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独秀

合集下载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本文主要是从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转变过程方面进行论述,详细说明其思想前后的差异,并分析他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一、从宣扬资本主义到猛烈批判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观与民主意识,但巴黎和会的现实使陈独秀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击碎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梦。

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开始接触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首先,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各阶级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主要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撰文说明“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大海中,没有一滴水是带着正义人道色彩的。

”(P321)“五四”时期及建党早期,陈独秀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

“现代分配方法底缺点在那里?为什么改造?缺点就是剩余价值,工人血汗所生产所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P133)陈独秀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了机器土地及其他生产工具,所以世世子孙都是资本家;因此自近代资本主义发达以来,劳资两阶级日益分明,而且资本主义底势力日见雄厚,劳动阶级日见压迫,除忍受安命以外几乎无路可走了。

”(P136)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产资料分布不均。

陈独秀认为:“封建主义时代只最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

……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P178)其次,批判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原因。

“有许多人一面反对军国主义而一面却赞成资本主义,这真算糊涂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法一天不废,侵略的军国主义如何能够废掉。

”(P133)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与国家结合就成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不断地扩张造成了世界被瓜分。

评陈独秀

评陈独秀

评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对陈独秀先生,我觉得应从功与过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功绩方面。

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有很多著作进行了论述。

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一.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二.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影响最早而且时间最长的当然是第一次,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就没有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高寿,字独秀,江苏常熟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本文将从他的早期生活、政治理念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陈独秀进行人物分析。

陈独秀早年伟岸的人格特质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他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期间,陈独秀推崇西方科学与自然,崇尚民主和自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和同兴会等革命组织的活动,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

陈独秀对遭受封建压迫和国家割让的中国社会状况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提出了“一切愿足下的心首恶者、勿问何人”和“信用至上”的主张,倡导逐步实现革命与改良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强调要通过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能够摆脱列强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陈独秀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提倡新文化运动。

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文学”和“民众文化”等理论,鼓励文人撰写现实主义小说和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

他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女性解放,呼吁废除传统礼教。

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为当时的青年人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创作方向,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运动。

综上所述,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化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以他的智慧和才情,为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摘要: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

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正文: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

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

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

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民德的工作。

陈独秀中国的早期领导人

陈独秀中国的早期领导人

陈独秀中国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1879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陈独秀的重要贡献为线索,探讨他在中国早期领导人的地位和影响。

一、陈独秀的生平经历陈独秀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早年受教于当地私塾,后考入南洋公学留学,接触到了当时新兴的思潮和政治理念。

在留学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学生社团,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旗手之一,为新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贡献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党的建立和发展。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发表了《痛哭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演讲和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他呼吁青年学生走上政治舞台,致力于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解放。

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舆论基础。

陈独秀还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的党组织和工会,推动了党的思想和组织的发展。

他坚信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力量,主张党的路线应该服务于农民和劳动者的利益,这一思想影响了党的后续发展。

他还致力于与其他政治团体合作,推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三、陈独秀对中国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陈独秀的思想和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共产党内部,他也对中国早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和革命的理论,并积极传播和推广。

他批评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呼吁人民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陈独秀还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也倡导了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

他提出了学术独立自主、反对封建主义束缚的主张,影响了后来的文化界和学术界。

四、陈独秀的局限和争议尽管陈独秀在中国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

浅谈陈独秀在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浅谈陈独秀在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浅谈陈独秀在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经连续担任了5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曾向中共建议,以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但最初遭到陈独秀和大多数共产党人的反对。

1922年中共二大后,陈独秀主张设想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外联合”的原则,完全符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及远东劳动人民大会的精神。

1923年6月陈独秀主持召开党的三大,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非常幼稚,党又不能公开,只能做经济斗争,而不能做政治斗争,要做工人运动只有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本方针。

标签:陈独秀;国共合作;作用一从党的“一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对国民党采取了“攻击”、“排斥”的态度。

在党的“一大”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各党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对其他各政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

党认为当时的南北各派政党,都是争权夺利的,而不是为了真正改造中国的。

甚至把孙中山国民党同当时的北洋军阀视为“一丘之貉”。

在党的“一大”后,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而在推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他于1921年6月來到中国,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帮助召开了党的“一大”。

党的“一大”结束后,同年底,他受邀去桂林拜访孙中山,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同孙中山和国民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他认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南方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和民族革命的基地,因此他进一步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应该合作从而开展国民革命。

1922年4月,当马林从广东回到上海后,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分别告诉了上海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因为当时国共两党的总部都在上海)。

经过多次讨论后,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可以在国民党内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

但当马林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共产党人讨论时,便即刻遭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强烈反对。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公千,号一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理性、进步和民主,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陈独秀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思想家的标志陈独秀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民主主义:陈独秀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认为民主政治是解放人类的根本途径。

他强调人民权利的保障,主张实行普选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这种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观念。

2.科学思维:陈独秀崇尚科学思维,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陈独秀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文化自信:陈独秀强调文化自信,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他认为,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陈独秀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教育改革:陈独秀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够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陈独秀的影响力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以科学、民主、新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呼吁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陈独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学者不得不提,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就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

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文化解放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

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

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

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

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

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

陈氏云:“社会的中坚分子应该挺身而出,组织有政见、有良心的、以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其它对人民无用、腐朽的政党。

”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几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他在校期间,进行了几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与空前绝后的举动,其他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

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

”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陈独秀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在其它各处领域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的领导人。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从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

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另一项工作是语言文字学研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

他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

”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

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

陈独秀在法庭上:“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

”的慷慨陈词;他那即使面对现实社会的黑暗也从未冷却的热情…那对于信念的坚定。

正如他所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之路上,我们要吸收陈独秀先生的先进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定能将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