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寿光:政府理财四种行进

寿光:政府理财四种行进

寿光:政府理财四种行进作者:贾琼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08年第12期30 年前,山东省寿光市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74 元,农业总产值也只有2 亿元,财政收入不过几千万元;21 年前,财政总收入首次过亿元;5 年前,财政总收入突破10 亿元大关;3 年前,财政总收入冲过20 亿元;去年,财政总收入达到33 亿元;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财政事业的跨越。

工业为财政造血,财政为农业输血。

财政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良性驱动。

解决吃饭财政寿光市财政局局长李泮德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寿光农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城乡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财政根基不稳。

1978 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8050 万元。

到1984 年,全县财政总收入7974 万元,寿光经济出现负增长。

当时的寿光县委、县政府科学分析寿光发展的出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立足产业优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

正是这一工作思路的转变,对扭转当时全县财政工作的被动局面,实现财政状况的逐步好转,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9 年,寿光县三元朱村人发明了反季节种植蔬菜的冬暖式大棚,从此寿光便成为了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寿光也因“中国蔬菜之乡”誉满九州。

从此,寿光财政也渐渐驶入了快车道,解决了吃饭财政的问题。

培植支柱财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穿行于寿光工业集群之中,感受到的是新型工业化跳动的强劲脉搏。

20 年前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造纸厂的晨鸣集团,如今已经脱胎换骨,总部膨胀成了一处10 平方公里的“纸业城”。

“这和寿光政府、财政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晨鸣集团董事长陈洪国说。

目前,晨鸣集团总资产达到220 亿元,生产能力由5 年前的50 万吨增加到现在的400 万吨,销售收入由25 亿元增加到200 多亿元,上交税收由4.2亿元增加到12.4 亿元,是全国企业500强和全球纸业50 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3 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对“寿光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对“寿光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对“寿光模式”的调研与思考近年来,“寿光模式”备受关注,是重庆市推广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不打破国家体制和制度为前提,通过发挥乡村资源和人力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而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从多方面进行了调研,并进行思考,认为“寿光模式”有其可学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寿光模式的优点1.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海滨平原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加上琼海的渔业优势,形成了以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

这种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2.发挥资源优势:寿光模式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

该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相比其他农村地区均具有优势。

如利用富硒土壤和天然温室等自然优势发展特色蔬菜;利用寿光的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支撑下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寿光模式通过传统经营模式的跨越式革新,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推进。

比如推行“领头雁”制度,将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搬到非农产业中去发展,实现出产增收,并且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同时,采取中介机构推销等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在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为该区域的农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二、寿光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1.资源投入不减:该模式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路上成功的关键在于资源投入不减,也就是说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以实现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但是这样的资源投入方式未来的支持能否维持,未来的责任主体是谁还存在很多未知数。

2.人口日益“空心化”:寿光模式侧重于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却忽略了后备力量。

在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退休的老人和在家带娃的年轻人,人口日益“空心化”,导致了培养新型乡村人才的难度加大。

3.寿光模式复制难度较大:在寿光市文化、地理、人口、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寿光模式,这是很难复制到其他区域的。

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原寿光县,1993年6月1日撤县设市。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之一。

寿光历史:寿光为县最早见于史载是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关于北海郡的记载,是说北海郡中辖有寿光县,不是指寿光的立县时间。

寿光地名起源有两说。

一是“年长曰寿,地平为光”,说寿光建县于秦,因为“秦之郡县,汉初因之,寿光为县当在秦时”,清康熙《寿光县志》如是说。

二是与闾丘先生向齐宣王“乞寿”有关。

史传齐宣王狩猎遇闾丘率众前来慰劳,宣王命免各老赋税,众谢丘不谢,宣王又命免各老夫役,丘亦不谢,齐宣王问闾丘王有错乎,丘曰,叟等来慰是欲求王于寿、富、贵,王曰,寿由天主,吾何增之,仓不能散,岂可富尔,官位充盈,难为其贵。

丘曰,叟等愿王命正官平法可得寿,王使民安可得富,王诏孝顺可得贵,非乞王免赋役也,故不谢于王。

王悦,拜为相。

闾丘即闾丘邛,为秦大夫闾丘婴后裔,齐宣王时在齐为官。

寿光开发甚早,历史悠久。

境内现已发现北辛、大汶口、龙山等古文化遗迹150多处。

史传汉字鼻祖仓颉在此始创了象形文字。

世界第一部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在这里字句成章。

2003年至2005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支线西水东调工程建设,山东省文化厅组织考古队对寿光北部双王城水库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盐业生产遗址39处和烧制盔形器的陶窖群,考古专家指出寿光双王城“制盐遗存分布如此密集,制盐规模如此之大,这在我省乃至全国都属于首次发现”。

夏朝,属斟灌国。

商朝,寿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

西周,属纪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

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寿光地为剧县、益县,属齐郡。

西汉,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

西汉初置寿光时,县治在今县城东北洛城镇牟城村(王莽曾改名“翼平亭”)。

东汉时,寿光县属青州乐安国。

三国魏时,寿光县隶属青州乐安郡。

寿光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寿光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寿光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21年7月18日)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金融倾斜、审批服务、放开市场等手段,推动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层次,实施转型升级,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5009家,其中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63562家,占全市市场主体个数的比例达到97.8%,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

一、民营经济基本情况(一)民营经济整体健康发展。

2021年,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3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缴税金77.2亿元,同比增长12.7 %,占全市总税收的90。

今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521.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6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15.7%。

上半年我市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达146.6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93%。

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1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我市联盟、鲁清两家企业成功入围。

(二)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方面,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到435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在岗职工达到9.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2%和183%。

今年1―6月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左右。

服务业方面,目前,我市共有限上民营服务业企业328家,用工人数达到2.3万人,分别占到全市限上服务业企业的98.5%和97%;限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占全市限上服务业企业的96.4%。

(三)民营贸易、金融市场活跃。

国内外贸易方面,全市有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发展到188家,1―6月份,完成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7%;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47.8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达5亿元,B2B电子商务交易额42.8亿元。

寿光基础情况汇报

寿光基础情况汇报

寿光基础情况汇报寿光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地处渤海湾经济圈和黄渤海经济区的交汇处,是山东半岛腹地的重要门户城市。

寿光市总面积1916平方公里,辖8个镇街道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约100万人。

一、地理位置。

寿光市地处渤海湾南岸,东临渤海,北界威海,南靠青岛,西接潍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滨淄高速公路、寿光至潍坊高速公路等多条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

二、自然资源。

寿光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全市水资源丰富,拥有渤海滩涂、黄河水库等多个水域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三、经济发展。

寿光市是中国蔬菜之乡,被誉为“中国蔬菜之都”,蔬菜种植面积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蔬菜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县级市前列。

寿光市以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要产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工业为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结构。

四、城市建设。

近年来,寿光市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市区道路宽敞畅通,绿化覆盖率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市政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五、社会事业。

寿光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拥有多所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文化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

寿光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对外交流。

寿光市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家企业、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市政府也积极参与国际友城交流活动,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八、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寿光市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寿光地区农圣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寿光地区农圣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寿光地区农圣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寿光地区的农圣文化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积淀。

寿光地区素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称,种植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农圣文化是其文化特色的核心所在。

寿光地区农圣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古人民祖先依靠打猎、捕鱼、采集食物生活。

后来,随着精耕细作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全面发展农业。

此时,农民依靠野草野菜、沼泽植物和山地果实为生,掌握了一系列跟种植、饲养、渔业等相关的技术。

明朝时期,寿光地区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而且民间文化趋于兴盛。

当时,寿光地区的农民、客家人士和普通百姓经常集结在村社、书院、祠堂里进行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民文化,不仅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信仰、文化、娱乐等多个方面。

此时,农民颇有一种“自有其本,富于民间”的意识,贯穿着寿光地区的农民文化。

到了清朝时期,寿光地区的农业和民间文化更加繁荣。

当时,满汉民族文化也渐渐深入到寿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此时借鉴了各种民间信仰和文化,大量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诞生于此。

此外,清朝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全盛时期,从而使得寿光地区的农圣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近现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寿光地区的农圣文化加速了其发展。

当时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寿光地区的农民逐步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

同时,农圣文化也受到了国内外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寿光地区农圣文化的标志。

总之,寿光地区的农圣文化源流悠久,发展历程曲折,但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着独特的特色。

寿光地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技术的融合,才能让这一独特的农圣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寿光蔬菜行业发展情况汇报

寿光蔬菜行业发展情况汇报

寿光蔬菜行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寿光蔬菜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中国蔬菜产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

寿光市地处渤海湾畔,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蔬菜生长,加之当地农民勤劳勇敢,致力于蔬菜种植,使得寿光蔬菜产量
和品质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首先,寿光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农
民们纷纷将土地用于蔬菜种植,尤其是大棚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据统计,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
面积超过300万亩,为全国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之一。

其次,蔬菜品种多样,质量优良。

寿光蔬菜品种繁多,包括西
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等,且品质优良,口感鲜美。

农民们在种
植过程中注重科学管理,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设施,保证了蔬菜
的产量和品质。

再次,蔬菜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寿光市积极发展蔬菜产业,通
过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发电商平台、加强与外地蔬菜批发商的
合作等方式,拓宽了蔬菜销售渠道,使得寿光蔬菜能够迅速销售到
全国各地,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蔬菜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机械制造、农业科技服务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寿光蔬菜行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等,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推动寿光蔬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未来寿光蔬菜行业能够在品质、品种、销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借鉴寿光经验 发展蔬菜产业

借鉴寿光经验  发展蔬菜产业

借鉴寿光经验发展蔬菜产业为把我市首期农民创业培训班,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进一步激发参训学员的创业热情,促进我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市农委段爱民主任的关心支持和亲自安排下,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带领参加“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的100名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100名大学生村干部,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进行了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增强了信心。

一、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做法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种植的发祥地,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冬暖式蔬菜大棚达到45万亩,大拱棚8万个,小拱棚12万个,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4万亩,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

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占到农民年人均全部收入的70%以上。

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成果,是在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政府采取高位推动、持续支持的结果。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蔬菜产业种植的规模化;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蔬菜产品的品牌化;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了产业经营的市场化;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实现了科技服务的信息化;通过举办蔬菜博览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为加快建设冬暖式大棚,他们还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行政手段,层层分任务、定指标、定考核、定奖惩。

二是经济手段,制定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主要有土地由村委统一规划安排;建棚种菜所在场地,村委做到水、电、路三通;建1个棚或种1亩韭菜,提供2000-4000元的无息贷款。

县乡两级包技术指导、包物料供应、包蔬菜销售。

寿光的成功之路昭示我们:蔬菜产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组织化、特色化、标准化之路。

寿光的经验告诉我们:蔬菜产业的发展,坚持领导重视是前提,坚持科技推动是基础,坚持市场拉动是关键,坚持示范带动是根本。

二、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我市要借鉴寿光经验,必须立足长治实际,以推进优势区域蔬菜的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创立特色、形成优势”理念,来确定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产业发展型。

是指县域集中发展某一产业,通过其横向、纵向的拉动作用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中,大部分县市以农业、工业为主要带动产业,加快全县经济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是山东的寿光市。

山东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

该市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常住人口113.94万。

寿光历史悠久。

境内现已发现北辛、大汶口、龙山等古文化遗迹150多处。

史传汉字鼻祖仓颉在此始创了象形文字。

世界第一部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在这里著作完成。

寿光市在区位发展上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不毗邻大城市,享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没有资源优势,缺乏依靠富集资源实现发展突破的条件;也不靠近交通运输要道,无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

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该市立足农业发展,依靠家庭承包经营激发出的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力发展农业,开启了一场由蔬菜引发的产业革命。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并将这一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引发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寿光蔬菜一时间文明全国。

勤劳善良的寿光人民没有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成绩上,他们又把眼光投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上,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培育了弥河滩银瓜、田马“王婆”香瓜、绿实杆芹菜等一批著名品牌,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587个专业镇村。

为充分发挥蔬菜产业的优势,该市将生产、流通、加工、品牌统筹推进。

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流通方面,先后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举办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兴建全国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和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加工方面,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扩大出口;品牌方面,先后认证优质农产品322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00 余个,用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

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发育形成了储藏、包装、运输、加工、流通、出口、服务、科研、会展、旅游等一大批相关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寿光崛起的重要支撑和标志性产业。

目前,蔬菜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且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

2010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突破6000 亩,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

寿光蔬菜,名动天下,菜棚背后是企业的支撑。

在立足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寿光市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打造工业强市,先后培育起了晨鸣纸业、巨能电力、联盟化工、墨龙
机械、鲁丽板材、富康制药、新龙电化等一批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了造纸包装、纺织服装、海洋化工、机械装备、板材家具、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