“主权在民”的思想,可以看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早年接受的是西方民主思想,并且把西方民主当作救世良方。

[3]2.新文化运动前期对民主的提倡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非常重视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此时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范畴。

[4]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权学说,作为反对官僚专制军阀统治的武器。

[5](P17)有文章指出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宣传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他在革命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不彻底和脱离群众的毛病。

[6](P99)还有研究者对陈独秀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的局限性作以论述。

[7]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陈独秀是大力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精神的,有学者指出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普遍的民主的“惟一手段”。

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普遍的民主才能成为事实。

[8]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与无政府主义大辩论中,提出了社会革命胜利后,必须长期坚持无产阶级强权,即无产阶级专政。

[9](P61)4.晚年民主思想第25卷第10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5.No .102006年10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Oct .2006DOI :10.16074/j .cn ki .cn43-1394/z .2006.10.030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到了晚年对民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强调了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

并且对斯大林的个人独裁践踏民主的现状进行无情的抨击。

[10]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晚年构筑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晚年政治思想体系,是针对苏联模式提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第一人。

[11]还有文章指出了陈独秀晚年对民主问题的思考,既有有价值的部分,又有消极的因素。

[6](P369)二、关于陈独秀的科学与宗教思想1.科学思想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

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陈独秀很早就接受了西方近代唯物主义科学观,在20世纪初曾撰文介绍天、行星、日食等自然知识,提倡普及科学知识。

[12]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对科学的认识是基于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以经验归纳为实证基础的科学实证主义。

[13]有学者指出这时陈独秀认为科学不仅只是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社会科学。

[14]有学者指出陈独秀把科学当作救亡图存的根本大计,率先提出科学兴国的主张。

[15]有研究者指出了陈独秀积极宣传科学精神对物质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2]研究者们对于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他的科学观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12]这种观点大都一致。

2.宗教观在中共早期领导人当中,陈独秀对于宗教问题的重视和研究都是比较突出的。

近些年来,随着对陈独秀研究领域的拓新,关于陈独秀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对于陈独秀早年的宗教观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都指出陈独秀对于宗教总体上持批判态度,认为宗教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

[16]有研究者认为在五四前期陈独秀力主废弃宗教,提出“以科学代宗教”的论断。

[17]有学者指出五四后期陈独秀又主张引进基督教改变国民的精神观念,因而他的“以科学代宗教”的观点模棱两可。

[17]还有文章认为这时期陈独秀提倡基督教,他的基督教观很独特,将基督教会与教义分开考察是他评价基督教的重要特点。

[18]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对基督教的偏爱和用宗教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是成为其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重要思想根源。

[19]有研究者认为随着陈独秀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逐渐中止了对基督教的辩解,同时也表明了其对基督教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

[20]针对有不少论者认为1920年后陈独秀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有研究者指出不能笼统地说陈独秀否定基督教。

[18]三、关于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展开了批判孔子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论战,这是当时政治上反对复辟倒退、思想上追求新的人生价值观而反思传统的必然结果。

陈独秀作为论战的主将发表了多篇批判和评价孔子的文章。

由此近年来有的学者如林毓生教授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整体的反传统主义”。

[21](P51)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陈独秀评判孔子注意到了其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注意到客观评价孔子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不全盘否定孔子。

陈独秀这一态度对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2]还有的学者指出林毓生先生的说法有失于片面笼统。

事实上,陈独秀对儒学不是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而是体现了既有批判又有认同的取向。

[23]有文章认为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是采取了分析的态度,并没有全部否定。

[24](P159)四、陈独秀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为了唤起国人的觉醒积极倡导接受西方文化。

针对史学界有不少学者提出陈独秀的“全盘西化论”,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异议,认为对此要做具体的分析。

[24](P157)有的学者指出陈独秀认为中国为了追踪近世文明的潮流,必须全面地取法欧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求新择优”论。

正是随着陈独秀鲜明地提出“求新择优”论的思想主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作为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的一种以更快的速度在中国传播了。

[25]五、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新文化运动期间兴起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大论战,陈独秀作为这场论战中“欧化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提高民族觉醒,促进中国早日进入近代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他在论述这些问题时也有某些片面性。

[24]有学者指出国民性和民族性格的讨论在这场中西文化之比较、东西文明之差异中最先显现出来,成为东西文化差异的总标志。

[24]六、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1.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陈独秀评价的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在五四前期陈独秀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和爱国者,只是对于五四后期陈独秀的思想改变,研究者的说法不一。

这是对陈独秀评价中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

大致有三种意见。

有文章认为陈独秀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从来就没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只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原则性的差别。

以上的四种观点基本上是对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否定。

对此持异议者指出,1920年,陈独秀对民主作的全·106·怀化学院学报 2006年10月新阐述,标志他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社会主义者,不能因为这一时期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彻底,在思想理论上有许多糊涂的错误的观念,就否认他在五四后期已转变为社会主义者。

[9]有研究者对此取中立态度。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的陈独秀经历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但由于世界观没有很好改造,他仍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有研究者指出1920年前后到建党前夕已成为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但是陈独秀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