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初一英语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一英语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 动词be的用法:- am, is, are是be动词的形式,用来表示人或物的状态、特征。
- I am (not)表示“我是(不是)”,He/She/It is (not)表示“他/她/它是(不是)”,We/You/They are (not)表示“我们/你们/他们是(不是)”。
- 句子中的不定冠词a, an和定冠词the要根据名词的音素判断。
- be动词的否定句用not,肯定句用“am/is/are”。
2. 人称代词的用法:- 主格人称代词有:I(我), you(你), he(他), she(她), it(它), we(我们), they(他们)。
- 宾格人称代词有: me(我), you(你), him(他), her(她), it(它), us(我们), them(他们)。
3. 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 名词性物主代词用来表示所有关系。
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分别是:mine, yours, his, hers, its, ours, yours, theirs。
4. 数词的用法:- 数词用来表示数量。
形容词性的数词有主要用于表示数量的概念,如one, two, three, four等;序数词表示顺序关系,如first,second,third等。
- 表达时间的数词:1. 表示具体的时间点:twelve o'clock(准时)/ seven thirty(七点半);2. 表示时间段:one hour(一个小时)/ three minutes(三分钟)。
5. 冠词的用法:- 不定冠词a/an的用法:a用于以辅音音似开头的单词前,an用于以元音音似开头的单词前。
- 定冠词the的用法:指特指的人或物。
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 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 单数形式:me(我)、you(你/你们)、him(他)、her(她)、it(它);- 复数形式:us(我们)、you(你们)、them(他们)。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1. 封建社会
- 定义:封建社会是指以地主占有土地、农民为主要劳动力、
建立了制度的社会形态。
- 特点:地主占有土地、农民进行劳动、劳动受到的严格约束、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 制度:土地和官职可以,子承父业。
2. 夏商周三代史
夏朝
-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奴隶制度、王权神权合一
商朝
- 时间: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封建制度、社会等级固化、成立了最早的都城、出现了最早的金属器的铸造
周朝
-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 地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
-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分封制度、奴隶制度逐渐衰落
3. 周朝政治制度
- 天子:君主,掌握最高的政治权力
- 诸侯: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 中央官员:辅佐天子处理政务
- 地方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 常备军:周朝建立了常备军,由天子直接领导
4. 周朝经济
- 农业:周朝农业发达,主要种植小麦、粟、黍、稻,养殖牲畜
- 商业:随着手工业和手工艺的发展,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 交通:以水路为主,黄河是主要的交通干线
5. 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 特点:诸侯争霸、兵器军事技术的发展、思想家的活跃、学问的蓬勃发展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汇总。
参考资料:
- 《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是一个数学概念引入的单元,主要介绍了数系的基本概念、整数、有理数、实数等知识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梳理。
1.数系的基本概念(1)数系是研究数的体系结构和运算性质的一种数学系统,主要分为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五个部分。
(2)数系中的运算规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数系中,加法和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整数(1)整数是数系中的一个子集,由零、正整数和负整数组成。
整数之间的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仍然在整数范围内。
(2)整数除法分为带余除法和整除,其中带余除法的商和余数都是整数,而整除的商也是整数。
(3)整数有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绝对值表示一个数与零的距离,相反数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方向的数。
3.有理数(1)有理数是数系中的一个子集,由整数和分数组成。
有理数之间的运算同样满足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2) 有理数的带余除法同整数的带余除法类似,即对于有理数a和b,可以表示为a=bq+r,其中q是整数商,r是有理数余数。
(3) 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以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来进行。
对于两个分数a/b和c/d,如果ad=bc,则a/b=c/d。
4.实数(1)实数是数系中最广义的一个概念,包括所有的有理数和无理数。
实数可以用数字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集合的形式表示。
(2)实数的运算同样满足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则。
实数的加法和乘法运算还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实数的有序性和戴德金分割原理指出,实数可以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并且实数之间有无数个无理数存在。
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5篇)

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5篇)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一)分数乘法意义: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
(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
(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
(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
(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a某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
a某b=c,当b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
a某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某b=b某a 乘法结合律:(a某b)某c=a某(b某c)乘法分配律:a某(b±c)=a某b±a某c(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二年级语文(人教版)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单元。
(一)识字。
1. 会认的字。
- 这一单元有很多描写春天的生字。
例如“莺”(yīng),可以通过组词“黄莺”来记忆,黄莺是春天常见的鸟儿。
- “拂”(fú),与手部动作有关,春风吹拂就是这个“拂”字。
- “堤”(dī),河堤的“堤”,可以结合生活中看到的河堤景象来认识这个字。
2. 会写的字。
- “诗”:左右结构,左边是“讠”,表示与说话、语言有关,右边是“寺”。
书写时要注意左右比例,“讠”字旁的点要写在横中线上方。
- “村”: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寸”。
要注意“木”字的捺变成点,整个字左窄右宽。
(二)词语。
1. 描写春天的词语。
- 四字词语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等。
这些词语可以通过想象春天的景色来理解,比如“柳绿花红”就是柳树变绿、花朵变红的美丽景象。
- 还有“冰雪融化”,描绘了冬天的冰雪在春天逐渐融化的情景。
2. 动词。
- “吹拂”“洒落”“展开”等,这些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里事物的动态。
例如“展开”,花朵展开花瓣就像人伸开双臂一样。
(三)句子。
1. 积累描写春天的句子。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是描写农历二月春天景色的句子,绿草生长,黄莺飞舞,杨柳轻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裁剪出细细柳叶的神奇。
二、第二单元。
(一)识字。
1. 会认的字。
- “锋”(fēng),可以通过“雷锋”这个名字来认识,雷锋是乐于助人的榜样,他的名字中有这个字。
同时,“锋”字左边是“钅”,与金属有关,像刀锋就是金属做的。
- “具”(jù),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八”加上“具”里面的部分。
2. 会写的字。
- “劳”: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力”。
表示用力在草(泛指农作物)中劳作,书写时要注意上下部分的重心对齐。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壮丽山河第一课:长江之歌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赞美、依恋。
2、全诗用第2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用“你”来指代长江,把“你”比作母亲。
3、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4、第一小节,从空间角度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从时间角度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5、课文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气势磅礴来赞美长江。
6、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奔腾不息,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推动时代的发展。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7、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8、描写长江的诗句:(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6)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8、描写黄河的诗句: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7、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三亚落日1、《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通过拟人、比喻的手法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的景象,体现出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是XXX课程的开篇,主要介绍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概述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XXX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概念1:XXX- 解释1:XXX是指...- 解释2:XXX的作用是...2. 概念2:XXX- 解释1:XXX是指...- 解释2:XXX的作用是...3. 概念3:XXX- 解释1:XXX是指...- 解释2:XXX的作用是...二、重点知识点1. 知识点1:XXX- 描述1:XXX是...- 描述2:XXX的具体应用场景是... - 描述3:XXX的优势是...2. 知识点2:XXX- 描述1:XXX是...- 描述2:XXX的具体应用场景是... - 描述3:XXX的优势是...3. 知识点3:XXX- 描述1:XXX是...- 描述2:XXX的具体应用场景是... - 描述3:XXX的优势是...三、关键要点在学习第一单元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特别注意:1. 关键要点1:XXX- 解释1:XXX的含义是...- 解释2:XXX的作用是...- 解释3:XXX的应用范围是...2. 关键要点2:XXX- 解释1:XXX的含义是...- 解释2:XXX的作用是...- 解释3:XXX的应用范围是...3. 关键要点3:XXX- 解释1:XXX的含义是...- 解释2:XXX的作用是...- 解释3:XXX的应用范围是...四、练习题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这里提供一些练习题,供读者进行练习和巩固:1. 题目1:XXX的特点是什么?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2. 题目2:XXX的应用场景是什么?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3. 题目3:XXX的优势是什么?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请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新闻知识点】1、新闻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后两个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里,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四个部分。
2、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征:真实准确、简明扼要、迅速及时。
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4、电头又被称作消息头,它的作用是: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体现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及语言的准确性。
5、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区别: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第一课】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即正文部分第一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即正文部分前两句),从导语中找出两个集中表明消息内容的词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两个能够反映出我军英勇的词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从主体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锐不可当。
2、“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若去掉,就不能准确表述解放军是否已经渡过长江,渡江人数变成30万整,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国民党的不堪一击,突出反衬出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高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具体计算步骤与公式: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直接用公式S侧=ch计算;
2.已知直径和高,先用公式c=πd计算出底面周长,再用公式S侧=ch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
3. 已知半径和高,先用公式c=2πr计算出底面周长,再用公式S侧=ch 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
(二)圆柱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用公式表示:S表=S 侧+S底×2
圆柱底面积(一个底面)的具体计算步骤与公式:
1.已知底面半径,求底面积,直接用公式s=πr2计算;
2.已知底面直径,求底面积,先用公式r=d÷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
3.已知底面周长,求底面积,先用公式r=c÷π÷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
(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 把圆柱沿着高切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把圆柱沿着高切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高等于圆柱的高)
3.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直接用公式:V=Sh计算;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s=πr2计算出底面积,再用公式V=Sh计算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r=d÷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最后再用公式V=Sh计算体积;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r=c÷π÷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最后再用公式V=Sh计算体积。
4.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5.圆柱体积的其他公式推导
(1)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用公式:h=V÷S底
(2)已知圆柱的体积和高,求底面积,用公式:S底= V÷h
四、圆锥的体积
1.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2.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V圆锥=1/3Sh
3.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出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V圆锥=1/3Sh计算。
(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先用公式s=πr2计算出底面积,再用公式V圆锥
=1/3Sh计算圆锥的体积;
(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先用公式r=d÷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最后再用公式V圆锥=1/3Sh计算圆锥的体积;
(4)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先用公式r=c÷π÷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最后再用公式V圆锥=1/3Sh计算圆锥的体积。
4.圆锥体积的其他公式推导
(1)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用公式:h=V锥×3÷S底
(2)已知圆锥的体积和高,求底面积,用公式:S底= V锥×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