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合集下载

饮食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饮食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龙源期刊网 饮食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1年第06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即使本领再大,也不能把事情办成。

宋代,已经有了“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的说法。

“馎(bó)饦(tuō)”,即汤饼,是一种用急火煮成的面食。

宋代庄绰的《鸡肋编》中记录:“谚有‘巧媳妇做不得没面馎饦’与‘远井不救近渴’之语。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尚书晏景初请一个僧人任寺院住持,这个僧人觉得寺院条件“穷陋”,拒绝道:“巧妇安能做无面汤饼乎?”晏景初说:“有面则拙妇亦办矣!”到了明清时代,这一成语发展为“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或“巧妇煮不得没米粥”。

例如,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中说:“出门七年,寄银八两。

儿要衣穿,女要首饰。

‘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此之谓也。

”《警世通言·冯玉梅团圆》中说:“常言‘巧妇煮不得没米粥’,百姓既没有钱粮交纳,又被官府鞭笞逼勒,禁受不过,三三两两,逃入山间,相聚为盗。

”现在,这条成语多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说“巧妇无米为炊”,则用来比喻:本领虽大,却缺少办成事情的必要条件。

高阳的《瀛台落日——慈禧全传之六》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重修西苑是前不久慈禧太后当面交代,责成办理,而经费无着。

正当巧妇无米为炊之时,却说邻家有余粮可以接济,自然喜逐颜开。

”如果说“无米之炊”,指没有米做饭,用来形容生活窘追。

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第五回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不就缺钱么?我送了他二百两,聊补无米之炊罢。

”。

马克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马克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出了让人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无数的奇迹接连诞生。

从洪荒之世道现代科技革命,从蔡伦的造纸术到飞船遨游太空等等这样一些新新技术和伟大成果,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那么这些成效是仅仅靠着人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就能展现的吗?有一些人提出,正式因为人们善于能运用了思维意识,如果没有跨出“想”的这一步,人们会安于现状,那么何来的这么多的伟大发明?这都是“意识”的主导作用。

在我看来,这话的前一部分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人类需要思考,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因为意识始终是物质的产物,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意识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的。

就比如,好几年前,在社会上作乱的“法轮功”,为什么它能如此猖狂、为所欲为?沉迷于“法轮功”人们生病了不去看病,甚至觉得尘世是肮脏的,而将全家杀死并且自焚一起去思想中的“天国”享受天伦之乐。

这便是没有看清楚物质世界的本质,与社会实际相脱离,没有考虑到人的生存是需要物质的汲取而不仅仅是精神的寄托。

正如爱迪生之所以发明了电灯,是因为他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后意识到中人们需要一个能够持久提供光亮的、便捷的东西。

于是,经过不懈的实验和努力他便发明了电灯。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那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正是这个理。

即使是再聪明、能干、贤惠的妇女,如果没有了大米也同样是做不出米饭来。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无米难为巧妇之炊下句是什么

无米难为巧妇之炊下句是什么

无米难为巧妇之炊下句是什么
无米难为巧妇之炊没有下一句,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

比喻再有能力的人,做事时如缺少必要的条件,也很难成功。

出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

景初曰:高才固易耳。

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成语举例:写作技巧再高明,若没有材料,也写不出好作品来,这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

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
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哲理 成语

哲理 成语

哲理成语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3.知彼知已: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4.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5.种瓜得瓜: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6.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7.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形容巧干的谚语

形容巧干的谚语

形容巧干的谚语
【原创版】
目录
1.巧干胜于蛮干
2.四两拨千斤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熟能生巧
5.笨鸟先飞
正文
1.巧干胜于蛮干
- 意思是聪明人做事有方法,胜过只知道用力的人。

- 举例:一位木匠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难题,而不是一味地砍树。

2.四两拨千斤
- 意思是用小的力量可以拨动大的重量。

- 举例:一位女子用巧力救出了压在车下的男孩。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

- 启示:做事要有必要的条件,光凭巧干是不够的。

4.熟能生巧
- 意思是熟练掌握技能后,便能找到窍门。

- 举例:一位钢琴家演奏得非常出色,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

5.笨鸟先飞
- 意思是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积极。

- 启示:巧干也需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通过这些形容巧干的谚语,我们可以看到巧干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要想巧干,首先要掌握必要的技能,然后通过不断地实践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要有积极的态度,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工具很重要的谚语

工具很重要的谚语

工具很重要的谚语
以下是 7 条关于“工具很重要”的谚语及例子: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趁手的工具怎么行?”就好比大厨做菜,没有锋利的菜刀,那切菜得多费劲啊!例子:张华想做个木雕,可手头连把合适的刻刀都没有,这不就等同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真遗憾呐!
2. “人巧不如家伙妙,好工具就是厉害!”这就像战士上战场有了精良的武器一样。

例子:李师傅修东西,用普通工具半天搞不定,换了套专业工具,一下子就修好了,可不就是人巧不如家伙妙嘛!
3. “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具好才能效率高呀!”想想看,如果砍柴的刀都不锋利,那得费多大劲啊。

例子:小王他们去砍柴,别人都急着上山,他却先花时间磨快了刀,结果砍的柴比别人都多,这不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不给力可不行!”如同运动员没有好的装备怎么能发挥好呢。

例子:明明要画画,那些画笔都不好用,画出来效果能好吗?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

5.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好工具怎么干得好活呢!”这就好像没有好嗓子就别唱高音。

例子:刘师傅看到个精细的活儿,可手里没合适工具,只能摇摇头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咯。

6. “好马配好鞍,好工具才能配得上高手啊!”就像赛车手没有顶级赛车怎么能发挥实力。

例子:张师傅手艺精湛,可是工具不行啊,真是应了那句好马配好鞍呀。

7. “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工具太重要啦!”好比摄影师没有好相机怎么拍出好照片。

例子:赵师傅做木工,手艺没得说,但工具太旧了,做起来就很吃力,这就是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啊!
我的观点结论:不管干什么,工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不能小瞧了它!。

出自淮南的成语

出自淮南的成语

出自淮南的成语淮南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个地方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和智慧成语,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出自淮南的成语。

1. 心领神会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大道广矣,不行不辟,众行无疆于天地之间,无障无碍于神人之间,心领神会,聚散若太平。

”意思是心灵领悟神秘事物,一目了然,形容理解深刻。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淮南子·时顺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意思是再聪明的人也需要有相应的条件才能完成工作,形容做事情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条件和材料的支持。

3. 水滴石穿出自《淮南子·变化训》:“水滴石穿,行年月之所积聚也。

”意思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就能达到事情成功的目标,比喻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可以改变大局。

4. 闭月羞花出自《淮南子·览冥训》:“辞辞者闭其目,闭其耳,闭其口,毋复视,毋复听,毋复言而观之,汩涌澄淀,藏湛久矣。

修修者固钟其明,羞析瘏其志,春夏治其规矩,秋冬施其仪。

象日月之光,标别万方之精。

毋与俗共一室,毋与众争千里,神之时也。

”意思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出众,有胜过月亮和花朵的惊人之处,也指人才横溢,超群出众。

5. 鸡犬升天出自《淮南子·泰一训》:“鸡犬之声无已,气无彰也,能言而不自作,见则生信,信则全久。

”意思是指人言行合于正道,不敢肆意自夸,但所言之事均充满真诚和力量。

也用于形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超乎寻常。

6. 行若无事出自《淮南子·观时训》:“隐约而微得,将行若无事。

”意思是行事谨慎小心,深藏不露,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不动声色地进行自己的活动。

7. 双管齐下出自《淮南子·武备训》:“曰:鸣鸟之道,无奋之楚。

然则譬犹一箭不能射二雕,何况双管之人哉?余者与之同时,非口而已犹有信也。

”意思是指一个人能够同时处理两种或以上不同的事物,表现出出色的能力和智慧。

8. 随遇而安出自《淮南子·射旴训》:“浩浩之下,不以高卑为滋饰,不以贤否为慢曲,随才而趣,随遇而安,故与古同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难,这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感受。

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生活阅历浅,视野相对比较窄,每次写作文,也一心想把作文写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那如何为“巧妇”去找“下锅之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美好的人、事、景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定能为“巧妇”找到“下锅之米”。

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床,步行十几里路,这样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才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美好生活的亮点,只有对生活观察仔细,才能写活美好的感受,这样就会从生活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要有一个挖掘课本素材的睿智的大脑
当今学生功课繁重,特别是教师家长不允许学生去涉猎那些所谓的“闲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视点放到手中的语文书上,去“天经地义”地看“正经书”。

语文教材几乎覆盖了中外各种体裁的名著精华,蕴含了古今几乎所有文化名人的思想精华。

他们的许多语言、思想都是我们写作的理想素材,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移植和借鉴。

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引用课本中的名篇佳句,也可以引用课本中那些充满情感、富于哲理的句子。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名句;再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朱自清《荷塘月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等等,都可以巧妙地引用到作文中去。

而且还可以用课本材料作为写作议论文的论据。

假如写“爱国”方面的议论文,我们就可以选用课本中的材料: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
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等等。

写“恒心毅力(逆境成才)”方面的议论文,我们就可以用: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等等。

如果写“勇于承担错误”方面的议论文,我们可以用:路瓦栽夫人虽为她的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的诚实劳动还清了借款(莫泊桑《项链》)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他主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

像课本中这样的作文材料俯拾即是,所以,当我们运笔行文才思枯竭之时,不妨回顾一下我们所学的课文,或许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睿智的头脑,学会分析、开掘和加工材料,用好文本,将课本素材变成“巧妇之炊”的最大“米仓”,写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一颗与时代脉搏一起跃动之心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如2006年全国卷(一)“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的材料,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江西卷的“雨燕减肥”为话题;2007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恢复高考30周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全国卷的看图作文“摔了一跤”;2008全国卷的“抗震救灾”话题,四川卷的“坚强”,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辽宁卷的“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2009年重庆卷《我与故事》,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天津《我说九零后》,四川卷《熟悉》、山东卷《见证》等等。

这类题目,只要考生平时关注新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不读死书,还是非常容易写出来的。

因此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趁周末、节假日期间接触社会,了解生活,通过收看电视、广播、报刊等,关注现实,把握热点,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

只有这样,才会为写作找到源头,注入活水。

如这几年所凸现的一些社会热点,诸如2008年发生的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三鹿奶粉事件、世界金融危机、神舟七号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等等,在这一年里我们带着眼泪、带着微笑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见证了我们祖国的伟大。

而2009年,我们又带着希望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和祖国的六十华诞。

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这些社会焦点、传媒热点、百姓话题等都会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种种思考,教学生品味和把握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在认识和感悟中走向成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只要我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定能写出表现时代精神的好文章,也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总之,只要我们能多读书,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做生活的有情人,我们便会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佳境,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