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优秀论文

合集下载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舞蹈是一种能够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准确地传达出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而舞蹈鉴赏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深入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例,探讨舞蹈鉴赏的一些关键要素。

首先,舞蹈鉴赏中最核心也最基本的要素是舞蹈的元素。

舞蹈元素包括音乐、节奏、动态、速度、空间位置、动作形态和节奏变异等多个方面。

每一个元素都是舞蹈创作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从中领悟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舞蹈鉴赏还需要重视舞蹈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些背景因素会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对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产生影响。

例如以古代故事为主题的舞蹈作品,便会在作品的动态和表情中展现出对古代文化的爱慕和敬重。

因此了解舞蹈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我们更好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舞蹈鉴赏需要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舞蹈是一种表现形式相对自由的艺术形式,舞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因此,舞蹈作品有着很强的个性和独特性,鉴赏者在观看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同时,在鉴赏之前对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

最后,舞蹈鉴赏还需要我们对舞蹈教育和舞蹈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舞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鉴赏者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习相关的舞蹈理论和批评,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舞蹈。

总之,舞蹈鉴赏需要我们对舞蹈元素、社会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相关的教育和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只有通过全面的掌握,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舞蹈作品,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舞蹈作品论文新版多篇

舞蹈作品论文新版多篇

舞蹈作品论文新版多篇舞蹈毕业论文篇一舞蹈创作中的结构问题,不仅作为创作步骤之一来重视,而且是衡量舞蹈编导艺术功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取材于音乐作品,在已有的音乐结构基础上,用舞蹈的物质形态将音乐内涵外化为视觉形象。

另一种是确定了舞蹈题材后,谋篇布局、意境情调、音乐特色、时间长度、舞段安排均在结构这一步骤中。

无论是以情节结构、情感结构、心理结构、时空顺序结构、时空交错结构方式构建舞蹈,还是以音乐的交响乐章结构来创编舞蹈,我认为,作为舞蹈编导应该把握舞蹈结构脉络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原则。

一方面,通过舞蹈的结构,可以让观众基本理解舞蹈编导“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另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空间内容。

时间长度的准确性相当重要,要看某个舞段表现的是什么,在整个舞蹈中起什么作用,过长则令人生厌,过短则使人不满足。

“过”与“不及”都是美学上的失误。

还有,整个舞蹈的结构既要有整体统一的格调,也要保证在统一之中的多样性色彩,力求舞蹈作品中有一个“亮点”。

也就是说舞蹈的每一部分情绪都要有相应的变化,不能从头到尾都平淡无味。

许多事实证明,当作品中的“亮点”出现时会给欣赏着带来极大的愉悦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语言美众所周知,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并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则是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舞蹈编导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段。

因此舞蹈语言的美关系到舞蹈形象塑造的是否生动、准确、感人。

而创编出具有“美感”效果的语言,给人以难忘的“美感”印象,也就成为每一个舞蹈编导追求的目标。

舞蹈语言美学要求有一种说法“分散的动作以内涵结构和形式结构(即‘核’与‘形’)的一致性为前提组成舞蹈语言,这是舞蹈创作者所应有的基本修养。

” 简单的理解这句话就是舞蹈创作者要让舞蹈动作所表现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意境等与外在的舞蹈专业的技术、技巧表现要完美的统一起来,这也是舞蹈语言美学的基本要求。

舞蹈论文赏析

舞蹈论文赏析

舞蹈论文赏析舞蹈论文赏析舞蹈既是身体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舞蹈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还涵盖了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舞者通过运用身体语言,将情感、思想、文化和理念等表达出来。

舞蹈论文是对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理性分析,并对舞蹈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从几篇舞蹈论文中进行赏析,了解其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等方面。

论文一:《舞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该论文作者以网络科技为背景,研究了比较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和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的舞蹈教学模式的效果,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科技来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

作者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实验比较,并给出了其结论。

该论文特别强调了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更好的利用时间和资源进行学习。

同时,网络教学也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者通过实验数据表明,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仅有30%左右,而在网络教学中则可以提高到70%以上,因此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通过该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舞蹈教学方法,可以为舞蹈教育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网络教学模式不能取代传统的舞蹈教学,二者最好能进行相互补充。

论文二:《当代芭蕾舞角色的性别特征分析》该论文作者从舞蹈角色的性别特征入手,分析了在芭蕾舞中不同角色的表现性别差异,旨在研究当代芭蕾舞作品中的性别关系,探讨芭蕾舞中的性别特征如何与当代社会的性别认知相匹配。

该论文通过对3个代表作品中Male Solo、Female Solo 和Pas de deux等不同角色的分析,发现角色的性别特征和表现方式在芭蕾舞中有很大的不同。

如在“Swan Lake”中,黑天鹅的形象是妖媚的、叛逆的,而白天鹅则体现了温柔、纯洁的形象。

通过该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芭蕾舞作品中各种角色的性别特征是受到当代社会性别认知和话语体系的影响的,同时也反映了舞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

民族舞蹈鉴赏论文

民族舞蹈鉴赏论文

民族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民族舞蹈鉴赏论文舞蹈鉴赏—学后感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民族民族舞蹈欣赏课,我对民族民族舞蹈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民族民族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民族舞蹈和各地的民俗文化又密不可分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

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运动舞蹈,土风舞源自于各国不同环境、生活及风俗,与各国的特色音乐服装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舞蹈本生就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舞蹈或者地方舞蹈更是继承了民俗文化,甚至发扬了民俗文化。

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自己查阅资料,对各民族舞蹈风格特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

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

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

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

舞蹈鉴赏论文舞蹈是一种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艺术,为八大艺术之一。

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道具,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舞蹈鉴赏论文【四篇】,欢迎品鉴!第1篇: 舞蹈鉴赏论文一、心理发展特点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既独立又依赖、既自觉又叛逆,各种矛盾在他们身上交错。

特别是步入高校,学生身心各方面才开始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社会性: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

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接收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广泛,反映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对父母、老师不再是迷信、依赖甚至是依恋,他们开始独立思索,用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传达自己的独立意向。

闭锁性:不再像高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动荡性:青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

敏感性:处在身体、视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

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

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

社会需求高峰:青年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

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各种情感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1

2021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范文 舞蹈从人类发源起,伴随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它就担负起了传意、说明、抒发还有表达自我等功能,以期达到和神明交流,和自然沟通,和他人互动的目的。

下面是舞蹈鉴赏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舞蹈鉴赏论文第一篇:中国古典舞来源和流派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 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

不同的学术思想, 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 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 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 审美追求; 肢体语言;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作为基础传播媒介, 凭借视听融合的表现方式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毛诗序》中, 曾对舞蹈进行了如下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这充分说明了在语言和歌唱艺术之外, 手舞足蹈是人类抒情达意的高级形式。

为此, 人们常说舞蹈是肢体的语言艺术, 也是具有特殊美学属性的语言, 即“body language”, 身体的语言。

一、且看中国古典舞之源 中国古典舞,顾名思义, 它既是古代之经典, 又是长期流传至今且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种, 更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

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 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与锤炼, 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艺术之花, 始终绽放在这块优秀文化的沃土上。

在原始部落族群中,那些非理性的顺拐动作, 肢体链接中的歇斯底里形成了狰狞而神秘的艺术基调;姬姓族人的崛起谱写出了八佾典仪之华章, 治礼作乐、乐舞治世的初衷客观助推了华夏民族乐舞时代的发轫;汉大帝国的兴盛, 在“翘袖折腰”“踏盘踏鼓”“鱼龙百戏”中镌刻着速度与力量, 奔放与豪迈的美学烙印;在西域文化的交融与渗透中, 唐人们争先恐后的佩月刀、着胡服、舞胡旋, 掀起了“胡风”之热潮, 皇族玄宗更是将《霓裳羽衣曲》《秋风高》《小破阵乐》等大批艺术作品推向文化风尚的高潮。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第一篇: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摘要]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以展示心灵与情感世界为宗旨的人体文化,且具有以人体本身为质料的特性。

在现象学的维度与层面上,舞蹈的审美相关于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其所关涉的质料-形式、身体性及旨趣等特质,遮蔽了舞蹈自身。

舞蹈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唯有通过去蔽,通达舞蹈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与其相关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敞开。

[关键词] 人体审美舞蹈艺术舞蹈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它“以人体为质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与情感”。

[1]情感是舞蹈的核心,舞蹈是审美情感的载体。

本文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视野,对舞蹈展开审美关切,使之去蔽,从而走向舞蹈自身的世界,显现舞蹈艺术自身的本性。

一、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境域下,舞蹈的选材、表现主题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社会性。

舞蹈自身所持有的社会性,单从舞蹈本身,我们难以直观。

我们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境域中加以关照,才能获得某种社会性。

不同的舞蹈作品相关于特定历史境域中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和技术水平。

如原始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敞开的是一个茹毛饮血,人类与大自然、猛兽搏斗,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远古时代;而盘鼓舞、巾舞等的出现则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世界的反映;软舞、健舞及龟兹乐舞展示的乃是一个国力强盛、社会充盈、外交发达的社会世界。

在现象学的语境下,舞蹈的社会性受制于历史性此在。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现样态”。

[2]舞蹈产生初期,自然对人的规定是绝对性的。

这一时期的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一般都是对狩猎及劳动生产过程等的再现与摩仿,充满着粗犷与野性的特征。

恐怖、血腥、残酷、昏暗的场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场的自然的强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对自然顶礼膜拜。

商周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发和觉醒,人试图冲破自然对人的规定性,人开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

舞蹈赏析万能范文6篇

舞蹈赏析万能范文6篇

舞蹈赏析万能范文(通用6篇)总结汇报赏析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熟悉,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艺术观点和艺术爱好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舞蹈赏析万能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舞蹈赏析万能1《一片羽毛》,十九位男舞者动作刚柔并济,表现鸟儿在生存环境遭破坏后,无家可归的哀怨等。

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受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气。

正是这个特殊的立意使《一片羽毛》在其他布满民族气息的舞蹈中脱颖而出,而姑娘们精湛的表演也完善地诠释了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舞蹈《一片羽毛》的服装就是以宽松的白色大腿裤为主的,演员赤裸上身,显露舞者明显的肌肉结构。

为了表达鸟儿的悲愤,舞蹈最后一分钟动作难度有很大的跨越。

当赤裸上身、背上画着蓝颜色绘的小伙子们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大家眼前一亮,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台上的舞者们用尽全力,下腰、起腿、旋转、跳动、翻滚,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佳状态。

两位领舞柔软的舞姿与后来刚劲有力的动作形成鲜亮对比,大家被她们传达出的悲伤却更坚强的精神所打动!舞蹈赏析万能2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对江南美妙风光的眷恋,看到《小城雨巷》中那古老的城巷,青青的石板,朦胧的雨气和那美丽、淡雅的撑着油雨伞的女子,听到那悠扬、婉约的乐声《小城雨巷》充分运用了舞蹈的特性和现代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情境。

它看似表现的不是当下的时尚生活,没有多少大开大阖、跌宕起伏,没有多少高难度技巧的展现,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宏大场景等等,但它却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一再地回味,在不经意中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必须找到一条走进人类情感深处的通道,用诗性之手触摸和弹奏人们的心灵之弦;必须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让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国妈妈》,叙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鉴赏优秀论文——徜徉于舞蹈中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18周,最后一节舞蹈鉴赏就这么上完了——本学期的舞蹈之旅到站了——引言
身为女生的我天生男相性格,总觉得各种肢体表演(尤其是舞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忸怩,然而在学期文化素质选修课中,我却凭着一股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选择了——舞蹈鉴赏,并且很幸运的中选了。

第一节课上,路老师就以独特的活泼风格为我们介绍了本课程的大纲,带我们踏入鉴赏舞蹈的艺术之门。

许是路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与我观念中严肃刻板的舞蹈课堂大为不同,我渐渐地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我来说还颇为陌生的舞蹈世界。

我甚至想:既然我不会跳舞,那么就让我在这课堂里尽情徜徉吧。

身虽不动,心有所动,dance in mind也是极好的。

在之后的课堂里,我便在老师的引领下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不同魅力。

从《吉赛尔》、《天鹅湖》、《天鹅之死》、《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年轻人与死亡》,从《霓裳羽衣舞》、《踏歌》、《谢公屐》、《千手观音》到《小城雨巷》,从西方到东方,从独舞到群舞,从古典到现代,我彻底被舞蹈艺术所折服。

这翩翩起舞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人体的柔韧与美丽,另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的更是引发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质疑。

词典解释有云:“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舞台艺术。

”舞蹈之美无处不在,蕴藏于那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构图、舞美、服装之中。

舞蹈鉴赏包括三个要素,鉴赏主体、鉴赏客体以及鉴赏中介。

对于深谙舞蹈鉴赏之道的人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

实在不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舞蹈鉴赏者,但是我的确乐于欣赏舞蹈,感受曼妙舞姿,进而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本课程中,我领略过梦幻的欧洲芭蕾,欣赏过典雅的中国古典舞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也观看过印度舞蹈,对于西方舞蹈,我想,还是芭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和芭蕾舞。

芭蕾源于意大利宫廷,繁荣与法国,鼎盛于俄国,1851年亨利三世皇后的妹妹玛格丽特的结婚庆典上上演了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皇后喜剧芭蕾》,此后又有了《吉赛尔》《仙女》等浪漫主义芭蕾,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更是经典的芭蕾剧目。

芭蕾舞演员表演时姿态优美,每个动作都是那么的精致,空中击腿、挥鞭转、旁腿转,各种高难度动作令人目不暇接,穿着洁白纱裙的女演员与身穿紧身裤的男演员用美到极致的肢体语言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只是,我不禁想到,在这美的背后,芭蕾演员们承受的痛苦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吧,尤其是穿着足尖鞋的女演员们,这足尖上的优雅岂是轻易得来的?
不仅仅是芭蕾,所有舞蹈背后都承载着演员们的汗水、编导的辛勤耕耘,正是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更应该尊重舞蹈,文明地欣赏舞蹈。

对于未能“抢到”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6月1日在我校本部的精彩演出,我任然很遗憾,毕竟这样的机会不是经常有的。

谈了这么多自己对舞蹈的直观感受,下面我就《谢公屐》与《天鹅之死》这两支舞蹈浅谈中西方舞蹈差异的对比。

首先来谈一下《谢公屐》。

可以说,这个节目是女踏歌的姊妹篇,也可称之为“男踏歌”。

李白有诗云:“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编导孙颖有感于此,便借此典故,参考汉代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以舞相属”的社交舞风,编创了《谢公屐》
这个节目。

大幕伊启,深邃悠远的古筝弦音从远方飘来,几位文人墨客从侧幕走出,似在品味山间美景。

该舞以浓郁的山水画风格揭开序幕,从时代特征、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情感入手,以舞蹈为文化表现形态,表现出“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淋漓挥洒,百态横出”的审美精神,再现了洒脱不羁、风骨独特的魏晋名士形象。

道具上,以铃铛为木屐响底的创意,更是大大提高了舞蹈的技术难度,同时也把舞台效果与艺术效果完美结合。

当真让观众体验了“信口长歌君莫笑,共与诸君乐陶然”的洒脱境界。

不同于《谢公屐》,芭蕾舞《天鹅之死》展示的是另一种风情。

皎洁月色下,身负重伤的白天鹅哀伤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坚持不懈地尝试飞离湖面。

生命呼唤着她与死神奋力拼搏,终于,她奇迹般地展翅旋转而飞了,生命的光辉再度闪现,只是不久,白天鹅便缓缓屈身到底,她在颤抖中尽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达了她强烈的生的渴望,最终,她闭眼默默死去。

以负伤天鹅垂死时的不懈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遭遇厄运时的顽强与不屈。

从这两支风格迥异的舞蹈,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舞蹈之间包含的文化差异。

一、群体中的自我——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在中国的舞蹈当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是群舞,《谢公屐》便是一例。

而在整个群舞当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队形不断变化,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每个舞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在其位置上应有的动作。

判断一个舞的好坏要根据所有人的配合情况,而判断一个舞者的好坏则根据其是否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应当完成的动作。

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每个人都是舞蹈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

西方的芭蕾舞长于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以独舞形式出现,《天鹅之死》便是如此。

西方舞蹈中当然也有群舞,但在这些群舞中,无论是舞蹈演员的位置还是动作都没有那么复杂,领舞和群舞除了位置上存在着差别,舞蹈动作往往一样,但个性化色彩浓重。

这就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极大区别。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情境中的个人,人们自我的显现是发生在与他人接触当中的,即所谓的“对他而自觉为我。

”因而如何群体中的自我观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高的人往往看重社会群体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谐VS冲突
中国舞蹈的基本人体动作尽可能地表现对大地的眷恋,而西方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是为了挣脱地心的引力向上升腾。

中国舞蹈的代表动作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则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又以“圆”最为有代表性,圆的含义既包括舞者在舞台上上的动作轨迹,又包括舞者身体线条的流畅,还指中国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重要原则所造成的一种空间上的圆融动态感。

而在舞蹈的其他方面,不论是舞蹈演员间不同动作繁复而又错落有致的配合,舞台结构上的对称美,到处都给人一种和谐,没有一点尖锐的感觉。

而西方舞蹈强调“开、绷、直、立”四大原则。

其中又以开为主要原则,“开“主要指腿的外开性,舞者通过胯部的外开导致了收腹,使得芭蕾舞演员的基本体态挺拔舒展,能够做出一些正常情况下难以作出的动作。

芭蕾舞更多的强调出人体的舒展与开放,其基本形态即强调人体在外部空间的延展性,绷起足尖的跳动也几乎成为了芭蕾舞的代表词。

通过挑战人身体的
极限来展现力与美。

而舞蹈的情节也常常具有强烈的戏剧,舞台结构上也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审美心理——意境VS形象
正如中西方绘画的理念大相径庭,中国绘画讲求意境与神似,一片留白即可给予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西方绘画则讲求形象与形似。

中西方的舞蹈的创作理念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不同。

中国传统舞蹈的舞蹈动作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当中“得意忘象”的思想,将感情委婉地融入到了动作当中,追求气韵,强调以意为师,以神领行,以形传神。

舞蹈中构成了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步重的美学特征。

因而,舞蹈的动作可能并没有很强的形象性,而是以一些象征性的动作来反映舞者的内心世界。

于是,观看中国传统舞蹈也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每个人从中所看到的精神是不同的。

相较于中国舞蹈而言,西方舞蹈的动作则更具有形象性,常常是对于真实生活中动作的模仿及其演变,强调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着力突出人体的美,这无疑是西方人固有的审美中对于真实、形象的追求。

此外,中西方的人性观也在舞蹈里得到体现,我们崇尚完美无瑕的人格二西方坦然体现真实有瑕疵的人格;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也展示在了舞蹈里:一个含蓄内敛,一个则外向奔放。

以上种种便是我这一学期来在舞蹈鉴赏这门课里学到的、感悟到的。

课程虽已结束,我的舞蹈鉴赏之路仍在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