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炮制历史与基础知识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
”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
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雷《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的起源:┍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

1.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4.中药炮制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具备以下条件而产生的。
①中药的发现与应用②火的出现与应用(炮生为熟,是中药炮制的雏形)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5.中药炮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①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②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6.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敩编撰,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炮炙大法》,缪希雍,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贮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
第三部,《修事指南》,张仲岩,较为系统叙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中药炮制理论。
7.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炮制基础知识与技能—中药炮制的分类(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 (12)伏:一般指“伏火”,即药物在火中处理,经过一 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要求。如伏龙肝。
中药炮制的分类
➢ (13)镑:是利用一种多刃的刀具(镑刀),将坚韧的 药物刮削成极薄片。如镑檀香、羚羊角等。
➢ (14)摋:“侧手击也”。即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 (15)Zaozi005:即晒。指在日光下晒干。 ➢ (16)曝: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 ➢ (17)露:指药物不加遮盖地于日间晒夜间露。
中药炮制的分类
❖ 中药炮制分类方法
➢ 雷公炮炙十七法 ➢ 三类分类法 ➢ 五类分类法 ➢ 药用部位来源分类法 ➢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炮制的分类❖1. 来自公炮炙十七法➢ (1)炮:古代是将药物埋在灰火中,“炮”到焦黑。现 代是砂烫至发炮(泡)鼓起,如炮姜、炮山甲等。
➢ (2)Zaozi004:药物进行焚烧、烘烤之意。 ➢ (3)煿:以火烧物,使之干燥爆裂(有爆裂响声)。 ➢ (4)炙:古代的释义,一种是药物于近火处烤黄;一种
➢ 近代医药工作者在陈嘉谟三类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类 分类法。即: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4. 药用部位来源分类法
➢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及各省市炮制规范,大多以药用部 位来源进行分类: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叶 类,花类,皮类,藤木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等, 在每种药物项下再分述各种炮制方法。
是“炙”同于“炒”。现代指药物与液体辅料拌炒。
中药炮制的分类
➢ (5)煨:是将药物埋在有余烬的灰火中缓慢令熟。现代 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缓慢令 熟。
➢ (6)炒:汉代以前多为“熬”法。雷敩时代已有麸炒、米 炒、酥炒、酒炒等辅料炒法。现代是指清炒法、加辅料炒 法。
中药炮制复习资料

第一章1.叙述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及区别。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要点:①理论依据②炮制的目的要求③强调根据药材自身的④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2.叙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及主要特点。
1.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2.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3.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4.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1911年至今)3.叙述中药炮制各历史时期的主要著作及论述。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1.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提出了“止血者燔发”,收载有“炮、炙、燔、煅、熬”等炮制术语。
《黄帝内经》中“治半夏”“角发”、“燔治”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方面:炮制的目的和原则初步建立《神农本草经》:①首次提出了生熟异用②炮制降毒③强调产地加工3.魏晋南北朝成就:炮制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炮制理论方面《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陶弘景将炮制技术进行归纳,是最早的炮制分类方法;《雷公炮炙论》(雷斅)标志着中药炮制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斅《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总结了当时炮制成就、创建了炮制新方法、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4.隋唐五代《新修本草》:世界最早的药典首次将炮制列入法定范围;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代第一部国家成药规范,(类《药典》),依法炮制,法定了制药标准(二)金元、明时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作用缪希雍《炮炙大法》为第二部炮制专著,共载药439种。
(三)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炙专著,载药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医炮制的基本概念1.1 中医炮制的定义中医炮制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加工技术,经过蒸煮、炮制、干燥等步骤,改变中药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以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性。
1.2 中医炮制的目的中医炮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药材的疗效,改善其使用特性,降低或者消除药材的毒性,提高中药的药品质量。
1.3 中医炮制的原则中医炮制需要遵循“适时、适度、适法”的原则,根据药材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对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
1.4 中医炮制的方法中医炮制的方法包括蒸煮、炮制、晒干、烘干等步骤,需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工工艺。
二、中医炮制的常见药材2.1 鸡内金鸡内金又名桃金儿、乌参,为景天科植物鸡内金的根及地上部分,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炮制后可增加其药性,用于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2.2 石斛石斛又名天南星、地涌金,为兰科植物石斛的干燥块茎。
石斛炮制后可增加其滋阴补肾、益精和液的作用,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症。
2.3 甘草甘草又名甘遂、青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根状茎,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地区。
甘草炮制后可增加其理气、缓急、解毒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气滞痞满等症。
2.4 红参红参又名参、租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红参炮制后可增加其补气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用于气血两不足、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
2.5 当归当归又名女荆、女参,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当归炮制后可增加其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症。
三、中医炮制的基本步骤3.1 分选分选是指把药材中的杂质、虫蛀、霉变等不合格的部分去掉,保留合格的部分用于加工处理。
3.2 洗净洗净是指将分选后的药材用清水或者适量的醋水浸泡,并用清水反复漂洗,使药材表面的杂质和尘土清洗干净。
3.3 炮制炮制是指将洗净的药材放入炮制器中进行炮制加工,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等特性。
3.4 干燥干燥是指将经过炮制处理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含水量逐渐降低,达到保质保形的目的。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切: • 应用于根茎、藤木、皮壳、叶、草类药材。 • 横切的园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顺片, • 横或直切成丝、方块等。
• (1)根、根茎和藤类: • 质地比较硬的切薄一些,约1.5mm左右, • 如独活、川芎等; • 质地比较疏松的切厚一些,约3mm左右, • 如肉苁蓉、锁阳等, • 形状细长的可切成小段,约长1—1.5cm, • 如茅根、芦根,夜交藤等。
• 8、唐代孙思邈
用药预先炮制
• 《备急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
• 9、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家成药规范)
• 炮制(首次提出)
依法炮制
•
• 10、明代 《本草蒙筌》(陈嘉谟)曾系统地 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 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 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2.增强生药饮片固有的性能,以提高医疗效果 (1)醋制延胡,则可提高有效成分生物碱在汤 剂中的溶解度,增强其镇痛作用;
(2)蜜炙款冬花提高其润肺止咳作用; (3)盐炙杜仲提高其补肝肾、降压作用。
• 3.消除或减低生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 (1)生姜杀生半夏毒; • (2)川乌经洗漂、蒸煮后,乌头碱降低; • (3)巴豆含多量峻泻的油质成分,炮制后,除
• 如枣仁、柏子仁拣净核壳
• 连翘拣去果柄
• 杏仁拣净油粒
• 荆芥拣去须根和杂草
• 乳香、没药拣去木屑
• 五灵脂拣去泥沙。 • 摘:将根茎、花叶等类药物的残茎、叶柄摘除,
使药纯净,夏枯草摘梗柄等。
• 揉:对某些药物须揉碎后,再通过筛、簸除去茎 梗杂质,桑叶、臭梧桐叶等;
• 某些质地松软而呈条状的药物,须揉搓成团,便 于调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 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 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 11、明代 《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诸家之 大成,在其巨著中收载了各家之法,载药 1892种,其中有330味生药记有“修治”专项。
• 12、明代 《炮炙大法》(缪希雍)是我国第 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 雷公炮炙十七法。
• 13、清代《修事指南》(张仲岩)为我国第三 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 《本草纲目》,张氏说:“炮制不明,药性不 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 14、《中国药典》1963版正式列出炮制
第二节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
1.使生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以 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除杂和非药用部位。
• 擦:用二块木板,将药物置于中间来回磨擦,达 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莱菔子、火麻仁、牛蒡子
磨:用石磨垫高磨芯,把药物磨去外皮、壳、刺 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苍耳子。
• 刷:用刷子刷去药物表面的灰尘或茸毛、沙土, 如枇杷叶、石苇须刷去叶背的绒毛;
• 瓦楞子、牡蛎刷去沙土。
刮:用铁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药材外面的粗皮, 杜仲、肉桂、厚朴、黄柏等; 刮去绒毛的如金狗脊、毛知母等。
去部分脂肪油而成巴豆霜入药,安全有效。
•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1)生地甘苦寒,滋阴凉血,熟地甘微温, 滋阴养血; (2)甘草甘平泻火解毒,蜜制甘草甘温,补 中(脾胃)益气; (3)麻黄发散解表,蜜炙后发散解表缓和,止咳 平喘增强;
• 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 酒炙升提,姜炙发散 • (1)大黄苦寒泻下,酒大黄清头目之火; • (2)黄柏清下焦热,酒炙黄柏清上焦热。
• 6 适应于生药的贮备 • 杀灭虫害和微生物; • 对含苷类成分的生药(人参、半夏、淫羊藿
等),经热处理后,可使其共存的酶失去活力。
• 7.有利于调剂、制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 (1)将原药材改变成不同的粉碎度,适应生
药制剂的配的方法,使其质松而有利于有效成分 的煎出。醋制延胡。
• 3、东汉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匱要略》〕
• 73种生药有炮制方法、目的、质量要求。
•
炮炙(首次提出)
• 4、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 。 • 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 80余种药物炮制方法; • 蜜、酒、醋、药汁、米泔水应用; • 大豆汁、甘草、生姜解乌头、半夏、芫花之毒。
• 8.可以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第三节 中药材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制
挑、拣、摘、揉、擦、磨、刷、刮、剥、簸、箩、 筛、切、捣、敲,碾、镑、锉、刨、劈、锯、轧、 榨
1、纯净处理 挑、拣、摘、揉、擦、磨、刷、刮、剥、簸、箩、 筛, 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 挑、拣:拣去不入药的部分和杂质,除净核粒、 果柄,枝梗、皮壳、虫蛀、霉粒、走油种仁(油 粒)、泥块、沙石等。
• 5、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 • 首次归纳总结炮制技术及作用
• 6、南北朝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 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 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生药炮制的 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 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7、唐代《新修本草》 法定药物炮制
剥:将药物敲击后,取壳去种仁,或取仁去壳, 如蔻仁、蔻壳、草果仁、砂仁壳、使君子仁、 石莲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簸、箩、筛:可同时采用的净杂方法。 去掉叶屑可用簸法, 除净灰屑可用箩法, 除去枝梗可用筛法
2.切制处理 采用切、铡的方法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 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
天麻、槟榔宜切薄片; 泽泻、白术宜切厚片; 黄芪宜切斜片; 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 麻黄宜铡成段; 茯苓、葛根宜切成块。
中药材炮制的历史 和基础知识
中药材炮制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炮制-炮炙(古称):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 春秋末期《》-麦曲(发酵)
• 《五十二病方》-挑拣、干燥、切、渍、炙、煅、 熬、蒸、煮等。
• 1、春秋战国时代 《黄帝内经》 有对生药
炮制的文字记载。“治(制)半夏 ”、 “血余炭”
• 2、东汉 《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 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 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 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