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天津市滨水导则

天津市滨水导则
天津市滨水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区域,它同时具备水域和陆域双重特性,是城市生态、景观、文化、生活的集聚点。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区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景观特色、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满足人们亲水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营造一个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滨水区。
3.规划应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合理安排开发时序,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既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
4.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滨水区的自然风貌,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5.规划应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和利用好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6.规划应注重功能的复合性,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和交通组织,促进滨水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7.规划应注重景观的塑造,通过绿化、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设计,营造优美宜人的城市滨水景观。
8.规划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合理设置公园、广场、步行道等公共空间,满足人们休闲、游憩、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
9.规划应注重可达性的提升,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设施等方式,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方便市民的出行。
10.规划应注重可识别性的提升,通过建筑风格、景观元素的统一和特色化设计,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滨水区。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天津市滨水导则原文件第四章“规划实施与建议”。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的吸引力。
本文将围绕滨水景观设计方案展开探讨,从设计理念、功能区划、植被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的理念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从而打造一处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1.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方面,可以利用滨水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水景,如人工湖、喷泉、瀑布等。
在植被选择上,可以考虑种植适应水环境的植物,如芦苇、莲花等,以营造出自然而生态的氛围。
2.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方面,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滨水地区的历史建筑和文物,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引入传统建筑风格、雕塑、碑文等元素,以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
二、功能区划滨水景观设计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功能区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根据滨水景观的不同功能,可以将设计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健身区、文化交流区等。
1.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以设置长椅、亭子等休息设施,提供人们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同时,可以规划游乐设施、草坪、露天剧场等,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2.健身区健身区是提供人们运动和锻炼的场所。
可以设置户外健身器材、篮球场、足球场等,供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3.文化交流区文化交流区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可以设置露天剧场、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三、植被选择植被选择是滨水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被,可以营造出绿意盎然的景观效果,提升人们的舒适感和视觉享受。
1.水生植物滨水区域常年湿润,适合种植水生植物。
如芦苇、荷花、莲花等,这些植物既能提供文化景观的装饰效果,又能为湿地提供保护和净化功能。
滨水建设方案

滨水建设方案1. 引言滨水建设是指以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域为基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进行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滨水建设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景观特色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等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本文将针对滨水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2. 规划目标滨水建设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在滨水建设中注重保护和恢复水体和沿岸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营造具有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3.创造宜居环境:以滨水区域为核心,构建宜居的城市空间,提供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 规划原则在滨水建设方案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公众参与原则:充分听取市民、专家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确保规划符合公众需求。
3.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管理滨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科学规划原则:依据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规划设计,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4. 规划内容滨水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域治理在滨水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水域的治理工作。
包括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域的水质监测与评估,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水质,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滨水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是滨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营造独特的滨水景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可以通过绿化、灯光、雕塑等手段,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的滨水景观。
(3) 市政设施建设在滨水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市政设施的建设。
包括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供水、供电、排水等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简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
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绿化设计交通设计护岸和防洪堤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滨水建筑特色和主题前言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
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
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
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1 绿化设计(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设计策略一、引言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价值。
为了充分发挥滨水区的潜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策略。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核心。
应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多功能、开放式的滨水区。
同时,应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通达性,利用地形、建筑和景观等元素进行空间组织和引导。
三、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关键。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地、湿地和生态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应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生态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四、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点之一。
应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确保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同时,应注重交通与景观的融合,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交通环境。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亮点。
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结合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景观。
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和活动空间。
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提升滨水区的形象和魅力。
六、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滨水区的功能需求和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咖啡厅、卫生间等。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市民的需求。
完善的公共设施可以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七、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历史文脉。
在设计中应融入历史元素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小品、建筑风格和活动策划等方式展示滨水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文化价值,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八、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

市 产生 于 黄河 流域 ,尼 罗河 流域 以及 两 河流 域 。我国拥 有七大江 河及众 多的河流 水系 【 ”,
河 流 沿 岸分 布 着 许 多 重 要 的城 市 , 如 上 海 ,
广 州 ,重 庆 、武汉 ,南京 、杭 州 ,苏 州 ,绍
陈 德雄 ( g O ) 男,1 9 17一, 9 5年 毕业于 浙江大 学建筑
设 计 中, “ 与 文化 共享 ” 是三 大 主题 之一 , 人
是 南太 湖旅 游 形 象 的真实 写 照 。然 而, 湖州
太 湖旅 游度 假 区梅 东 片 ( 以下简 称 湖州梅 东
人 类 生 存 环 境 的 形 成 、 发 展 和 分 布 与 水 息 息相 关 。水域 是 人 类文 明 的摇 篮, 水文 化 是 人类 最 原始 的文 化 之一 。 世界 上最 早 的城
综合起 来考虑 。
[ 关键词 ] 滨水地 区;城 市设 计;文化要 素 ;载体要 素
早 在 公元 前 1世纪 , 维特 鲁 威在 《 建筑 十 书》 中就 已 指 出 : “ 切 建筑 物 都 应 恰 如 一 其分 地考 虑 到坚 固 耐久 ,便 利 实 用 、美丽 悦 目” 后 人 一直 把 “ 固 , 实 用 、美 观 ” 作 。 坚 为建 筑设 计 的三 大 要素 ,从 而 指导建 筑 创 作
学 系 , 现 任 海 口 城 市 设 计 有 限 公 司 (雅 克 设 计 机 构 )总 经 理 助 理 、 副 总 规 划 师 。
电 话 : 0 9 6 5 61 8 8 8 4 81
兴 等 。在 近 代 , 随 着 大 量沿 海 城 市 的 兴起 , 水域 在城 市 发展 中得 到空 前 的重视 [ 。从古 2 ] 至 今 , 滨 水 区 最 首 要 的 要 素 就 是 文 化 要 素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初探【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基础逐渐雄厚,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开始对城市滨水地区进行建设。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黄金地带,能为城市提供比较优质的土地开发和较多的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作为城市对外形象窗口,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
本文针对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内容、问题及原则进行分析。
【关键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近几年,我国也有很多城市加入到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与更新中来,并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
如:沈阳市中心运河的改造、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苏州的金鸡湖湖滨规划与开发等。
我国很多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滨水地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显著促进城市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并带来税收、就业和更多的投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
一、滨水地区的概念滨水地区: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等。
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二、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形态内容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虑滨水区城市形态,不仅直接研究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设计应立足于景观、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诸方面整体效益,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契合,华盛顿和堪培拉是两个成功的范例,这两个城市都是近现代在完全未开发的自然地形条件下建造的。
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核心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环境。
在滨水地区,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城市建筑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在设计滨水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
通过精心布置植被,增加绿化面积,让人们在滨水地区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滨水地区设置人文景点,如咖啡馆、餐厅、文化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滨水地区时,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城市排水压力,同时增加公共绿地和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此外,在滨水景观中加入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注重城市居民的健康与安全。
在滨水地区中,可以建设健身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市民提供一个锻炼和休闲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安全性,设置围栏、护栏等设施,确保市民的安全。
在夜间,设置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景观的美感和安全性。
最后,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公共参与和交流。
在滨水地区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活动和展览,提供一个交流交流的平台,增加市民对滨水地区的归属感,也能够加强市民对滨水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是为了创造一个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环境。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在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人们健康与安全,并强调公共参与和交流,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滨水地区的美好。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设计师与城市居民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 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 退后红线距离、沿街后退、建筑风格、 尺度、色彩、材料、细部处理等内容
1.2.5 滨水区的滨水开放空间
滨水区开放空间是滨水区的公共外部 空间 包括滨水区绿带、滨水广场、湿地等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
土地使用直接影响开发强度、功能布局、 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 质量 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发挥滨水区土地的 最大效应 尽可能保护自然湿地 滨水两边保留足够的滨水游憩用地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可能的土地使用: 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道路广场用地(S) 对外交通用地(T) 绿地(G)
滨水区城市设计 的主要内容
内容回顾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含义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分类 良好的水陆环境对人的诱导距离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环境特征
开放性 敏感性
文化性与历史性
多样性
1.2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的保护既有自然环境的保护, 还有邻里、场所、历史街区的保护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
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城市 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滨水区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的自然 格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何保护 历史街区、复兴历史水道等都是滨水 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韩国首尔清溪川:往日的地下“暗河”,今日的“城市名片”
1.2.6 滨水区的城市格局
城市格局是一个城市总体的视觉框架 反映了人们亲临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体 验,充分表明一个是城市的个性特征 河流往往形成了城市空间的骨架,成为 城市的蓝带,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良性 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滨水区城市设计要保护滨水格局,使城 市与滨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2.2 滨水区的交通
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 人车分离交通体系 换乘系统的组织 高效率的、安全快捷的交通系统 提高可达性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天际轮廓线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滨水区由于“水”而成为展现天际轮廓 线的最佳场所 设计中利用山地、河流、海湾、桥架、 城市公园,以新型建筑构成天际轮廓线
1.2.10 滨水区的标志
城市设计应根据具体城市的环境、性 质、类型和文化习惯等对标志的设计 与布置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加以管制, 防止视觉污染 滨水区的标志常与“水”的主题有关, 如鱼、蟹、轮船的舵盘、锚具等都是 常用的标志图案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
城市保护指城市中有经济价值、文化意 义的人为环境以及有生态意义的自然环 境的保护 历史传统建筑与场所尤其值得重视
滨水区开放空间是城市的公共行为场 所,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
1.2.5 滨水区的滨水开放放公共空间设计以空间为中心组织 建筑,形成城市意象 滨水区开放空间设计上要注重: 开放空间的适用性、多样性、开敞性 公众的可达性、可亲近性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环境品质与开发的协调
滨水游步道
滨水街道 滨水公园
1.2.2 滨水区的交通
交通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是城市的运动系统,直接影响城市 的形态和效率 交通之于城市就像血管之于人体
1.2.2 滨水区的交通
滨水区有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过 江隧道、桥梁、游船码头、货运、轮渡 码头、滨江游步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与设 施 人流多、交通既繁忙又复杂 设计足够的停车场(库)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自然山体 观景视点 天际线韵律 天际线界面层次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建筑及其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 城市空间的质量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应与环境充分融合, 体现滨水建筑特色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共同构成城市
城市空间只有在人的参与其间才显得 有生气、有活力 人是空间的主体,因此城市设计充分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征,这是 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的前提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滨水区中的游戏、休憩、观赏、表演、 庆祝、商业等行为不仅体现人们对滨水 环境的认同,同时又是滨水区的一道独 特风景线,构成滨水区的活动景观
1.2.7 滨水区的城市肌理
肌理一直都是和观察的距离层次有关 的
不同城市其肌理是不同的,是城市历 史文脉的一种表现形式 滨水区城市设计要延续原有城市的肌 理,使原有的历史、人文文脉不被中 断
1.2.8 滨水区的人行游步道
步行是市民行为中最普遍的内容 人行步道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自然湿地(“地球之肾”)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 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
位于香港新机界天水围生态缓解区的香港湿地公园 规划设计图(左)和建成的全景图(上)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滨水游憩用地与外滩改造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滨水游憩用地 滨水广场
滨水区步行系统一般包括滨水游步道、 滨水步行商业街、林荫道、穿过滨水边 缘的城市干道、铁路、高速公路的人行 隧道、天桥等
1.2.8 滨水区的人行游步道
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减少人们对汽 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 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与舒适感,促进零售 商业的发展。 良好的水陆环境对人的诱导距离为1—2 公里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
由于滨水区的自然性,使人的行为从现 有一个明显的亲水性,因此在滨水空间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滨水活动的亲水性 这一特性
1.2.10 滨水区的标志
一个突出的标志有助于人们在城市中判 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并起导向作用 一个突出的标志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特征 在滨水区中标志有:重要的建筑物(如 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贸大厦)、雕塑、 灯塔,甚至是某一个特征的小品标志如 城市功能标志和商业广告等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1.2.2 滨水区的交通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1.2.5滨水区的滨水开放空间
1.2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1.2.6 滨水区的城市格局 1.2.7 滨水区的城市肌理 1.2.8 滨水区人行游步道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1.2.10 滨水区的标志(Mark)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