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修订稿

合集下载

火灾事故中的燃烧物质分类与特点

火灾事故中的燃烧物质分类与特点

火灾事故中的燃烧物质分类与特点在火灾事故中,燃烧物质的分类与特点是了解和掌握火灾防控和应急处理的关键。

不同种类的燃烧物质有着不同的燃烧特点和危险性,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燃烧物质的分类与特点,并从固体燃烧物质、液体燃烧物质和气体燃烧物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固体燃烧物质固体燃烧物质是指在常温下为固态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纤维素等。

固体燃烧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 点燃温度较高:固体燃烧物质的点燃温度通常较高,需要一定的外部热源来引燃。

然而,在已经燃烧的固体燃烧物质的表面附近,由于燃烧释放的热量可以提高附近的温度,进而引燃未燃烧的物质。

2. 燃烧过程相对缓慢:固体燃烧物质的燃烧速度相对较慢,燃烧过程中会有较长时间的燃烧持续期。

3. 炭化现象:在固体燃烧物质的燃烧过程中,由于产生的煤焦物质无法继续燃烧,会在固体表面形成灰烬,也就是常说的炭化现象。

二、液体燃烧物质液体燃烧物质是指在常温下为液态的物质,如石油、酒精、油漆等。

液体燃烧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 低点燃温度:液体燃烧物质的点燃温度一般较低,只需要接触到点火源即可迅速燃烧。

2. 燃烧迅猛:液体燃烧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燃烧速度较快,火势迅速蔓延。

液体燃烧物质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火焰并释放大量热量。

3. 挥发性:液体燃烧物质通常在燃烧之前会挥发出易燃气体,这些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会形成易燃气体,从而加剧火势。

三、气体燃烧物质气体燃烧物质是指在常温下为气态的物质,如天然气、丙烷、氢气等。

气体燃烧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 高挥发性:气体燃烧物质通常具有很高的挥发性,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迅速蒸发成易燃气态。

2. 难以察觉:气体燃烧物质燃烧时不会产生明显的火焰,很容易在火灾初期难以被察觉,增加了火灾扩散的风险。

3. 易爆性:气体燃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可燃气体,当遇到点火源时会迅速燃烧并产生爆炸。

综上所述,火灾事故中的燃烧物质根据物质的不同状态可分为固体燃烧物质、液体燃烧物质和气体燃烧物质。

锅炉燃烧方式优缺汇总

锅炉燃烧方式优缺汇总

锅炉燃烧方式优缺汇总
燃烧方式包括扩散式燃烧、完全预混燃烧和无焰燃烧。

以下是它们的优缺点:
1.扩散式燃烧:
优点:这种燃烧方式简单,火焰相对稳定。

缺点:由于火焰较长,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的现象,会产生较多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不利于锅炉燃料的充分利用,锅炉热效率的提升,以及难以达到锅炉排放标准。

2.完全预混燃烧:
优点:空气和燃气预混合,多散热器传热,提高传热强度。

使用这种燃烧方式的好处是燃烧的火焰更清晰,热效率更高。

缺点:预混燃烧比要求燃烧速率准确,燃烧均匀,辐射传热效率高,火焰温度在1200℃以下,燃烧不完全,NOx造成的烟气温度低,易冷凝,热回收好,效率高。

3.无焰燃烧:
优点:将燃烧前的空间与中的气体均匀混合的燃烧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燃气在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气不需要在周围空气中获得,只需要与空气混合到达燃烧区,实现瞬间燃烧。

缺点:这种燃烧方式对燃气和空气的混合要求较高,需要精确控制比例,否则可能导致燃烧不稳定或产生污染物。

在选择锅炉的燃烧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型号、燃料的特性以及排放标准等因素。

良好的燃烧方式有利于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第二节  燃烧类型

150
黏胶 纤维
235
物质 名称
松木
有机 玻璃
醋酸 纤维
涤纶 纤维
聚氯 乙烯
燃点 (℃)
250 260
320
390
391
三、自燃
(一)自燃的含义:
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靠自身发热 或受热并蓄热使温度不断上升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 象,称为自燃;
自燃现象引发火灾在自然界并不少见,如有些 含琉、磷成分高的煤炭,遇水常常发生氧化反应释 放热量,如果煤层堆积过厚积热不散,就容易发生 自燃火灾。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 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 越大,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 就越大。混合物的浓度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既 不能发生爆炸也不能发生燃烧。
2、爆炸温度极限
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 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 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由于液体的蒸气浓度是在一定 温度下形成的,所以可燃液体 除了有爆炸浓度极限外,还有 一个爆炸温度极限。
几种聚合物的氧指数
材料名称 氧指数 材料名称
聚乙烯 17.4~17.5 环氧树脂
聚丙烯
17.4
聚苯乙烯
聚氯乙烯 45~49 氯丁橡胶
聚酰胺
22~23
硅橡胶
氧指数 19.8 18.1 26.3 26~39
四、爆炸
(一)爆炸的含义
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 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 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 象;
爆炸温度极限也有下限、上限之分。爆炸温度 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例如乙醇的爆炸温度下限是11℃,上限是40℃。在 11℃~40℃温度范围之内,乙醇蒸气与空气的混合 物都有爆炸危险;乙醚的爆炸温度极限是 - 45℃~ 13℃,显然乙醚比乙醇的爆炸危险性大。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精编版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精编版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①一级耐火等级建筑:主要建筑构件全部为不燃烧性②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主要建筑构件除吊顶为难燃烧性,其它为不燃烧性。

③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屋顶承重构件为可燃性。

④四级耐火等级建筑:防火墙为不燃烧性,其余为难燃性和可燃性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1]条:厂房和仓库的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二、三、四级,相应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不应低于表的规定。

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极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 300 m^2的独立甲、乙类单层厂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单、多层丙类厂房和多层丁、戊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的厂房和有火花、赤热表面、明火的丁类厂房,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当为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的单层丙类厂房或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的单层丁类厂房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表、仪器等设备或物品的建筑,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锅炉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为燃煤锅炉房且锅炉的总蒸发量不大于4t/h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油浸变压器室、高压配电装置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他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 等标准的规范。

高架仓库、高层仓库、甲类仓库、多层乙类仓库和储存可燃液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单层乙类仓库,单层丙类仓库,储存可燃固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和多层丁、戊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粮食筒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二级耐火等级的粮食筒仓可采用钢板仓。

粮食平房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二级耐火等级的散装粮食平房仓可采用无防火保护的金属承重构件。

甲、乙类厂房,甲、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耐火极限应为。

一、二级耐火等级单层厂房(仓库)的柱,其耐火极限分别不应低于和。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修订稿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修订稿

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与等级划分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特点①一级耐火等级建筑:主要建筑构件全部为不燃烧性②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主要建筑构件除吊顶为难燃烧性,其它为不燃烧性。

③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屋顶承重构件为可燃性。

④四级耐火等级建筑:防火墙为不燃烧性,其余为难燃性和可燃性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1]条:厂房和仓库的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二、三、四级,相应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不应低于表的规定。

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极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 300 m^2的独立甲、乙类单层厂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单、多层丙类厂房和多层丁、戊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的厂房和有火花、赤热表面、明火的丁类厂房,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当为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的单层丙类厂房或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的单层丁类厂房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表、仪器等设备或物品的建筑,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锅炉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为燃煤锅炉房且锅炉的总蒸发量不大于4t/h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油浸变压器室、高压配电装置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他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 等标准的规范。

高架仓库、高层仓库、甲类仓库、多层乙类仓库和储存可燃液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单层乙类仓库,单层丙类仓库,储存可燃固体的多层丙类仓库和多层丁、戊类仓库,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粮食筒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二级耐火等级的粮食筒仓可采用钢板仓。

粮食平房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二级耐火等级的散装粮食平房仓可采用无防火保护的金属承重构件。

甲、乙类厂房,甲、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耐火极限应为。

燃烧类型与特点分析

燃烧类型与特点分析

燃烧类型与特点分析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x。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x药受撞击而爆x;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x爆x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x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x 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x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x主要是指化学爆x,关于爆x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分解燃烧 的种类

分解燃烧 的种类

分解燃烧的种类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通常涉及将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和产物。

燃烧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取决于燃料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燃烧类型:完全燃烧: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适当的温度下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的产物,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发生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导致燃料部分燃烧或未完全燃烧。

这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碳黑和其他有害的副产物,同时释放较少的能量。

高温燃烧:高温燃烧通常发生在极高温度下,例如火焰喷射器或火箭引擎中。

这种燃烧通常使用高能燃料,如液氢、氢气、氧气等,产生极高的温度和推力。

低温燃烧:低温燃烧发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例如火炉、炉灶等。

这种燃烧通常是指燃料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与氧气反应,产生适量的热能。

反应燃烧:一些特殊的燃料在与氧气反应时,会产生特定的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燃烧。

例如,火药的爆炸就是一种反应燃烧。

这些是常见的燃烧类型,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特定类型的燃烧,取决于燃料、氧化剂、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不同。

简述燃烧的基本类型

简述燃烧的基本类型

简述燃烧的基本类型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它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热和气体释放的过程。

燃烧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明火燃烧、隐火燃烧、闪燃和爆炸等。

明火燃烧是最常见的燃烧类型之一,也是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

当可燃物质与氧气混合并受到适当的点燃源时,就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明火燃烧一般伴随着明显的火焰、光热和烟雾等现象。

例如,我们点燃蜡烛时,蜡烛燃烧产生的明亮火焰就属于明火燃烧。

隐火燃烧是指物质在没有明显火焰的情况下进行燃烧过程。

这种燃烧一般发生在氧气供应不充分的环境中,如密闭空间或高温炉膛内。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虽然没有明显的火焰,但是仍然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出热能。

隐火燃烧的代表性例子是煤气泄漏,当煤气与空气混合时,即使没有明火点燃,也会发生隐火燃烧。

闪燃是一种瞬间燃烧的现象,指的是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在遇到火源时会迅速燃烧。

闪燃一般伴随着明亮的火球和巨大的声响,但燃烧时间很短暂。

闪燃的典型例子是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室内,当气缸内的燃烧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并受到火花塞点火时,就会发生瞬间的闪燃。

爆炸是一种剧烈的燃烧现象,它是指可燃物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氧化反应,并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释放的过程。

爆炸一般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波和火焰球,具有破坏力强、速度快的特点。

爆炸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可燃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比例、点燃源的存在等。

爆炸的经典案例是火药爆炸,当火药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

除了以上基本类型的燃烧,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燃烧现象,如自燃、爆燃等。

自燃是指物质在无外界点燃源的情况下发生燃烧,常见于易燃物质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长时间存放后发生自发燃烧。

爆燃是指可燃气体在高压环境下瞬间燃烧,通常发生在燃气管道或压力容器泄漏时。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其基本类型包括明火燃烧、隐火燃烧、闪燃和爆炸等。

不同类型的燃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第一章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可燃物质受热后,因其聚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

而有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

由于可燃性的性质、状态不同,燃烧的特点也不一样。

’(一)气体燃烧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者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根据燃烧前可燃性气体或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与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后延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

火焰在预混其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爆轰两种方式。

按照混合程度不同,预混燃烧还可分为部分预混式燃烧和完全预混式燃烧。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体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预混气体从管道喷出发生动力燃烧,若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在管道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如制气系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与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生负压“回火”或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动力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和人员伤亡。

(二)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

可燃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产生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产生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在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燃烧时,沸腾的水蒸气带着燃烧的油箱空中飞溅,这种现象称为扬沸(沸溢和喷溅)。

1.闪燃闪燃时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融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此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以原油为例,其黏度比较大,并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

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放置久后,油水分离,水因密度大而沉降在底部形成水垫。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从沸溢过程中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

②原油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③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上向下穿过油层。

3.喷溅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较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根据试验,含有1%水分的石油,经45~60min燃烧就会发生沸溢。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及油的燃烧速度有关。

研究表明,油滴飞溅高度和散落面积与油层高度、油池直径有关,一般散落面积的直径与油池直径之比均在10以上。

由于喷溅带出的燃油从池火燃烧状态转变为液滴燃烧状态,改变了燃烧条件,燃烧强度和危险性随之增加,并且油滴在飞溅过程中和散落后将继续燃烧,极易造成火灾的迅速扩大,影响周边其他可燃物及人员、设备等,造成伤亡和损失,所以,对油池而言,要避免喷溅现象的发生。

(三)固体燃烧根据各类可燃物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其燃烧哥有特点。

1.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物固体,在收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

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之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可燃固体在空气中不疏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但其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固体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很多固体材料,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都能发生阴燃。

这是因为这些材料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炭,从而具备多孔蓄热并使燃烧持续下去的条件。

此外,阴燃的发生需要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阴源本身的热源和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等。

5.动力燃烧(爆炸)动力燃烧是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然等几种情形。

其中,轰然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

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是的塞璐络、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然现象。

建筑室内火灾发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钙现象,具体内容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种燃料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

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不同形态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1.闪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引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常见的几种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点见表1-1-1。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